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店竹简本《老子》是继马王堆帛书本《老子》出土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在郭店竹简本《老子》中,“道”一词出现25处,贯穿甲、乙、丙三组竹简,是一个核心概念。围绕“道”,简本《老子》在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道”的内涵、性质、状态、功用及运行规律等展开论述,将先秦道家早期的思想观念集中还原并呈现出来。在静态上,“道”是原始混沌、至朴至大的;在动态上,“道”的运行是从“有”返归“无”,返璞归真,是“道”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老子》;郭店竹简本;道
《老子》以精辟的论述和深邃的思想囊括宇宙、自然、社会及人生各个领域。在这一宏大的理论体系之中,“道”为其根基,赋予《老子》鲜明的哲学色彩,从而奠定了该著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因此,探索《老子》的奥秘,理解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的思想,离不开对“道”的体悟,它是打开老子思想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大批战国竹简,其中有《老子》若干章节,相关内容与今传本(以下简称“今本”)略有出入,对研究《老子》极具参考价值。在《老子》简本(以下简称“简本”)中,“道”是反复出现的一个概念,将这些论及“道”的文字整合起来看,可以归纳出一条相对清晰的线索,即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道”展开论述,虽隐曲如迷雾,却也形象生动,初步形成了“道”这一哲学观念的理论架构。郭店竹简的抄写年代不晚于战国中期,具有一定的原始文献资料的价值,因而其对老子之“道”的阐述更接近老子思想的原貌。对研究老子及其思想的学者来说,深入挖掘简本中所记载的“道”,是重要且必要的。
由于夏季气温过高,影响导致进风口气温过高。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在进风口进行制冷处理。可以使用脉外低温巷道降低入风温度、对进风风流采用冷水逆流喷淋降温等技术处理。比如可以向矿山的进风井中进行低温水逆流喷淋(武安-30喷雾器)。当进风量为12m/s,温度为26℃,喷水量为40t/h时,这时候温度可以降低2.2~2.6℃。如果是采用冰块与27℃水混合的冷却水在工作面进行风筒喷雾,这时候能够使工作面的入风温度平均下降5.5~6.5℃,相对湿度由原来的40%增加到50%,耗水量约0.24L/min。这种技术降低了夏季的入风气温,效果很好。
一、静态:原始混沌,至朴至大
以静态眼光视之,在时间维度上,“道”是原始的,先天地而生;在空间维度上,“道”是混沌的,包纳万物而难以分识。简本曰: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①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状”从“爿”得声,今本作“物”,无如“状”切意。“状”即《老子》第十四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②老子著,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52页。,形容“道”的状貌。“状”与“象”意同,均给人以一种空间上立体的感觉,大而无边,虚廓混成,将“道”那种难以名状的形而上的特质描绘了出来。而“物”作为一个实在的指称,不宜用之于“道”。“寂寥”,上字原从攴从兌,下字原从糸从穆,即今之“悦穆”。《文子·精诚》谓道者“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③王利器:《文子疏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0页。,无形之大,无声之寂,构成“道”独特的气质。“独立不改”
今本“道大”在“天大”“地大”之前,是就“道”先天地生、创生万物而言的,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逻辑上的一致。老子强调的并非在生成论范畴内“道”的抽象与独立,而是将其融入天地万物中,通过它们来体现“道”的运化,置于天地之后正取“道”寓于天地万物间以发挥其作用之意。可见,简本更符合《老子》的原貌。
指“道”不依附于他物以运作,且永恒如一地存在。今本在此句后多了“周行而不殆”,盖道家后学所衍。“可以为天下母”是由“道”的原始性决定的,“道”乃万物之本源。这个原始、混沌、悦穆、独立、永恒和为万物之生源的东西,就像它本身一样,没有名的定义和束缚,暂以“道”称之,这就是老子心中的“道”。
就人们对“道”的体认而言,“明道”并非最高境界。一方面,人们不可能实现“明道”。简本曰:
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注]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第26页;第5页;第6页。
