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监测论文_张学渊,魏伟,颉斌斌,郭泽呈,周俊菊

导读:本文包含了干旱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干旱,遥感,环境监测,植被,指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

干旱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干旱环境监测》2019年第33卷总目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干旱环境监测》期刊2019年04期)

张学渊,魏伟,颉斌斌,郭泽呈,周俊菊[2](2019)在《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监测及安全格局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北干旱区为研究区,通过引入生态环境弹性力、资源环境供容力、社会经济压力叁个准则层,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西北干旱区2000年、2007年、2012年、2016年四期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监测评估,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以弱承载为主,且在研究时段弱承载区面积不断下降,而强承载区面积有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看,河西地区、北疆地区、内蒙古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而南疆地区则有所下降;利用MCR模型提取道路型廊道、河流型廊道、绿色廊道共51条,总长度7285.43 km;提取重要斑块区节点、河流湿地区节点、生态脆弱区节点等共71个。根据计算结果将西北干旱区划分为16个生态安全格局,并结合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对现有的安全格局进行布局优化,以期为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高鸣,谢传节,何天乐,刘高焕[3](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的农业干旱监测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干旱事件发生越来越频繁,严重危害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构建准确的干旱监测模型不仅能够及时地反映出干旱事件的发生,同时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减灾保产措施提供科学支撑和保障。传统的气象干旱监测方法因为缺乏对植被本身需水状态和土壤供水信息的考虑旱情判定结果往往比实际情况偏重,而遥感监测指标大多只考虑了植被或土壤等单方面因素具有局限性,目前已有的综合干旱监测模型大多以气象指标为因变量,一方面需要数据资料较多参数复杂,另一方面模型准确度依赖于气象指标对当地农业干旱的响应能力,而同一气象指标在不同区域适应性存在差异,因此同样存在局限性。本文以河南省的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2001-2011年的EOS-MODIS数据产品以及气象站点监测数据,计算了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植被状态指数VCI、温度状态指数TCI、温度植被状态指数TVDI,同时结合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旬报对冬小麦受灾的记录,构建了基于决策树的定性农业干旱监测模型。测试集结果表明,模型综合了大气异常信息、植被状态信息以及土壤水分信息,优于单个指标的监测结果。另外,基于此模型监测了河南省2009年4-5月的干旱事件,结果与实情相符,能够较好地反映农业旱情的发生和空间演变情况。(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谢五叁,唐为安,宋阿伟[4](2019)在《多时间尺度SPI在安徽省气象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安徽省81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降水数据及土壤墒情和干旱灾情资料,从诊断干旱日数年际变化、季节演变、空间分布、频率分布、典型干旱过程演变及与土壤墒情、干旱灾情的相关性等方面,研究6种时间尺度SPI在安徽省气象干旱监测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尺度SPI在干旱监测中差异明显,6种时间尺度SPI对于干旱日数年际变化、不同等级干旱频率分布具有较好的监测效果,但对于干旱日数季节演变和空间差异性诊断与实况存在偏差;从典型干旱过程诊断来看,时间尺度越短,降水权重越大(例如SPI30、SPI60),SPI监测曲线对降水的响应越敏感,而SPI150、SPI180等时间尺度长的SPI对降水的响应又过于"迟钝";从与土壤墒情的相关性来看,时间尺度短的SPI30与10 cm表层土壤墒情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达0.91,时间尺度长的SPI180与50 cm深层土壤墒情相关性较好;在各时间尺度SPI与年降水量的负相关及与干旱灾情的正相关方面,相关系数随着时间尺度的增长均先增后减,时间尺度适中的SPI120相关性最好。总体来看,不同时间尺度SPI代表不同含义,针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气象干旱应采用不同时间尺度的SPI进行监测评估。(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11期)

