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域水量平衡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量,模型,径流,流域,富春江,淮河,山西省。
流域水量平衡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骆月珍,顾婷婷,潘娅英,张青[1](2019)在《基于CMADS驱动SWAT模型的富春江水库控制流域水量平衡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富春江水库控制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中国大气同化驱动数据集(CMADS V1. 1)驱动SWAT水文模型,对富春江水库控制流域进行了逐日径流模拟,探讨了流域2008—2016年径流变化及水量平衡过程。结果表明:CMADS V1. 1数据集驱动SWAT模型对研究区域的径流变化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在验证期,逐日模拟的效率系数大于0. 70,决定系数大于0. 75,达到了模型评价标准。在流域水量平衡各项中,地表径流和蒸散发为主要的输出项,分别占降水量的57. 2%和36. 2%,其中蒸散发量年际变化较为平稳。降水量、地表径流量、土壤对地下水补给、地下侧流量、蒸散发量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最小值均出现在1月。流域径流量以地表径流为主,其在各个月份与月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基流量较小,且各月基流量对降水量的响应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吴光东,许继军,Hoshin,Gupta,张潇[2](2019)在《新安江流域abcd水量平衡模型及参数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abcd水量平衡模型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国内应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为了探究该模型在我国中小流域应用的适应性及有效性,在介绍abcd模型的原理及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新安江流域的径流预报模拟。在国内首次对abcd模型的4个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单变量法和多变量法分别探讨模型的性能指标对参数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校验阶段汛期与非汛期Nash确定性系数(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NSE)分别为0.929和0.863,表明拟合程度较高;参数敏感性分析对于提高abcd模型参数率定的效率和精度具有显着意义;单变量法与多变量法结果相近,NSE对参数c最为敏感。通过对比径流模拟值与实测值,得出该模型模拟精度高、具有较高的适应性,能够广泛应用于我国中小流域。(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9年07期)
常斐杨[3](2019)在《Budyko-Fu模型下气候季节性指标和水文年起始月份对流域水量平衡估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水热耦合过程受气候和下垫面变化的双重影响,蒸散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这方面的研究中,Budyko理论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又以傅抱璞公式(Budyko-Fu)比较着名。泾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中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近些年来,该地区植被覆盖显着增加,下垫面状况发生较大改变,进而影响到流域的水热耦合过程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基于此,本研究以泾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1981-2011年间泾河流域的气象、水文、植被数据,在Budyko-Fu模型下,探究其控制性参数ω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参数ω与3种气候季节性指标(SI1、SI2、SAI)的关系,其中SI1—考虑年内月降水量距平特征,SI2—考虑用正弦曲线模拟降水量与潜在蒸散季节变化时各自的振幅差别特征,以及SAI—在SI2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降水量与潜在蒸散季节变化的相位差别,SAI又根据计算降水量与潜在蒸散季节相位时取逐年值还是多年平均值而区别为SAI1与SAI2两个指标;在此基础上,改进参数ω的半经验公式。同时在年际尺度上,探讨使得土壤贮水量变化((35)W)降到最低的水文年时段划分,提出分别与流域年实际蒸散量和年径流量较高估算精度相对应的年度时段起始月份。希望能为Budyko-Fu模型参数半经验公式的改进,比较精确地估算流域实际蒸散量提供参考,服务于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泾河流域1981-2011年期间,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年份,而年潜在蒸散在1993年发生突变。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分别为496.0mm和1044.8mm,用正弦模拟二者年内逐月变化的过程,其多年平均相对振幅分别为1.11和0.68,说明降水年内变异和波动更大。而气候季节性指标SI2用正弦曲线模拟降水量与潜在蒸散季节变化时各自的振幅差别特征,其与干燥指数?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0.45和2.21,均呈现微弱上升趋势,表明该流域降水和潜在蒸散差值的季节性波动微弱增加。