“道”之出言,平淡而无味,视之难见,听之难闻,其深远广奥不可纪极。另一方面,“道”本身不需要被明了。简本曰: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如类,进)道若退。②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第26页;第5页;第6页。
“损,减也。”[注]许慎著,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55页;第99页。《易》云:“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注]阮元校刻:《阮刻周易兼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72页;第218页。人后天所积累的一切物质和思想观念都属“下”,下者,损也;人本身所葆有的真质都为“上”,上者,益也。损下以益上,道之所行也。“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故曰“损之又损”,最终目的是“无为”。“无为”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它并非无所作为之意,而是蕴含着一个不断损销伪我、返归真我的过程。“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当真我回归之时也就达到无所不成的境界,这正是为道者高于为学者的地方。整体观之,“损”看似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实则是一个由“小”而“大”、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过程。“有”而“小”,“无”而“大”,可见返归之道并非退回原点,而是上乘大化。可见,事物返归本真是一个由强而弱、由增而损的过程。具体到修身与治国,则应遵循知足守柔之道。在修身层面上,老子强调知足保和、功成身退。简本曰:
持而盈之,不若已。揣而群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注]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静”其外、“动”其内,构成“道”温静容与而又生生不息的特质。“道”的动态生命力系于一字——“反”。“反”既有“返回”之意,也有“相反”之意。返回,即返璞归真、返归其本;相反,即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前者强调朴真,后者强调辩证。事物在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中走向朴真,走向生命起步的地方。简本曰:
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豫乎(其)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 邻,严乎其如客,涣乎其如释,混乎其如樸,沌乎其如浊。④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第26页;第5页;第6页。
㊱“Historia vero testis temporum,lux veritatis,vita memoriae,magistra vitae”(历史的确是时间的见证者,真理之光,记忆的生命,生活的女主人)from Cicero,De Oratore,II,9.
“微”原“非”字,两者古音同在微部,故相通。“妙”原“溺”字,“溺”像人侧身小便之形,后写作“尿”,“溺”声即“尿”,古音“尿”在泥纽药部,“妙”在明纽宵部,宵药对转,故“溺”为“妙”之借字,与今本达到一致。也有另一种解释,如陈锡勇(2005)认为,“溺”从“弱”声[注]陈锡勇:《郭店楚简老子论证》,里仁书局2005年版,第64页。,简本甲编有“骨溺筋柔而捉固”句,其中“溺”读为“弱”,不排除“溺”亦可释为“弱”的可能,如为“弱”,则意当作“弱其识”,那么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虚其心,弱其识,深达于道理”。利用互文性试作新解,且深入其髓,陈氏之见,亦可备一说。拥有道心的士人幽奥玄妙、深不可识,乃源于“道”本身原始混沌、视之不足见和听之不足闻的特点。老子将大而无形的“道”人化了,体现为“道”对世人的自我修养作用。这种源于“道”的自我修养表现于外,即“豫乎”“犹乎”“严乎”“涣乎”“混乎”和“沌乎”。“冬涉川”与“畏四邻”表现为犹豫,内里则意味着对自然有敬畏之心,与“进道若退”相应;“若客”表现为恭谨庄严,点“道”之“穆”;“若释”表现为宽容舒静,点“道”之“悦”;“若樸”表现为质朴自然。“混”原“屯”字,“屯”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三卦,屯卦的主卦是震卦,卦象是雷,“春雷一声惊万物”,象征生命的起始。屯卦的客卦是坎卦,卦象是水,喻险。万物萌生大地,在生长过程中充满险阻,但只要顺应自然,就会欣欣向荣,这是屯卦的内涵,符合“道”化万物的运行规律。“樸”本义为未加工成器的木料,《说文解字》曰:“樸,木素也。”[注]许慎著,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5页。它代表生命的原始状态,也意味着顺应自然、回归本真。今本作“敦”,敦厚,或云“屯”“敦”音近相通,然未若“屯”作卦象之内蕴深厚;“若浊”表现为混沌,即“大白如辱”“明道如孛”之意。“沌”原为“坉”字,“坉”从土从屯,声符为“屯”,“沌”亦从“屯”得声,故两者相通,意为水浊貌。老子用一系列比喻将抽象的“道”具象化,虽以人为论,却处处切近“道”。
