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温转变组织论文-王东梅

中温转变组织论文-王东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温转变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碳贝氏体钢,轧制工艺,热处理工艺,组织

中温转变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梅[1](2011)在《低碳贝氏体钢中温转变机制及组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碳贝氏体钢是国际上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钢种,它具有高强度、高韧性、焊接性能优良等特点,是现代冶金技术与物理冶金研究成果相结合的产物。目前世界各国对低碳贝氏体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课题针对低碳贝氏体钢的热模拟工艺、轧制工艺对组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通过热模拟实验机MMS-300测定了试验钢的连续冷却曲线及不同轧制制度、冷却工艺以及热处理工艺对该试验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了试验钢的显微组织;通过拉伸和冲击实验测试了试验钢的力学性能;根据冲击断口的宏观与微观形貌分析了试验钢的断裂机理和方式,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连续冷却相变的试验结果表明:B元素在静态条件下,在一定的冷速范围内,能够使贝氏体相变开始温度及结束温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和组织细化。Mn元素含量的增加也使贝氏体相变开始温度及结束温度降低,组织变得细小。给予试验钢50%变形,试验钢贝氏体转变发生的温度升高。试验钢无论是在静态条件下,还是在动态条件下,均能在较宽的冷速条件下得到贝氏体组织。冷速越大,越有利于得到板条贝氏体组织。(2)TMCP工艺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钢终冷温度、变形温度的降低、变形量的增大,均能使组织细化,提高试验钢的显微硬度。试验钢在完全层冷时组织为粒状贝氏体组织;先层冷后超快冷工艺下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板条贝氏体组织;在完全超快冷的情况下,板条贝氏体数量增多,且板条束细小。在完全层冷的工艺条件下,试验钢的显微硬度值最低,先层冷再超快冷的工艺条件下显微硬度稍有提高,完全超快冷工艺条件下显微硬度值最高。(3)热处理工艺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钢在淬火工艺试验Ⅰ的条件下组织为板条贝氏体,部分板条贝氏体组织发生回复,宽度增加,组织中析出了尺寸较小的析出物。在淬火工艺试验Ⅱ下板条贝氏体回复成铁素体组织,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富碳小岛,淬火工艺试验Ⅱ下也有一定数量的析出物析出。淬火工艺试验Ⅰ组织的显微硬度稍大于淬火工艺试验Ⅱ组织的显微硬度。在淬火工艺试验Ⅱ的试验条件下,变形温度、终冷温度,回火温度对试验钢显微硬度的影响与前面TMCP工艺参数和热处理工艺参数对试验钢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规律一致。随着回火加热速度的提高,板条贝氏体的回火稳定性降低,且回火加热速度越大,富碳小岛的尺寸越细小,分布的越弥散,显微硬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实验室TMCP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成分试验钢随着终冷温度的降低,组织由以针状铁素体为主,逐步变为以粒状贝氏体为主,屈服强度、-20℃冲击功均呈上升趋势,抗拉强度变化不大,断后延伸率先升高再降低。精轧开轧温度和终轧温度的降低使得组织细化,强度和冲击韧性提高。对试验钢的轧制工艺实验表明,优化轧制工艺可有效改善强度和低温冲击韧性。合金元素的添加,大大提高了试验钢的淬透性,使得试验钢在相同的终冷温度下,获得贝氏体的机率提高,同时也提高了试验钢的屈服和抗拉强度,但是试验钢的-20℃冲击功和断后延伸率降低。含有合金元素Cr的试验钢的冲击韧性不好,为脆性断裂,(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1-06-01)

尚成嘉,王学敏,周召槿,梁鑫,缪成亮[2](2010)在《Mn-Mo-Nb-B低碳微合金钢中温转变组织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低碳微合金钢在连续冷却条件下的中温转变组织进行研究,发现在连续冷却过程中会出现等轴铁素体(PF)、准多边形铁素体(QF)、魏氏体铁素体(WF)或针状铁素体(AF)、粒状贝氏体(GB)和板条贝氏体(LB)以及马氏体(M)、M/A岛等几种非平衡组织;其中,(本文来源于《世界金属导报》期刊2010-12-28)

