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构性和湿陷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性,黄土,参数,损伤,原状,结构,关系。
结构性和湿陷性论文文献综述
员康锋,赵建斌,李宏儒,张龙[1](2014)在《晋南黄土结构性与湿陷性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黄土结构性与湿陷性相关性研究还不够完善的问题,采用晋南地区湿陷性黄土进行压缩试验以及湿陷试验,主要研究湿陷系数随结构性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土结构性随竖向压力增大及含水量的提高而变弱;竖向压力为200 k Pa时,湿陷系数最大;黄土结构性是造成其湿陷性的重要原因,结构性越大,湿陷系数相应也越大。(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员康锋,申俊敏,李宏儒[2](2014)在《湿陷性黄土结构性参数变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制的应力式直剪仪进行一定应力条件的均匀增湿直剪试验,通过加装流量计,精确控制增湿含水量,研究了黄土增湿剪切过程中竖向位移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竖向位移在竖向压力为200 kPa时最大;重塑黄土的竖向位移大于原状黄土的竖向位移;结构性参数随竖向压力与增湿含水量的增大均减小。(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崔自治,张群,王晓芸[3](2013)在《氯化钙对宁夏湿陷性黄土结构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宁夏黄土分布广泛,含盐量高,结构性强,黄土地基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以干密度、含水率、含盐量为因素,设计L9(34)正交试验方案,应用叁轴仪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研究各因素对黄土结构性强度及结构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黄土的结构性强度随干密度、含盐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无论含水率高低,易溶盐都是影响黄土结构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3年07期)
张群[4](2013)在《易溶盐对宁夏同心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作用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在中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孔隙大、具有高强度,对水特殊的敏感性和湿陷性的一类黄褐色土质体,而易溶盐是影响黄土结构性和湿陷性的根本因素之一,但易溶盐对黄土结构性影响的定量研究目前却很少,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易溶盐对湿陷性黄土结构性的影响将成为黄土结构性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叁轴试验方法针对易溶盐对宁夏同心湿陷性黄土结构性进行定量的研究。首先对宁夏同心黄土的颗粒组成、易溶盐含量、物理力学性质等进行了分析,通过“四因素叁水平”的正交试验对影响黄土结构性的干密度、含水量、易溶盐含盐量为因素进行探讨。其中,提出结构相似系数的概念,并应用结构相似系数评价和控制重塑土样与原状土样的结构相似性,及从易溶盐含盐量的角度对黄土的结构性进行研究是本文的独特所在。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的结构性随干密度、含盐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无论含水率高低,易溶盐都是影响黄土结构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后在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以易溶盐含量为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分析研究了不同种类易溶盐与黄土结构性的关系,发现易溶盐在0.6-1.8%时,含盐量与结构性参数近似呈线性关系,对黄士的结构性影响较大;试样的结构强度均与盐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结构性参数均与盐含量呈叁次曲线关系,二者相关系数R2均接近于1.0,有很好的相关性;不同盐类对黄土的结构性影响程度不同;影响顺序依次为CaCl2<Na2S04<复盐(CaCl2:Na2S04=3:7);易溶盐以晶体状态存在时对黄土结构性的影响要高于离子状态。对丰富和发展黄土结构性理论,进一步揭示黄土湿陷性机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3-03-01)