“道”是原始混沌的,具有“樸”的特点,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高于天地和使万物为其宾的存在。简本曰: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③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第4页;第5页;第27页。
“恒无名”即“未知其名,字之曰道”之意,体现“樸”的特点。“樸”意味着生命形态最初的样子,是没有被命名的阶段,一团混沌、无所指称,就像一块未加工的璞玉。“道”由于始终处于“樸”的状态,没有世间之“名”的束缚,才能以庄子所谓“无所待”的境界至大至远、至深至奥,变化无极而守中如一,这就是“道”自身所蕴含的辩证法色彩。一方面,“道”是“小”的。“细”原为“妻”字,“妻”是清母脂部字,“细”是心母脂部字,声为一系,韵在同部,故相通。今本作“小”,义与“细”相去未远,均与“道”之“大”相对而论。“细”与“大”对言,亦见于今本第六十三章和第六十七章,可见此处读“妻”为“细”是具有文本合理性的。或云读“微”,前“古之善为士者,必非溺玄达”,已有“非”作“微”之例,倘以“妻”再作“微”,何一本之中,通假字运用如此不统一?“微”“细”“小”三字虽在词义上相近,但就读音而言,“微”为明母微部字,在读音上显然是“细”更接近“妻”。故此处作“细”为宜。无名、樸质的“道”,是至小而无形的,又是无处不在的。因其“小”,故能成其“大”。“大”即“道”的另一面,体现在“天地弗敢臣”,且“万物将自宾”。“天地”,今本作“天下”,应以简本“天地”为是。“有状混成,先天地生”,“道”先于天地而存在,是天地万物之母。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第4页;第5页;第27页。“天”和“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用“天下”来替代。“臣”,《说文解字》释为“事君也,象屈服之形”。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曰:“(臣)象一竖目之形,人首俯则目竖。”[注]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18页。“道”作为一切生命的本源,是不受任何东西支配的,包括在世人看来为至高之存在的天地。“道”不仅不为天地所臣,且能够化万物。“宾”,《说文解字》释为“所敬也”,引申为宾服、归顺,与“臣”相应。“万物将自宾”并不是使万物宾服于“道”之意,“道”既支配万物于无形,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这一独立性表现在“道”不会被他物所主宰,也不会去主宰他物,当然不需要宾服。关键在于“自宾”,指自我主动地、像是本能一样地顺应自然,体现“道”无为而无不为的特点。“道”之大,正在于对天地万物潜移默化的支配和影响作用。故简本曰:
道恒无名,樸虽细,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⑦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第26页;第5页;第6页。
传统晨交班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较低,不满意现象较多,问卷平均分为(19.25±1.28)分,实施sbar交接班后医护人员满意度为(23.17±1.05)分,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2.5291,P<0.05。
综上而言,“道”是原始的、混沌无名的、无形的。首先,“道”是原始的,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看似遥远但又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四时变化、人事兴衰中都有其影子,仿佛融入了每个人的生命,似远而实近。其次,“道”是混沌无名的,像一团迷雾般让人难以捉摸,但又是宇宙间至真至明的存在,似浊而实明。最后,“道”是无形的,可以至小也可以至大,无状可循、无所羁绊、自由自得、深远又广大,这就是简本中意蕴复杂又难以名状的“道”之静态面貌。
二、动态:从有到无,返归其本
将34篇文献信息导入Bicomb 2软件后进行关键词提取操作,共得到83个原始关键词,本研究选取频次阈值≥2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共得14个,如表1所示。可见,当前,关于我国高校教师TPACK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以及翻转课堂应用等方面。
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④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第4页;第5页;第27页。
(4) 交通衔接条件:站点周边地区的交通可达性以及车站接驳体系的成熟程度,是制约客流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选取车站周边道路网密度、人行道面积率、出入口周边机动车及自行车停放场地面积、公交车站经停线路数等指标,经过同等权重的无量纲化处理得到交通衔接水平评价值。
