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肩关节外旋支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以解决肩关节脱位整复后不方便采用外旋位固定的问题。其包括弧线部和直线部,弧线部左右对称且中间连接处平滑过渡,直线部的一端与弧线部的一端连接,直线部的另一端向前延伸,直线部与弧线部的左右对称面之间呈向外的30°夹角。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肩关节外旋支具,其弧线部通过绷带固定在腰间前部,直线部通过绷带与患者前臂绑定,避免患肢与躯干之间相对移动,直线部具有向外30°的夹角,使得患肢维持在曲肘和肩关节外旋30°,增加盂唇与盂唇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肩关节处软组织的愈合,有效防止愈合期间肩关节再脱位。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肩关节外旋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具包括弧线部(1)和直线部(2),所述弧线部(1)用于固定在患者腰间前部,所述弧线部(1)左右对称且中间连接处平滑过渡,所述直线部(2)的一端与所述弧线部(1)的一端连接,所述直线部(2)的另一端向前延伸,所述直线部(2)与所述弧线部(1)的左右对称面之间呈向外的30°夹角,所述直线部(2)用于稳定患者前臂。
设计方案
1.一种肩关节外旋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具包括弧线部(1)和直线部(2),所述弧线部(1)用于固定在患者腰间前部,所述弧线部(1)左右对称且中间连接处平滑过渡,所述直线部(2)的一端与所述弧线部(1)的一端连接,所述直线部(2)的另一端向前延伸,所述直线部(2)与所述弧线部(1)的左右对称面之间呈向外的30°夹角,所述直线部(2)用于稳定患者前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肩关节外旋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弧线部(1)与所述直线部(2)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肩关节外旋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弧线部(1)与所述直线部(2)均采用聚乙烯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肩关节外旋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部(2)与所述弧线部(1)的截面为设有圆倒角的矩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肩关节外旋支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弧线部(1)间隔设有两个贯通所述弧线部(1)上下侧面的第一固定孔(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肩关节外旋支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直线部(2)间隔设有两个贯通所述直线部(2)上下侧面的第二固定孔(4)。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肩关节外旋支具。
背景技术
肩关节由于其灵活性大,成为人体最容易发生脱位的关节。研究指出,97%的肩关节脱位是前脱位。肩关节脱位后会引起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肩关节脱位多采用手法整复、整复后固定3周进行治疗。另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软组织早期、完整的愈合可防止肩关节再脱位的发生。一项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肩关节脱位后,当固定方式为内旋位时,肩关节撕裂的盂唇与盂唇面无接触,当固定方式为中立位时,盂唇与盂唇面接触面积较小;当固定方式为外旋位时,盂唇与盂唇面的接触面积最大。
目前对于肩关节脱位,整复后多数采用颈腕吊带在体侧内旋位对肩关节进行固定,因为其结构结构简单且具有制动作用,但是这种固定方法对软组织愈合的作用并不显著,而且有着很高的再脱位率(33%-83%),特别是青壮年患者;而外旋位固定却不常使用,主要因为固定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肩关节外旋支具,以解决肩关节脱位整复后不方便采用外旋位固定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肩关节外旋支具,其包括弧线部和直线部,所述弧线部用于固定在患者腰间前部,所述弧线部左右对称且中间连接处平滑过渡,所述直线部的一端与所述弧线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直线部的另一端向前延伸,所述直线部与所述弧线部的左右对称面之间呈向外的30°夹角,所述直线部用于稳定患者前臂。
其中,所述弧线部与所述直线部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弧线部与所述直线部均采用聚乙烯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直线部与所述弧线部的截面为设有圆倒角的矩形。
其中,在所述弧线部间隔设有两个贯通所述弧线部上下侧面的第一固定孔。
其中,在所述直线部间隔设有两个贯通所述直线部上下侧面的第二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肩关节外旋支具,其弧线部通过绷带固定在腰间前部,直线部通过绷带与患者前臂绑定,避免患肢与躯干之间相对移动,直线部具有向外30°的夹角,使得患肢维持在曲肘和肩关节外旋30°,增加盂唇与盂唇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肩关节处软组织的愈合,有效防止愈合期间肩关节再脱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肩关节外旋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弧线部,2-直线部,3-第一固定孔,4-第二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肩关节外旋支具,支具由弧线部1和直线部2组成,弧线部1用于固定在患者腰间前部,直线部2用于稳定患者前臂。弧线部1与直线部2均采用聚乙烯材料制成。直线部2与弧线部1的截面为设有圆倒角的矩形。具体的,弧线部1具有适合人体腰腹的弧线,可以是圆弧,也可以是椭圆弧。弧线部1左右对称且中间连接处平滑过渡,即弧线部1固定在患者腰间时,在人体左右方向是对称的。需说明的是,弧线部1是一个整体,即弧线部1虽然左右对称,但还是呈一条完整的弧线,并非是两条弧线对接的。直线部2的一端与弧线部1的一端连接,弧线部1与直线部2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分体成型后再连接在一起。直线部2的另一端向前延伸,直线部2与弧线部1的左右对称面之间呈向外的30°夹角,即直线部2与人体的正前方方向呈向外的30°夹角,向外的夹角指的是:当直线部2与左前臂绑定时,向外指向左偏;当直线部2与右前臂绑定时,向外指向右偏。在弧线部1间隔设有两个贯通弧线部1上下侧面的第一固定孔3,在直线部2间隔设有两个贯通直线部2上下侧面的第二固定孔4,第一固定孔3和第二固定孔4均呈长条形。使用时,弹力绷带穿过第二固定孔4将直线部2与患肢绑定;弹力绷带穿过第一固定孔3将弧线部1固定在患者腰间或躯干;另用绷带从颈后部绕过,连接并固定患肢肘部及躯干。
本实施例提供的支具,弧线部1通过绷带固定在腰间,直线部2通过绷带与患者前臂绑定,避免患肢与躯干之间相对移动,由于弧线部1和直线部2在身侧连接,使得患肢的后壁与躯干或腋下呈15°外展,15°外展有利于增加盂唇与盂唇面的接触面积;而且直线部2具有向外30°的夹角,使得患肢维持在曲肘和肩关节外旋30°,也增加盂唇与盂唇面的接触面积。盂唇与盂唇面的接触面积变大,有利于肩关节处软组织的愈合,能够有效防止愈合期间肩关节再脱位;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科学意义,也符合“全民健康”和“健康中国”的需求。同时通过影像学的评价,更客观的评价出肩关节外旋固定骨与软组织情况,为后期进行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提供必备的基础,还为肩关节脱位治疗提供新的方法(现有的支具均为内旋固定)。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8556.8
申请日:2019-01-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500013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A61F 5/05
专利分类号:A61F5/05
范畴分类:16B;
申请人:梁龙;张兵兵;周培恒;时珍
第一申请人:梁龙
申请人地址:100102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医院一层3号宿舍
发明人:梁龙;张兵兵;周培恒;时珍
第一发明人:梁龙
当前权利人:梁龙;张兵兵;周培恒;时珍
代理人:武媛;吕学文
代理机构:11577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创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