在年际尺度上,P和ET_0的空间变化对参数ω并无显著影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SI2均与参数ω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泾河流域参数ω的半经验公式,由此式计算的ω与实测ω在2000年后差异较大,原因可能是受到其它方面的因素干扰。(2)已有的叁种气候季节性指标中,SI2与参数ω的相关性较好。若流域降水量与潜在蒸散季节相位由多年平均状况确定,选取平均相位差,由此计算气候季节性指标SAI2,其表现要好于SI2。据此,由SAI2和NDVI给出的参数ω的半经验公式的决定系数较高,达0.746。将之用于Budyko-Fu模型中,能够使流域年径流量的模拟精度提高,说明同一流域逐年计算指标SAI时采用多年平均相位差能够更加确切地描述流域的气候季节性特征。(3)在泾河流域以6月至下年5月为年度,其年降水量与同时段年平均NDVI和生长季平均NDVI的关系都较好,以6月为起始月份计算的参数ω与同时段年平均NDVI的关系也好于其他起始月份。综合二方面的分析,认为以6月为起始月份利用水量平衡公式计算蒸散量应当更接近稳态流条件下与降水量相对应的蒸散量,即将ΔW最小化。因此认为6月至下年5月为泾河流域适宜的水文年划分。(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赵建华,王国庆,张建云,贺瑞敏,万思成[4](2018)在《RCCC-WBM水量平衡模型在北方典型流域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水文模型是开展环境变化影响分析和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工具。以山西省的5个不同尺度的代表性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RCCC-WBM模型在山西省的区域适用性。结果表明:RCCC-WBM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山西省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和年代际变化特点,对典型流域月径流量模拟的Nash-Sutcliffe模型效率系数超过65%,水量模拟误差也较小,该模型在山西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用于山西省水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18年02期)
高学平,王喆,孙博闻,李振,张彤宇[5](2018)在《河流—地下水系统水量平衡耦合模型分析——以海河流域黎河下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定量分析海河流域黎河下游水位雍高后周边区域河流—地下水系统水量平衡情况,选取河道水位变幅和河流—地下水间水量交换作为传递变量,以半松散耦合方式构建HEC-RAS与MODFLOW耦合模型,同时借助Picard迭代多次调整系统水量平衡,减小流量残差,实现模型间的参数双向传递,完善模型的双向耦合。利用校验后的耦合模型对黎河下游周边区域河流—地下水系统水量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水量补给以降雨入渗补给为主,水量排泄以潜水蒸发为主;河道水位雍高使得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增大,地下水对河流的排泄减少,但是河流与地下水间的补排关系并未发生改变,与河道水位雍高前相同,即始终由地下水对河流排泄占主导。(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东艳,杨欣玥,侯雨坤[6](2018)在《2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在尼洋河流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时段确定性水文模拟技术变得日益重要。选择尼洋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模拟该流域自然条件下的径流变量。研究表明2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尼洋河流量过程,为西藏类似流域开展月水资源量长期预测方案提供参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2期)
高瑞,穆振侠,彭亮,周育琳,尹梓渊[7](2018)在《水量平衡与能量平衡模式下的VIC模型在喀什河流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合适的拟合模式。【方法】以天山西部山区的喀什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90―2000年的水文气象站点实测资料和同时间段的CFSR再分析数据,通过VIC模型模拟日和月时间尺度下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2种模式的径流过程,并分析了研究区内2种模式下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的水文要素。【结果】在日和月时间尺度下,能量平衡模式的径流模拟效果在模型的率定期与验证期均优于水量平衡模式;依据实际气候和地理条件,因为缺乏对降雨和降雪的条件判断,并且未能够考虑到冰冻圈层对产汇流的影响,致使水量平衡模式不能够详细合理地解释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差异性。【结论】总体而言,VIC模型能量平衡模式能够更好地模拟研究区径流过程及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胜,许红梅,高超,徐敏[8](2015)在《基于SWAT模型分析淮河流域中上游水量平衡要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对SWAT模型进行参数化的基础上,采用淮河干流吴家渡和鲁台子水文控制站1971—1990年和1991—2014年的月径流观测数据对SWAT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模拟效果评估结果显示:不论是率定期还是验证期,NashSutcliffe系数Ens和确定系数R~2均>0.8,相对误差R_e<1%,模型能够较好地再现月尺度的降雨~径流过程。淮河中上游年径流深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子流域空间差异显着,径流深上游及南部呈线性减小趋势,其他子流域呈增大趋势。从年水量平衡要素来看,蒸散量和渗漏量对水量平衡贡献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平均气温、降水量及蒸散量是淮河中上游水文要素变化的关键因子。剔除人为因素的影响,1971—2014年淮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量呈减少趋势,这可能是年平均气温升高、年降水量略有减少以及年蒸散量减少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准河中上游水资源管理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期刊2015年06期)
