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医药证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医药,活血化瘀,理论,规律,评价,方药,鼻咽癌。
中医药证治论文文献综述
裴悦,莫秀梅,曾剑波,薛素琴,晏烽根[1](2019)在《基于关联规则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证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探讨当代中医对特应性皮炎(AD)的辨证治疗的经验。方法基于关联规则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通过检索2017年1月1日~2018年3月1日发表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AD的文献,建立包含辨证分型、内服及外用中药的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内服中药四气分布主要为温、寒、平、凉,药物的五味分布主要为甘、苦、辛、淡,药物归经多集中于脾肺。内服中药以茯苓、甘草、生地、白鲜皮、当归等15味药频次居多,外用中药以黄柏、苦参、白鲜皮、马齿苋、地肤子等10味中药频数最高。结论 AD辨证分型多集中于脾虚证,兼夹有湿邪、血燥。中药内服方以"健脾益气祛湿,祛风养血润燥"为主要治法,外用方以"清热燥湿,解毒止痒"为则;处方用药多从脾论治,可为中医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03期)
闫伟[2](2018)在《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系统评价及“脉证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全面收集国内外中医药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文献(RCT),通过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深入挖掘眩晕的证治规律,探讨“脉证治”关联性,为眩晕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决策证据和诊治经验。方法:1.制定检索策略,检索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等,制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纳入的文献应用改良Jadad量表评分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的一般资料、研究设计类型、患者基本情况、干预措施、结局指标、随访情况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对同类研究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不能合并的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评价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选取中医药为主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名称、作者、出处、发表年代及中医脉象、证型、中药等资料,进行统一规范输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表格建立原始数据库,并转换为标准数据库,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性别、年龄、病程、证素、脉象、证型、中药等进行频数、频率分析、聚类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频率描述;应用SPSS Modeler18.0统计软件建立模型,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统计分析,通过反复设置相应的置信度和支持度寻找最佳置信度和支持度数值,挖掘脉象、中药自身的关联规则以及脉象、证型和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并做网络关联图。结果:1.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1)单纯中药治疗:在整体疗效、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TCD)平均血流速度、眩晕复发率、人体健康状况(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方面作用优于西药对照组;中药组不良反应轻微,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临床使用安全性好。(2)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整体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TCD)平均血流速度、血浆粘度、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欧洲眩晕评价量表、血浆NO水平方面作用优于西药对照组;中药联合西药组不良反应轻微,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可安全使用。2.眩晕证治规律及“脉证治”关联性。(1)证治规律:(1)病因病机:男女性患眩晕的比例基本一致,主要发病年龄段为45~65岁之间,病程自数分钟至数年不等,常见既往疾病有高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颈性眩晕、梅尼埃病等;眩晕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以痰、血瘀、气逆、阴虚、阳亢为主要证素,痰浊、瘀血为其主要致病因素;(2)证型分布:常见中医脉象有弦脉、滑脉、细脉、涩脉、弱脉等,常见脉象组合有数弦脉、濡滑脉、实弦脉、缓弱脉、弱细脉等;痰浊上蒙型、肝阳上亢型、痰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亏虚型等是现代文献中眩晕的常见中医证型;(3)用药规律:常用中药为黄芪、泽泻、葛根等;常用的药物种类有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等;通过聚类分析,药物聚为13类,分别为健脾益气化痰类、平肝潜阳类、活血化瘀通络类等;常见的中药配伍规律:杜仲与牛膝、杜仲与钩藤配牛膝,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眩晕;钩藤与天麻、石决明与钩藤、桑寄生与天麻配牛膝等,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生姜与白术、陈皮与茯苓,可用于脾失健运,痰浊上蒙之眩晕等。(2)眩晕“脉证治”关联性:(1)脉象与证型的关联分析: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实弦脉与肝阳上亢证、濡滑脉与痰浊上蒙证、弱涩脉与气虚血瘀证等。(2)证型与中药的关联分析:关联度较高的组合:痰浊上蒙证常用陈皮、半夏、白术、茯苓、天麻;肝阳上亢证常用钩藤、牛膝、天麻;痰瘀阻络证常用川芎、半夏、茯苓、天麻等。(3)脉象与中药的关联分析: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弦脉常用天麻、钩藤、牛膝、杜仲、石决明;滑脉常用陈皮、白术、半夏、茯苓、天麻;弱脉常用黄芪、党参、白术、升麻、当归等。3.通过深入挖掘分析眩晕现代证治规律,发现眩晕病位在清窍,主要病因病机为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积滞、体虚久病、劳倦失血等因素引起的气运动失常,产生气虚或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包括气逆、气滞、气郁、气闭、气脱等气的运动变化,并进一步演化为化火、生痰、饮停、血瘀等,形成演化病机,产生风、火、痰、瘀、虚等病理变化,使清窍被扰,清阳不升,或精血亏虚,脑窍失养而发为眩晕。提出气的运动失常是眩晕产生的基本病机。临床辨证分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进行论治。治眩以调气为先,调气包括补气和调节气机。临证应注重脉诊应用,发挥脉诊的客观诊断优势,采用“脉证治”一体化诊疗模式,结合其它叁诊,辨治眩晕,提高疗效。结论:1.