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一、喹诺酮类抗菌药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崔雅楠[1](2021)在《替米考星在养殖水体和鲫鱼组织中的残留分布及代谢消减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水产养殖生产大国,2020年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达6545万吨。为避免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渔用抗菌药被使用在水产养殖的各个环节。但近年来由于其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引发水产品安全事件,对我国水产品贸易造成影响。有研究报道替米考星及其衍生物被用于治疗和预防水产动物疾病及促生长,并有研究结果显示替米考星被添加在水产养殖用药中作为杀菌和外用消毒剂使用,其检出最高含量为1030 mg/L,检出率为5.9%。比较中国和主要贸易国家、地区和组织的替米考星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aximum Residue Limit,MRL),分析替米考星在养殖水体和水产动物组织中的残留分布及代谢消减规律,对保证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其贸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和主要水产品贸易国抗菌药管控措施,完善中国水产品中渔用抗菌药MRL标准体系,增强渔用抗菌药使用的规范性,提高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本文以鲫鱼为实验对象,探究了替米考星在养殖水体和鲫鱼组织中的残留分布和代谢消减规律,并使用DAS 2.0药代动力学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同时对比了中国与日本、美国、欧盟、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主要贸易国和国际组织水产品中渔用抗菌药MRL标准体系管理现状。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水体中替米考星均于12 h时残留浓度最高,随后整体呈下降趋势。替米考星在鲫鱼肾脏中残留量最高,鳃、肝脏次之,肌肉和血液中均未检出。暴露养殖后,除高暴露浓度鳃外,其它组织中替米考星残留量均于第8 d时出现浓度峰值,说明在给药初期替米考星被鲫鱼组织不断吸收并富集。2.鲫鱼鳃中替米考星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而肝脏和肾脏则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半衰期短,消除速率快,且鲫鱼肾脏是替米考星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的代谢速率相对最慢。鳃、肝脏、肾脏3种组织中的暴露浓度时间曲线下总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 0.18、0.97、11.12(mg·d)/L 和 1.91、6.85、58.44(mg·d)/L,最大药物浓度(Cmax)分别为 0.09、0.54、6.78 mg/L 和 0.50、1.57、19.61 mg/L,消除半衰期分别为 0.51、1.88、1.24 d 和 1.25、1.33、0.99 d。3.中国与日本、美国、欧盟主要贸易国和国际组织在水产品中渔用抗菌药MRL数量、限量值及药物种类上均存在差异。其中,日本制定的渔用抗菌药MRL标准数量最多(31项),其次为欧盟(26项)、中国(22项),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美国制定的渔用抗菌药MRL数量较少,均为5项。中国渔药的限量体系与欧盟最为相似,均对食品动物的不同种类和不同组织规定了残留限量。针对替米考星,目前只有欧盟制定了水产品自然比例带皮肌肉中其MRL为0.05 mg/kg。

牛金利[2](2020)在《湛江地区鸭场环境中耐药基因检测及floR基因传播方式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动物疾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抗生素用于疾病的治疗也越来越广泛,甚至出现严重的滥用现象,从而造成细菌耐药性以及多重耐药现象的产生,降低治疗效果。耐药基因的存在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关键因素。动物源细菌产生耐药性,其携带的耐药基因会通过食物链进行传播,进而传递给人类,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的影响。沙门菌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致病菌之一,对其防治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氟苯尼考(Flufenicol)属于酰胺醇类抗生素,是一种兽医专用药,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疾病的防治,在养殖场长期不当的使用氟苯尼考所施加的选择性压力将造成其耐药性不断的升高。为了解氟苯尼考在环境中的残留对环境安全的影响,通过建立室内氟苯尼考胁迫土壤模型,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对土壤细菌进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采用PCR法对湛江地区鸭场环境中的耐药基因进行调查,并通过微生物分离鉴定的方法从鸭场环境中分离沙门菌,并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2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通过PCR扩增、接合试验、电转化试验对沙门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传播方式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氟苯尼考胁迫对土壤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在土壤中加入氟苯尼考,使土壤中药物浓度分别为0mg/kg、0.1mg/kg、1mg/kg、10mg/kg、100mg/kg,在添加药物后的14d、28d、56d分别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对分离的土壤优势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对用药前后分离的氟苯尼考敏感菌和耐药菌进行抗菌药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氟苯尼考残留浓度的加大和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耐药菌的数量逐渐增多。在供试的18种抗菌药中,氟苯尼考敏感菌对其中的9种抗菌药的敏感性显着高于氟苯尼考耐药菌(P<0.01)。2.湛江地区鸭场环境中耐药基因检测及沙门菌的耐药性分析提取鸭粪、土壤、水体中的总DNA,采用PCR扩增法检测floR、blaCTX-M、blaNDM、aad A1、Sul1、tet M、ere A、oqx A等25种常见耐药基因在养殖场环境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土壤中检测出24种耐药基因,水体中检测出25种,粪便中检测出23种。其中土壤中aad A1基因的检测率达到100%,检出率高于80%的耐药基因有13种,检出率低于50%的有5种;水体中floR基因和aad A1基因的检出率均为100%,检出率高于80%的耐药基因有12种,检出率低于50%的有8种;粪便中检出率100%的有9种,检出率高于80%的耐药基因有9种,检出率低于50%仅1种。另外,在粪便、土壤和水体共140份样品中均检出5种或5种以上的耐药基因。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测定分离菌株对头孢曲松、氟苯尼考、环丙沙星等22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分离鉴定出的92株沙门菌对阿莫西林、林可霉素、土霉素等9种药物的耐药率高达100%。所有分离株至少可耐9种药物,55.43%(51/92)的菌株可耐16种以上药物,4.35%(4/92)的菌株最多可耐21种药物。结论:耐药基因在养殖场环境中普遍存在,且多种耐药基因同时存在的现象严重,来自同一养殖场的粪便、土壤、水体之间检出的耐药基因相似。从鸭场分离的沙门菌耐药性较严重,全部呈现多重耐药,最少可耐9种抗菌药。3.沙门菌耐药基因floR的传播方式从鸭场环境中分离的携带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沙门菌作为供体菌,E.coli C600作为受体菌进行接合试验,采用PCR法检测接合子携带的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通过试剂盒提取floR阳性菌的质粒,利用电转化、PCR法检测floR基因的传播方式。结果显示,3株携带floR的沙门菌和E.coli C600进行接合,得到了3株接合子,接合率为100%(3/3);以3株携带floR的阳性接合子作为供体菌,以E.coli DH5α作为受体菌,进行电转化试验,有一株沙门菌转化成功。经PCR检测确认所得到的转化子和接合子,阳性转化子的PCR扩增产物序列与floR基因序列相同。结论:沙门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可通过质粒介导进行水平传播。