“反”原为“返”字,“返”指向“始源”,即事物的本质。“夫物芸芸,复归其根”,各返其所始也,以达到“樸”的境界。形之于人,则比于赤子。赤子是老子欣赏的一种生命状态,是人返归自我的结果。“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句,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道出世间万物生长的过程,反过来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 “返”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到“无”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凭借的是“弱”,以柔弱胜刚强,如水般善利万物而不争,此“道”之所用也。
与“弱”相映,“损”亦为“道”之所用。简本曰:
雪萤又照着刚才的步骤做了一次。这一次,她开始在床上扭动,似乎正在与人搏斗的样子,她用左手制住想象中的敌人,右手果断出击。又是“噗”的一声。饱满的枕头渐渐瘪了下去,枕面留下一个又一个窟窿。雪萤翻身爬起来,将碎枕头卷在一起,扔进了垃圾筒。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⑤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第4页;第5页;第27页。
老子将“学者”与“为道者”对比而论,将“道”之用弱的观念表达得更为通俗易懂。《说文解字》曰:
简本“夷道”后残失,今本为“夷道若颣”。《说文解字》曰:“颣,丝节也。”[注]许慎著,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72页。引申为不平之意,与“夷”相对。“□道若退”据今本补为“进”。“昧”“颣”“退”押物韵,具有声音上的美感。三句表明“道”既然是原始混沌的,对它的把握就具有不同于他物的特点,即“昧”“颣”“退”,蕴涵着辩证法的色彩。以“明”求“道”,不若以“变”求“道”。“变”即辩证,反向思维与把握之意,这是体认“道”——原始混沌之存在的应有之义。
由此,老子指出古之善为士者,即善于治道之士所具有的特点:
“持而盈之”,“持”表示一直拿着不放的状态,使所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至盈满。盈满之时,亦即出溢之时,得而复失之时也。故不若及时停止,行知足不欲之道。“揣而群之”,今本作“揣而锐之”,王弼注:“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折,故不可长保也。”[注]老子著,王弼注:《老子道德经》,古逸丛书景唐写本,第4页。《老子》第四章有“挫其锐”语,可与此处互映。“金玉盈室”,是“持而盈之”的具体所指。“莫能守也”,则是“不若已”的原因。《说文解字》记载“盈,满器也”⑤许慎著,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55页;第99页。,意为使容器满。满甚之,则转为流而失之,故金玉固不可守也。在春秋战国时代,追求富贵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念。老子一反时风,提出富贵而骄,是自遗灾祸,过莫大焉。相反,功遂身退,才是修身保身之道。在此,老子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处理物与我的关系上,特别是“得到”之后应该做的事,即守中有度、知足保和、以“退”为“进”。这是老子在战乱时代得出的求生、益生之道,功成身退也成为世人的人生追求。相比“功成”,“身退”对世人来说更难以达到,它是人摒弃外物、返归真我的过程,与万物行自然周返之道而生生不息融为一体。
在治国层面上,老子强调无为而治。“无为”意味着用弱、守柔、不争,顺应天时、不耗人力、与民休息。简本曰: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⑥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这是老子运用“道”以治国的具体表现,说明老子笔下的“道”,不是脱离现实、空无一物的抽象概念,而是最终指向人事,观照现实世界。《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注]杨伯峻编:《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941页。春秋战国时代,国土分裂,战乱不断,军事力量成为衡量国势强弱的一个首要标准。在此背景下,老子提出“不欲以兵强于天下”,重在养民之力,不以无谓之战伤民赘国。佐人主者,必以“道”辅,不私一己之利。“道”之用在“弱”,以弱用兵,意在“果而已”。《说文解字》记载“果,木实也”[注]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4页。,《论语》曰“言必信,行必果”[注]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01页。,谓行之成。此处“果”指杀敌,但达到目的即止,不应无休止地用兵。“‘果’犹现代哲学之‘度’,若及于‘度’,仍骄矜不已,仍逞强不已,则过犹不及。”[注]刘信芳:《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解诂》,艺文印书馆1999年版,第7页。