中医药治疗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评分量表、临床生化指标等方面均优于西药组;其产生的不良反应较轻微,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临床应用安全性好。2.眩晕证治规律及“脉证治”关联性:(1)证治规律:眩晕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均可患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眩晕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主要致病因素为痰、血瘀、气逆、阴虚、阳亢、气虚等。引起眩晕的主要病因病机为痰浊上蒙、肝阳上亢、痰瘀阻络、肝肾阴虚型及气血亏虚,其中痰浊上蒙是最常见病因病机,其次是肝阳上亢、痰瘀阻络,再次为肝肾阴虚、气血亏虚,认为眩晕产生与痰、风、瘀、虚密切相关。(2)“脉证治”关联性:对脉象、证型、中药进行脉-证、证-药、脉-药的相互关联,发现存在脉证相应、证药相应以及脉药相应,“脉-证-治”叁者关系密切,具有一致性,有其内在的关联规则。3.系统总结并提出眩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疾病过程,气的运动失常为眩晕的基本病机,“痰瘀”为眩晕的基本致病因素,眩晕病性虚实夹杂,临证应从“气痰瘀”论治,治疗以调气为先,包括补气和调节气机。临证应注重发挥脉诊的客观诊断优势,通过“脉证治”一体化诊疗模式,结合其它叁诊,辨治眩晕,为临床诊治眩晕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15)
朱潇雨,王晞星[3](2018)在《中医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口干症证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疗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手段,但因此造成的口干症状又是鼻咽癌放疗后的主要不适,而且此副作用西方医学尚不能很好解决。中医药治疗这类口干症有相对明显的优势,既从整体出发,又着眼于局部症状,达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学的优势。然而放疗的历史仅百余年,因此前人对于放疗后口干症状的探究较少,且无统一的辨证规律,诸多医家辨证不明往往对症施与大剂滋阴药物,故疗效欠佳。文章特此综述了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口干症状的证治进展,目的在于明确主要证型,分析对症用药。(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庞立健,吕晓东,刘创,袁佺,赵仲雪[4](2018)在《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纤维化作为慢性复杂性肺系疾病之一,发病率、致死率较高,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治疗难题,中医药辩证论治,体现出一定特色和优势。近来,络病理论指导慢性复杂性疾病的防治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则梳理近5年近代医家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出基于络病理论肺纤维化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治则治法研究、中医组方及用药规律研究。其目的在于归纳总结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的临床成果,系统梳理临床应用中医药的规律,指导规范肺纤维化中医药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03-16)
陈学君[5](2017)在《基于临床证据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推荐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初步构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病机-证治体系。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文献纳入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利用Rveman5.0软件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需治疗病人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文献494篇,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化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益气法、滋阴活血法等治法,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统计分析临床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需治疗病人数,尿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均数差,并计算95%置信区间。结论: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滋阴补肾法、活血化瘀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活血法可以作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的推荐治法。本研究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芪参益气滴丸、参芪地黄汤;推荐的滋阴补肾方药为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汤加减;推荐的活血化瘀方药为银杏叶制剂、灯盏花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合用丹参注射液、灯盏花制剂、丹红注射液等;推荐的祛湿化痰方药为肾康注射液、尿毒清颗粒;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合用丹参注射液、补阳还五汤加减、通心络胶囊、黄芪注射液合用川芎嗪注射液等。在评价临床证据,筛选推荐治法和推荐方药基础上,可以认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肾阴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血瘀证、气虚内热证可发生于糖尿病肾病早期,据此,本研究提出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虚性病机、实性病机和虚实夹杂病机,并初步构建糖尿病肾病早期基于基本病机的病机—证治体系。(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6-17)
庞立健,吕晓东,刘创,袁佺,赵仲雪[6](2016)在《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纤维化作为慢性复杂性肺系疾病之一,发病率、病死率较高,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治疗难题,中医药辨证论治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近年,络病理论指导慢性复杂性疾病的防治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文章梳理近5年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出基于络病理论肺纤维化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治则治法研究、中医组方及用药规律研究。