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半干旱区论文_杨雪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土丘陵半干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丘陵,黄土,半干旱,露水,土壤,降水量,水资源。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雪伟[1](2016)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优势耐干藓生态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退耕还林(草)实施后,生物结皮在黄土丘陵区广为发育,对该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有重要作用,藓结皮作为生物结皮发育演替的最高阶段,对生物结皮层的稳定、水分维持和养分积累等起着关键性作用。生态适应性是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是生物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下调节有机体获得对该物种有益的结果,研究藓结皮优势种的生态适应性差异,以及人工培养对耐干藓生态适应性的影响,明确不同藓种生长发育适宜的生态环境以及胁迫条件下植物的生存能力,对生物结皮人工修复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黄土丘陵区藓结皮优势种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观测不同立地条件下生物结皮藓类多样性、分布特征,分析自然条件下生物结皮空间分布特征,对比研究藓结皮的四个优势种,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Brid.)Zand.)、短叶对齿藓(Didymodon tectorum(C.Mull.)Saito)、扭口藓(Barbula unguiculata Hedw.)及银叶真藓(Bryum argenteum Hedw.)形态学差异,分析环境条件与藓类植物的表型可塑性(适应性)。在此基础上,选取土生对齿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培养配子体与野生配子体进行胁迫处理,探索了人工培养对耐干藓生态适应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藓种生态适应性不同,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研究区半阳坡生物结皮景观破碎度范围为0.22~0.34,藓结皮总盖度较阴坡低20%,植物斑块密度指数大于阴坡,半阳坡藓结皮发育程度较阴坡低,生物结皮破碎化程度高;阴坡下坡位有利于藓结皮的分布发育,生物结皮盖度高、破碎化程度低;植被冠层覆盖对空间小生境影响显着,西北方向水温光条件更适宜藓结皮的发育。土生对齿藓和短叶对齿藓为半阳坡藓结皮的优势种,扭口藓为阴坡藓结皮的优势种。(2)研究区土生对齿藓、短叶对齿藓、扭口藓及银叶真藓四种优势耐干藓的形态学特征和解剖结构特征差异显着。土生对齿藓株高为6.1 mm、茎直径298.6μm、中肋宽65.5μm、叶宽590.9μm及叶片厚度14.8μm,茎叶结构粗壮,生态适应能力强,适宜黄土丘陵区阴坡且水分变异性大的生境;短叶对齿藓较土生对齿藓无显着优势;扭口藓叶片长度(3.2 mm)和叶片下部细胞面积(191.2μm2)大并含有大量叶绿体,中肋深陷呈“v”型,适宜水分充足环境,集水能力强但耐干性弱;银叶真藓茎皮部细胞面积987.8μm2,单个皮部细胞面积占茎横切面积的3.1%,茎保水和输水能力强,毛尖长度达274μm且叶片上部细胞与毛尖呈透明状,忍耐干燥并抵御强光辐射,生态适应性强。(3)人工培养显着降低耐干藓生态适应性,耐干藓培养配子体较野生配子体在干湿交替过程中的抗旱能力减弱,对高温和高光的适应性降低,光合色素含量降低,渗透势失衡,膜系统的自我保护与修复能力弱,完整性和稳定性遭到破坏。随干燥程度增加,培养配子体干燥处理末期叶绿素总含量降幅为36%,丙二醛(MDA)含量增加量为108.6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量为72%和78%,复水后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为野生配子体的11倍和6.9倍,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为野生配子体的5倍;在高温胁迫5天叶绿素降幅为12.7%,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量分别为26.9%、32.1%和18.2%,CAT和POD活性增加量分别为8h增加量的4.5倍和2.3倍。野生配子体随高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维持在稳定水平;高光胁迫下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9倍、2.4倍和2.5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8倍、2.1倍、2.3倍和1.7倍。(4)人工培育降低了耐干藓的生态适应性,在野外推广过程中应注重苗期锻炼,提高其生态适应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20)