老子强调对“度”的把握,超过“度”就会得不偿失。“果而不强”具体表现为“弗伐”“弗骄”和“弗矜”。“伐”意为夸耀自己。《尚书·大禹谟》云:“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阮元校刻:《阮刻周易兼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72页;第218页。“果而弗伐”,即战胜而不自我夸耀之意。“骄”意为骄傲,《商君书·战法》曾云:“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注]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9页。“果而弗骄”,即战胜而不骄傲之意。“矜”原为“”字,今本作“矜”,当为“矝”之形讹。《说文解字》曰:“命,使也。”[注]许慎著,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页;第163页;第20页。又:“使,令也。”②许慎著,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页;第163页;第20页。“命”与“令”转注,故“”“矝”相通。《毛诗传》释“矜”为“偏独忧怜也”。《论语·子张》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注]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93页。这里的“矜”即为“矝”,意为哀怜。“果而弗矜”,即战胜而不自我怜惜之意。只看到自己的伤痛而加以怜惜,却不推己及人,有违人道。以上三者谓为“果而不强”,不强者,乃以一颗包容、良善和谦恭的心对待战争,如此才能走得更远。除了在战争上守“不强”之道,在治国的其他方面也应以“治人事天,莫若啬”为准则[注]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第33页。。《说文解字》载道:“啬,爱濇也,从来从,来者而藏之,故田夫谓之啬夫。”⑤许慎著,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页;第163页;第20页。丁原植(1999)云:“‘啬’指一种态度,一种要求,一种把握,一种节制,也就是一种面对‘治人事天’之事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如啬夫般勤奋地种植着、珍惜地节省着,并守护地收藏着。”[注]丁原植:《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54页。将“啬”的几个义项包括“节省”“爱惜”“农夫”统一起来,与上述“道”之用“弱、虚、损”相应,指向“道”的深厚蕴涵。
(三)实现利润。1—8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3031.9亿元,增长20.7%。中央企业15005.1亿元,增长21.2%。地方国有企业8026.8亿元,增长19.7%。
以上就是“道”从有到无、返归其本的动态过程。返归其本,是事物向自身的回归,这个回归的过程不等同于倒退,而是向着至高之境前进。在此过程中,它需要以“弱”和“损”为凭借,“无为”以“无不为”。一方面,老子认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到有是事物的一般发展过程,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天下之母“道”的体现,则在于事物的特殊发展,即由大归小、由强归弱、由有归无。“小”“弱”“无”本身不代表至高之境,而是在返归生命始源的动态过程中脱离了原始的纯稚,走向更高层次的纯熟,从而达到至高之境。另一方面,老子标举“道”的目的在于用世,主要表现在修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小到保身,大到治国,“道”均能给人以有益的指导。于己而言,贵在存身,故不重外物,知足知止而已;于国而言,贵在存民,故兵用不强,事天以啬,顺时任运而已。从抽象的“返”到具体的“返”,老子勾勒出“道”的动态运行之轨——从有到无,返归其本。
由电荷守恒知OH-的计量数为:b+a,由H守恒知的计量数为:,由O守恒知:,解得:b=3a,则x=1.75。
三、结 语
简本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道”进行阐释,深化了人们对“道”的认识,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简本关于“道”的讨论,多立足于“道”本身,很少涉及排斥儒家的内容,其唯一正面论述的内容是: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⑦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第33页。
所谓输送机的动态分析就是将输送带按粘弹性体的力学性质,综合计入驱动装置的启动和制动特性、各运动体的质量分布、线路各区段的坡度变化、各种运行阻力、输送带的初始张力、输送带的挠度变化、拉紧装置的型式位置及张紧力等因素的作用,建立输送带粘弹性力学模型,求得在启动和制动过程中,输送带上的不同点随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速度、加速度和张力的变化。
