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声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英语,新闻,评价,理论,标记,语言,声部。
多声性论文文献综述
孟玲[1](2018)在《学生个体内部多声性与视角转变——高校生死教育课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运用Bakhtin(1984)多声性(polyphony)的理论概念,通过北京某高校生死教育课,考察参与课程学生产生的改变。主题分析结合"借言"(heterogloss)(Martin&White, 2005)以课程结束后7名学生的深度访谈为语料。研究发现,学生话语表述呈现出学生个人内部主导声音的改变在过去和现在的声音对比中得以体现。过去和现在声音的呈现通过介入系统"借言"子系统中的"反对"资源,如:表示让步的"但"。这些改变多为主观的,但也有少量行为的。从她们的话语中可以看到主观改变主要表现在叁方面:1)从回避死亡到直面死亡;2)总体上,对死亡的认识从模糊到具体、情感上从害怕到不那么害怕;3)加深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行为改变主要体现在:与父母或同学探讨死亡问题、去墓地探寻生命故事、更加关心家人、做一些使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如:支教、参加各种学习班。(本文来源于《语言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袁勤豹[2](2016)在《浅析广东汉乐曲中的多声性语言运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汉乐即广东客家汉调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汉乐曲所形成的多声性思维方式与植根于西方传统音乐文化中所形成的功能性多声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它更多的表现为衬托性、依附性、偶然性等特征。笔者将从传统汉乐曲的本体出发,根据汉乐曲的实际演奏形式,分别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分析与归纳,从而探索广东汉乐的多声性语言特征。(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6年21期)
李一奇[3](2016)在《英语硬新闻语篇中多声性的人际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哈伊尔·巴赫金是俄国着名的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以及符号学家,其主要研究的领域包括文学理论、道德和语言哲学。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出发,巴赫金认为任何一个单一言语都能分析出多种声音,而这种多声共存的性质也恰恰是小说文学的典型特征所在。英文中的“heteroglossia”一词即是用来解释同一语篇中多声齐鸣或多意识共存的现象。除此之外,该词还可用来说明多声之间或缓和或紧张的交际关系。“多声性”这一概念最初被应用于文学语篇分析,但是后来也被逐渐使用于非文学话语的分析中。新闻语篇就是一类涉及话语多声性比较多的非文学语篇。“新闻”一词,顾名思义是指最新的见闻。中国着名记者范长江将“新闻”定义为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新闻按其报道事件的属性可以划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类。其中硬新闻是指一类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新闻报道。它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的切身利益。本文将分析英语硬新闻语篇中的多声性,探讨硬新闻语篇中多声性的相关问题。例如,各方声音是通过何种言语资源引发并加以暗示的;报道者声音和外来声音之间持有何种人际关系;新闻报道中多声性能实现何种人际功能。其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有巴赫金的多声性思想、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马丁的评价理论。其中评价理论下的介入子系统是该论文的理论框架。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机制的,主要涉及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吸引读者的各种方式,它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进一步发展。评价理论下的介入子系统关注表明声音来源的言语资源以及言语实现人际功能的协商方式。介入可以通过自言和多声得以实现。其中多声资源又被分为话语扩展和话语收缩两类,并且每一类都有对应的言语资源。为了采集数据,本文选取了2016年1月刊登在《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每日电讯报》和《卫报》头版的30篇英语硬新闻并建立了微型语料库。这些新闻分别涉及国际形势、国家政策、市场行情、气候变化以及流行疫情。在介入系统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归纳出能够引发并标记多声的若干言语资源,总结了报道者声音与外部声音之间的关系。就人际功能而言,本文发现报道者可以通过新闻语篇的多声性反映各方声音的协商,调整自身的叙述视角以及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含蓄或明显地表述自己对某一命题的态度与评价。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建议读者在阅读或学习新闻语篇的时候,应该保有辩证的思维和谨慎态度,以免受到报道者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4-01)
李一奇,吴宪忠[4](2015)在《英语新闻语篇多声性的人际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评价理论介入子系统的框架下,以英语报纸新闻为研究对象,研究新闻语篇多声性的人际功能。英语新闻语篇中的一些言语资源因为在引发和标记多声性的同时又属于评价理论中的介入资源,故还可使语篇实现相应的人际功能。从人际功能上讲,报道者通过语篇的多声性反映着各方声音的协商,调整着自身的叙述视角以及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进而表达自己的态度与评价。(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赵瑞宁[5](2012)在《从评价体系介入的观点看英语政治新闻的多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评价体系介入的观点出发,利用UAM Corpus tool对选自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30篇政治新闻语料进行分析,探讨了政治新闻中的介入资源和政治新闻的多声性。(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7期)
