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钟论文_张驰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色素,细胞,速率,分歧,骨骼肌,能级。

分子钟论文文献综述

张驰[1](2019)在《MrBayes分子钟定年之程序(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利用MrBayes进行分子钟定年的研究概况和程序。利用一个整合分子序列和形态特征的膜翅目昆虫的数据,展示了两种现代方法:全证据定年和节点定年,并对这两种方法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和讨论。此外,还用无分子钟的方法对同一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分子钟定年法进行比较。(本文来源于《古脊椎动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闫银弟,罗旭光,杨艳萍,李海荣,曹锡梅[2](2018)在《骨骼肌昼夜节律分子钟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关于外周组织昼夜节律的研究相对较少,如骨骼肌和心脏。骨骼肌昼夜节律分子钟机制将有助于明确分子钟基因在骨骼肌发育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对骨骼肌功能和代谢的影响,为维持骨骼肌的健康提供一个新思路,对研究因为昼夜节律紊乱引发的疾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对骨骼肌昼夜节律分子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刘晓枫,张爱兵[3](2016)在《分子钟假说的基本原理及在古生物等学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各个生物类群的起源时间是生物学、古生物学、地质学的重要研究范畴,然而由于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仅仅通过化石无法准确地提供生物各门类的起源时间,更无法真实地反映各门类直接的演化关系,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希望能够找到新的突破口。分子钟假说可以在缺乏化石证据的条件下通过分子数据和统计学方法推算各类群间的分歧时间。文中将对分子钟假说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并就近期利用分子钟的若干研究示例进行分析,以期能对整个分子钟有个更为全面的论述。(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刘霞[4](2014)在《科学家建议研制包含两个原子的分子钟》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 来自德国、保加利亚和俄罗斯的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在《物理评论快报》撰文建议,创建一种包含两个原子的分子钟,可用来厘清“电子和质子的质量比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一难题。他们认为,这种分子钟有望使我们发现目前还不为人知的物理学基本法则。$(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4-07-18)

胡涛波,龙孟平,袁德健,朱作斌,黄益敏[5](2013)在《遗传等距离现象:分子钟和中性理论的误读及其近半世纪后的重新解谜》一文中研究指出1963年,Margoliash在比对不同物种细胞色素C序列后,发现了出乎意料的遗传等距离结果,这与几乎同时间Zuckerkandl和Pauling的血红蛋白发现是同一现实的不同反映.一个就事论事的分子钟假说因而被提出,并长期被某些学者认为是真实的自然现象,导致Kimura提出中性理论来解释分子钟.多年的研究发现了无数矛盾,分子钟仅有有限的局部存在.但被忽略的是,分子钟的瓦解自然使遗传等距离成为未解之谜.近年来,本实验室偶然重新发现了这一至今还几乎无人知晓、并未被充分重视的现象.通过整合现有理论的正确内容,并引入最大遗传变异极限这一原创概念,提出了一个更全面的遗传进化学说,重新解读了遗传等距离及其他主要进化现象.该假说将改写物种亲缘关系树及群体遗传学,并解决一些现有理论给不出线索的生物医学难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龙承星,张波,马绍宾[6](2012)在《分子钟的研究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主要阐述了分子钟假设理论的相关研究及其进展,具体叙述了分子钟的定义、支持分子钟的证据及对其合理性的争议、分子钟的意义及其完善、分子钟假说的应用事例和分子钟所面临的挑战。(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2年12期)

孟冬梅[7](2012)在《不同位点碱基替代对标定鸭科分子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使用GenBank中已知的鸟类细胞色素b(Cyt b)基因部分序列(1044bp)(共13条序列,其中鸡形目4条、鸭科鸟类9条)作为本研究的数据集,并以鸡形目与雁形目(鸡/绿头鸭)的分歧时间(89.8 MYA)为锚定点,用核苷酸不同替代模型对鸭科的分子钟进行标定。雉科与鸭科间的分歧时间的估计值为116.3785MYA("1+2TiTv"),雁属与5个鸭属间的分歧时间为63.8823MYA("1+2TiTv"),鸡与鹌鹑的分歧时间为37.6708MYA("1+2TiTv"),灰雁、白额雁与鸿雁间的分歧时间的估计值为1.879331MYA("1+2TiTv")。以上结果说明:用"1+2TiTv"模型分析得到的鸭科鸟类的分歧时间比较可靠;雉科与鸭科、雁属与鸭属两个接近基部类群的分歧时间发生在白垩纪(137-65 MYA),支持鸟类早期历史发生在白垩纪的观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2年07期)