魏文娟[3](2020)在《养殖源弧菌耐药性及qnrVC基因介导喹诺酮药物耐药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弧菌(Vibrio)属革兰氏阴性菌,分布广泛,部分条件致病菌属于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威胁着水产品安全以及人类健康。目前抗菌药物仍然是治疗弧菌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但随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或者大面积使用,造成弧菌对部分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需要进行水产养殖源弧菌耐药性监测研究,为有效控制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提供理论依据。为了解上海郊区、江苏、福建以及海南四个地区养殖源弧菌的流行情况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对采集的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其次检测养殖对虾源副溶血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其耐药基因的携带率,旨在了解四个地区养殖对虾源中副溶血弧菌的流行情况,耐药基因的携带率以及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为水产养殖中副溶血弧菌的病害防治以及副溶血弧菌中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最后对36株副溶血弧菌及采自江苏赣榆的创伤弧菌和鳗弧菌中qnr VC基因进行检测及基因定位,可转移性评价以及基因环境分析,了解qnr VC基因在弧菌中的流行情况,解析qnr VC基因的遗传背景及其转移机制,为水产养殖源耐药弧菌以及耐药基因传播扩散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支持。1.养殖源弧菌的流行情况调查本实验从四个地区共分离到弧菌70株,使用TCBS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最多的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为36株,占总量的51.4%,其次为哈维氏弧菌19株,占27%。其中不同地区分离到的弧菌数量不同,上海郊区、江苏以及福建地区分离到的副溶血弧菌的数量比较多,海南地区分离到的哈维氏弧菌比较多,这可能与菌株的流行区域与采集的样本数有关。养殖源弧菌流行情况的调查可为弧菌病害的防治及用药提供指导意义。2.副溶血弧菌养殖对虾分离株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从养殖患病对虾中分离的36株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16种药物的耐药性,并用PCR法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 A、qnr B、qnr S和qnr VC,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四环霉素类耐药基因tet A、tet B和tet M,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at、optr A、flo R和cfr,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str A、str B、aad A和aac A,利福霉素类耐药基因arr,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 CARB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的携带状况,分析其耐药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6株副溶血弧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88.9%),其次为磺胺类药物磺胺甲恶唑(66.7%),硫酸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呈现100%敏感。多重耐药副溶血弧菌比例高达61.1%(22/36),其中1株对6类抗菌药耐药。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 VC检出率最高达72.2%(26/36);其次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srt B,检出率58.3%(21/36);大环内酯类、利福霉素类耐药基因均未检测到。检测菌株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提示副溶血弧菌耐药的复杂性。3.qnr VC基因介导的弧菌的喹诺酮耐药性研究首先检测36株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鳗弧菌两株弧菌中qnr VC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有26株副溶血弧菌携带耐药基因,其中21株携带的是qnr VC6等位基因,5株携带的是qnr VC3等位基因,创伤弧菌,鳗弧菌均携带qnr VC9等位基因。其次,检测了创伤弧菌、鳗弧菌两株弧菌对五种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结果显示创伤弧菌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耐药,鳗弧菌对萘啶酸耐药,两株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较低;再次,为了研究qnr VC基因介导的喹诺酮药物耐药机制,本研究对qnr VC阳性菌株进行结合转移实验,结果显示:只有2株菌(创伤弧菌和鳗弧菌)的qnr VC基因转移成功,2株弧菌阳性接合子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和萘啶酸五种喹诺酮药物的MIC值跟受体菌相比,均发生了变化,J53-Vv菌株的MIC值依次分别提高了8倍、4倍、4倍、16倍和1倍;J53-Va对五种药物的MIC值依次分别提高了16倍、4倍、4倍、32倍和4倍;采用Primer Walking研究其基因环境,结果显示:创伤弧菌和鳗弧菌携带的qnr VC基因位于7000-8000bp左右的质粒上。质粒测序结果经过blast分析比对之后,显示创伤弧菌和鳗弧菌中的qnr VC基因均与1类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盒dfr6相连接,qnr VC基因的传播可能与1类整合子相关联。最后对鳗弧菌上的qnr VC9基因进行敲除,使用自杀质粒p CVD442构建qnr VC9基因敲除菌株,为之后qnr VC9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这提示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菌株有将耐药基因通过质粒传播的风险,对于养殖源弧菌病害防治以及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于洋,方亮星,周宇峰,孙坚,廖晓萍,刘雅红[4](2019)在《畜牧业发展中抗菌药应用的“利”与“刃”》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抗菌药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一直起着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将来较长时期内,抗菌药仍是集约化养殖业防治细菌病的主要手段。但随着抗菌药在养殖业的广泛使用,耐药菌的出现有可能使人类重新回到对多种感染无药可用的"前抗生素"黑暗时代,抗菌药的耐药性逐渐发展成为全球面临的挑战性问题。鉴于此,文章主要讨论抗菌药给畜牧业养殖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以及抗菌药使用所引发的全球耐药性问题,并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关于抗菌药物应用和耐药性监管的策略、建议及面临的风险。

王玉堂[5](2018)在《国家标准渔药的科学使用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减量用药"甚至是"不用药"是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大多是条件性致病,如果水产养殖业者都能根据水生生物生存规律、生长规律、生态规律、营养生理特点等通过放养优质种苗、合理放养密度、合理搭配不同品种、优化养殖环境、提供优质而充足的饲料、科学管控养殖水质等,就会将养殖水生动物疾病的发病率控制在最小程度,就能实现不发病或少发病,从而达到"不用药"或"少用药"的目的。但鉴于目前的

罗理[6](2017)在《氟苯尼考和恶喹酸在鳜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鳜(Siniperca chuatsi),俗称桂花鱼等,是中国特产的一种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通常被誉为―淡水石斑‖,而在实际生产上,常见的各种细菌性疾病往往严重影响了该品种养殖业的发展。氟苯尼考和恶喹酸作为重要的渔用药物被广泛使用,但现时国内外均暂未发现氟苯尼考和恶喹酸对鳜的药动学和残留规律等相关研究,本实验以鳜为主要实验动物,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的方法进行氟苯尼考和恶喹酸在鳜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消除规律的研究,为在鳜的病害防控中合理使用药物和降低残留风险等提供科学依据。在(28±2)℃水温下以12 mg/kg的给药剂量对鳜进行氟苯尼考单剂量口灌给药和连续3 d每天两次的连续口灌给药,以20 mg/kg的给药剂量对鳜进行恶喹酸单剂量口灌给药和连续3 d每天一次的连续口灌给药,给药后分别采集鳜的血浆、肌肉、肝脏和肾脏,通过HPLC方法进行检测,使用DAS3.2软件中非房室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鳜单次口服氟苯尼考药后吸收和分布良好,曲线出现―双峰‖现象,Tmax均为4 h;血浆、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10.42、7.62、5.55和3.18 mg/L(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166.57、121.56、107.38和84.30 mg·h/L。鳜多次口服氟苯尼考后,药物在血液中消除速率最快肝脏最慢,在肌肉中代谢消除良好,血浆、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10.55、22.95、25.09和11.36 h,肝脏>肌肉>肾脏>血浆。建议在生产养殖中可以按12 mg/kg剂量的氟苯尼考对鳜进行给药,每隔12 h给药一次,连续35 d。鳜单次口服恶喹酸后在各组织中分布良好,在血液中能维持较高的药物水平,在各组织中药时曲线趋势一致,Tmax均为12 h;Cmax分别为9.29、1.15、3.54和7.82 mg/L;AUC0-t分别为316.77、18.00、89.83和224.42 mg·h/L。鳜多次口服恶喹酸后,血浆、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6.53、12.03、9.68和17.47 mg/L(kg),肾脏>肌肉>肝脏>血浆,肾脏是鳜对恶喹酸代谢的主要器官。建议生产养殖中可以按20 mg/kg剂量的恶喹酸对鳜进行给药,首次给药后每隔2d给药一次,连续6d以上。研究结果综合说明,氟苯尼考对鳜给药具有吸收分布均匀、代谢消除快、用药量较低和休药时间短等特点,非常适合应用于养殖中鳜鱼的细菌性病害的防控;而恶喹酸对鳜给药吸收分布良好,代谢消除强、残留风险较低等特点,同样比较适合用来防治鳜出现的细菌性疾病。

