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创建单位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1](2020)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脐橙产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伴随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多类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产物。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高低决定经营主体的发展方向。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展缓慢,各农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差异明显,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割裂式的发展反过来又制约农业产业化的进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将为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论文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生产经营脐橙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研究对象,对各经营主体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根据经济效益衡量标准,设定相应经济效益指标,鉴于富川县的实际发展情况,对脐橙产业各经营主体家庭基本情况、脐橙经营规模情况、脐橙种植投入产出情况、经营脐橙满意度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脐橙产业经营主体投入产出进行比较,基于生产投入与产出所获利润来衡量农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经研究发现,脐橙产业各经营主体经济效益的大小依次为专业大户、农户、合作社、农场、龙头企业,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差异反射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小农意识浓厚、合作意识薄弱、经营主体之间割裂式发展、对政府依赖性强等。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存在经济利益冲突使得各经营主体难以平衡利益关系,农业经营主体可支配资金大小以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影响,此外,脐橙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双重制约形成了农业经营主体对政府依赖的惯性。基于研究探讨,根据富川县脐橙产业经营主体发展实际情况,从农户社会地位、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经营管理方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角度进行分析,为提高脐橙产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做进一步思考。农户是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构成单位,应确保农户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通过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增强内在发展动能,建设各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体制机制、推动经营主体间联结互动、加强农业经营主体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以促进各经营主体之间外在联结动力;通过实施脐橙生产标准化、采取适度规模经营的形式改进各农业经营主体生产脐橙的管理方式;通过搭建脐橙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市场化服务机制、创新互联网电商平台的方式健全面向脐橙产业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脐橙售价,提高脐橙销售产值,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增收,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
赵春芳[2](2019)在《广西钦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能有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可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对钦州市生态农业的研究尚少,本文采用文献收集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钦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广西钦州市生态农业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发现钦州市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2)钦州市生态农业主要有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种养结合、以沼气为中心的种养结合模式和观光旅游五大运行模式。(3)从钦州市生态农业SWOT分析来看,显示出钦州市发展生态农业利大于弊。(4)通过研究发现钦州市生态农业存在生态农业模式没有得到较好推广、生态农业建设资金紧张、农业技术人员匮乏、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从因地制宜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支持力度、抓住发展机遇、农业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科技、保护生态环境七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广西钦州市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陆泉志[3](2019)在《横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如何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与小农户之间有机衔接、辐射带动、促农增收的作用,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亟待关注与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以广西横县为例,通过文献梳理、理论分析、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横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扶持路径、取得成效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并通过案例分析方法探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农增收的内在逻辑机理与增收效果。研究发现:横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数量规模上快速发展,呈现出专业大户方兴未艾、家庭农场异军突起、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的多元发展态势,有力推动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并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明显成效。案例分析表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产生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与促农增收作用。横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土地成片流转不畅,规模扩张能力受限;农业人才支撑乏力;经营主体发育不均衡,产业布局趋同;农业保险不全,经营风险显性化;能人效应与精英俘获二律背反困境难以消除:专业大户认定标准缺位,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家庭农场雇工化、非粮化、资本下乡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泛化和虚化,退出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质化现象突出。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强化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多元产业新格局;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降低经营主体系统性风险;明确界定专业大户的属性,出台相应扶持措施;强化对家庭农场的组织领导,防范异化现象产生;加强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开展规范提升行动;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破解农业企业同质化难题。