理解这段话的关键是“焉”,“焉”原“安”字,两者均为影纽元部字,音同相通,而今本无此字。“焉”有三种解释:一为疑问代词,意作“哪里”“怎么会”,整句话的意思是“大道没有了,怎么会有仁义?”将大道与仁义相容,这是违背老子思想的。因为“道”不管是从静态还是从动态来看,都是指向“樸”的,即不假雕饰、纯任自然,是“道”的根本性质。而仁义之属,为人精神品格之修饰,与“道”之“樸”不可能完全相容。故释“焉”为疑问代词是不正确的。“焉”还可解为连词,意作“则”“于是”,与今本文意相合,整句话的意思为“大道被废弃,于是有仁义;六亲不和睦,于是有孝慈;国家陷于昏乱,于是有忠臣”。该意与老子思想相合,当为确解。简本丙组第一节有“信不足,安有不信”之语,意为“统治者缺乏诚信,也就得不到百姓的信任”。这里的“安”读为“焉”,释作连词,与“安有仁义”之“安”是同一用法,进一步说明“焉”作连词的正确性。仁义忠孝是儒家所标举的道德人格,是成为“君子”所必须具备和修养的品质。在老子看来,所谓仁义忠孝君子之风,不过是大道不至的表现。大道不至,意味着“伪”行于人世。仁义忠孝,正是这种“伪”的体现。仁义是大道废弃之伪,孝慈是六亲不和之伪,正臣是邦家昏乱之伪。“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斯恶已”,仁义忠孝是世人所认为的“美”,而对“美”的肯定却建立在丑恶的基础上。人们往往只关注“美”而忽视“美”背后“恶”的存在,这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世人的偏执狭隘之处。
4.已知X为一种常见酸的浓溶液,能使蔗糖粉末变黑。A与X反应的转化关系如下所示,其中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均已略去,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但是,老子并不否定“美”本身,而是认为“美”不能代表人们的终极追求,它只是一个必经的中间阶段,达到“美”之后仍应回望自我、去伪存真、返归朴质。最终无所谓美丑善恶,“和其光,同其尘”,一切都将混沌而纯明,这就是老子所追求的“道”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与道家并非截然相对、势若水火,而是呈现某种包容性。不妨说,儒家是“功成”之道,道家则是“身退”之道,两者共同指向个人的发展,这是儒家和道家包容性的一个体现。儒道互补能成为中国士大夫阶层所追求的人生范式,正基于此。
The Interpretation of “Dao” in the Short Edition of Laozi
JIA Haizeng
(HangzhouNormal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1121, China)
Abstract: The short Guodian bamboo slip edition of Laozi was another important discovery after Mawangdui silk book Laozi was unearthed. In the short Guodian bamboo slip edition of Laozi, the word “Dao” appears in 25 places, which runs through the three groups of bamboo slips, and is a core concept. Around the “Tao”, the short edition of Laozi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nature, state, function and operation law of “Tao” in both static and dynamic aspects, and restores and presents the early ideas of the pre-Qin Taoist. In the static state, “Dao” is primitive chaos and simplicity, whereas in the dynamic state, “Dao” returns to “nothing” from “have” and returns to the true state, which is the highest realm pursued by “Dao”.
Keywords:Laozi ; Guodian bamboo slip edition; Dao
DOI:10.3969/j.issn.1671-2714.2019.01.015
收稿日期:2018-10-17
作者简介:贾海增,女,山西大同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责任编辑毛红霞)
标签:老子论文; 简本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论文; 万物论文; 中华书局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道家论文;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论文; 杭州师范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