周飞飞[5](2012)在《原状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黄土的应力和含水率状态对应着一定的结构状态,微观结构性的改变,引起宏观力学性状的改变。湿陷性黄土在力与水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原生结构性的损伤和湿陷变形,对增湿和加荷耦合作用下的结构性变化规律,应力应变关系和增湿变形等力学特性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论:不同含水率和固结围压条件下原状结构性黄土的应力应变变化规律,以及由增湿、固结作用和剪切变形反映了土体结构性损伤规律;统一考虑增湿和加荷对土体结构的损伤破坏,建立的反映结构性变化的非线性本构模型,能够描述应变软化和硬化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实现了土的结构性与其本构模型研究的统一。(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赵晓玲[6](2010)在《湿陷性黄土的增湿结构性非线性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西安青龙寺Q3黄土在不同含水率和固结围压时常规叁轴剪切试验结果的分析,建立了能够反映增湿和加荷藕合以及剪切变形过程中结构性变化的非线性本构模型。(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10期)
王梅[7](2010)在《中国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土的结构性出发进行土的工程性质的研究已成为土力学发展的新方向,而黄土由于其特殊的结构所具有的湿陷性为黄土地区的建设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可以保持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但遇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发生突然的下沉变形,强度也随之大幅下降,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黄土的微观结构与湿陷性”(项目编号:50478096),通过选取我国不同黄土地区的典型湿陷性黄土土样,结合大量的室内土工试验,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技术,对黄土的微结构图像进行了细致的定性分析以及定量评价,从黄土的结构特性出发,对黄土的湿陷机理及湿陷变形规律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造成黄土湿陷的主要结构因素,总结了微结构特征与湿陷性之间的统计关系,为正确评价黄土的湿陷性并有效控制黄土的湿陷变形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通过黄土的颗粒分析试验得出,黄土的颗粒组成以粗粉粒为主,也含有较多的黏粒。土体中黏粒含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黄土的湿陷性,但不能仅根据黏粒的含量来判断黄土的湿陷性。一些地区的土样黏粒含量在30%以上,仍具有较强烈的湿陷性。利用扫描电镜对该土体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其原因为黏粒只是存在于团粒的内部,而团粒表面起骨架胶结作用的黏粒很少,团粒之间呈松散排列,土体存在较大的湿陷性,黏粒的高含量对于黄土的湿陷性没有影响。所以考虑黏粒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除考虑其含量外,还要重点确定其在土体中的赋存状态。2)通过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一套适合于湿陷性黄土微观结构分析的制样方法,并确定了适用于黄土浸泡的液体材料及配比,在不扰动土体结构的前提下,获得清晰的微观图像,为今后湿陷性黄土的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3)在前人对黄土结构总结的基础上,对黄土的结构进行了更合理的分类。将黄土的基本单元体形式归纳为颗粒状单元体、团粒状单元体;单元体间的连结方式划分为接触连结和胶结连结;根据单元体不同的排列方式而形成的孔隙分为单元体内孔隙、镶嵌孔隙、架空孔隙、大孔隙。4)根据孔径的大小将孔隙划分为大孔隙(>500μm)、中孔隙(500-50μm)、小孔隙(50-5μm)和微孔隙(<5μm),并将其与根据单元体的排列形式划分的孔隙类型相对应。单元体内孔隙基本属于微孔隙,镶嵌孔隙与小孔隙相对应,架空孔隙包括中孔隙和孔壁未加固的大孔隙。将各种结构的孔隙形式具体量化,便于今后对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分析。5)通过对不同地区黄土微结构的分析总结,并与其湿陷性相对比,得出在黄土结构特征的叁个基本要素中,以单元体间的排列方式最为重要。骨架单元体之间松散排列形成的架空孔隙是黄土产生湿陷的根本原因。6)根据土样的扫描电镜微观图像为二维图像的特点,确定将孔隙面积比作为微结构定量分析的主要测量参数。对于IPP图像处理软件得出的数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最终确定以放大倍数1000倍,以灰度分布曲线上后方峰值的左侧坡脚(峰值左侧)所对应的阈值,来统计土样的孔隙面积比。7)按照确定的放大倍数和阈值取值方法统计出各地土样的孔隙面积比,并与室内土工试验得出的孔隙率相对比进行验证,得出所确定的微结构分析方法合理,统计数据对于土体的微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8)根据土样的微结构图像定量分析结果,土样垂直面的结构规律性要好于水平面,垂直面的孔隙面积比随埋深的增加而减小,其变化呈线性关系;湿陷系数随孔隙面积比的增加而增大,孔隙面积比与湿陷系数之间呈对数曲线关系。总结得出了黄土孔隙面积比与埋深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式,以及孔隙面积比与湿陷系数间的对数回归方程式。9)通过黄土的各项物理性质与湿陷性的关系研究得出,随着含水量、重度、干重度、饱和度的增加,黄土的湿陷系数降低,湿陷性减弱;随着孔隙比、孔隙率的增加,黄土的湿陷系数提高,湿陷性增强。并分析总结了非湿陷性黄土和强湿陷性黄土所对应的各项物理性质指标,对工程实践中正确评价黄土湿陷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0)通过黄土的不同初始含水量固结试验得出,随着初始含水量以及初始饱和度的增加,土样的压缩变形增大,湿陷系数减小,黄土的湿陷性降低。(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0-03-01)