张莞[4](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李晓彤[5](2019)在《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三大产业中工业和服务业得以正常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发展也有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农业主要是以发展大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为主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将“三农”问题列入国家发展主要进程。要想从根本上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改善农民条件,就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有“中国豆都”之称的九三管理局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是黑龙江省所辖9个管理局之一,九三管理局的经济发展对其农业的发展有着较高的依存度,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对九三管理局的经济发展有着开创性、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目前,随着九三管理局企业化改革的发展,全局各农场内部“五分开”、农场有限公司挂牌、工商登记注册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工作走在垦区前列。九三管理局的农业发展已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发展的同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首先结合近年来现代农业的理论成果,对九三管理局的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通过对九三管理局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分析,总结了九三管理局存在农业信息服务不到位,市场营销水平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对九三管理局的现代农业发展阐述出了一系列的成因分析。其次,对于现代农业在九三管理局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结合法、日、美三国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发展现代农业对九三管理局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唐永强[6](2019)在《唐山市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农业农村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推进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是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本文从曹妃甸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实际出发,介绍了现代农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阐述了曹妃甸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曹妃甸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产业定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一是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以产业化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以科技化促进农业高效发展;三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以组织化、规模化促进农业提升跨越;四是创新农业投入机制,以高投入推动农业增产增效;五是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以机制创新保障农业科学发展。本论文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主要是介绍选题背景资料、研究目的、研究的重要意义,研究的方法,并介绍了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曹妃甸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第三部分,分析了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结合当前发展形势对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及具体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张文娟[7](2013)在《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垦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种重要的农业经营模式,具有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保卫边疆等多种功能,60年来农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农垦积极探索示范带动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方式,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农垦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营模式,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对农垦的客观要求。农垦在农业资源、产业、科技、组织、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较高的平台,但当前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外部经济环境的挑战与自身的一些机制问题,需继续深化改革,使农垦在农业现代化的路上会起到更好的先锋带头作用。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投入到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关于农垦系统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和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在农垦系统里研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对农垦系统相关文献的查阅分析,总结农垦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借鉴我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建设理论,为探索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基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①示范区的选址。结合农垦农场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人文条件方面分析了示范区的选址要求;②示范区的产业规划。以系统工程理论、农业区位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循环农业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诱导技术创新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包括:主导产业规划、优势产业规划、附属产业规划等。③示范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依据各种规划思想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等理论,体现已经形成的农垦企业传统优势和土地综合利用,探索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服务保障空间、休闲游憩空间、过渡空间及预留空间等的规划。④示范区的景观系统规划。以景观学及景观生态学为指导,在明确示范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之后,探讨如何为园区打造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将生态格局规划与景观单元规划相结合,构建完善的园区生态景观系统,打造园区形象品牌,发展农垦观光旅游业。在完成园区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之后,以寿西湖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例,用实践验证规划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进一步完善理论的内容,为农垦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探索一条科学可行的道路。
