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学诞生以来,审美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便得到了讨论。审美客体出现的前提,是原始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审美的发展标志之一,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相互交融的巫术;审美净化后的结果,应当是非功利的走向。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是人类精神信仰和道德伦理面临的选择之一。
关键词:审美;功利;非功利
美学在1750年由鲍姆加登命名出现,但真正使美学实现独立的则是康德对于审美“非功利性”的判断。他提出:“鉴赏判断的第一契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1]不仅如此,他更通过分辨美与快适和善的区别来论证审美的无功利性,他说:“快适,是使人快乐的;美,不过是使他满意;善,就是被他珍视的、赞许的。”[2]通过这样的比对,康德彻底将美与生理舒适和道德伦理隔离开来,使美学在根本上实现了独立。
康德对于传统美学的判定,得到了很多艺术家的支持。长久以来,“审美即非功利性”这个观念被视为判定人类活动是否属于审美活动的准则。但自新世纪以来,更多艺术家对于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迈克尔·柯比就曾提出:“把审美经验看作是与世隔绝的、封闭的、与生活没有联系的看法,是传统美学一个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观念”[3]。由此,不少的美学家对于审美的非功利性特质提出了一些质疑,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就认为主体在同一审美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行为是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统一。在中国,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更认为个人功利性是审美的本质特征。审美到底应该是非功利性的还是功利性的?
取(2.00±0.01) g样品于15 mL顶空瓶中,置于自动进样系统的低温托盘中(防止测定时间较长引起的变质,温度控制在4 ℃左右)。测定前在50 ℃金属浴中震摇600 s(保证样品的中心温度稳定在50 ℃),进样器温度设置为60 ℃,进样体积2500 mL,1 s内注射到进样管路中,进样载气为干净的空气,流速150 mL/min,记录18根传感器在120 s内的最高响应值,用于后续分析。单个样品进样完毕后以干净空气吹扫10 min,防止上一个样品气味的残留,而后自动进行下一个样品的分析[14]。
一、审美的发生——审美客体的出现是追求功利性的结果
审美的发生要满足三个条件,即主体、客体、审美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审美主体自然是人,而最初的审美客体的出现比人的出现晚了很长时间。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石器,并不具有美感。它们边缘不平整,粗制滥造,仅仅只作为人类探寻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进一步的实践之后,人类对于工具的态度开始改变,他们不仅仅只单纯的追求工具的实用性,他们开始制作出更多花样的工具,这些工具边缘平整,样式规范。这意味着人类在制作石工具时已经开始追求一种形式美,他们开始在意工具的外观,并且往往会为了追求一些均衡和合比例的美感而做出努力,这体现了人类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在石工具出现后很长时间,所谓的装饰品才开始出现。在很多美学家看来,远古的装饰品看似只具有欣赏功能,所以他们推定,审美从一开始就与功利是隔绝的。但其实,远古时期用来装饰人类的石器,往往在一开始是为了满足人类求偶、求欢的目的。很多的原始人为了得到异性的关注,用石器做成装饰品来使自己变得显目美观,从而满足求偶、求欢、繁衍子嗣的欲求,这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功利思想。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当人类所制作的工具开始满足自己的劳作生活之后,他们开始追求工具外表的美观。同样,随着装饰品满足人类最初求偶、求欢、繁衍的要求之后,他们才开始重视饰品的纯欣赏功能,因而制作出更多更精美、更耐人欣赏的饰品。这意味着,只有当人类的实用性目的被满足之后,他们才会开始追求完全非功利化的欣赏。普列汉诺夫就这一现象曾经发表见解:“那些为原始民族用来做装饰品的东西,最初被认为是有用的。或者是一种表明这些装饰品的所有者拥有一些对于 部落有益的品质的标记,而只是后来才开始显得是美丽的。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4]所以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非功利性的审美都是以功利性的实用活动为前提的,功利性是审美客体产生的前提,也是审美活动进行的基础。
二、审美的发展——巫术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统一