李君[6](2008)在《从评价理论看电视新闻访谈的多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电视新闻访谈节目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众传媒领域,在语言学领域,大部分研究以话语分析、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作为分析框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加深了我们对新闻访谈这一语类的认识。然而,它们忽视了新闻访谈是多声的互动,而非简单的采访人和被访者的交流这一事实。本文以马丁的评价理论为研究框架,以其介入子系统为重点探究电视新闻访谈的多声性特点。评价理论是一个语义资源系统,用以研究、描述、解释语篇中的说话者/作者如何使用语言资源评价、定立态度、构建语篇角色和协调人际关系。它由态度、级差和介入叁个子系统构成,本文以介入子系统为研究重点,旨在发现在新闻访谈中说话者偏好使用哪些介入资源,这些资源如何帮助他们在多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访谈的不同部分说话者使用何种策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各部分介入特征呈现出哪些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出现差异性的原因。本文从《对话》节目收集、转写了25篇新闻访谈录音作为语料,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定性分析主要用于语篇的具体特征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说话者如何配置介入资源表达对其他声音的评价。定量分析利用Systemic Coder数据切分统计软件完成,通过对语料的定量分析得出电视新闻访谈中各种介入资源的分布模式。本文还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究叙述部分、提问部分和回答部分呈现的显着介入特征。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统计,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电视新闻访谈的介入资源分布呈现出显着差异。情态资源(50.3%)的使用大大超过了其他介入资源,否认资源包括否定(22.8%)和对立(13.6%)在构建多声情景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他介入资源使用较少。第二、电视新闻访谈各个部分的介入有一定的相似性。主持人和嘉宾都倾向于使用情态和否认资源构建语篇,使其处于开放性对话与封闭性对话的张力之中。与此同时,说话者利用中值和低值情态资源缓和不同观点的对立和冲突。第叁、电视新闻访谈各个部分的介入也呈现出显着差异,这些显着特征与各个部分特殊的交际目相匹配。在叙述部分,主持人利用大量开放性对话资源尤其是引发资源为下一步访谈拓展对话空间。在提问部分,主持人则使用较多的认同资源,通过外部声音尤其是公众的声音阐述观点从而推进提问的进行,特别是关于敏感尖锐问题的提问。在回答部分,嘉宾通过否定资源挑战、反击其他观点从而表明自己的立场,通过主观-显性情态资源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引发与其它观点的协商。第四、介入模式的变化伴随访谈中说话者角色的变化呈现韵律式特点。不同的交际目的决定了不同角色关系中不同介入资源的选择,访谈的各个部分也因此呈现出介入模式的差异性。第五、以上概括的电视新闻访谈的介入特点与其语域和语类特征有密切关系。敏感尖锐的话题,主持人和嘉宾、嘉宾和观众之间的多层次关系以及电视新闻访谈的语式特点——正式的面对面访谈共同决定和影响着电视新闻访谈的介入特点。与此同时,其语类特征决定了访谈不同部分呈现出介入模式的显着差异。本文运用评价理论探讨了电视新闻访谈的介入特征,为研究人际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对其他语篇多声性特点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尝试性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访谈语篇的语类和文体特点以及访谈中提问和回答的技巧,引导我们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构建自己的介入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8-04-01)
许菊[7](2006)在《语言的多声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多声性的。表层结构以独白形式出现的话语的深层结构往往是复杂的多声对话和论辩结构。这些“声音”不是通过声波传播的物理性质的声音,而是在话语产生的一刹那,在说话人的心灵中被激活和集结的各种思想和观点,指涉了曾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他类言语事件或通行的价值观念。这些来源各异的声音或相符或相左,反映了说话人思维过程的复杂性。多声性言语在词汇、句法、语义、语用和语篇等层面均有各自的标记形式,这些语言标记预示着众声论辩的不同指向和结论,即话语的含义。(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06年07期)
李晓[8](1999)在《钢琴演奏中的多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琴音乐艺术的多声性要求演奏者在演奏中应具有多声思维的能力.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在教学中如何训练和提高这一能力的若干要点,并加以分析论证.(本文来源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罗传开[9](1994)在《多声性与东方音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声性与东方音乐罗传开用语多声性是德语Mehrstimmgkeit的意译。狭义的多声性与复调音乐同义。在西方音乐中,多声性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声部之状态,同时用来指各声部的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更为重要的音乐种类。然而,到十九世纪后,随着非西方的音...(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1994年01期)
多声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广东汉乐即广东客家汉调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汉乐曲所形成的多声性思维方式与植根于西方传统音乐文化中所形成的功能性多声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它更多的表现为衬托性、依附性、偶然性等特征。笔者将从传统汉乐曲的本体出发,根据汉乐曲的实际演奏形式,分别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分析与归纳,从而探索广东汉乐的多声性语言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声性论文参考文献
[1].孟玲.学生个体内部多声性与视角转变——高校生死教育课考察[J].语言学研究.2018
[2].袁勤豹.浅析广东汉乐曲中的多声性语言运用特征[J].北方音乐.2016
[3].李一奇.英语硬新闻语篇中多声性的人际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
[4].李一奇,吴宪忠.英语新闻语篇多声性的人际功能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
[5].赵瑞宁.从评价体系介入的观点看英语政治新闻的多声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6].李君.从评价理论看电视新闻访谈的多声性[D].中国海洋大学.2008
[7].许菊.语言的多声性探析[J].语文学刊.2006
[8].李晓.钢琴演奏中的多声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
[9].罗传开.多声性与东方音乐[J].艺术探索.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