其目的在于归纳总结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的临床成果,系统梳理临床应用中医药的规律,指导规范肺纤维化中医药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唐琪琳,杨帆,王学岭[7](2016)在《大肠癌中医药证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过概括、总结历代医家对癌症的认识,分析大肠癌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归纳其治疗大法宜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扶正类治法如健脾、补肾、养阴法,祛邪类治法如活血化瘀、化痰祛湿、清热解毒法。(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林恒红[8](2016)在《中医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相关文献证治用药之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及中医药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治则治法及用药规律,为中医辩证论治结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0年-201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肝癌中医证型、TACE治疗后中医证型变化及中医药结合TACE治疗肝癌的文献进行研究。总结肝癌的常见中医证型、TACE治疗后中医证型的变化特点及中医药结合TACE治疗肝癌的治则治法及常用中药。结果:研究共纳入309篇文献,其中有关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临床研究的文献227篇;有关TACE治疗后中医证型变化规律临床研究的文献9篇;有关中药联合TACE治疗肝癌临床研究的文献73篇;有关TACE联合中医治疗肝癌的中医治则治法研究的文献有63篇。研究结果显示:1、肝癌中医证型中前10名依次为: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胆湿热证、肝气郁结证、脾气虚证、脾虚湿困证、湿热内蕴证、气阴两虚证、正虚瘀结证;其中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胆湿热证为肝癌常见四类主要证型,共占52.61%。2、肝癌TACE术后证型的变化规律:介入前后中医证型整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滞血瘀证、肝气郁结证、肝血瘀阻证分别较介入前减少了3.92%、5.56%、2.53%;而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气虚弱证分别较介入前增加了5.95%、2.18%、3.83%。经两两比较分析,肝气郁结证、气滞血瘀证介入后较介入前减少(P<0.05),湿热蕴结证、脾气虚弱证介入后较介入前增加(P<0.05),而其他证型介入前后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药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治则治法中排列在前5位的依次为: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疏肝解郁及软坚散结,共占78.1%。4、中药联合TACE治疗肝癌常用药物排名前10名依次为:白术、茯苓、党参、黄芪、白花蛇舌草、柴胡、莪术、甘草、白芍、半枝莲。药物归类显示补虚药在诸药中应用最多,其次为清热药、活血祛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等。结论:通过文献整理、分析,初步认为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为原发性肝癌的常见中医证型;肝癌TACE术后以湿热蕴结证、脾气虚弱证增加为主,故介入治疗时应适当配合健脾益气、清热利湿类中药加减治疗。本课题初步探讨了中医辩证论治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证治用药规律,为中医辩证论治结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5-24)
[9](2016)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血瘀证治”专栏征稿启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瘀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证治经验,现代中医对血瘀证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研究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为进一步阐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总结和提高血瘀证及其治疗方法,展示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临床治疗血瘀证提供新依据,特面向国内外广泛征稿。现将征稿相关内容通知如下。(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庞立健,吕晓东,刘创,袁佺,赵仲雪[10](2016)在《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纤维化作为慢性复杂性肺系疾病之一,发病率、致死率较高,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治疗难题,中医药辨证论治,体现出一定特色和优势。近来,络病理论指导慢性复杂性疾病的防治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则梳理近5年近代医家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出基于络病理论肺纤维化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治则治法研究、中医组方及用药规律研究。其目的在于归纳总结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的临床成果,系统梳理临床应用中医药的规律,指导规范肺纤维化中医药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6-02-27)
中医药证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全面收集国内外中医药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文献(RCT),通过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深入挖掘眩晕的证治规律,探讨“脉证治”关联性,为眩晕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决策证据和诊治经验。方法:1.制定检索策略,检索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等,制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纳入的文献应用改良Jadad量表评分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的一般资料、研究设计类型、患者基本情况、干预措施、结局指标、随访情况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对同类研究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不能合并的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评价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选取中医药为主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名称、作者、出处、发表年代及中医脉象、证型、中药等资料,进行统一规范输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表格建立原始数据库,并转换为标准数据库,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性别、年龄、病程、证素、脉象、证型、中药等进行频数、频率分析、聚类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频率描述;应用SPSS Modeler18.0统计软件建立模型,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统计分析,通过反复设置相应的置信度和支持度寻找最佳置信度和支持度数值,挖掘脉象、中药自身的关联规则以及脉象、证型和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并做网络关联图。