严正升[2](2016)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水资源缺乏,水分是植被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子。因此,研究该地区林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对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具有的意义。本文以人工柠条林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密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及枝条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研究区的降水频率随着降水量的增大而减小,以≤10mm的小降水事件为主。在丰水年,对全年降水量贡献最大的是>30mm的大降水事件;在枯水年,对全年降水量贡献最大的是≤10mm的小降水事件。(2)降水入渗具有滞后性,且滞后性与密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作用,即密度越大滞后作用越明显。降水入渗深度、入渗量因林分密度不同存在差异。撂荒地的降水入渗深度最小,入渗深度与密度整体上呈现正相关关系。土壤水分入渗量与密度成负相关关系。(3)不管丰水年还是枯水年,1.5小区率先到达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其次为2.0小区,在其次是0.5小区,最后为1.0小区。(4)考虑到人工柠条林的可持续经营,1.0小区的柠条密度最为适宜,其密度为24株/m2。(5)未覆盖和覆盖林地降雨补给量与降雨量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枝条覆盖使林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由0.50增加至0.70,明显提高了林地次降水补给量和入渗深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6-05-01)

李吉印[3](2016)在《基于BP神经网络马尔可夫模型的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降水量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1983~2015年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年降水量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BP神经网络与马尔可夫链方法,建立降水量预测模型,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说明了模型建立的具体过程,并将其应用于年降水量的预测。本文首先利用统计资料研究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得知,1983~2015年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年降水量总体在减少,但其线性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且在年际变化中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迭加马尔可夫链方法预测黄土丘陵半干旱区2016年降水量。首先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07年的降水量,对缺失数据进行填补,得到2007年的降水量为348.2mm.以完善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得到2016年的降水量为428.4mm.由于数据有限,由该方法得到的预测效果不够精确,需要进一步训练网络,使训练结果更加完善。利用迭加马尔可夫链方法进行降水量的预测,并与实际观测值进行比较,得到2016年的降水量预测值为451.8mm.但由预测结果可知,2013年和2015年降水量预测误差较大,且其降水量在年降水量的统计资料中分别为极大年和极小年。由该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如果统计样本中存在大旱或大涝年份,则利用迭加马尔可夫链方法预测的结果误差较大,因而有待深入的研究并完善该研究方法,从而得到更好的预测结果。但由于迭加马尔可夫链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因此某一时间段偏大的预测误差并不会对后续年份的预测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减小预测误差,本文进一步将BP神经网络与马尔可夫模型迭加进行预测,得到2016年降水量的预测区间为[284.992,334.218],(334.218,463.868)和[463.868,1093.980],概率分别为0.27,0.47,0.26,所以降水量的预测值落在区间(334.218,463.868)内,区间均值为399.043mm.该方法充分利用了降水序列所给出的信息,得到了不同年份下的预测区间及概率,比直接利用神经网络预测得到的结果更加直观,预测精度较高,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预测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上述研究表明,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经过实际应用研究证明,对降水量的预测是具有一定效用的,为年降水量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对于其他降水量的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高志永,汪有科,汪星,周玉红,赵英[4](2015)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枣林露水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2年和2013年叶片湿度传感器(LWS)、温湿度仪、热扩散式探针(TDP)、中子仪实测的露水强度、冠层温湿度、树干径流、土壤水分及气象站监测的气象因子,分析了枣林生育期内露水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其与水资源输入、输出项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枣林露水量随生育期变化呈现递增趋势,果实成熟期达到最大值。