金钥[7](2016)在《水产品及养殖水体中5类42种兽药同时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总水产养殖产量的2/3。然而,我国近年来水产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此中兽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导致我国水产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兽药残留不仅影响水产品本身的品质营养,还会影响养殖水体,进而污染与养殖水体相关的其他水体。而目前国家标准针对水产品进行兽药残留检测的较少,并且种类覆盖不全。因此,开发研究水产品及养殖水体中兽药多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具有重大意义。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为兽药多残留的检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 and safe的缩写)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高效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动物源性食品的检测;固相萃取适于微量或痕量物质的分离、纯化和浓缩,适于养殖水体中兽药残留。本研究选取的兽药主要为目前水产养殖使用较为广泛的5类,分别为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硝基咪唑类。研究内容和结果概括如下:1.建立了5类42种兽药多残留的同时检测方法。对42种化合物及6种内标物的子离子、母离子、去簇电压、碰撞能量等参数进行优化;选用Waters BEH C18色谱柱,乙腈和超纯水分别添加0.1%甲酸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2.建立了水产品基质中5类42种兽药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实验对提取溶剂、盐析剂、吸水剂、净化填料进行优化。结果显示,5%醋酸乙腈作为提取溶剂;1 g NaCl和4 g Na2SO4作为盐析剂、吸水剂,150 mg C18、50 mg PSA作为净化填料时效果最佳。3.建立了养殖水体基质中5类42种兽药的固相萃取前处理方法。实验对固相萃取柱、样品pH、淋洗液、洗脱液进行优化。结果显示,用甲酸调至pH为5.0、过Oasis HLB萃取柱,经含5 mmol/L乙酸铵的0.1%(m/v)甲酸水溶液淋洗小柱,最后甲醇进行洗脱。4.基于前处理和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水产品和养殖水体均出现化合物基质减弱现象;两种基质的特异性和专一性、检出限和定量限均能满足实际样品检测需求;水产品和养殖水体中42种兽药的回收情况分别为55.32%-128.36%、66.02%-121.06%;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52%-20.01%、0.80%-28.86%;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01-0.15μg/kg和0.02-0.45μg/kg以及0.01-0.17μg/kg和0.03-0.45μg/kg。5.对水产品及养殖水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水产品中恩诺沙星检出率最高,其余种类兽药也有检出,检出兽药含量均远远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s)值,禁用药检出环丙沙星;养殖水体的检出率高于水产品样品,但检出含量均为ppb级。

高蕾[8](2016)在《乳酸诺氟沙星在鳜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酸诺氟沙星(Norfloxacin Lactate)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水溶性好、抗菌谱宽等优点,曾是国家批准生产和使用的兽用药物,被畜牧兽医广泛应用于养殖动物的细菌性疾病的防治;2015年9月,农业部才发布公告,自2015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食品动物使用诺氟沙星的各种盐、酯及其制剂。为了解该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吸收消除规律,分析药物在水产动物上使用存在的安全隐患,有必要进行该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比较了乙酸乙酯、乙酸乙腈、二氯甲烷、乙腈四种常用萃取溶剂和磷酸乙腈对乳酸诺氟沙星的萃取回收效果。结果显示,乙腈对血浆中乳酸诺氟沙星无法萃取回收,乙酸乙酯对肌肉中药物无萃取效果,乙酸乙腈和二氯甲烷对血浆和肌肉中的乳酸诺氟沙星虽有一定的萃取效果,但回收率都比较低。0.025 mol/L磷酸-乙腈(87:13)的流动相对乳酸诺氟沙星有较好的回收效果,在血浆中回收率最高可达92.41%,在肌肉中可达57.378%。用不同体积比的磷酸-乙腈混合溶液对萃取方法进行优化,结果显示0.025 mol/L磷酸-乙腈(1:3)对肌肉中乳酸诺氟沙星回收率最高。优化萃取步骤后结果显示,血浆中减少氮吹干浓缩步骤仍可达到良好的回收效果,最终确定可采用如下萃取方法对鳜组织中的乳酸诺氟沙星进行萃取回收:使用0.025 mol/L磷酸溶液:乙腈=87:13的流动相作为血浆样品萃取剂,用1倍体积直接萃取,5倍体积乙腈饱和正己烷除脂,8000r/min离心3 min,两次过0.45μm滤膜后上机检测;用0.025 mol/L磷酸溶液:乙腈=1:3的混合溶液作为肌肉样品的萃取剂,用10倍体积萃取,匀浆机打碎组织,8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40℃下氮吹浓缩,1倍体积流动相溶解后,5倍体积乙腈饱和正己烷除脂,8000 r/min离心3 min,两次过0.45μm滤膜后上机检测。该方法操作简单,萃取快速,回收效率高,适用于检测乳酸诺氟沙星在鳜组织中的含量。同时,本研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检测方法,结合平衡透析法比较和分析了乳酸诺氟沙星在罗非鱼和鳜体内的血浆蛋白结合性质。结果显示,乳酸诺氟沙星与两种鱼在体外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均在48h内达到稳定,而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血浆蛋白结合率显着降低(P<0.05)。在药物浓度为140μg/m L范围内,乳酸诺氟沙星与罗非鱼血浆蛋白结合率为042.987%,与鳜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748%33.992%。该药物与两种鱼的血浆蛋白结合性质具有相似性,可能与其亲缘性较近有关。本研究表明乳酸诺氟沙星与两种鱼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呈线性关系,且该药物与两种鱼的结合属于中等程度的结合,有利于药效发挥。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分析了水温(28±2)℃时,20 mg/kg给药剂量单次口服给药情况下,乳酸诺氟沙星在鳜体内的吸收及消除规律。结果显示,乳酸诺氟沙星在鳜血浆、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4.333 h、6 h、3 h和5 h,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3.625 mg/L、2.39 mg/L、33.089 mg/L和19.375 mg/L,各组织中肝脏吸收的药物浓度最高,其次是肾脏、血浆和肌肉;乳酸诺氟沙星在鳜血浆、肌肉、肾脏和肝脏中的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42.589 h、131.652 h、30.558 h和16.83 h,药物在肝脏中消除速度最快,而在肌肉中消除最慢。以肌肉中药物残留限量为50μg/kg计,单次投喂乳酸诺氟沙星的休药期就需要24 d。