在探寻审美的直接起源时,西方美学家提出“巫术”说,他们认为原始的巫术与艺术有着密切联系,巫术是早期人类审美趋于成熟和统一的一个标志。远古巫术的出现,实际上是人类对于自然探索遭遇瓶颈的一个产物。受缚于物质生活,原始艺术并不是先民们有意的创作,因而它不具有独立的品格,自然不是意识形态。[5]巫术就是原始艺术之一,当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了解不够彻底、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无法帮助他们解释大自然出现的种种现象时,这些工具的实用性遭到了质疑,人类产生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惶恐。于是他们寄希望于巫术,他们创造出很多原始的艺术形式,例如壁画、图腾、祭祀的歌舞。考证发现,人类后来所拥有的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都与巫术有关。巫术的产生从一开始就背负着一种实用性的功利诉求。而在巫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类随着自身掌握更多实践得来的知识,开始慢慢通过科学的方式了解自然,巫术的实用性价值慢慢被削弱,审美价值被提出。它经历了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变的一个过程,逐渐将人类的实用性诉求与审美诉求相结合,成为了人类审美集体标准化的标志之一。例如在《礼记·郊特牲》中的《蜡辞》中就有记载神农时代人们消除水患、杂草,保佑粮食生长的多条咒语。更多的,在原始部落有一些戏剧化的仪式,也属于巫术的一种,他们将自己的审美艺术与巫术结合,使得整个仪式变得极具欣赏功能,例如男女结合、祈祷上天降雨等等仪式中,祈祷人往往会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带上头饰,极力追求一种可观赏性。这意味着人们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的一种趋势,也体现了巫术中功利与非功利的统一,这一时期人们心态也产生变化,即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的一种转变。
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兴起,西方近代社会审美活动面临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矛盾,传统艺术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精英艺术,资产阶级对其掌握一定的话语权,这使得传统美学必须着眼于主体性和理性。资产阶级在美学这一话题上拿到了主导权,他们开始强调艺术与生活的差异,也开始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由此康德开始将美与“舌、颚喉的味觉”等生理感觉相区隔。这也就使得美学从根本意义上开始独立,而审美从此成为超越了单纯的感官欲求的一种活动,它更多的和理性挂钩,开始变得非功利化。
三、审美净化——时代发展使审美向非功利转变
原始艺术的发展是不可能脱离其实用性基础去看待的,因而它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艺术作品。更多时候,这些衍生出来的审美价值往往寄托于其实用价值。韦勒克就曾说过:“整个美学史几乎可以概括为一个辩证法,其中正题和反题就是‘甜美’和‘有用’。”[6]
中国在棉纺织业的发展战略上指出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与棉纺织业成长迅速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新疆及西部纺织行业。新疆自治区在2016年发布了关于纺织服装产业补贴管理办法。其中提到在原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同时新增了预拨补贴资金、加快兑付进度、对运费补贴实行动态管理以及简化资金拨付程序等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审美逐步非功利化的道路是十分漫长的。原始巫术的实用功利性和原始人物质生活的贫困,使得审美活动久久不能摆脱审美客体的使用属性。无论是先秦子学,亦或是两汉经学,再到魏晋玄学和隋唐的佛学、宋明理学,这些审美课题,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直到明清之际,渐渐出现了一些将审美向非功利性转变的学说。例如清代李贽的“童心说”,他反对道学,认为宋明理学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的摧残,更提倡人的个体价值,这反映在美学上,便是强调审美主体真实情感的流露,与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思想有相似之处。发展到近代,王国维更是提出艺术“无用之用”说......中国的美学发展也逐渐走向了完全的非功利化道路,审美开始被净化,展现出其本该有的非功利性特征。
于当前来讲,审美应当是非功利性的,这样才能避免它沦落于物质利用和利益裹挟,审美应当是纯粹的。审美客体从实际生活中得来,身带实际功用,但并不意味着审美就要永远与功利纠缠。审美虽然不以伦理道德为主要目的,但它应当是符合道德的,即“合目的的无目的性。”[7]
钾是农作物三大营养元素肥料之一,对保障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是一个缺钾国家,资源储量仅占世界约2%。我国探明的资源储量以盐湖钾矿为主,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新疆罗布泊地区。随着两大钾肥基地建成,特别近十年来,我国先后突破了低品位固体钾盐、尾矿利用、深部卤水开采等技术,使得钾盐可采量成倍增加。
参考文献:
[1][2]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5:48.
[3]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80.
[4]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M].曹葆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4.
[5]顾准.审美功利性与非功利性[M].文教资料,2012 (8):87.
[6]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19.
[7]武岩.童心说——一条通达审美非功利主义的道路[J].广西社会科学,2009 (69).
作者简介:贺静娜(1995.12-),女,汉族,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电影学专业。
标签:巫术论文; 功利论文; 功利性论文; 人类论文; 美学论文; 《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8期论文;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