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柏文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柏文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伐战争,安徽,辛亥革命,北洋,淮河,湘西,安徽省。

柏文蔚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孙彩霞[1](2019)在《北伐战争时期的柏文蔚与蒋介石——以台北“国史馆”档案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伐战争时期,蒋介石对柏文蔚组建第33军既支持又干预,但支持是主要的。在国民党二届叁中全会上,柏文蔚因提议被拒而中途离会并将此事报告给蒋介石。合肥被北洋直鲁军围困时,柏文蔚固守此地,得到蒋介石的支持和嘉奖。在鲁南滕县、临城的拉锯战和反攻徐州的战役中,柏文蔚与蒋介石之间的嫌隙逐步加深并最终公开化。此后,为结束宁汉对立,柏文蔚电催蒋介石离职下野而招蒋嫉恨,被其撤去军长一职;为了结束蒋介石下野后国民党内出现的混乱局面并完成北伐,柏文蔚又积极拥护其复职。北伐战争时期柏文蔚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矛盾复杂,放任与制约,默契与分歧,拥戴与反对,多重交叉,对北伐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军事历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杨东莹[2](2017)在《柏文蔚政治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文蔚是一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一生为反帝反封事业不断奋斗,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柏文蔚成长和革命的生涯中,他的政治思想逐渐形成。在其政治思想的指导下,柏文蔚宣传革命思想,储备革命力量,进行革命活动。任安徽都督时进行前所未有的社会改革,促进了安徽的近代化发展。无论是在辛亥革命时期、讨袁斗争时期、北伐战争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柏文蔚都是以民族利益为先,在其政治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柏文蔚的政治思想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政治思想影响着当时的政局,所以研究他的政治思想对我们了解民初的政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对柏文蔚的政治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系统论述他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探究他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本文第一部分分析柏文蔚政治思想的形成背景,从时代的产物、新思想的影响、少年时期生活经历叁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探讨他政治思想的内容,包括共和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民主主义思想、国共合作思想、社会改革思想。第叁部分分析柏文蔚政治思想的特征及其局限性,其所有思想和实践都是以爱国救亡为出发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柏文蔚的政治思想紧跟时代步伐,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理性统一,但也出现了政治思想上的自我矛盾。(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2)

郭从杰,谢静[3](2016)在《柏文蔚与倪嗣冲治淮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初时期柏文蔚和倪嗣冲都担任过安徽都督,然两人政见不同,不过均对治理淮河高度重视。柏文蔚着眼全局,系统性地提出了治淮主张,工程宏大,经费巨额,不仅需要中央统筹,还需要苏皖鲁豫四省协作。倪嗣冲的治淮考虑更多是从安徽自身出发,并将治淮重点放在皖北诸水,以有限的经费,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进行浚河与筑堤,历经数年并取得相应成效。柏文蔚治淮思想理想化背后与其居于国民党高层位置似有一定关联,其治淮主张的提出,更多可看作代表其政治呼声。倪嗣冲更多是作为一省地方长官,治淮举措更为现实,思考问题从省界利益入手,这与其追求在安徽的稳定统治存在关系。(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麦群忠[4](2013)在《柏文蔚:一身傲骨一心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安徽省寿县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同盟会早期成员。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推翻清王朝腐败统治的革命活动,是辛亥革命的元勋,民国成立后被誉为"中国辛亥革命四杰"(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柏文蔚)"之一,获授陆军左将军加大将军衔,出任安徽都督。"二次革命"时期宣布安徽独立,起兵讨袁,与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湖南都督谭延闿通电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世称"讨袁四(本文来源于《文史春秋》期刊2013年12期)

陈蕊[5](2013)在《民国中央和省府的“权”“利”博弈——以柏文蔚导淮计划的夭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中央和地方实力派的关系一直存在不稳定性,这在行政、军事、经济、财政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而"权力"和"利益"则处于中央和地方实力关系博弈的核心。以柏文蔚的导淮计划及其夭折为例,可以审视民国中央和省府的"权""利"博弈。(本文来源于《南京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6](2011)在《柏文蔚率先发动“二次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安徽寿州(今寿县)人。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的重要人物。南京光复后任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北伐联军总指挥。次年任安徽省都督兼民政长。在二次革命中,任安徽讨袁军总司令。   武昌起义爆发后,柏文蔚接到范鸿仙、郑赞丞(本文来源于《江淮时报》期刊2011-10-11)