马苏[9](2015)在《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现状及趋势》文中提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涉及全球性公共卫生,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已经成为兽医和人类健康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已陆续建立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系统,其监测数据的运用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改善耐药性状况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并研究了丹麦、美国等发达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方面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2008年~2014年我国动物源沙门氏茼、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与丹麦(DANMAP)、美国(NARMS)监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问题严重,不同动物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同。调查1992株沙门氏菌对9大类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数据显示,猪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鸡源沙门氏菌。猪源沙门氏菌对四环素、磺胺类、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而对头孢噻呋的耐药率最低;鸡源沙门氏菌对多粘菌素E、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氧氟沙星、氟苯尼考最敏感。调查16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8大类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数据显示,猪源、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率最高,对大环内酯类和磺胺类药物次之,对头孢类(头孢西丁、头孢噻呋)和糖肽类(万古霉素)敏感。调查18805株大肠杆菌对9大类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数据显示,猪源、鸡源大肠杆菌对磺胺类、四环素类和p-内酰胺类的耐药性最高,其次是氟苯尼考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头孢类和多粘菌素类敏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2008年~2013年间,丹麦猪源沙门氏菌、猪鸡源大肠杆菌对四环素、氨苄西林、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逐年上升;2008年~2011年间,美国猪源沙门氏菌耐药率逐年降低,鸡源大肠杆菌耐药率变化不大。我国猪、鸡源大肠杆菌对这些药物的耐药率处于高水平状态,变化不明显。3个国家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耐药率变化趋势相似,但与丹麦和美国相比,我国动物源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为借鉴发达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做法和经验,本文选取了丹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其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虽然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控系统在许多国家已经实施,但只有少数国家拥有全国监控网络,能实现定期、及时报告耐药性和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这些国家的监测系统开展工作的范围和规模各不相同。部分在国家层面、部分在地区层面,部分国家实现了跨国合作。大部分国家均监测鸡、猪、牛,美国和丹麦还对火鸡进行监测。多数国家监测的细菌为致病菌和指示菌两大类,包括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等。美国每年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监测抗菌药物的种类,2010年对沙门氏菌监测的抗菌药物包括16种。丹麦监测的抗菌药物共有29种,其中对沙门氏菌监测18种。本研究通过调查比较美国、丹麦等国家和我国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情况和监测体系发现,我国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问题相对严重,尤其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对兽医临床常用的药物如p-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我国的耐药性监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尽管近年来有一定发展,但在监测范围、区域合作、资金投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差距。本文基于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结合国外发展经验,认为需要着重在建立健全耐药性监测法规制度、落实管理和监测职能、优化监测网络、科学制定监测计划、正确运用监测结果和保证工作经费等方面加强工作,提高我国细菌耐药性监测水平,为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促进健康养殖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乔毅[10](2015)在《江苏省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耐药性研究》文中提出江苏省沿海地区海、淡水资源丰富,养殖池塘众多,滩涂广阔,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近些年,细菌性疾病在江苏省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中普遍发生,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预防和控制细菌性疾病,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经常使用各种抗菌药物,一定程度地对控制疾病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在养殖生产上药物的使用缺乏科学性,部分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上使用后出现了耐药现象,一方面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威胁着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水生态环境。为了解江苏省沿海地区水产养殖致病菌的耐药性状况,本研究以江苏省沿海地区发病和健康水生动物为对象分离获得了377株细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 RNA序列比对的方法鉴定,其中曾报道为水产养殖致病性细菌的有274株。来源分布为:连云港地区46株,盐城地区89株,南通地区116株;海水菌64株,淡水菌210株;鱼类菌150株,甲壳类菌99株。其中常见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187株,包括气单胞菌90株,弧菌54株,假交替单胞菌22株,美人鱼发光杆菌7株和不动杆菌14株。利用K-B纸片扩散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江苏省沿海地区分离的水产养殖致病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监测。纸片扩散试验结果发现江苏省沿海地区的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对磺胺异恶唑、青霉素、强力霉素和四环素表现较强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66.06%、64.23%、32.12%和30.66%;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新霉素、头孢曲松、红霉素、诺氟沙星和氟苯尼考耐药率较低,依次为5.84%、3.65%、6.57%、5.11%、6.57%、8.03%、9.49%。肉汤稀释法结果表明79.07%水产养殖致病菌对阿莫西林的MIC达到甚至超过32μg/m L,96.12%的菌株对硫酸二甲嘧啶的MIC达到甚至超过128μg/m L,表现出较高耐药性。江苏省沿海地区分离的部分水产养殖致病菌出现多重耐药,二重、三重、四重、五重耐药率分别为22.3%、13.5%、10.9%、6.6%,甚至出现十一重耐药的菌株。江苏省沿海地区水产养殖致病菌耐药性整体上表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增强,淡水源菌株高于海水源菌株,鱼源菌株比甲壳类菌株严重的规律。通过PCR方法对江苏省沿海地区90株水产源气单胞菌耐药基因进行扩增,研究了各耐药基因的检出率,统计了该地区不同种类药物的耐药基因型,初步分析了不同基因型与耐药表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江苏省沿海地区90株水产源气单胞菌β-内酰胺耐药基因TEM、IMP、Amp C、OXA-23、OXA-24检出率分别为0、6.67%、41.11%、4.44%和24.44%,共出现8种耐药基因型,其中携带IMP基因型的菌株75%对青霉素耐药,携带Amp C和OXA-24基因型的菌株92.86%表现耐药,其他基因型菌株100%表现耐药。另有部分菌株未检测到β-内酰胺耐药基因,但对青霉素表现较强耐药,说明在该地区水产致病菌中介导青霉素耐药的还存在其他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Ia、aac(6’)-Ib、ant(3’’)-Ia和ant(3’’)-Ia检出率分别为28.89%、67.78%、32.22%和8.89%,共有11个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型。试验菌株对新霉素敏感性较高,分析介导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可能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携带率分别为34.44%、28.89%和45.56%,主要有sul1、sul2、sul3、sul1/sul2、sul1/sul3、sul2/sul3、sul1/sul2/sul3七种基因型,相应基因型菌株对磺胺异恶唑耐药率分别为90%、60%、48%、90%、77.78%、75%和100%。