孟冬梅,王继文[8](2011)在《鸭科部分类群分子钟的标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估计鸭科鸟类间的分歧时间,了解鸭科不同鸟类的遗传背景。【方法】测定鸿雁家鹅15个品种、灰雁家鹅2个品种共44个个体的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将获得的鸿雁家鹅和灰雁家鹅的一致序列(2条)与GenBank中已知的鸟类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共13条;其中,鸡形目4条、鸭科鸟类9条)一起组成共15条序列作为本研究的数据集,并以鸡形目与雁形目(鸡/绿头鸭)的分歧时间(89.8 MYA)为锚定点,对鸭科的分子钟进行顺序标定。【结果】雉科(Gallus gallus和Coturnix japonica1、Coturnix japonica4、Coturnix chinensis)与鸭科(Anas platyrhynchos、Anas poecilorhyncha;Bucephala clangula;Chloephaga picta;Cairina moschata;Somateria mollissima和Anser anser、Anser cygnoides、Anser albifrons,共6个属)间的分歧时间的估计值为101.798 MYA(泊松模型)和129.461 MYA(Г模型);雁属(Anser anser、Anser cygnoides和Anser albifrons)与5个鸭属(Anas platyrhynchos、Anas poecilorhyncha;Bucephala clangula;Chloephaga picta;Cairina moschata和Somateria mollissima)间的分歧时间为55.1225 MYA(泊松模型)和62.5223 MYA(Г模型)。【结论】雉科与鸭科、雁属与鸭属两个接近基部类群的分歧时间发生在白垩纪(146—65 MYA),支持鸟类早期历史发生在白垩纪的观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8期)

耿荣庆,王兰萍,常洪,冀德君,李永红[9](2011)在《以牛亚科家畜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检验分子钟假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测定牛亚科家畜6个物种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的基础上,以非参数检验法检验分子钟假说,提出肯定或否定分子钟假说的部分客观资料。结果表明,6个牛种的Cyt b基因全序列长度都是1 140bp,牛种间序列的碱基组成差异较小,碱基替代以转换为主,转换/颠换比为5.4。基于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相对速率检验结果表明,牛种内序列的进化全部接受分子钟假说;牛种间大多数序列的进化接受分子钟假说,少数序列的进化拒绝分子钟假说。与基于氨基酸序列的检验结果相比较,基于核苷酸序列的检验结果更易于拒绝分子钟假说。进而推论,接受或者拒绝分子钟假说与所检测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无明显的相关性,分子钟假说在一定的物种范围内是成立的;对于长期进化而言,既无核苷酸序列亦无氨基酸序列以绝对恒定的速率变化,分子钟不具有通用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郑怡鸿[10](2011)在《南瓜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发育及分子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瓜属(Cucurbita)植物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美洲起源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约12-14种,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温带地区栽培。属内主要驯化种有5种,分别是中国南瓜(C. moschata Duch)、印度南瓜(C.maxima Duch.,别名:笋瓜)、美洲南瓜(C. pepo L,别名:西葫芦)、黑籽南瓜(C.ficifolia B)和灰籽南瓜(C. argyrosperma Huber),我国主要引入栽培前叁种。南瓜属栽培种作为主要蔬菜作物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不仅易栽培,产量高,营养丰富,还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美国、墨西哥、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南瓜属作物的主产区,我国南瓜年产量为40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南瓜属作物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以美洲南瓜为主,可作为艺术品陈设和重要的节日道具。南瓜属植物是人类最早驯化的植物之一,有至少10000年的历史,而且各个栽培种有独立的驯化历史,对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南瓜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属内进化历史和栽培作物对应的野生物种,对遗传育种、物种形成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集了25个南瓜属物种及其以下分类单元作为样本,通过对叶绿体编码区的matK和rbcL基因,叶绿体非编码区trnL内含子和trnL-F基因间隔区以及rpl20-rps12,线粒体atp4-ccmc基因间隔区扩增测序,进行序列分析,同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地理分布探讨属内系统发育关系,通过比较前人通过叶绿体限制性位点,核基因组ITS序列和线粒体内含子序列所得到的系统发育树,进一步阐述南瓜属物种的种间关系,驯化历史和地理分布范围。同时,基于联合叶绿体四个片段得到的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钟研究,大致确定了属内各主要分支类群的分歧时间。主要结论如下:1.南瓜属的种间关系基于DNA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可将南瓜属植物分为两大类群:(1)适应干旱气候的物种:C. digitata, C. palmata, C. cor data, C. foetidissima, C. pedatifolia和C.ficifoliac该类群物种主要为多年生且具有储藏根。包括C. digitata, C. palmata, C. cor data叁个物种的具有深叶裂的窄叶型亚组构成了整个南瓜属的基部,表现出较原始的特征。该类群中另一亚组包括C. foetidissima, C. pedatifolia和C. ficifolia叁种,都为阔叶形浅叶裂物种且分歧时间晚于窄叶型亚组,其中C. ficifolia是整个系统树中最为原始的驯化物种且分歧时间早于该亚组另两个物种,表现出一年生以及适应高海拔山区及湿润气候的特性。(2)适应中等湿度气候的物种:C. pepo亚组,C. maxima亚组和C.argyrosperma亚组以及C. okeechobeensis亚组这四个平行进化的分类群。其中,C. pepo亚组中的C. pepo ssp. fraterna和C. pepo var. texana都是C.pepo亚组的野生类群,暗示其中至少发生了两次独立的驯化事件,其中C. pepo ssp. fraterna位于整个C. pepo亚组的基部,它也可能是C. pepo ssp. pepo的祖先。C. maxima亚组包含C. maxima及其野生近缘类群C.maxima ssp. andreana以及半驯化的地方种C. ecuadorensis。它们都是南美起源的类群,形成了具有高支持率的分支。本文的结果支持C.ecuadorensis早于C. andreana且起源独立。C. argyrosperma亚组在本文的分析中也表现为独立的单系分支,其中具有两个驯化种,C.argyrosperma的野生近缘类群是C. argyrosperma ssp. sororia。C. okeechobeensis亚组这一由野生物种组成的单系类群具有很高的自展值,包含C. okeechobeensis ssp. martinezii和C. okeechobeensis ssp. okeechobeensis以及C. lundellianaa2.南瓜属植物分子钟研究南瓜属起源时间相对较晚,目前并没有发现其化石记录,我们通过外类群植物的化石记录等对南瓜属分子钟研究校准,以连接叶绿体四个片段序列并引入南瓜族11个属作为外类群进行了分子钟研究。结果显示南瓜属是第叁纪中新世中期与Peponopsis属分歧,时间约15.65Myr前,适应干旱气候的物种主要是在第叁纪中新世形成,上新世是适应湿润气候的主要物种形成时间。在第四纪各个亚组继续分化形成种及种下水平分类群,也是南瓜属内形成不同驯化植物的时期。(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1-04-01)

