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转捩论文-谷萌,李海旺,程健

流动转捩论文-谷萌,李海旺,程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转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通道,转捩,γ-Reθt转捩模型,长径比

流动转捩论文文献综述

谷萌,李海旺,程健[1](2018)在《γ-Re_(θt)转捩模型在微通道流动特性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ANSYS CFX对矩形微通道中的流动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检验了层流模型、γ-Re_(θt)转捩模型和剪切应力输运模型在微通道流动转捩模拟中的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微通道长径比以及截面宽高比对临界雷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模型中,只有γ-Re_(θt)转捩模型捕捉到了转捩的趋势,并较为准确地捕捉到了临界雷诺数。当微通道的长径比不小于200,进口段对整体流动特性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当微通道的当量直径和长径比一定,宽高比由1增加到5时,临界雷诺数呈逐渐增长趋势。(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段俐,康琦,王佳,吴笛,章楚[2](2018)在《热毛细对流流动模式及转捩过程的体积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毛细流动问题是微重力流体物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作为一种典型的热毛细流动体系,我们在实践十号卫星上开展了环形液池热毛细对流的实验研究。通过仔细分析红外热像仪的测量结果,首次全面研究了热毛细对流自由面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及其流动失稳规律,重点探讨体积效应问题。随温差增大,不同体积比情况下,热毛细对流出现流动模式的转变,由定常到多种波形的定向传播的振荡状态,同时我们详尽讨论了体积比效应在临界温差和波数的选择等方面的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张金程,王亮,符松[3](2018)在《高超声速流动湍流/转捩模拟的不确定性量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复杂的物理系统进行数值模拟时,模式经验系数的不确定性(Parameter uncertainty)是数值预测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进行可靠的数值模拟及预测,所关心的物理量(Quantities of Interest,QoIs)以及相应的不确定度都应当得到准确的刻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高效、适应性强的不确定性量化(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UQ)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高超声速流动的湍流及转捩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捕捉模式预测的不确定度,同时也提高了模式预测的准确度。在对该方法的收敛性进行了证明之后,我们首先将所提出的方法通过简单的数学函数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κ-ω-γ转捩模型来进行高超声速转捩预测。预测结果的均值以及不确定度均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另外,在该框架下转捩模式系数不再是确定的值而是随机变量,并且模式系数的分布可以进一步体现流动转捩的间歇性,因此,该方法给出的转CSTAM-2018-I捩区域的热流预测结果比采用确定模式系数的预测结果更好。之后,本文选取来流马赫数从3到8的湍流平板边界层流动作为研究对象,将改进后的方法应用于两方程SST湍流模型进行了高超声速湍流模拟,并提出了依赖于物理变量的贝叶斯工况平均(Bayesian Scenario Averaging,BSA)方法,以用于对新的工况进行带不确定度的预测。由于SST模式的预测效果受压缩性的显着影响,而湍流马赫数可用于刻画流动的压缩性,因此在对没有实验数据的流动工况进行预测时,本文提出用湍流马赫数来刻画每一个流动工况,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已有实验数据的工况与要预测的工况的相似性;进而通过该相似性对已有实验数据的所有工况的标定结果进行整合,从而得到对要预测工况的带不确定度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所关心的物理量的均值及不确定度的预测均与DNS数据符合得很好。(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于长平,周浩,李新亮[4](2018)在《适用于流动转捩湍流连续模拟的大涡模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期报告人提出的基于螺旋度的涡粘模型可以很好的预测不可压缩/可压缩湍流,相对传统的涡粘模型取得了明显的改进效果。与一般的涡粘模型的区别是:新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湍流,自动判断层流、转捩,涡粘系数是判断层流、转捩的开关。在对可压缩平板转捩流动的模拟中,预测的转捩位置、转捩峰与直接数值模拟结果高度吻合。在压缩折角这一包含转捩、湍流分离以及激波结构的流动中,新模型可以对这一典型流动做出正确的预测。(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刘强,白鹏,朱志斌[5](2018)在《低雷诺数流动分离诱导转捩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翼型低Re数流动的转捩机制常归结为分离诱导转捩。由于层流分离和分离诱导转捩的并存及相互影响使得低Re数转捩流动的流动机理非常复杂。本文针对低雷诺数分离诱导转捩开展初步的机理研究工作。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γ-Re_θ转捩模型对低速翼型开展不同雷诺数下转捩流动的预测和分析工作。结果显示低雷诺数下,随雷诺数增加,流动转捩位置逐步提前,并导致较高雷诺数下出现因转捩而生成的长层流分离泡结构。随着雷诺数的增加,分离泡结构由后缘层流分离泡转变为长层流分离泡,并伴随着分离泡尺寸的减小。(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石世杰,霍佳波,詹江正,石颖[6](2018)在《基于γ-Re_(θt)转捩模型的翼型表面流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行器在飞行雷诺数较低或来流湍流度较低时,表面容易形成层流分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转捩成湍流,由于转捩现象的存在导致一般的湍流模型对表面摩擦系数的预测会过大,且无法预层流分离现象。本文基于γ-Re_(θt)转捩模型研究了S809翼型在雷诺数为1×10~6下低速小迎角流动的表面摩擦系数,并与实验结果及SST湍流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γ-Re_(θt)转捩模型能较好地预测翼型表面出现的层流分离及湍流再附现象,而SST湍流模型无法对层流分离及湍流再附进行准确预测。(本文来源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敏妙,刘难生,陆夕云,丁航[7](2018)在《黏弹性效应作用下Taylor-Couette流动转捩的直接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高精度谱方法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了黏弹性Taylor-Couette(TC)流动的转捩问题.通过以下3种方式考察了流体惯性和弹性效应相对强弱的变化对TC流动转捩的影响:(1)增大雷诺数Re(即惯性效应),保持Weissenberg数We(即弹性效应)不变;(2)增大Re,保持弹性数E=We/Re(即弹性和惯性效应比)不变;(3)保持Re不变,增大We.计算重现了黏弹性TC流动的多种典型流态,包括旋转驻波流态、轴对称的振动条带、非轴对称的振动条带和类行波流态.此外,发现了一种间歇孤立波流态,该流态含有明显的间歇性拟序结构,在径向速度u_r的时空图中表现为周期性间歇出现、局部集中的强烈径向内/外流.本文还考察了参数空间中起点和终点相同的3条路径上的转捩过程,对比分析了这些路径终点的流态特征,据此发现了在历经不同路径出现的多态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8年09期)