胡仲有,骆亚生,陆鹿[8](2008)在《不同地区黄土湿陷性和结构性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甘肃省兰州市、陕西省杨凌区及河南省巩义市3个采样地黄土进行侧限压缩试验,分别求取了它们在不同含水率下的湿陷系数和结构性参数,较好地揭示了黄土湿陷和结构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从重塑黄土、原状饱和黄土压缩曲线的相对分布位置可以直观看出黄土的联结和排列特性对黄土结构性的贡献作用和影响;黄土结构参数在前期随含水率变化较大且无统一变化规律,但超过一定压力值之后,结构性参数与湿陷系数随含水率变化分布规律一致,即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少;各个地方黄土分界点压力值随地域变化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结构性参数在表示试验前期黄土结构变化方面要比湿陷系数灵敏有效。(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08年02期)
邵生俊,龙吉勇,于清高,周飞飞[9](2006)在《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参数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黄土的叁轴剪切试验,基于综合结构势的概念,建立了一个能够反映湿陷性黄土含水状态、应力状态和应变状态影响的结构性参数数学表达式。将结构性参数引入剪应力剪应变关系分析中,得到了考虑黄土结构性的应力应变关系。试验揭示了湿陷性黄土具有剪缩剪胀性,表明应力比与剪缩剪胀应变比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固结围压越大,剪缩剪胀临界点的应力比越大,含水率越大,剪缩剪胀临界点的应力比越小。最终,建立了反映黄土结构性变化、应力应变软化与硬化、剪缩剪胀变形特性的本构模型。通过本构关系描述湿陷性黄土的应力应变发展过程,得到了与试验结果一致的变化曲线。(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06年11期)
邵生俊,龙吉勇,杨生,骆亚生[10](2006)在《湿陷性黄土结构性变形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结构性黄土应力应变特性认识和大量试验结果的分析,揭示了黄土结构性参数与应变、含水率、固结压力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结构性参数的数学表达式。将该式引入结构性黄土应力应变特性分析,提出了考虑结构性参数的应力-应变关系。分析计算所得的应力-应变关系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了原状黄土结构性参数描述的合理性和基于结构性参数应力-应变关系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6年10期)
结构性和湿陷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改制的应力式直剪仪进行一定应力条件的均匀增湿直剪试验,通过加装流量计,精确控制增湿含水量,研究了黄土增湿剪切过程中竖向位移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竖向位移在竖向压力为200 kPa时最大;重塑黄土的竖向位移大于原状黄土的竖向位移;结构性参数随竖向压力与增湿含水量的增大均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构性和湿陷性论文参考文献
[1].员康锋,赵建斌,李宏儒,张龙.晋南黄土结构性与湿陷性的相关性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员康锋,申俊敏,李宏儒.湿陷性黄土结构性参数变化特性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崔自治,张群,王晓芸.氯化钙对宁夏湿陷性黄土结构性影响的研究[J].工业建筑.2013
[4].张群.易溶盐对宁夏同心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作用效应研究[D].宁夏大学.2013
[5].周飞飞.原状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本构模型[J].铁道工程学报.2012
[6].赵晓玲.湿陷性黄土的增湿结构性非线性本构模型[J].科技信息.2010
[7].王梅.中国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
[8].胡仲有,骆亚生,陆鹿.不同地区黄土湿陷性和结构性综合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8
[9].邵生俊,龙吉勇,于清高,周飞飞.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参数本构模型[J].水利学报.2006
[10].邵生俊,龙吉勇,杨生,骆亚生.湿陷性黄土结构性变形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