分子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关于外周组织昼夜节律的研究相对较少,如骨骼肌和心脏。骨骼肌昼夜节律分子钟机制将有助于明确分子钟基因在骨骼肌发育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对骨骼肌功能和代谢的影响,为维持骨骼肌的健康提供一个新思路,对研究因为昼夜节律紊乱引发的疾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对骨骼肌昼夜节律分子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钟论文参考文献

[1].张驰.MrBayes分子钟定年之程序(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19

[2].闫银弟,罗旭光,杨艳萍,李海荣,曹锡梅.骨骼肌昼夜节律分子钟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8

[3].刘晓枫,张爱兵.分子钟假说的基本原理及在古生物等学科中的应用[J].古生物学报.2016

[4].刘霞.科学家建议研制包含两个原子的分子钟[N].科技日报.2014

[5].胡涛波,龙孟平,袁德健,朱作斌,黄益敏.遗传等距离现象:分子钟和中性理论的误读及其近半世纪后的重新解谜[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3

[6].龙承星,张波,马绍宾.分子钟的研究进展(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2

[7].孟冬梅.不同位点碱基替代对标定鸭科分子钟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2

[8].孟冬梅,王继文.鸭科部分类群分子钟的标定[J].中国农业科学.2011

[9].耿荣庆,王兰萍,常洪,冀德君,李永红.以牛亚科家畜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检验分子钟假说[J].江苏农业学报.2011

[10].郑怡鸿.南瓜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发育及分子钟研究[D].武汉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与核心分子钟的关系及作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的最小动力学机理[2...1 fold分子钟及氧气相关进化事件小鼠分子钟调控模型分子钟对序列比对的解读图中时间...基于16S rRNA海绵特异微生物分子钟

标签:;  ;  ;  ;  ;  ;  ;  

分子钟论文_张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