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包含了深刻而系统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理论,这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理论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人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新的诠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这些思想更是在西藏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西藏;生态安全屏障
随着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进入,特别是随着机器的广泛运用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向自然索取基本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得到极大增强,同时在索取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矛盾不断凸显出来。为此自然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如何相处,经过不断反思两者效应后,得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到中国化都有深刻的理论阐释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思想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部分人一直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注重和强调社会变革,强调征服自然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追求物质需求,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恰恰包含深刻而系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表现在:
一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于人类的先在性。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认为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界对人类具有先在性和基础性。
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提出了人具有能动性,又有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体。“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类来说的生成过程”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8页。。并认为人类的财富既来源于劳动,也来源于自然界,没有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即作为主体的人受客观物质世界的制约。
三是强调自然物质世界有规律性和效应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人与自然生态冲突加剧了,其根本原因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行为的最直接的效益。”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也就是资本主义只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自然界有其自身规律,如违背必定遭到惩罚,就如恩格斯所讲“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以胡锦涛为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加以实施。胡锦涛指出:“必须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④《当代贵州》“胡锦涛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2005年第15期。。为此2003年初,国务院颁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做了规定。2004年,胡锦涛指出:“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要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⑤《人民日报》“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坚持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效益”,2004年5月7日。次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会议上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生态文明的内涵、建设要求做出了具体的阐释和部署。2010年胡锦涛就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8点意见,其中之一就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思想为妥善处理可持续发展,应对世界能源和环境面临的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
四是生态建设思想丰富发展时期。江泽民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重大任务。这时期大量使用“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工程”、“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意识”、“环境意识”、“生态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概念,这些思想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早在1994年3月,我国政府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正式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同时在土地、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运用现代科技与加强国际合作强化环境治理等方面逐步走向正轨。
一是生态建设思想艰辛探索时期。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在特殊困难时期,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艰辛探索。具体体现在重视水利建设、开展植树造林、提出勤俭节约等一系列思想与实践中。早在1934年的革命年代毛泽东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的思想。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此后中国在50、60年代自力更生修建一系列水利工程。在治理沙漠化和节约资源方面,提出植树造林,反对浪费。毛泽东提出“在十二年内,基本消灭荒地、慌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慌山上----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现绿化。”⑤《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62页。“必须注意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保存一切可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破坏和浪费。”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6页。周恩来也讲到“采育结合、科学砍伐---不能吃光算,当败家子。”“对于任何一切可以利用的废气、废物,应该注意回收,充分利用。”⑦《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8页。这些思想为克服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促进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地方高校可通过为地方政府提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决策咨询,帮助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乡村振兴。在乡村建设前期,农民的主体性还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而地方政府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决策离不开专家及学者的指点,这样地方高校就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支持乡村振兴。此外,高校还可为农村墓础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和教育技术支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帮助农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而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促进乡村振兴。
情绪郁闷或者人显浮躁的时候,我就点个香,把微信调静音,用毛笔抄抄心经,特别有用,抄的时候什么都不用想,因为你也看不懂。
二是生态建设偏离时期。我国在50年代末的大跃进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上产生偏离,致使人们对生态自然的盲目开采利用,人口大幅度增加,导致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遭到破坏。
三是生态建设思想重新确立时期。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针对人们的认识还远未达到生态环保的高度,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立足我国实际,在发展中暴露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人口发展协同发展,以法制建设促进生态保护等新的思想和举措。如邓小平提出“垦荒不鼓励、开荒要砍树,现在四川最大的问题是树林少。”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社,1994年版,第80、148页。“最近发生的洪灾涉及林业问题,涉及到林业过度采伐,看来宁可进口一点木材,也要少砍一点树。”②转引自《邓小平论林业与生态建设》,《内蒙古林业》,2004年第8期。等思想。他在会见来京的美国驻华大使德科克时便指出:“我们打算坚持植树造林,坚持它二十年,五十年。------黄河所以叫“黄”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③《邓小平年谱(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7页。同时邓小平多次强调用法律手段保证实现生态环境的长远规划,要集中力量制定必要的法律,确保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有法可依。这些思想促使我国的生态建设重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把生态问题作为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加以看待,形成了不同时期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表现在以下几个阶段:
四是在解决人与自然界矛盾上提出物质变换观和社会制度变革是根本途径的思想。恩格斯明确指出,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对自然界无限制的索取和掠夺所造成的生态危机。“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恩格斯认为物质变换就是生产方式上的改革要可持续性,社会制度变革就是必须彻底废除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改革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彻底妥善地解决好生态危机,并且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基础,合理地调节人类的一切活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谐。