过慈明[7](2006)在《柏文蔚与安徽现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文蔚(1876---1947)在署理安徽都督期间(1912年4月27日至1913年6月30日)对安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在客观上对安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促进安徽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巢湖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刘敬坤[8](2006)在《柏文蔚在川湘公路上的奇遇》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革命的元勋柏文蔚将军抗战前住在昆山,当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抗战开始后,回到桐城居住。1938年春,柏文蔚到了皖南屯溪,后来战事紧张,就由景德镇乘船到了南昌,再乘浙赣线火车到了长沙。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设宴招待了他。柏文蔚对张治中说,(本文来源于《江淮文史》期刊2006年04期)

朱格,马恢弘[9](2005)在《柏文蔚与安徽早期辛亥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文蔚是安徽早期辛亥革命的重要组织者。首先,他是安徽多个爱国与革命团体的发起人,组织者和参与者,尤其是他创立的同学会是安徽辛亥革命中具有“革命摇篮”意义的革命团体,他在此基础上与陈独秀一起创立了着名的“岳王会”,并领导和壮大了这一组织。其次,柏文蔚是促使安徽多支革命力量沟通、融合的枢纽式人物,其枢纽作用体现在:他是革命党与会党联络的重要人物,军学两界走向联合的纽带,还是皖南、皖北两大地域革命力量融合的桥梁。再者,柏文蔚较早制定和推广了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的策略,是革命派在军队中发展力量的重要推动者。综而言之,柏文蔚是安徽辛亥革命中的关键性人物。(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5期)

欧阳跃峰[10](2005)在《柏文蔚与二次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革命后,柏文蔚亲统“中华民国陆军第一军”坐控津浦线,改任安徽军政府都督后,多次婉拒袁世凯的拉拢、收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宋教仁案发生后,他力主武装讨袁,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并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却因革命党人意见分歧,步调不一,而错过了讨袁大好时机,终被袁世凯免职。二次革命爆发后,柏文蔚先被黄兴委任为安徽讨袁军总司令,至蚌埠督师,旋又被任命为安徽都督,回安庆平息皖省政潮,辛勤奔走于苏、皖之间,亦未能挽回二次革命之败局。柏文蔚对二次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对袁世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事先未作必要的准备,临事因过于依赖领袖人物而未能当机立断,事发后又未能真正掌握军事指挥权,对二次革命的失败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民国档案》期刊2005年01期)

柏文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柏文蔚是一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一生为反帝反封事业不断奋斗,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柏文蔚成长和革命的生涯中,他的政治思想逐渐形成。在其政治思想的指导下,柏文蔚宣传革命思想,储备革命力量,进行革命活动。任安徽都督时进行前所未有的社会改革,促进了安徽的近代化发展。无论是在辛亥革命时期、讨袁斗争时期、北伐战争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柏文蔚都是以民族利益为先,在其政治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柏文蔚的政治思想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政治思想影响着当时的政局,所以研究他的政治思想对我们了解民初的政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对柏文蔚的政治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系统论述他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探究他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本文第一部分分析柏文蔚政治思想的形成背景,从时代的产物、新思想的影响、少年时期生活经历叁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探讨他政治思想的内容,包括共和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民主主义思想、国共合作思想、社会改革思想。第叁部分分析柏文蔚政治思想的特征及其局限性,其所有思想和实践都是以爱国救亡为出发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柏文蔚的政治思想紧跟时代步伐,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理性统一,但也出现了政治思想上的自我矛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柏文蔚论文参考文献

[1].孙彩霞.北伐战争时期的柏文蔚与蒋介石——以台北“国史馆”档案为中心的考察[J].军事历史研究.2019

[2].杨东莹.柏文蔚政治思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3].郭从杰,谢静.柏文蔚与倪嗣冲治淮之比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麦群忠.柏文蔚:一身傲骨一心革命[J].文史春秋.2013

[5].陈蕊.民国中央和省府的“权”“利”博弈——以柏文蔚导淮计划的夭折为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

[6]..柏文蔚率先发动“二次革命”[N].江淮时报.2011

[7].过慈明.柏文蔚与安徽现代化[J].巢湖学院学报.2006

[8].刘敬坤.柏文蔚在川湘公路上的奇遇[J].江淮文史.2006

[9].朱格,马恢弘.柏文蔚与安徽早期辛亥革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0].欧阳跃峰.柏文蔚与二次革命[J].民国档案.2005

标签:;  ;  ;  ;  ;  ;  ;  

柏文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