尚成嘉,王学敏,周召槿,梁鑫,缪成亮[3](2008)在《Mn-Mo-Nb-B低碳微合金钢中温转变组织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金相、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结合纳米压痕仪研究了低碳Mn-Mo-Nb-B微合金钢的组织转变、晶粒的晶体学取向及其纳米力学性能.由1℃/s冷速连续冷却到室温所得组织主要是贝氏体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以1℃/s冷速连续冷却到560℃淬水所得组织为针状铁素体和淬水时形成的马氏体/贝氏体,其中相邻针状铁素体之间为小角晶界;前一试样中.粒状贝氏体的平均纳米压痕硬度(2.31 GPa)与后一试样中针状铁素体的平均纳米压痕硬度(2.22 GPa)极为接近取向差较小的针状铁素体组织在1℃/s冷速下连续冷却过程中碰撞、接合成粒状贝氏体.(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李静,王华,马玉璞,李云,李英[4](2007)在《低碳贝氏体桥梁钢中温转变组织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低碳500MPa 级高性能桥梁钢的等温转变组织控制,同时模拟变形奥氏体冷却过程各类组织的连续转变情况,确定冷却开始温度,冷却速度和终冷温度。研究表明,0.04%C 的微合金钢在一定冷却速度范围内 (1~10℃/s)均可得到低碳贝氏体组织。当终轧后加速冷却时,开始冷却的温度应在650℃以上,终冷温度应控制在600~550℃之间,能得到较均匀的粒状贝氏体组织为主的相变产物。(本文来源于《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1-01)

焦东玲,刘江文,罗承萍[5](2007)在《高氮奥氏体中温转变高硬度的显微组织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0.1mm 厚的纯铁片在640~650℃气体渗氮的方法制备含氮量均匀的单一高氮奥氏体,其含氮量约为2.7wt.%。利用光学显微镜、X 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高氮奥氏体中温转变后的显微组织,初步确定了高氮奥氏体中温转变产生高硬度的原因是由于晶内纳米级γ′-Fe_4N 相的析出后,在晶内形成 (α-Fe+γ/γ′-Fe_4N)微纳级的晶粒,由这些微纳米颗粒引起的显微晶界强化是高氮奥氏体中温转变组织具超过常规时效强化的高硬度。(本文来源于《第九次全国热处理大会论文集(二)》期刊2007-09-01)

焦东玲,刘江文,罗承萍[6](2007)在《高氮奥氏体中温转变高硬度的显微组织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0.1mm厚的纯铁片在640~650℃气体渗氮的方法制备含氮量均匀的单一高氮奥氏体,其含氮量约为2.7wt.%。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高氮奥氏体中温转变后的显微组织,初步确定了高氮奥氏体中温转变产生高硬度的原因是由于晶内纳米级γ′-Fe_4N相的析出后,在晶内形成(α-Fe+γ/γ′-Fe_4N)微纳级的晶粒,由这些微纳米颗粒引起的显微晶界强化是高氮奥氏体中温转变组织具超过常规时效强化的高硬度。(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07年S1期)