五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持续、全新的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号召全党上下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适应“卓越计划”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对促进土木专业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改革,学生由于能接触真实的工程环境,实践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很大的提高,实践能力也会在训练过程中有很大的提高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实施校企合作机制过程中,学校首先要注重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必要时需出台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相关文件,科学制定考核目标与考核内容,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机制建立,既是符合“卓越计划”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有助于深化校企之间的协同创新,是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有益尝试。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工作,把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总体布局加以看待。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就西藏生态建设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壮大特色产业,实行科教兴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④《中国共产党新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史频道“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新社北京2001年6月29日。的要求。在该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就如何加快发展西藏经济发展时提到“国家投资和中央财政扶持,主要用于农牧业、基础建设、科技教育、基层政权相关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着重解决制约西藏发展的‘瓶颈’和突出困难。”⑤同上。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统一”⑥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胡锦涛讲话,来源:新华社,2010年1月20日。,并就西藏确立建设为“两个重要国家安全屏障和四个重要地”的战略定位,把西藏生态安全建设上升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性工作加以看待。并在该会上提出的“四个确保”治藏指导思想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正式提出,即: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西藏的发展与实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西藏的发展
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同与支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一版第208页。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②新华社“习近平十八大以来60多次谈生态文明”,2015年3月10日。同时在不同的场合谈到“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等思想。2014年3月7日在两代会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深刻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五为一体”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在新型“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绿色化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③新华社“习近平十八大以来60多次谈生态文明”,2015年03月10日。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在五大发展观理念中“绿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的思想。以上思想凸显出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
按照屋顶形式,平顺县东部民居可分为平屋顶、坡屋顶两种类型(图6)。平屋顶主要指土平房,房顶有梁、檩,上覆白矸土和石板,屋檐一般用石板作悬挑以保护前墙、山墙免受雨水侵蚀。小型附属性建筑多采用单坡顶,双坡屋顶又可细分为悬山、硬山两种。山区石板屋面为达到防水效果,一般会在屋脊处叠放多层较小的石片,有些民居屋脊两端甚至会叠出戗脊的效果(图7)。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又引来了新的春风,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2014年9月习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到“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许多民族地区地处大江大河上游,是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开发资源一定要注意惠及当地、保护生态,决不能一挖了之,决不能为一时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要坚持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考核‘三管齐下’,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①[《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发表讲话,来源:新华社,2014年9月29日。]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②[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 习近平发表讲话,来源:新华社,2015年8月25日。 ]在此次会上总书记把西藏的生态保护提升到第一要务的要求提出来,体现了习总书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鲜明立场。在会中李克强总理也指出“严格生态安全底线、红线和高压线,完善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③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发表讲话。来源:新华社,2015年8月25日。这些重要思想是建设富裕、和谐、幸福、法治、文明、美丽西藏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西藏的实践中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西藏由于独特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在我国地理分布格局、气候变化、水源保障、生物多样性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西藏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当地党委和政府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加大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的思路解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使之在西藏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项目竣工阶段,承包方工程造价控制除竣工验收核算之后,还包括工程计量、竣工结算等几个方面。为了保证项目竣工阶段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承包方应严格依据设计变更图纸及竣工图纸进行工程量的重新核算。通过对各分部工程综合单价与投标综合单价的对比分析,结合现场施工信息,保证竣工造价的合理控制。
为了实施好西藏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根据《西藏生态安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目标要求和形势发展情况,区党委和政府把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确定为自治区重大民生工程,出台了规划实施意见。目标是到2030年,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特点格局、农牧业发展格局、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国家支持与全区努力把西藏按不同区域特点通过保护与建设,形成藏北高原和藏西山地以草甸、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屏障区;藏南和喜马拉雅中段以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屏障区;藏东南和藏东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屏障区等三个生态安全屏障区,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从而使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不断向纵深发展,造就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局面,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入了科学规划、整体推进、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新阶段。为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在西藏采取有力措施实施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生态立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落实生态环境盲目决策的严格责任追究制。西藏为我国乃至东亚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江河源区,加之自身自然环境脆弱性,决定了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底线、高压线思维,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确保人人守责,人人有责;二是严格实施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核定范围内的前提下,按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达标要求尽快制定西藏标准,确保西藏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工程,把西藏建设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程;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和多种主体承包形式在天然草地保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重要湿地保护、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特色与绿色农产品产业化、防护林体系建设、人工种草种林与天然草地改良、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环境永续发展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和投资力度;四是落实好现有的生态安全屏障监测机制,草原、森林生态补偿与保护奖励机制、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执行力,并结合实际发展不断优化现有机制,创新新的更加切合发展需求的体制机制;五是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要求,把全面禁采砂金矿、砂铁矿、珍惜动植物保护力度落到实处;六是全面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等白色污染源,严格监管有害物体排放工作落到实处;七是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环境综合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等工作的监管方面实行属地管理和行政监管双责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逐步规范,污染防治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中转变思想,对各地区、部门和领导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逐步纳入评价体系;九是强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的推进力度,工程建设环境监理机制、环境监测、监察能力不断强化,把环保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十是大力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把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要求、新举措让千家万户了解、理解、支持,我们美丽西藏建设才能保持永续发展,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
[2]《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08月25日 来源:新华网
[3]李惠斌,王治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4]罗健、夏东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基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视阈》知网
[5]潘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2015年07月13日 来源:学习时报
[6]自治区发改办农经〔2009〕44号附件《西藏生态安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报告
*西藏社科项目“西藏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13BMZ007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视域下的西藏社会形态发展研究》15XKS040号,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责任编辑:李 宏
标签:生态论文; 西藏论文; 屏障论文; 文明建设论文; 思想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国家理论论文; 《西藏发展论坛》2019年第3期论文; 西藏社科项目“西藏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13BMZ007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视域下的西藏社会形态支展研究》15XKS040号阶段性成果之一论文; 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