苏彩和[8](2011)在《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广西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深化广西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广西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的研究成果,针对广西农业发展的现状,采用案例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法,重点研究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推广模式、影响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促进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广西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分析国际主要农业标准化机构,论述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在发展农业标准化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概况,对比我国农业标准化“起步-停滞-复苏-发展-高速发展”历程和发展农业标准化做法,提出了我国在发展农业标准化方面值得借鉴的五条国际经验。第二,从广西区位、土地、气候等方面论述广西农业发展概况,分析广西农业呈现的特征;总结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做法,并采用指标体系法分析宾阳糖料甘蔗标准化示范区和田阳香米标准化示范区成效,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增长速度方程分析钦州火龙果标准化示范区成效。第三,对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型、行业协会自律互动模式和市场拉动引导模式等五种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通过容县沙田柚标准化的实施、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瘦肉型猪养殖标准化的实施和凌云白毫茶标准化的实施等进行模式系统分析,得出“政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农户参与+标准化”的最佳模式。第四,通过对广西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当地政府相关人员、示范区技术人员、农业龙头加工企业负责人、农户等访谈,确定影响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因素、监管因素、标准因素、贸易因素、文化素质因素、市场机制因素、家庭承包责任制、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因素等7类。结合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和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农业标准化经验,同时根据影响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障碍因素,提出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十八条对策。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1、对广西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区进行了评价对比。系统研究了质量监督部门、农业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行政手段构造和监管模式及其对农业示范区建立的影响;分析了农业标准化内外部环境的具体情况,对中外标准化实施的状况进行了的比对;对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区企业的优劣、特点和成效进行了评价对比;2、研究了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组织措施。综合分析了农业、质监、畜牧、林业、工商、财政等管理部门和农业示范区企业在发展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提出必须紧紧依靠具体实施部门的努力,获得行政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取得相关单位和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帮助;3、提出农业标准化的对策。通过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比对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在深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企业和市场开展调研,征求并吸收了政管理部门和示范区企业的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可行的农业标准化对策;4、建立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合实施农业标准化企业的行业管理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衡量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刘建华[9](2010)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政府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有效政策措施,在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并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丰富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基本原理,分析其构成要素和实施成效,从体系微观运行和宏观发展两个层面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确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现阶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手段,为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概念、管理原则和功能作用,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运用生态经济学相关原理,丰富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系统、生态模型和无公害农产品物品属性等理论。在体系认识的研究方面,主要从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和发展入手,提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当前中国影响最大的农业生产方式,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中标准或规范、生产主体及制度与体系队伍三个不可或缺要素。运用实例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取得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等成果进行总结,对其引领中国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及形成典型模式、维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等成效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作用。在体系运行评价研究方面,对标准体系、生产主体的实施和市场三个方面的体系微观运行层面进行评价;运用SWOT原理从优势、劣势、机遇、制约四个方面在体系宏观发展层面进行评价。其中,体系运行层面分析产地环境和产品标准制定、生产主体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制度建设等方面影响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体系发展层面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自身的优势和一些劣势,外部发展的良好机遇及在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制约。在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方面,从科学优化标准体系、培育生产主体和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提出以SO战略为核心战略,WO战略和ST战略为补充战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促使主体承担农产品可追溯的社会责任;切实加强服务监管能力、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等措施;探索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政府调控-市场带动-科学技术的保障体系,完善体系发展。分析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创建、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的目标和要求、方式和途径及保障措施。
李阳,张涛,孙晓冬[10](2010)在《黑龙江垦区绿色食品二十年发展历程及成就与展望》文中提出2010年是中国绿色食品发展20周年。昔日,垦区在全国率先开发绿色食品和实施绿色食品发展战略;今日,"北大荒"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4000万亩耕地年生产商品粮300亿斤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1000万吨,垦区实现了高