赵运堂,尚成嘉,贺信莱,郭晖[7](2006)在《低碳Mo-Cu-Nb-B系微合金钢的中温转变组织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热膨胀仪对低碳 Mo-Cu-Nb-B 系微合金钢进行了不同温度的等温实验.结合金相(OM)、透射电镜(TEM) 研究了不同等温条件下组织转变特点.该微合金钢中温转变有叁类组织:沿晶界形核并向晶内单方向生长的准多边形铁素体,晶界或晶内形核的针状铁素体和成束生长的板条贝氏体铁素体.620℃为发生准多边形铁素体转变的鼻尖;580℃只发生少量仿晶界铁素体转变,铁素体转变受到抑制;在530℃左右等温时,奥氏体将发生针状铁素体转变,这些针状组织彼此交割、独立生长, 分割原奥氏体晶粒,细化了组织.(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聂燚,尚成嘉,李静,贺信莱,侯华兴[8](2005)在《低碳贝氏体钢中温转变组织控制的热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生产中,对低碳贝氏体钢性能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微合金成分和控轧、控冷工艺来实现的。对低碳贝氏体钢性能影响最重要的是冷却工艺,冷却工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温转变组织的类型和数量。冷速较低时得到的转变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和珠光体,中等冷速下得到粒状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较高冷速时得到板条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它们的性能有较大差异。本文将通过连续冷却热模拟实验弄清中温转变组织的的形成机制和控制原理,为低碳贝氏体微合金钢的组织控制和性能优化提供技术原理和工艺方案。(本文来源于《2005年全国计算材料、模拟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5-08-01)

王学敏,贺信莱,杨善武,尚成嘉,武会宾[9](2004)在《细化中温转变组织的弛豫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T目前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发展新一代具有高强度,良好韧性,低成本、节能的钢铁材料研究热点,在我国具有较低合金含量的高强度钢板的发展吸引了人们的注意。通过改变工艺来获得更高的强韧性更是引人注意。在各种强化手段中,只有组(本文来源于《世界金属导报》期刊2004-09-28)

程义,胡玲,杨尚林[10](2004)在《Cr3Mo2V钢中温转变产物及混合组织的回火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4Cr3Mo2V 钢经1060℃奥氏体化后在不同条件下冷却获得马氏体(M)、下贝氏体、M—A(粒贝和粒状组织)及它们的混合组织。回火特性研究表明:M—A组织的回火稳定性最好,二次硬化效应最高,下贝氏体组织次之,M 最差。叁种组织及其混合组织的二次硬化机制基本相同。均是由钼铌等形成的碳化物析出造成的,但在中温转变产物及其混合组织的硬化作用中,残余奥氏体 A_R 起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冶金》期刊2004年03期)

中温转变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低碳微合金钢在连续冷却条件下的中温转变组织进行研究,发现在连续冷却过程中会出现等轴铁素体(PF)、准多边形铁素体(QF)、魏氏体铁素体(WF)或针状铁素体(AF)、粒状贝氏体(GB)和板条贝氏体(LB)以及马氏体(M)、M/A岛等几种非平衡组织;其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温转变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东梅.低碳贝氏体钢中温转变机制及组织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1

[2].尚成嘉,王学敏,周召槿,梁鑫,缪成亮.Mn-Mo-Nb-B低碳微合金钢中温转变组织的演化[N].世界金属导报.2010

[3].尚成嘉,王学敏,周召槿,梁鑫,缪成亮.Mn-Mo-Nb-B低碳微合金钢中温转变组织的演化[J].金属学报.2008

[4].李静,王华,马玉璞,李云,李英.低碳贝氏体桥梁钢中温转变组织控制[C].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007

[5].焦东玲,刘江文,罗承萍.高氮奥氏体中温转变高硬度的显微组织及其表征[C].第九次全国热处理大会论文集(二).2007

[6].焦东玲,刘江文,罗承萍.高氮奥氏体中温转变高硬度的显微组织及其表征[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7

[7].赵运堂,尚成嘉,贺信莱,郭晖.低碳Mo-Cu-Nb-B系微合金钢的中温转变组织类型[J].金属学报.2006

[8].聂燚,尚成嘉,李静,贺信莱,侯华兴.低碳贝氏体钢中温转变组织控制的热模拟研究[C].2005年全国计算材料、模拟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9].王学敏,贺信莱,杨善武,尚成嘉,武会宾.细化中温转变组织的弛豫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04

[10].程义,胡玲,杨尚林.Cr3Mo2V钢中温转变产物及混合组织的回火特性[J].黑龙江冶金.2004

标签:;  ;  ;  ;  

中温转变组织论文-王东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