露水总量分别为31.31、37.87 mm,分别占同期降水量、蒸腾量和蒸发量的6.87%、10.00%、17.65%和7.90%、15.00%、17.90%,露水量日平均值分别达0.44、0.47 mm。此外,露水量具有发生频率高、稳定性强、重度露水量(大于0.20 mm)比重大的特点。在枣树全生育期内,露水量作为水资源输入项会引起蒸腾量在果实膨大和成熟期显着降低(P<0.05),但对蒸发量无显着影响。研究显示露水是该区枣林重要水源,是水量平衡中不可缺少的输入项。(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魏新光,王铁良,刘守阳,李波,聂真义[5](2015)在《种植年限对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山地枣树蒸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山地成年枣树的蒸腾特征以及不同种植年限枣树蒸腾耗水的差异性,运用TDP液流监测系统对山地枣树的蒸腾进行了连续3年的动态监测。通过分析发现:枣树蒸腾日内变化呈单峰变化趋势,而且随着生育期变化呈窄峰-宽峰-窄峰变化。水汽压亏缺(VPD)和光合有效辐射量(PAR)对枣树的蒸腾存在明显的时滞现象和阈值特征,蒸腾对VPD和PAR响应的上限阈值分别为3.5 k Pa和1 000~1 200μmol/(m2·s)。枣树全生育期逐日蒸腾呈现明显的单峰现象,夜间蒸腾约占全日蒸腾的5%~33%。2012—2014年不同树龄枣树蒸腾量由小到大依次为3 a、5 a、12 a,不同树龄枣树蒸腾耗水之间存在极显着的差异性(p0.01),而且年际之间的蒸腾波动变化规律不同。由于采取了树体修剪调控措施,12 a生成年枣树年际之间蒸腾差异并不显着(p>0.05),各年耗水量基本稳定在293~334 mm之间。由此可见,通过控制树体规模可以调控树体的水分消耗。(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魏新光[6](2015)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山地枣树蒸腾规律及其节水调控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枣(Ziziphus jujube Mill.)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树种,自1999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当地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由于长期粗放的种植经营方式和林地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导致了当地生态环境的退化甚至永久性土壤水分干层的出现。枣林地的蒸腾耗水受到气象因子、土壤水分状况、立地条件以及自身生长发育状况的综合影响,变化复杂。掌握枣树蒸腾规律进而对其耗水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对于实现林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平衡和生态经济林(枣林)的可持续经营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陕北榆林地区广泛种植的梨枣(pear-jujube)为研究对象。采用TDP树干液流监测系统、CNC100中子水分仪、TDT土壤水分监测探针、自动气象站以及冠层分析仪等观测设备对枣林的蒸腾动态、深层土壤水分状况(0~10m)、气象因子、树体生长发育指标等进行连续叁年的定位观测,对枣树和枣林地的耗水及其变异规律、各影响因子对其响应方式及其节水调控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树体液流日内变化总体呈现单峰变化趋势,但其启动时间、峰值大小、旺盛蒸腾时长、开始减弱和基本停滞的时间会随着生育期的改变以及其他影响因子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枣树蒸腾在生育期始末的5和10月较低,而在生育中期的6~9月较高(80~105mm/月)。枣树生育期的蒸腾主要发生在白天,但是夜间也存在液流现象,枣树夜间液流占全天蒸腾的10%~25%左右。引起夜间液流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树体的根压吸水作用。在枣树生育期和休眠期其液流测定参数的变化规律存在显着差异,基于这一特征可以对枣树的生育期进行较为准确的界定。通过对比发现,基于液流特征确定的生育期和观察树体萌芽落叶确定的生育期时长基本一致,都约为160天左右。但基于液流特征确定的生育期日期会提前5天左右。枣树树体液流的启动要早于树体的萌芽,而树体的落叶发生在液流基本停止以后。树体的液流在生育初期启动以后要经历约1个月左右的增强过程,而树体液流的减弱到基本停止仅需要2~3天。(2)枣树的蒸腾和其生长发育指标之间关系密切,树体的边材面积和瞬时蒸腾(液流速率)成反比,而和日蒸腾量呈正比,枣树全生育期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呈二次曲线变化,当叶面积较小时(LA<2.1m2),叶面积和蒸腾之间存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2=0.84)。不同树龄枣树的耗水规律基本相同,在生育初期,不同树龄间耗水差异不显着,而生育中后期随着树龄的增加,耗水会显着增强。日蒸腾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7~9月份。不同树龄枣树蒸腾的变异与波动在年际存在差异,2012和2014年,不同树龄的生育期蒸腾的变异系数在生育始末期变异较小,中期差异很大(C.V值40%~60%),符合二次曲线变化规律(R22012=0.6061,R22014=0.3196)。