二、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创建单位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创建单位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脐橙产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农业经营主体文献综述 |
(二) 农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文献综述 |
(三) 相关研究动态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预期目标 |
(一) 研究重点和难点 |
(二) 研究预期目标 |
第一章 富川脐橙产业的发展 |
第一节 富川脐橙产业发展背景 |
一、历史条件 |
二、经济作物变化 |
三、政策驱动 |
第二节 富川脐橙产业发展优势 |
一、区位优势 |
二、自然条件优势 |
三、生产技术优势 |
四、政策优势 |
第三节 富川脐橙产业发展成效 |
一、脐橙产业取得成就 |
二、脐橙产业带动富川经济发展 |
三、提高土地利用率 |
第二章 富川脐橙产业经营主体的演化 |
第一节 农业经营主体的界定及类型特征 |
一、农业经营主体概念界定 |
二、农业经营主体类型 |
三、农业经营主体特征 |
第二节 富川脐橙产业化进程中经营主体的演变 |
一、1949—1978年经营主体的演变 |
二、1978—2000年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
三、21世纪脐橙产业经营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富川脐橙产业各类经营主体经济效益分析 |
第一节 脐橙产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衡量 |
一、经济效益含义 |
二、农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基本内涵 |
三、脐橙产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衡量标准 |
四、脐橙产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设计 |
第二节 调研数据分析 |
一、问卷设计和数据来源 |
二、样本总体情况分析 |
三、各经营主体特征比较分析 |
四、经营规模分析 |
五、投入产出比较 |
六、经济效益比较 |
第三节 各类经营主体经济效益分异的问题及成因 |
一、脐橙产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差异存在的问题 |
二、脐橙产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分异的原因 |
第四章 提高富川脐橙产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的思考 |
第一节 坚持农户基本经营单位发展脐橙产业 |
一、确保农户家庭经营主体地位 |
二、维护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 |
第二节 增强内在发展能力,促进外在联结动力 |
一、提高经营主体自主发展能力 |
二、实行利益联结体制机制建设 |
三、推动各经营主体联结互动 |
四、加强经营主体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
第三节 改进经营管理方式 |
一、实施标准化生产 |
二、提倡适度规模化经营 |
第四节 通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脐橙售价 |
一、搭建脐橙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
二、完善市场化服务机制构建 |
三、创新互联网电商平台建设 |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广西钦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生态农业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
2.1.2 生态农业的特征 |
2.1.3 生态农业的作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态系统理论 |
2.2.2 生态经济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广西钦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案例分析 |
3.1 钦州市的基本情况 |
3.2 钦州市农业概况 |
3.2.1 钦州市粮食生产平稳发展 |
3.2.2 钦州市经济作物增速较快 |
3.2.3 钦州市农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 |
3.3 钦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
3.3.1 钦州市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逐步完善 |
3.3.2 钦州市生态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
3.3.3 钦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 |
3.3.4 钦州市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较快 |
3.4 钦州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
3.4.1 立体种植模式 |
3.4.2 立体养殖模式 |
3.4.3 种养结合模式 |
3.4.4 以沼气为中心的种养结合模式 |
3.4.5 观光旅游生态农业模式 |
3.5 钦州市生态农业案例分析 |
3.5.1 钦州市钦北区九佰垌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
3.5.2 广西园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
4 广西钦州市生态农业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Strengths) |
4.1.1 区位优势 |
4.1.2 资源优势 |
4.1.3 劳动力优势 |
4.1.4 政策优势 |
4.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4.2.1 生态农业模式没有得到较好推广 |
4.2.2 生态农业建设资金紧张 |
4.2.3 农业技术人才匮乏 |
4.2.4 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
4.2.5 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 |
4.2.6 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高 |
4.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4.3.1 政策支持提供发展环境 |
4.3.2 经济发展带动农业发展 |
4.3.3 “互联网+农业”发展机遇 |
4.3.4 绿色需求不断上涨 |
4.4 威胁分析(Threats) |
4.4.1 生态农业创新发展与教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
4.4.2 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 |
4.4.3 生态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
4.4.4 环境污染的威胁 |
4.5 钦州市生态农业SWOT矩阵分析 |
5 广西钦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因地制宜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
5.2 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5.2.1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5.2.2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5.3 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 |
5.3.1 资金支持 |
5.3.2 人才支持 |
5.4 抓住生态农业发展机遇 |
5.4.1 紧抓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机遇 |
5.4.2 完善市场机制,抓住“互联网+农业”发展机遇 |
5.5 加强农业产业升级创新 |
5.5.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5.5.2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
5.6 大力发展科技 |
5.6.1 加强科技创新 |
5.6.2 加大农技推广力度 |
5.7 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5.7.1 合理利用资源 |
5.7.2 废弃物处理 |
6 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横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研究进展 |
1.4.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农增收的研究进展 |
1.4.3 文献评述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与特征 |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及功能定位 |
2.1.3 农民收入构成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2.1 分工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产权理论 |