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 A、tet C和tet M检出率分别为32.22%、34.44%和60%,共有tet A、tet C、tet M、tet A/tet C、tet A/tet M、tet C/tet M和tet A/tet C/tet M七种基因型,分别有75%、33.33%、22.73%、0%、66.67%、33.33%和36.36%的菌株表现对强力霉素耐药,75%、33.33%、27.27%、100%、41.67%、33.33%和27.27%的菌株表现对四环素耐药。tet A和tet M基因的携带率与耐药表型无明显相关性,四环素类不同药物品种的主要耐药基因型存在一定差异。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 R检出率为76.67%,但携带flo R基因的菌株并没有表现出较明显的耐药性,推测flo R基因介导氟苯尼考较低水平耐药。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 A、qnr B、qnr B-24、qnr S和qep A检出率分别为3.33%、52.22%、46.67%、26.67%和53.33%,共出现14个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型,但未发现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间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分析认为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可能还与其他基因有关。综上所述,江苏省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中条件致病菌较多且分布广泛,其对抗菌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特别是对青霉素、磺胺异恶唑、强力霉素和四环素等耐药较为严重,耐药性在淡水鱼类品种上表现尤为突出。建议该地区在防治水产细菌性病害过程中做到科学用药,防止药物的耐药性进一步增强。江苏省沿海地区水产养殖气单胞菌耐药基因和基因型多样性程度高,其与耐药表型的关系复杂,推测介导江苏省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耐药是一个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喹诺酮类抗菌药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喹诺酮类抗菌药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替米考星在养殖水体和鲫鱼组织中的残留分布及代谢消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立题背景
    1.2 渔用抗菌药的研究概况
        1.2.1 渔用抗菌药对环境的潜在风险
        1.2.2 渔用抗菌药对人体的潜在风险
        1.2.3 渔用抗菌药在鱼组织中的代谢消减规律
    1.3 替米考星的研究概况
        1.3.1 理化性质
        1.3.2 主要用途
        1.3.3 吸收、分布与代谢情况
        1.3.4 动物毒性
        1.3.5 安全摄入参考水平
        1.3.6 替米考星在动物源食品中的残留规定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鲫鱼养殖水体中替米考星的残留变化规律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药物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方法
        2.3.1 标准溶液配置
        2.3.2 水样制备
        2.3.3 样本采集
        2.3.4 前处理方法
        2.3.5 检测条件
        2.3.6 标准曲线绘制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标准曲线
        2.4.2 替米考星在养殖水体中的残留分布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替米考星在鲫鱼组织的残留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药物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暴露浓度及养殖试验
    3.3 方法
        3.3.1 样本采集
        3.3.2 提取液的比较分析
        3.3.3 前处理方法
        3.3.4 检测条件
        3.3.5 标准曲线绘制
        3.3.6 线性范围和回收率实验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标准曲线
        3.4.2 线性范围和回收率
        3.4.3 替米考星在鲫鱼组织中的残留分布特征
        3.4.4 替米考星在鲫鱼各组织中的残留动态对比研究
        3.4.5 替米考星在鲫鱼组织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主要贸易国水产品中渔用抗菌药残留限量标准和管理措施对比分析
    4.1 前言
    4.2 我国水产养殖业中抗菌药管控措施
    4.3 国外水产养殖业中抗菌药管控措施
        4.3.1 CAC
        4.3.2 EU
        4.3.3 美国
        4.3.4 日本
    4.4 中国和主要贸易国渔用抗菌药残留限量对比分析
        4.4.1 中国与CAC渔用抗菌药残留限量对比分析
        4.4.2 中国与欧盟渔用抗菌药残留限量对比分析
        4.4.3 中国与美国渔用抗菌药残留限量对比分析
        4.4.4 中国与日本渔用抗菌药残留限量对比分析
    4.5 措施与建议
        4.5.1 加大渔用抗菌药基础研究
        4.5.2 主导或积极参与制定渔用抗菌药残留限量制定
        4.5.3 紧跟国际标准发展趋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湛江地区鸭场环境中耐药基因检测及floR基因传播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前言
    1.1 环境中抗菌药残留现状
    1.2 氟苯尼考的研究现状
    1.3 耐药基因研究概况
    1.4 沙门菌的研究进展
    1.5 耐药基因的传播方式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氟苯尼考胁迫对土壤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2.1 材料
        2.1.1 土壤
        2.1.2 药品及试剂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方法
        2.2.1 土壤处理与分组
        2.2.2 样品的采集
        2.2.3 细菌的分离、培养
        2.2.4 氟苯尼考对土壤优势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2.2.5 土壤优势细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2.3 数据统计与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氟苯尼考残留对土壤优势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2.4.2 用药后土壤细菌对氟苯尼考耐药率的比较
        2.4.3 土壤优势细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2.5 讨论
        2.5.1 氟苯尼考残留对土壤优势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2.5.2 土壤优势细菌的多重耐药试验
3 湛江地区鸭场环境中耐药基因检测及沙门菌的耐药性分析
    3.1 材料
        3.1.1 样品采集及前期处理
        3.1.2 供试药物及菌株
        3.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3.1.4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模板DNA的制备
        3.2.2 耐药基因的检测
        3.2.3 目的片段测序及序列比对
        3.2.4 沙门菌的分离、纯化
        3.2.5 沙门菌生化鉴定
        3.2.6 沙门菌PCR鉴定
        3.2.7 沙门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鸭场及周边环境中25种耐药基因PCR检测结果
        3.3.2 25种耐药基因在每份样品中的检测结果
        3.3.3 细菌的分离培养
        3.3.4 生化鉴定试验
        3.3.5 分离菌株的PCR鉴定
        3.3.6 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3.3.7 不同来源沙门菌的耐药性
    3.4 讨论
4 沙门菌耐药基因floR的传播方式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药品及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接合试验
        4.2.2 转化试验
    4.3 接合子/转化子筛选结果
    4.4 讨论
5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养殖源弧菌耐药性及qnrVC基因介导喹诺酮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养殖源弧菌(Vibro)及其引起的病症