陈吉琴,宋萌勃,李太星[9](2015)在《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在西汉水流域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西汉水流域1976~2011年间逐月降水、蒸发、径流等长系列径流资料,选择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对此流域逐月径流进行模拟,定量研究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在模拟1976~1993年间天然条件下镡家坝站径流时,效果较好;在模拟1994~2011年间人类活动影响后镡家坝站径流时,效果不好,有系统偏大的趋势。建议在模拟1990年以后的径流趋势时,在模型中加入一个人类活动影响参数,以提高模拟精度。(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5年S1期)
王希,王秀茹,贾芳芳,徐征和[10](2015)在《T-M水量平衡模型在流域产流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通过研究流域各月度产水量,对水资源管理和农业灌溉用水调度进行指导。[方法]以锦阳川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提取和处理空间土地利用、土壤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结合降雨、气温及不同植物的根深数据,采用Thornthwaite and Mather(T—M)模型计算了水分亏缺与剩余,土壤水分补给与利用的周期及月度产流量。[结果]研究区2011年平水年全年总径流量为281.0mm,在1,3—4,6和10月,存在水分亏缺及土壤水分利用,面积加权的水分亏缺值为5.8mm;2月,11—12月降水对土壤水分进行补给;5和7—9月,存在水分剩余,面积加权的剩余值为286.2mm。丰水年(25%)、平水年(50%)和枯水年(75%)多年平均产水量分别为8.3×107,4.8×107及2.2×107 m3。[结论]研究区在丰水年(25%)的2,7—11月,平水年(50%)的2—3,7—9月和枯水年(75%)的12—2,7—9月存在水分剩余。(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5年01期)
流域水量平衡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abcd水量平衡模型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国内应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为了探究该模型在我国中小流域应用的适应性及有效性,在介绍abcd模型的原理及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新安江流域的径流预报模拟。在国内首次对abcd模型的4个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单变量法和多变量法分别探讨模型的性能指标对参数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校验阶段汛期与非汛期Nash确定性系数(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NSE)分别为0.929和0.863,表明拟合程度较高;参数敏感性分析对于提高abcd模型参数率定的效率和精度具有显着意义;单变量法与多变量法结果相近,NSE对参数c最为敏感。通过对比径流模拟值与实测值,得出该模型模拟精度高、具有较高的适应性,能够广泛应用于我国中小流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域水量平衡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骆月珍,顾婷婷,潘娅英,张青.基于CMADS驱动SWAT模型的富春江水库控制流域水量平衡模拟[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9
[2].吴光东,许继军,Hoshin,Gupta,张潇.新安江流域abcd水量平衡模型及参数敏感性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
[3].常斐杨.Budyko-Fu模型下气候季节性指标和水文年起始月份对流域水量平衡估算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赵建华,王国庆,张建云,贺瑞敏,万思成.RCCC-WBM水量平衡模型在北方典型流域的适用性研究[J].水文.2018
[5].高学平,王喆,孙博闻,李振,张彤宇.河流—地下水系统水量平衡耦合模型分析——以海河流域黎河下游为例[J].水力发电学报.2018
[6].张东艳,杨欣玥,侯雨坤.2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在尼洋河流域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7].高瑞,穆振侠,彭亮,周育琳,尹梓渊.水量平衡与能量平衡模式下的VIC模型在喀什河流域的应用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8
[8].王胜,许红梅,高超,徐敏.基于SWAT模型分析淮河流域中上游水量平衡要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5
[9].陈吉琴,宋萌勃,李太星.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在西汉水流域的应用[J].人民长江.2015
[10].王希,王秀茹,贾芳芳,徐征和.T-M水量平衡模型在流域产流计算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15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