2.2.4 交易费用理论 |
第三章 横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
3.1 横县行政区划概况 |
3.2 横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状况 |
3.2.1 专业大户方兴未艾 |
3.2.2 家庭农场异军突起 |
3.2.3 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 |
3.2.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
3.3 横县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施路径 |
3.3.1 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鼓励农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 |
3.3.2 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升级优势产业,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工程 |
3.3.3 财政、金融、税务多方联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解决资金难题 |
3.3.4 注重乡村农业人才培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坚强智力支撑 |
3.3.5 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销售渠道 |
3.3.6 大力推动农村创业创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内源动力 |
3.4 横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主要成效 |
3.4.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
3.4.2 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
3.4.3 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 |
3.4.4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
3.4.5 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
第四章 横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农增收的案例分析 |
4.1 专业大户案例分析 |
4.1.1 横县“狗肚塘”渔业专业大户案例 |
4.1.2 小结 |
4.2 家庭农场案例分析 |
4.2.1 横县米洛家庭农场案例 |
4.2.2 小结 |
4.3 农民专业合作社案例分析 |
4.3.1 横县飘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案例 |
4.3.2 小结 |
4.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案例分析 |
4.4.1 广西南山白毛茶茶业有限公司案例 |
4.4.2 小结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横县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 土地成片流转困境难破,规模扩张能力受限 |
5.2 农业人才支撑乏力,经营主体带头人学历水平较低 |
5.3 经营主体发育不均衡,产业布局渐趋同化 |
5.4 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经营风险显性化 |
5.5 能人效应与精英俘获二律背反困境难以消除 |
5.6 专业大户认定标准缺位,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
5.7 家庭农场雇工化、非粮化、资本下乡化 |
5.8 农民专业合作社泛化和虚化,退出机制不健全 |
5.9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质化现象突出 |
第六章 对策建议 |
6.1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
6.2 强化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
6.3 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多元产业新格局 |
6.4 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降低经营主体系统性风险 |
6.5 明确界定专业大户的属性,出台相应扶持措施 |
6.6 强化对家庭农场的组织领导,防范异化现象产生 |
6.7 加强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开展规范提升行动 |
6.8 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破解农业企业同质化难题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视角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
(一) 羌区四县 |
(二) 羌族村寨 |
(三) 旅游景区 |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重点 |
(三) 研究难点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产业融合理论 |
二、产业链理论 |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
二、自然地理状况 |
三、历史文化状况 |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一、旅游资源 |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一、产业发展水平 |
二、市场发育程度 |
三、灾后重建 |
四、资源条件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
一、整体评价 |
二、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方面 |
二、企业方面 |
三、村委会方面 |
四、居民方面 |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主要结论 |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
(5)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的现状分析 |
3.1 九三管理局概况 |
3.2 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
3.3 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的特点 |
第四章 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农业生产观念落后 |
4.2 农业生产者受教育程度低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
4.3 农业劳动力外流 |
4.4 农机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信息服务不到位 |
4.5 农产品市场营销水平不高 |
4.6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 |
第五章 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 |
5.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
5.2 国内经典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5.3 对九三管理局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
第六章 九三管理局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
6.1 转变农业生产观念 |
6.2 培育新型农民 |
6.3 减少直接农业生产者外流 |
6.4 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提高规模化程度 |
6.5 健全市场营销体系 |
6.6 提升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唐山市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情况 |
2.国外研究情况 |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
(一) 曹妃甸区基本情况 |
1.总体情况 |
2.自然环境条件 |
3.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二) 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 |
2.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 |
3.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方面 |
4.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 |
5.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方面 |
6.农业科技支撑方面 |
7.农业休闲旅游发展方面 |
(三) 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典型案例 |
1.科技种养代表——曹妃甸区四农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