    1.2 养殖源弧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1.3 qnrVC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3.1 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3.2 qnrVC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弧菌分离与鉴定实验方法
        2.2.1 细菌的采集与分离纯化
        2.2.2 弧菌的生化鉴定
        2.2.3 弧菌的分子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弧菌的分离纯化结果
        2.3.2 弧菌的鉴定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副溶血弧菌养殖对虾分离株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来源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和药品
    3.2 实验方法
        3.2.1 副溶血弧菌耐药性的检测
        3.2.2 耐药基因的检测
    3.3 实验结果
        3.3.1 养殖对虾副溶血弧菌分离株对16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
        3.3.2 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3.3.3 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3.4 讨论
        3.4.1 副溶血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多重耐药性分析
        3.4.2 副溶血弧菌耐药表型与基因型关系
第四章 qnrVC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4.2 实验方法
        4.2.1 qnrVC基因的检测
        4.2.2 两株弧菌对五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检测
        4.2.3 弧菌的接合转移实验
        4.2.4 qnrVC基因的定位及基因环境的分析
    4.3 鳗弧菌qnrVC9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4.3.1 打靶载体的构建及供体菌的制备
        4.3.2 接合实验及qnrVC9基因敲除菌株筛选及验证
    4.4 实验结果
        4.4.1 qnrVC基因的检测结果
        4.4.2 qnrVC阳性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4.4.3 接合转移结果
        4.4.4 qnrVC基因的位置及基因环境的分析结果
    4.5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畜牧业发展中抗菌药应用的“利”与“刃”(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菌药为畜牧业保驾护航――“利”
    1.1 抗菌药有效保障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2 抗菌药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发展历史
    1.3 国内外政策及影响
2 抗菌药使用带来全球的耐药性威胁问题――“刃”
    2.1 抗菌药与耐药性发展历史
    2.2 抗菌药耐药性机制和耐药性传播的驱动因素
    2.3 全球行动计划控制耐药性的威胁
3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防控策略
    3.1 面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应对措施
    3.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4 未来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4.1 平衡抗菌药物的普及和滥用
    4.2 临床治疗细菌传染性疾病很可能“无药可用”
5 结语

(5)国家标准渔药的科学使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减量用药原则与技术路径
    (一) “渔药减量行动”的基本原则
    (二) 争取达到的总体目标
    (三) 拟采用的技术路径
二、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渔药, 确保减量用药
    (一) 准确诊断疾病, 做到对症用药
    (二) 通过药效试验, 筛选合格药物
    (三) 完成药敏试验, 确定用药剂量
三、正确选择和使用抗生素, 确保有药效果
    (一) 国标渔用抗菌药制剂种类
    (二) 水产养殖用抗菌药物用药方案的理论基础
    (三) 影响水产养殖用抗菌药临床效果的主要因素
        1. 给药剂量
        2. 给药间隔
        3. 抗菌药物添加方式
        4. 药饵中抗菌药在水中的散失率

(6)氟苯尼考和恶喹酸在鳜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氯霉素类与喹诺酮类药物的性质
        1.1.1 氯霉素类主要药物介绍
        1.1.2 喹诺酮类主要药物介绍
    1.2 药动学研究现状
        1.2.1 氟苯尼考在水产动物中的药动学研究
        1.2.2 恶喹酸在水产动物中的药动学研究
    1.3 抗菌活性与药效学
        1.3.1 氟苯尼考的抗菌活性与药效学
        1.3.2 恶喹酸的抗菌活性与药效学
    1.4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药品与试剂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4 色谱条件及测定方法
        2.4.1 氟苯尼考的色谱条件及测定方法
        2.4.2 恶喹酸的色谱条件及测定方法
    2.5 实验设计
        2.5.1 氟苯尼考实验设计
        2.5.2 恶喹酸实验设计
    2.6 样品处理方法
        2.6.1 氟苯尼考样品处理方法
        2.6.2 恶喹酸样品处理方法
    2.7 回收率测定
        2.7.1 氟苯尼考回收率测定
        2.7.2 恶喹酸回收率测定
    2.8 精密度的确定
        2.8.1 氟苯尼考精密度的确定
        2.8.2 恶喹酸精密度的确定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回收率及最低检测线
        3.1.1 氟苯尼考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回收率及最低检测线
        3.1.2 恶喹酸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回收率及最低检测线
    3.2 氟苯尼考在鳜体内药动学结果与分析
        3.2.1 单次给药下氟苯尼考在鳜体内药动学的药-时曲线
        3.2.2 单次给药下氟苯尼考在鳜体内的药动学参数
        3.2.3 多次给药下氟苯尼考在鳜体内药动学药-时曲线
        3.2.4 多次给药下氟苯尼考在鳜体内的药动学参数
    3.3 恶喹酸在鳜体内药动学结果与分析
        3.3.1 单次给药下恶喹酸在鳜体内药动学药-时曲线
        3.3.2 单次给药下恶喹酸在鳜体内的药动学参数
        3.3.3 多次给药下恶喹酸在鳜体内药动学的药-时曲线
        3.3.4 多次给药下恶喹酸在鳜体内的药动学参数
4 讨论
    4.1 氟苯尼考在鳜体内药动学研究
        4.1.1 氟苯尼考在鳜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4.1.2 氟苯尼考在鳜体内的代谢和消除
        4.1.3 氟苯尼考临床用药建议
    4.2 恶喹酸在鳜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4.2.1 恶喹酸在鳜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4.2.2 恶喹酸在鳜体内的代谢和消除
        4.2.3 恶喹酸临床用药建议
5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7)水产品及养殖水体中5类42种兽药同时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水产品及养殖水体兽药残留问题
        1.2.1 水产品兽药残留问题
        1.2.2 养殖水体兽药残留问题
    1.3 兽药简介
        1.3.1 磺胺类药物概述
        1.3.2 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1.3.3 大环内酯和林可胺类类药物概述
        1.3.4 硝基咪唑类药物概述
    1.4 前处理技术
        1.4.1 固相萃取
        1.4.2 液液萃取
        1.4.3 加速溶剂萃取
        1.4.4 基质固相分散技术
        1.4.5 QuEChERS技术
    1.5 检测技术
        1.5.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5.2 毛细管电泳法
        1.5.3 酶联免疫法
        1.5.4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6 本实验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QuEChERS结合UPLC-MS/MS同时测定水产品中42 种兽药残留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结果
        2.2.2 讨论
    2.3 结论
第三章 固相萃取结合UPLC-MS/MS同时测定养殖水体中42 种兽药残留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结果