2013年的变异系数在初期和后期都比较小,符合3次曲线变化(R22013=0.3483),这可能和当年生育后期降雨频繁,辐射强度偏低有关。(3)枣树蒸腾和气象因子的关系比较显着,而且逐日蒸腾、逐月蒸腾和全生育期蒸腾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相同影响因子的响应程度(R2)和响应方式(K)也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总体而言VPD和PAR是影响蒸腾的两个主要因子,同时也是枣树蒸腾两个主要的驱动因子。通过对液流上升、下降阶段和两大驱动因子的关系重点分析,发现两因子和液流均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液流和PAR的相关性比VPD更高。枣树的日蒸腾和两因子也呈极显着相关,但是相关系数会随着研究时间尺度的提高而降低,生育期各月液流和两因子均呈极显着相关,且液流对PAR的响应程度均高于VPD。(4)枣树对两大蒸腾驱动因子的响应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在蒸腾的启动阶段,两因子和蒸腾几乎同时启动。达到峰值的时间蒸腾最早、PAR次之、VPD最后。而液流的下降过程,PAR最早、蒸腾次之、VPD最后。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枣树对PAR和VPD的响应会存在阈值现象,在液流上升阶段当两因子超过一定阈值时候,蒸腾开始保持基本稳定而不再增加。反之在液流下降阶段当两因子降低到阈值以下,液流才开始显着降低。VPD的阈值在上升下降阶段均稳定在3.5Kpa左右,而PAR的阈值在上升和下降阶段存在差异(1000μmolm-2 s-1~1200μmolm-2 s-1)。这种时滞现象的存在也是枣树抗旱特征的重要标志,可以有效避免了枣树的过分失水。但两因子的响应阈值也会随着环境温度等影响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5)运用中子仪和土壤水分探针两种方法监测的枣林地1m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完全一致,但是当土壤水分较低时,TDT探针监测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偏低。枣林地土壤水分受降雨影响波动剧烈。在丰水年(2013年)显着上升(1m层土壤储水量+28mm),平水年(2012年)略有亏缺(-5.5mm),在枯水年(2014年)亏缺严重(-40mm)。土壤含水量的波动和变异程度(C.V)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逐渐降低,枣林地土壤自上而下按照其水分变化情况和波动程度可划分为:土壤水分剧烈变化层(0-0.6m),土壤水分变化层(0.6-2.6m),土壤水分干层(2.6-6m)和土壤水分恢复层(6-10m)。在不同水文年型,枣树的蒸腾量均会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上升而增加。土壤水分状况不仅能引起日蒸腾量的变化,也会引起瞬时蒸腾(液流)特征的改变。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上升,液流谷值出现的时间提前,峰值出现时间推后,液流“午休”时间缩短,保持旺盛蒸腾时间延长,反之亦然。(6)通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影响枣树蒸腾的气象因子、土壤水分和生长因子的的综合分析,发现各因子和蒸腾相关性(R2)均在生育期较高。生育期逐月蒸腾在时尺度的主导因子为PAR(R2max=0.68)、日尺度上为RH(R2max=0.78)和WS(R2max=0.81)、旬尺度为LAI(R2max=0.82)和LA(R2max=0.73)。全年蒸腾量在较小时间尺度上(时和日尺度)和气象因子均呈极显着相关(p<0.01),而在较大尺度(旬和月尺度)上仅和LAI、LA和SW呈极显着相关(p<0.01)。土壤水分和枣树全年蒸腾总量极显着相关,但是逐月蒸腾关系并不显着,即枣树全年蒸腾总量主要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逐月蒸腾主要与自身生长发育阶段有关。随着尺度的提升,气象因子对蒸腾的相关关系逐渐减弱,作物自身生长状况和蒸腾的相关关系逐渐增强。但是相同时间尺度上逐月蒸腾量和全年蒸腾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存在差异。(7)为了探求通过修剪控制枣树蒸腾和林地水分消耗的有效方法,通过修剪对枣树树体规模进行梯度控制。发现修剪可以显着的降低树体的蒸腾耗水。修剪造成的蒸腾耗水的差异:白天>夜间,晴天>阴天。在不同生育阶段,修剪造成蒸腾耗水的差异在萌芽展叶期差异不显着,而在开花座果、果实膨大、成熟落叶期以及全生育期均差异显着。经过连续2年的修剪控制,重度修剪比不修剪对照(CK)蒸腾量减小了68.6%,土壤含水量增加40.5mm。由此可见,通过修剪减少树体规模可以显着的减少土壤水分消耗,增加土壤储水量。构建了山地枣林产量和需水量的水分生产函数方程,确定了山地枣林理论最大产量为16181.2 kg/hm2。此时水分生产效率仅为17.46 Kg/hm2/mm。随着枣树产量的增加,会带来水分生产效率的大幅下降。以当地多年平均降雨量450.1mm为供水量上限。根据水分生产函数方程,确定了可实现山地枣林可持续经营的枣林地产量目标:亩产800公斤,此时的水分生产效率上升到26.25Kg/hm2/mm,初步实现了“以水定产”。并通过线性和非线性的评价方法对产量和树体规格因子的关系分别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生产实际确定出了冠幅体积和新稍长度两个“节水型修剪”的调控指标,为以产定型(树体规格)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张文文,郭忠升,宁婷,白冬妹[7](2015)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柠条林密度对土壤水分和柠条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密度对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对森林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柠条为研究对象,对相同立地条件下不同密度柠条林生长与林地土壤水分进行了长期定位观测和分析。