2.园区示范农业代表——唐山市曹妃甸区创新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 |
二、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偏低,产业链条不够完善 |
2.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
3.农业科技研发、引进、推广体系不够健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度较低 |
4.农业融资渠道较少,农业投入资金不足 |
(二) 成因分析 |
1.农业生产观念还比较落后,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不足 |
2.政府对现代农业的宣传、规划、引导力度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氛围不浓 |
3.农垦体制优势发挥不充分,农业资源发包机制较为僵化 |
4.农村适龄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发展人力支撑不足 |
三、加快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 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
(二) 曹妃甸区现代农业空间布局 |
(三) 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 |
1.优质粮经作物种植业 |
2.高端水产养殖业 |
3.精品园艺种植业 |
4.标准化畜禽养殖业 |
5.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
6.都市农业休闲旅游业 |
(四) 推进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建议 |
1.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以产业化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
2.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以科技化促进农业高效发展 |
3.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以组织化、规模化促进农业提升跨越 |
4.创新农业投入机制,以高投入推动农业增产增效 |
5.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以机制创新保障农业科学发展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农垦现代农业园区概述 |
2.1 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涵义 |
2.2 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2.2.1 国外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现状 |
2.2.2 国内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现状 |
2.3 农垦概述 |
2.4 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
2.4.1 农垦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势 |
2.4.2 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现状 |
2.4.3 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研究 |
3.1 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立地条件分析 |
3.1.1 区位条件 |
3.1.2 自然条件 |
3.1.3 社会经济条件 |
3.1.4 农业现代化水平 |
3.1.5 人文条件 |
3.2 农垦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思路 |
3.2.1 规划前期研究及资料收集 |
3.2.2 功能定位与项目布局 |
3.2.3 成果汇编 |
3.2.4 弹性规划,动态建设 |
3.3 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功能定位 |
3.3.1 研发创新功能 |
3.3.2 示范培训功能 |
3.3.3 生产加工功能 |
3.4 农垦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规划 |
3.4.1 产业规划目标 |
3.4.2 产业规划原则 |
3.4.3 产业规划的基础理论 |
3.4.4 产业规划内容 |
3.5 农垦现代农业园区空间布局 |
3.6 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景观系统规划 |
3.6.1 景观系统规划目标 |
3.6.2 景观系统规划原则 |
3.6.3 景观系统规划的基础理论 |
3.6.4 景观系统规划 |
3.7 基础设施规划 |
3.7.1 示范区道路系统规划 |
3.7.2 供电系统规划 |
3.7.3 农田水利建设 |
3.7.4 农业信息化建设 |
3.7.5 环境公共卫生系统建设 |
3.7.6 综合防灾规划 |
3.8 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
3.9 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估 |
3.10 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
3.11 保障措施 |
3.11.1 政策保障体系 |
3.11.2 投入保障体系 |
3.12 本章小结 |
4 实践案例 |
4.1 园区规划背景 |
4.2 园区总体定位与目标 |
4.3 园区概况 |
4.3.1 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
4.3.2 自然资源条件 |
4.3.3 社会经济条件与农业发展水平 |
4.3.4 农业发展水平 |
4.3.5 分析与评价 |
4.4 园区产业规划 |
4.4.1 种业、粮食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建设重点 |
4.4.2 生态观光与休闲渔业产业发展思路与建设重点 |
4.4.3 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建设重点 |
4.4.4 循环农业发展规划与建设重点 |
4.5 空间布局规划 |
4.5.1 生态观光与休闲渔业核 |
4.5.2 防洪避灾绿色景观带 |
4.5.3 西湖花园新农场社区 |
4.5.4 现代种业与农产品加工物流区 |
4.5.5 寿西湖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接待中心 |
4.5.6 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与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服务中心 |
4.5.7 现代粮食(良种)生产示范基地 |
4.5.8 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 |
4.5.9 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
4.6 景观生态系统规划 |
4.7 基础设施规划 |
4.7.1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
4.7.2 农田水利系统规划 |
4.7.3 电力系统规划 |
4.7.4 农业信息化建设 |
4.7.5 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系统规划 |
4.7.6 综合防灾规划 |
4.8 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
4.9 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估 |
4.9.1 经济效益 |
4.9.2 社会效益 |
4.9.3 生态效益 |
4.9.4 风险评估 |
4.10 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
4.10.1 组织管理 |
4.10.2 运行机制 |
4.11 保障措施 |
4.12 本章小结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中国三农问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
1.1.2 绿色贸易壁垒与农产品标准化 |
1.1.3 广西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的必要性 |
1.2 论文内容和创新点 |
1.2.1 论文内容 |
1.2.2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农业标准化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 农业标准化定义 |
2.1.1 标准 |
2.1.2 标准化 |
2.1.3 农业标准和农业标准化 |
2.2 农业标准化特点 |
2.2.1 主要对象是生命体或有机体 |
2.2.2 地区性 |
2.2.3 复杂性 |
2.2.4 文字标准与实物标准同在 |
2.3 国外农业标准化研究 |
2.3.1 有机农业领域的研究 |
2.3.2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研究 |
2.4 国内农业标准化研究 |
2.4.1 我国实施农业标准化存在问题研究 |
2.4.2 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措施研究 |
2.4.3 农业标准化成效研究 |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
3.1 国际主要农业标准化机构介绍 |