        3.2.2 讨论
    3.3 结论
第四章 实际样品分析检测
    4.1 样品的采集
        4.1.1 水产品样品的采集
        4.1.2 养殖水体样品的采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产品样品检测结果
        4.2.2 养殖水体样品检测结果
    4.3 讨论
        4.3.1 水产品样品兽药检出情况讨论
        4.3.2 养殖水体样品兽药检出情况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附录

(8)乳酸诺氟沙星在鳜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喹诺酮类药物的性质及应用
    3 喹诺酮类药物的检测方法
        3.1 免疫检测法
        3.2 微生物检测法
        3.3 电化学分析法
        3.4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3.5 色谱法
        3.6 光谱法
    4 喹诺酮类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现状
        4.1 药代动力学简介
        4.2 药动学影响因素
        4.3 国外有关喹诺酮类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4.4 国内有关喹诺酮类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第一章 乳酸诺氟沙星萃取方法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1.4 色谱条件及测定方法
        1.5 萃取方法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色谱方法的建立
        2.2 不同萃取剂效果比较
        2.3 血浆萃取方法优化
        2.4 不同比例磷酸乙腈对组织样品回收率
    3 结论
第二章 乳酸诺氟沙星与两种淡水鱼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析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1.4 色谱条件及测定方法
        1.5 平衡透析
        1.6 透析样品处理与检测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专属性
        2.2 平衡时间及吸附率
        2.3 乳酸诺氟沙星与罗非鱼血浆蛋白的结合
        2.4 乳酸诺氟沙星与鳜血浆蛋白的结合
    3 分析讨论
        3.1 乳酸诺氟沙星与两种鱼血浆蛋白结合的平衡
        3.2 不同浓度的乳酸诺氟沙星对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3.3 乳酸诺氟沙星与两种鱼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比较
第三章 乳酸诺氟沙星在鳜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1.4 色谱条件及测定方法
        1.5 实验设计
        1.6 样品处理方法
        1.7 回收率测定
        1.8 灵敏度的确定
        1.9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回收率及最低检测线
        2.2 乳酸诺氟沙星在鳜体内的药-时曲线
        2.3 乳酸诺氟沙星在鳜体内的药动学参数
        2.4 休药期
    3 讨论
        3.1 乳酸诺氟沙星的吸收特点
        3.2 乳酸诺氟沙星的生物利用度
        3.3 乳酸诺氟沙星的消除规律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背景
        1.1.2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1.1.3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现状
        1.1.4 我国兽用抗菌药物发展现状
        1.1.5 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生产情况
        1.1.6 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经营情况
        1.1.7 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1.2 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选题意义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分析
    2.1 我国人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
        2.1.1 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协助组(CHINET)
        2.1.2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
        2.1.3 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
    2.2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现状
        2.2.1 组织机构
        2.2.2 监测和检测机构
        2.2.3 耐药性监测计划
        2.2.4 监测的细菌和药物类型
        2.2.5 工作流程
    2.3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管理相关规定
        2.3.1 法律依据
        2.3.2 标准和技术规范
        2.3.3 农业部令及公告
    2.4 2008~2014年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状况分析
        2.4.1 我国动物源沙门氏菌耐药状况分析
        2.4.2 我国动物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状况分析
        2.4.3 我国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状况分析
        2.4.4 2014年不同细菌多重耐药状况分析
    2.5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2.5.1 监测管理职责不明确
        2.5.2 缺乏相关法规制度
        2.5.3 兽用抗菌药物管理不严格
        2.5.4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不全面
        2.5.5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运用不够
        2.5.6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经费不足
    2.6 小结
第三章 国外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分析
    3.1 丹麦
        3.1.1 丹麦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国家系统
        3.1.2 耐药性监测的细菌及动物
        3.1.3 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
    3.2 美国
        3.2.1 国家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系统
        3.2.2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2.3 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
    3.3 韩国
        3.3.1 韩国国家抗菌药物耐药性计划
        3.3.2 韩国国家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
        3.3.3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4 澳大利亚
        3.4.1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4.2. 成立耐药性管理委员会
        3.4.3 澳大利亚农药与兽药管理局耐药性的管理
        3.4.4 其他细菌耐药性监测相关机构和系统
    3.5 加拿大
        3.5.1 加拿大抗菌药物细菌耐药性整合监测计划(CIPARS)
        3.5.2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5.3 成立细菌耐药性管理委员会
    3.6 英国
        3.6.1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6.2 细菌耐药性监测状况
    3.7 德国
        3.7.1 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
        3.7.2 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BfR)
    3.8 日本
        3.8.1 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控系统的建立背景及目标
        3.8.2 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控系统的职责框架