研究表明,1—5年生柠条不同密度林地土壤水资源量差异显着,从第3年开始,土壤水资源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10—12年生柠条密度越低土壤水资源量越高(Treatment4除外,T4),不同密度之间水资源量差异不显着。1—3年生柠条密度越高会促进其株高生长;从第四年开始,柠条密度过高会抑制其株高生长;1—5年生柠条密度越高基径生长越快,不同密度生长差异不显着;10—12年生密度过高(Treatment1,T1)或过低(T4)均会抑制柠条株高与基径生长。在柠条播种后第5年,高密度试验小区(T1和Treatment2,T2)柠条林地最大入渗深度土壤水资源量降到水资源利用限度,此时需要依据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通过平茬来降低林分密度,以达到减少土壤水分消耗和可持续利用土壤水资源之目的。(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高志永[8](2014)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露水发生条件及露水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黄土丘陵区属半干旱气候区,露水作为一种水资源输入项,在以往关于该区旱作枣林水资源研究中常被忽视。旱作枣林露水发生条件及露水量的研究有助于为评价露水量对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枣林生态效应提供事实依据,也为水量平衡中露水作为水资源输入项提供支撑。本文采用室内模拟与野外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因素对植物叶片露水发生的影响,分析了微观时间尺度气象因子对露水的敏感性,确定了不同时间尺度上露水持续时间的模型参数,此外分析了枣林露水发生条件和露水量,进一步探讨了枣林露水量,估算了35年(1975~2005)枣林露水量状况,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在室内,叶片最大露水量和露水累积速率随叶倾角的增加而减小,但随着温度、湿度、露点—叶温差的增加而增大。叶片处于水平状态时,叶片露水在达到最大露水量前呈线性快速递增,露水达到最大露水量(0.80mm)后处于稳定值;当叶片有倾角时,叶片露水达到一定值就会发生叶片露水滑落现象,使得叶片露水量呈现锯齿形变化,且露水累积速率明显变慢。(2)不同的时间尺度条件下,距地表2m高处风速μ、冠层相对湿度RH、冠层温度T、冠层温度露点差DPD、冠层饱和水汽压差VPD、土壤5cm处的温度T5对露水量敏感性存在差异。在分尺度上,敏感性显着的气象因子有4个,敏感性大小次序为: T> VPD> DPD> RH。在时尺度上,敏感性显着的气象因子有5个,敏感性大小次序为:RH> VPD> μ> DPD> T。不同时间尺度条件下,气象因子对露水量敏感性显示出不同的尺度效应,气象因子对露水量影响的敏感性不能互推。(3)模型参数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不同。在15min尺度上,RH和DPD模型参数分别为78%和1oC,5oC;在30min尺度上,RH和DPD模型参数分别为76%和1oC,5oC;在1h尺度上,RH和DPD模型参数分别为74%和1oC,5.5oC。在15min和30min尺度上,利用上述模型均能准确的预测露水持续时间,但在1h尺度上,DPD模型预测准确度要高于RH模型。(4)枣林生育期(6~10),高于78%的相对湿度和1~3oC的温度—露点差是露水发生的适宜条件。(5)枣林露水量具有量大、稳定性、频发性的特点。监测期的露水总量为83.03mm,发生频率为52.43%,变异系数为70.3%。露水量日变化范围为0.11~2.30mm,日平均值为0.75mm;出现频次最高(16.67%)的露水量在0.2~0.4mm;重度露水量(露水量大于0.2mm)发生的频率为85.18%;露水量超过叶片最大承载量的天数占露水发生天数的73.15%。(6)1970~2005年6~10月份内,35年旱作枣林露水的估算总量为1527.75mm,露水是该区枣树等植物的重要水源,是不可忽略的水资源输入项。对今后深入研究林地露水形成机理有着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王振彪[9](2014)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集流整地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采取科学合理的集流整地模式,以提高对天然降雨资源的高效利用。结果表明,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缓坡地整地适宜"88542"集流水平沟方式;斜坡地整地为"16542"集流水平沟方式;陡坡地整地为鱼鳞坑方式;梁峁、平掌地和机修梯田整地为漏斗式集水坑方式。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土壤含水量,而且苗木的生长量也大幅度提高,达到了最佳集流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4年02期)