3.1.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3.1.2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
3.1.3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 |
3.1.4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 |
3.2 欧、美、日国家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
3.2.1 欧盟 |
3.2.2 美国 |
3.2.3 日本 |
3.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历程及做法 |
3.3.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历程 |
3.3.2 我国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做法 |
3.4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3.4.1 政府法规力推农产品标准执行 |
3.4.2 政府加大农业标准化投入 |
3.4.3 实行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 |
3.4.4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采用国际标准 |
3.4.5 涉农部门通力合作 |
第四章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分析 |
4.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 |
4.1.1 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林、牧、渔业共同发展 |
4.1.2 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
4.1.3 实施农业产业化 |
4.1.4 推进农业对外开放 |
4.2 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
4.2.1 广西农业标准化取得成效 |
4.2.2 广西农业标准化主要做法 |
4.3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成效分析 |
4.3.1 宾阳县糖料甘蔗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
4.3.2 钦州火龙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
4.3.3 田阳香米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
第五章 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选择 |
5.1 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 |
5.1.1 政府主导型模式 |
5.1.2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
5.1.3 经济合作组织为主导模式 |
5.1.4 行业协会自律互动模式 |
5.1.5 市场拉动引导模式 |
5.2 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案例分析 |
5.2.1 政府主导型 |
5.2.2 龙头企业带动型 |
5.2.3 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标准化 |
5.3 广西实施农业标准化模式的选择 |
第六章 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6.1 政府因素 |
6.1.1 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的影响 |
6.1.2 农业标准化经费的影响 |
6.2 监管因素 |
6.2.1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认证机制的影响 |
6.2.2 农产品质量安全多部门管理的影响 |
6.3 标准因素 |
6.3.1 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的影响 |
6.3.2 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欠缺的影响 |
6.4 贸易因素 |
6.4.1 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零关税”的影响 |
6.4.2 农产品绿色物流落后的影响 |
6.5 文化素质因素 |
6.5.1 农民文化素质的影响 |
6.5.2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素质的影响 |
6.6 市场机制因素 |
6.6.1 农产品配套流通渠道缺乏的影响 |
6.6.2 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效益不高的影响 |
6.7 农村家庭承包制度因素 |
6.7.1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
6.7.2 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不稳定的影响 |
第七章 促进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对策研究 |
7.1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
7.1.1 提高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 |
7.1.2 制定好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
7.1.3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
7.2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监测体系和监管制度 |
7.2.1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
7.2.2 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
7.2.3 健全五项监管制度 |
7.3 培育品牌农产品 |
7.3.1 创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
7.3.2 抓农业龙头企业 |
7.3.3 培育广西农产品品牌 |
7.4 打造优质优价“标准化”产品渠道 |
7.4.1 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宣贯 |
7.4.2 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标准化人才 |
7.4.3 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与市场对接 |
7.5 实施土地流转的信贷优惠政策和建立风险基金 |
7.5.1 使有限的土地向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 |
7.5.2 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金融优惠政策 |
7.5.3 以风险基金保护农户和龙头企业双方利益 |
7.6 扩大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 |
7.6.1 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 |
7.6.2 在东盟国家推广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
7.6.3 建立健全广西农产品输出的绿色物流体系 |
第八章 结论和不足 |
8.1 结论 |
8.2 不足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萌芽与发展 |
1.2.2 世界主要国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
1.2.3 中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
1.2.4 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总体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资料来源 |
1.5 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分析 |
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
2.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
2.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管理原则 |
2.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功能作用 |
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基础 |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
2.2.4 环境外部性理论 |
2.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发展 |
2.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原理 |
2.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系统 |
2.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模型 |
2.3.4 无公害农产品的物品属性 |