    3.9 其他国家情况
    3.10 欧盟耐药性管理及监测状况
        3.10.1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10.2 细菌耐药性管理工作组
        3.10.3 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
        3.10.4 欧洲反抗生素耐药性行动计划
    3.11 国际组织针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管理相关工作
    3.12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细菌耐药性监测比较分析
    4.1 管理机构及监测体系比较
    4.2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与丹麦和美国的比较
        4.2.1 2012年丹麦监测数据和我国的比较
        4.2.2 2010年美国监测数据与我国的比较
        4.2.3 2008-2013年丹麦和美国部分监测数据与我国的比较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趋势及建议
    5.1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优化建议
        5.1.1 建立健全耐药性监测法规制度
        5.1.2 落实管理和监测职能
        5.1.3 成立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专家委员会
        5.1.4 建立全国耐药性监测网络
        5.1.5 科学制定监测计划
        5.1.6 正确运用监测结果
        5.1.7 保证工作经费
    5.2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发展趋势
        5.2.1 开展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5.2.2 开展细菌耐药性风险评估
        5.2.3 实施耐药性管理战略规划
        5.2.4 建立国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菌种库
        5.2.5 统筹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5.3 其他强化措施
        5.3.1 提高监测检验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5.3.2 规范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的生产经营
        5.3.3 规范我国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5.3.4 强化耐药性宣传教育工作
        5.3.5 加大新型兽药研发力度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6.1 结论
    6.2 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江苏省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渔用抗菌药物简介
        1.1.1 渔用抗菌药物分类
        1.1.2 我国渔用抗菌药物的发展
    1.2 我国渔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现状
        1.2.1 β-内酰胺类药物
        1.2.2 氨基糖苷类药物
        1.2.3 四环素类药物
        1.2.4 酰胺醇类药物
        1.2.5 磺胺类药物
        1.2.6 喹诺酮类药物
    1.3 渔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方法
    1.4 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1.4.1 产生灭活酶
        1.4.2 主动外排
        1.4.3 改变细胞通透性
        1.4.4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1.4.5 其他耐药机制
    1.5 我国渔用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研究进展
        1.5.1 耐药基因
        1.5.2 耐药基因扩散机制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江苏省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江苏省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的鉴定
        2.2.2 江苏省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的分离情况
    2.3 讨论分析
        2.3.1 实验可行性与必要性
        2.3.2 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的分离与纯化
        2.3.3 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的鉴定
        2.3.4 分离获得的常见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种类
        2.3.5 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的保存
    2.4 小结
第三章 江苏省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K-B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
        3.2.2 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结果
    3.3 讨论分析
        3.3.1 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耐药性研究方法
        3.3.2 不同地区渔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3.3.3 海、淡水源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耐药性分析
        3.3.4 不同品种来源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耐药性分析
        3.3.5 不同渔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3.3.6 多重耐药性分析
        3.3.7 常见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江苏省沿海地区水产源气单胞菌耐药基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耐药基因扩增结果
        4.2.2 耐药基因分型结果
        4.2.3 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相关性
        4.2.4 不同耐药基因型的细菌耐药率
    4.3 讨论分析
        4.3.1 PCR技术在耐药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4.3.2 耐药基因及引物的选择
        4.3.3 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分析
    4.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四、喹诺酮类抗菌药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替米考星在养殖水体和鲫鱼组织中的残留分布及代谢消减规律研究[D]. 崔雅楠. 渤海大学, 2021(11)
  • [2]湛江地区鸭场环境中耐药基因检测及floR基因传播方式的研究[D]. 牛金利.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3]养殖源弧菌耐药性及qnrVC基因介导喹诺酮药物耐药机制研究[D]. 魏文娟.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畜牧业发展中抗菌药应用的“利”与“刃”[J]. 于洋,方亮星,周宇峰,孙坚,廖晓萍,刘雅红.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02)
  • [5]国家标准渔药的科学使用方法[J]. 王玉堂. 中国水产, 2018(04)
  • [6]氟苯尼考和恶喹酸在鳜体内的药动学研究[D]. 罗理.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水产品及养殖水体中5类42种兽药同时检测方法的研究[D]. 金钥. 天津农学院, 2016(07)
  • [8]乳酸诺氟沙星在鳜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高蕾.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9]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现状及趋势[D]. 马苏.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5)
  • [10]江苏省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主要致病菌耐药性研究[D]. 乔毅. 上海海洋大学, 2015(02)

标签:;  ;  ;  ;  

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