刘丹,冯锐,于成龙,唐权,郭春玲[5](2019)在《基于植被指数的春玉米干旱响应遥感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玉米种植区,同时也是中国易发生干旱的地区,干旱常态化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玉米生产的稳定发展。以辽宁省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在明确春玉米不同发育期干旱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基于FY-3A/MERSI、Terra/MODIS、春玉米发育期和土壤相对湿度观测等数据,建立春玉米干旱遥感监测指标集,构建各发育期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相对湿度遥感监测模型,并以2000年为例开展了辽宁省春玉米干旱监测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993—2012年辽宁省春玉米在各个发育期均有干旱发生,其中1999—2002年为干旱高发期,乳熟期干旱最为严重;多指数协同配合能提高遥感手段对土壤相对湿度的监测能力,其中陆表水分指数对土壤相对湿度监测能力较强,其次是水分指数;利用构建的春玉米各发育期土壤相对湿度遥感监测模型,监测2001—2004年部分发育期和土层深度的干旱状况,总体监测准确率为73.32%;实现了2000年辽宁省春玉米发育期干旱等级动态监测,所得监测结果与当年农业气象观测记录在发育阶段和空间上都有很好的一致性,遥感监测结果正确。因此,此项研究对于大范围准确跟踪监测春玉米干旱,以及提高春玉米生产的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陈亮,张超,常斌,吕鹏[6](2019)在《通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农田干旱遥感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单一时段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干、湿边不稳定的问题,提出利用通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改进TVDI指数进行农田干旱遥感监测的方法。利用2006—2015年各年单一时段特征空间干、湿边构建通用特征空间,拟合得到旬通用特征空间干、湿边。采用通用特征空间计算TVDI,结合实测数据进行旬土壤含水量反演模型率定和结果验证,并在河南省小麦种植区进行干旱监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一时段特征空间相比,基于通用特征空间的TVDI与实测数据的相关性更高,指数稳定性更强,土壤含水量估算绝对误差小于10%,均方根误差小于11%,能够有效监测农田旱情。(本文来源于《遥感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李亚男,于文金,谢涛,周鸿渐[7](2019)在《基于FY-4 AGRI与Himawari-8 AHI的干旱灾害监测及旱情分析——以2018年河北省秋季干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河北省秋季处于干旱状况,该文选取河北省为研究区,利用FY-4 AGRI数据对2018年秋季河北省的干旱状况进行监测,并对比同期的Himawari-8 AHI数据,验证其监测精度,对比了两种传感器在干旱监测中的表现,分析了2018年秋季河北省的干旱状况。结果表明:①河北省2018年秋季整体呈干旱的趋势,9月PDI指数相对较低,10月干旱进一步发展,11月干旱程度最为严重,PDI值整体较高;②经验证,传感器反演的PDI均与实测数据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在0.42~0.82之间;③AHI传感器在20 cm土壤深度的相关性要更高,但在10 cm土壤深度上,AGRI与实测土壤相对湿度数据的相关性更稳定。可以说明新型的国产静止轨道卫星数据(AGRI)在干旱监测业务上的应用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雨晴,张成福,李晓鸿,杨宇娜,杨利英[8](2019)在《干旱监测方法对农作物适用性研究综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开发出众多的干旱监测方法,但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用于农作物的干旱监测中,精确地评估旱情对粮食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目前常用的一些干旱监测方法进行了收集,并分析了旱情对主要农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响应及干旱监测方法在农作物中的适用性评价,以期找出最适合我国农作物干旱的监测方法,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的干旱监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9](2019)在《《干旱环境监测》征稿启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环境监测》,投稿及联系邮箱:ghjc7080@126. com;电话:0991-3838614;国内统一刊号:CN65-1117/X;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1504。《干旱环境监测》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主办的学术类季刊,刊物坚持为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提供园地,力求反映环境监测的研究成果、应用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交流。《干旱环境监测》设置有监测方法研究、研究与调查报告、质控与标准、生物生态监测、治理技术、专论与综述、评价与预(本文来源于《干旱环境监测》期刊2019年03期)

胡蝶,沙莎,王丽娟,王玮[10](2019)在《欧空局主被动微波土壤水分融合产品在甘肃省干旱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甘肃省为研究区域,利用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ASMS) 0~1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对ESA CCI_SM(European Space Agency 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 soil moisture)产品进行质量评估,并基于此产品分析长时间序列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土壤水分状态指数(soil moisture condition index,SMCI)应用于干旱监测。结果表明:(1) ESA CCI_SM在陇东地区与自动站土壤水分观测值的相关性最好(R=0. 71),其次是陇中、陇南和甘岷地区,共有92%的站点的R通过0. 01显着性检验。(2) ESA CCI_SM产品较好地呈现了西北部土壤湿度较干燥、东南部较湿润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体积含水量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秋季较高,其次是夏季,冬春季较低。(3)基于ESA CCI_SM产品构建的SMCI较好地监测出2002年7—10月伏秋连旱和2009年4—6月春夏连旱的发生发展过程,该数据产品在陇东和陇中雨养农业区的干旱监测应用较好。(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4期)

干旱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西北干旱区为研究区,通过引入生态环境弹性力、资源环境供容力、社会经济压力叁个准则层,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西北干旱区2000年、2007年、2012年、2016年四期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监测评估,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以弱承载为主,且在研究时段弱承载区面积不断下降,而强承载区面积有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看,河西地区、北疆地区、内蒙古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而南疆地区则有所下降;利用MCR模型提取道路型廊道、河流型廊道、绿色廊道共51条,总长度7285.43 km;提取重要斑块区节点、河流湿地区节点、生态脆弱区节点等共71个。根据计算结果将西北干旱区划分为16个生态安全格局,并结合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对现有的安全格局进行布局优化,以期为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旱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干旱环境监测》2019年第33卷总目次[J].干旱环境监测.2019

[2].张学渊,魏伟,颉斌斌,郭泽呈,周俊菊.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监测及安全格局构建[J].自然资源学报.2019

[3].刘高鸣,谢传节,何天乐,刘高焕.基于多源数据的农业干旱监测模型构建[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

[4].谢五叁,唐为安,宋阿伟.多时间尺度SPI在安徽省气象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研究[J].气象.2019

[5].刘丹,冯锐,于成龙,唐权,郭春玲.基于植被指数的春玉米干旱响应遥感监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9

[6].陈亮,张超,常斌,吕鹏.通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农田干旱遥感监测[J].遥感信息.2019

[7].李亚男,于文金,谢涛,周鸿渐.基于FY-4AGRI与Himawari-8AHI的干旱灾害监测及旱情分析——以2018年河北省秋季干旱为例[J].灾害学.2019

[8].王雨晴,张成福,李晓鸿,杨宇娜,杨利英.干旱监测方法对农作物适用性研究综述进展[J].绿色科技.2019

[9]..《干旱环境监测》征稿启事[J].干旱环境监测.2019

[10].胡蝶,沙莎,王丽娟,王玮.欧空局主被动微波土壤水分融合产品在甘肃省干旱监测中的应用[J].干旱气象.2019

论文知识图

四川盆地小麦干旱监测预警系统操...2005年4月中旬遥感干旱监测图像月25日(a)和27日(b)全国气象干旱监干旱监测结果对比:(a)微博数据...7至2010年3月22日与下地壳热流相...阜新地区干旱监测研究

标签:;  ;  ;  ;  ;  ;  ;  

干旱监测论文_张学渊,魏伟,颉斌斌,郭泽呈,周俊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