第三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
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3.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探索和形成 |
3.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发展 |
3.1.3 中国农产品主导生产方式的分析 |
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标准体系分析 |
3.2.1 产地环境的管理与标准 |
3.2.2 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与标准 |
3.2.3 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标准 |
3.2.4 产品的质量标准 |
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组成结构分析 |
3.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类型分析 |
3.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比例构成及发展趋势 |
3.4 制度和体系队伍的建设情况分析 |
3.4.1 工作制度建设 |
3.4.2 体系队伍建设 |
第四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绩效分析 |
4.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取得的成果 |
4.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特点的形成 |
4.1.2 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
4.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快速提升 |
4.2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态势分析 |
4.2.1 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分析研究 |
4.2.2 市场化发展的分析 |
4.2.3 产业化发展成效的实例分析 |
4.3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典型模式的形成 |
4.3.1 都市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
4.3.2 综合农场产业化生产模式 |
4.3.3 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
4.3.4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
4.4 生态环境作用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为例 |
4.4.1 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基本概况 |
4.4.2 红兴隆分局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措施 |
4.4.3 取得的成效 |
4.4.4 红兴隆分局产地环境评价 |
第五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评价分析 |
5.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运行分析 |
5.1.1 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分析 |
5.1.2 标准体系运行作用和效果的分析 |
5.2 生产主体的实施效果分析 |
5.2.1 生产主体实施的现状分析 |
5.2.2 实证分析1——无公害农产品申报材料现状分析 |
5.2.3 实证分析2——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评价分析 |
5.3 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情况的分析 |
5.3.1 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
5.3.2 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六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 |
6.1 科学优化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科技水平 |
6.1.1 深入研究,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 |
6.1.2 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增强标准针对性应用 |
6.2 培育生产主体,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生产 |
6.2.1 因地制宜,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
6.2.2 提高服务能力,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 |
6.2.3 加强引导,促使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
6.3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
6.3.1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服务监管能力 |
6.3.2 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 |
6.3.3 推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 |
第七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构想 |
7.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SWOT 分析 |
7.1.1 优势(Strengths) |
7.1.2 劣势(Weaken) |
7.1.3 机遇(Opportunities) |
7.1.4 制约(Threats) |
7.2 构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保障 |
7.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 |
7.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保障要求 |
7.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构想 |
7.3.1 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阶段 |
7.3.2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 |
7.3.3 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的发展阶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黑龙江垦区绿色食品二十年发展历程及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 |
二、发展经验与主要措施 |
三、发展目标与建设重点 |
四、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创建单位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脐橙产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比较研究[D]. 刘云.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广西钦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赵春芳. 广西大学, 2019(01)
- [3]横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D]. 陆泉志. 广西大学, 2019(01)
- [4]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5]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D]. 李晓彤.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唐山市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唐永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研究[D]. 张文娟.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6)
- [8]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D]. 苏彩和. 天津大学, 2011(06)
- [9]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 刘建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10]黑龙江垦区绿色食品二十年发展历程及成就与展望[J]. 李阳,张涛,孙晓冬. 农场经济管理, 2010(05)
标签:无公害农产品论文; 农业论文;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论文; 生态农业模式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