[8](2018)在《“流动稳定性与转捩”专栏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转捩是指流动由层流状态发展为湍流状态的失稳过程,是经典物理学遗留的少数基础科学问题之一,与湍流问题一起被称为"世纪难题"。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会导致摩阻和热流增大3~5倍,严重影响飞行器的性能与飞行安全。"十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实施了"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研(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周恒[9](2018)在《“流动稳定性与转捩”专栏前言》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气动力学学报》将若干篇与转捩预测有关的文章集中在同一期刊出,这有利于做这方面工作的同志的参考,也有利于提高刊物的作用和影响,是一种好的做法。近年来,转捩预测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可能和航天技术发展的需求有关。当然,航空技术的发展对此也有需求。但航空技术的发展历时较久,(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尚庆,沈清[10](2018)在《转捩与湍流对激波边界层干扰及底部流动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转捩与湍流对激波边界层干扰及底部流动结构的影响,文章选取了二维与叁维高超声速双斜面进气道模型与大钝头着陆器模型,并使用γ-Re_θ转捩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对于二维进气道模型,随着前缘钝度的增加,激波边界层干扰位置前移,分离区变大,与层流流动情况相比,有转捩流动发生时,激波边界层干扰位置后移,同时分离流动强度变弱,分离区缩小;对于叁维进气道模型,其拐角附近的分离流动呈现明显的叁维特征,转捩流动也存在叁维流动结构,与静风洞状态相比,噪音风洞状态下,有转捩流动发生,对壁面热流影响较大,对激波系影响很小.对于着陆器模型,底部流动发生转捩,使得底部流动由不稳定非定常的流动结构变为稳定定常的流动结构,这有益于姿态控制设计.(本文来源于《气体物理》期刊2018年02期)

流动转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毛细流动问题是微重力流体物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作为一种典型的热毛细流动体系,我们在实践十号卫星上开展了环形液池热毛细对流的实验研究。通过仔细分析红外热像仪的测量结果,首次全面研究了热毛细对流自由面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及其流动失稳规律,重点探讨体积效应问题。随温差增大,不同体积比情况下,热毛细对流出现流动模式的转变,由定常到多种波形的定向传播的振荡状态,同时我们详尽讨论了体积比效应在临界温差和波数的选择等方面的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转捩论文参考文献

[1].谷萌,李海旺,程健.γ-Re_(θt)转捩模型在微通道流动特性研究中的应用[J].航空动力学报.2018

[2].段俐,康琦,王佳,吴笛,章楚.热毛细对流流动模式及转捩过程的体积效应[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3].张金程,王亮,符松.高超声速流动湍流/转捩模拟的不确定性量化[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4].于长平,周浩,李新亮.适用于流动转捩湍流连续模拟的大涡模拟模型研究[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5].刘强,白鹏,朱志斌.低雷诺数流动分离诱导转捩数值研究[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6].石世杰,霍佳波,詹江正,石颖.基于γ-Re_(θt)转捩模型的翼型表面流动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

[7].王敏妙,刘难生,陆夕云,丁航.黏弹性效应作用下Taylor-Couette流动转捩的直接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8

[8]..“流动稳定性与转捩”专栏简介[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8

[9].周恒.“流动稳定性与转捩”专栏前言[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8

[10].尚庆,沈清.转捩与湍流对激波边界层干扰及底部流动结构的影响[J].气体物理.2018

标签:;  ;  ;  ;  

流动转捩论文-谷萌,李海旺,程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