结果:1.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1)单纯中药治疗:在整体疗效、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TCD)平均血流速度、眩晕复发率、人体健康状况(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方面作用优于西药对照组;中药组不良反应轻微,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临床使用安全性好。(2)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整体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TCD)平均血流速度、血浆粘度、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欧洲眩晕评价量表、血浆NO水平方面作用优于西药对照组;中药联合西药组不良反应轻微,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可安全使用。2.眩晕证治规律及“脉证治”关联性。(1)证治规律:(1)病因病机:男女性患眩晕的比例基本一致,主要发病年龄段为45~65岁之间,病程自数分钟至数年不等,常见既往疾病有高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颈性眩晕、梅尼埃病等;眩晕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以痰、血瘀、气逆、阴虚、阳亢为主要证素,痰浊、瘀血为其主要致病因素;(2)证型分布:常见中医脉象有弦脉、滑脉、细脉、涩脉、弱脉等,常见脉象组合有数弦脉、濡滑脉、实弦脉、缓弱脉、弱细脉等;痰浊上蒙型、肝阳上亢型、痰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亏虚型等是现代文献中眩晕的常见中医证型;(3)用药规律:常用中药为黄芪、泽泻、葛根等;常用的药物种类有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等;通过聚类分析,药物聚为13类,分别为健脾益气化痰类、平肝潜阳类、活血化瘀通络类等;常见的中药配伍规律:杜仲与牛膝、杜仲与钩藤配牛膝,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眩晕;钩藤与天麻、石决明与钩藤、桑寄生与天麻配牛膝等,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生姜与白术、陈皮与茯苓,可用于脾失健运,痰浊上蒙之眩晕等。(2)眩晕“脉证治”关联性:(1)脉象与证型的关联分析: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实弦脉与肝阳上亢证、濡滑脉与痰浊上蒙证、弱涩脉与气虚血瘀证等。(2)证型与中药的关联分析:关联度较高的组合:痰浊上蒙证常用陈皮、半夏、白术、茯苓、天麻;肝阳上亢证常用钩藤、牛膝、天麻;痰瘀阻络证常用川芎、半夏、茯苓、天麻等。(3)脉象与中药的关联分析: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弦脉常用天麻、钩藤、牛膝、杜仲、石决明;滑脉常用陈皮、白术、半夏、茯苓、天麻;弱脉常用黄芪、党参、白术、升麻、当归等。3.通过深入挖掘分析眩晕现代证治规律,发现眩晕病位在清窍,主要病因病机为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积滞、体虚久病、劳倦失血等因素引起的气运动失常,产生气虚或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包括气逆、气滞、气郁、气闭、气脱等气的运动变化,并进一步演化为化火、生痰、饮停、血瘀等,形成演化病机,产生风、火、痰、瘀、虚等病理变化,使清窍被扰,清阳不升,或精血亏虚,脑窍失养而发为眩晕。提出气的运动失常是眩晕产生的基本病机。临床辨证分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进行论治。治眩以调气为先,调气包括补气和调节气机。临证应注重脉诊应用,发挥脉诊的客观诊断优势,采用“脉证治”一体化诊疗模式,结合其它叁诊,辨治眩晕,提高疗效。结论:1.中医药治疗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评分量表、临床生化指标等方面均优于西药组;其产生的不良反应较轻微,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临床应用安全性好。2.眩晕证治规律及“脉证治”关联性:(1)证治规律:眩晕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均可患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眩晕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主要致病因素为痰、血瘀、气逆、阴虚、阳亢、气虚等。引起眩晕的主要病因病机为痰浊上蒙、肝阳上亢、痰瘀阻络、肝肾阴虚型及气血亏虚,其中痰浊上蒙是最常见病因病机,其次是肝阳上亢、痰瘀阻络,再次为肝肾阴虚、气血亏虚,认为眩晕产生与痰、风、瘀、虚密切相关。(2)“脉证治”关联性:对脉象、证型、中药进行脉-证、证-药、脉-药的相互关联,发现存在脉证相应、证药相应以及脉药相应,“脉-证-治”叁者关系密切,具有一致性,有其内在的关联规则。3.系统总结并提出眩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疾病过程,气的运动失常为眩晕的基本病机,“痰瘀”为眩晕的基本致病因素,眩晕病性虚实夹杂,临证应从“气痰瘀”论治,治疗以调气为先,包括补气和调节气机。临证应注重发挥脉诊的客观诊断优势,通过“脉证治”一体化诊疗模式,结合其它叁诊,辨治眩晕,为临床诊治眩晕提供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医药证治论文参考文献
[1].裴悦,莫秀梅,曾剑波,薛素琴,晏烽根.基于关联规则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证治规律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9
[2].闫伟.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系统评价及“脉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3].朱潇雨,王晞星.中医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口干症证治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4].庞立健,吕晓东,刘创,袁佺,赵仲雪.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研究综述[C].第十四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2018
[5].陈学君.基于临床证据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6].庞立健,吕晓东,刘创,袁佺,赵仲雪.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
[7].唐琪琳,杨帆,王学岭.大肠癌中医药证治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16
[8].林恒红.中医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相关文献证治用药之规律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
[9]..《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血瘀证治”专栏征稿启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
[10].庞立健,吕晓东,刘创,袁佺,赵仲雪.基于络病理论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证治研究进展[C].第十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