郭忠升[10](2013)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庭园经济产业化培育——宁夏固原早酥梨和红梅杏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促进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庭园经济产业化发展,我们在宁夏固原市河川乡上黄村,对制约庭园经济发展主要原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人们对优良庭园经济树种红梅杏、早酥梨已经接受,但是良种化、修剪、雨水汇集、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等技术普及率低,商品果率低,果品销路不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红梅杏、早酥梨综合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为加速以红梅杏、早酥梨中心的庭园经济产业化培育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本文来源于《林业实用技术》期刊2013年09期)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水资源缺乏,水分是植被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子。因此,研究该地区林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对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具有的意义。本文以人工柠条林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密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及枝条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研究区的降水频率随着降水量的增大而减小,以≤10mm的小降水事件为主。在丰水年,对全年降水量贡献最大的是>30mm的大降水事件;在枯水年,对全年降水量贡献最大的是≤10mm的小降水事件。(2)降水入渗具有滞后性,且滞后性与密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作用,即密度越大滞后作用越明显。降水入渗深度、入渗量因林分密度不同存在差异。撂荒地的降水入渗深度最小,入渗深度与密度整体上呈现正相关关系。土壤水分入渗量与密度成负相关关系。(3)不管丰水年还是枯水年,1.5小区率先到达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其次为2.0小区,在其次是0.5小区,最后为1.0小区。(4)考虑到人工柠条林的可持续经营,1.0小区的柠条密度最为适宜,其密度为24株/m2。(5)未覆盖和覆盖林地降雨补给量与降雨量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枝条覆盖使林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由0.50增加至0.70,明显提高了林地次降水补给量和入渗深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雪伟.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优势耐干藓生态适应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2].严正升.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

[3].李吉印.基于BP神经网络马尔可夫模型的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降水量预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4].高志永,汪有科,汪星,周玉红,赵英.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枣林露水量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5

[5].魏新光,王铁良,刘守阳,李波,聂真义.种植年限对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山地枣树蒸腾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5

[6].魏新光.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山地枣树蒸腾规律及其节水调控策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7].张文文,郭忠升,宁婷,白冬妹.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柠条林密度对土壤水分和柠条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

[8].高志永.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露水发生条件及露水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9].王振彪.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集流整地模式[J].现代园艺.2014

[10].郭忠升.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庭园经济产业化培育——宁夏固原早酥梨和红梅杏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13

论文知识图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宁夏固原)主...年改进模型的残差分析图年改进模型的残差分析图陕西省榆林市黄土丘陵沟壑区半干旱带...集水型生态农业景观配置示意图集水型生态农业景观配置示意图

标签:;  ;  ;  ;  ;  ;  ;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论文_杨雪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