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应变论文_贾亚娟,朱晨,李赛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极限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变,极限,承载力,强度,混凝土,局部,有限元。

极限应变论文文献综述

贾亚娟,朱晨,李赛毅[1](2019)在《基于最大应变速率失稳准则预测铝合金板成形极限曲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有限元模拟预测金属板材成形极限曲线(FLC)的失稳准则-最大应变速率失稳准则。该准则考察试样所有单元体的整个变形历史,通过厚向应变及厚向应变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来判定颈缩时刻和颈缩位置,可以应用于变形过程中存在应变路径变化的情况。对比AA3003板材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现,本方法所预测的FLC整体上与实测结果符合较好,优于传统M-K理论的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Leroy,Gardner,Xiang,Yun,ANDreas,Fieber,Lorenzo,Macorini[2](2019)在《基于高等分析的钢结构设计——材料建模与应变极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对于钢框架的结构分析通常通过梁单元来进行。然而,由于该类单元无法确切地捕捉钢材截面的局部屈曲行为,因此,传统的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截面分类的概念来确定截面强度以及变形能力受材料局部屈曲影响的程度。而塑性设计方法的使用仅限于1级截面,其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以形成塑性铰并引发倒塌机制。在更高级截面中,局部屈曲阻止了具有这种转动能力的塑性铰的形成,除非出于计算需求而使用壳单元,否则我们需要对材料进行弹性分析。然而,本文证明了通过将连续强度法(CSM)及其应变极限纳入分析,可以在梁单元中有效地模拟局部屈曲。此外,通过进行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高等分析,可确保无需进行额外的设计检查。如果采用适当而精确的应力-应变关系,我们在较粗截面中观察到的应变硬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亦可以得到有效应用;为此,我们在文详尽地描述了一个用于热轧钢的四元线性材料模型。对于一致的高等分析框架中任意细长比截面的分析问题,CSM应变极限分析法均适用,同时还可以从荷载重新分配水平的优化中受益。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用于单个构件、连续梁单元及相关框架结构,并且在精度与一致性等方面与当前钢结构设计规范相比,本方法具有显着优势。(本文来源于《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2期)

陈升平,罗寒寒,马小霞[3](2019)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对FRP筋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FRP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时,假定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简化的应力-应变曲线取值。但当混凝土中加入钢纤维时,由于钢纤维具有增韧、阻裂作用,计算FRP筋钢纤维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时,如果混凝土极限压应变还按原来取为0. 0033,计算结果就不准确,因此需要修改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图。研究表明,钢纤维的加入提高了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当混凝土极限压应变从0. 0033变为0. 005时,极限承载力平均增大了约20%。(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王勇,张亚军,龙帮云,马帅,张苏河[4](2019)在《基于钢筋应变差的混凝土双向板极限状态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合理确定混凝土双向板荷载-变形关系及极限状态,该文进行了一足尺混凝土双向板承载力试验研究,观察试验板裂缝开展及破坏模式,对荷载-变形关系、钢筋应变和板角约束力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基于塑性铰线理论,考虑受拉薄膜效应,提出钢筋应变差概念、钢筋和混凝土应变破坏准则,结合板块内力平衡方程和弯矩平衡方程,建立混凝土双向板荷载-变形关系和极限荷载计算方法。同时,结合板壳有限元理论,编程计算混凝土板荷载-变形关系,分析薄膜效应机理及钢筋应变,并用于验证该文理论方法的合理性。最后,将该文理论方法计算结果与国内外试验结果以及其他理论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试验结果和其他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该文理论方法原理简单,计算容易,精度满足要求,可用于确定混凝土双向板的极限状态。(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1期)

夏雨,胡淼珍,聂宏涛,张泽俊[5](2019)在《基于弹性应变能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极限承载力判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弹性应变能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极限承载力的能量判别依据。首先对简支梁进行了有限元建模计算;然后对简支梁9种工况下的混凝土单元弹性应变能进行了概率统计分析,由加载过程中弹性应变能的概率分布形式及变化情况来分析混凝土单元的破坏,从整体趋势上计算极限承载力,降低了数值计算时的误差。研究发现:混凝土单元应变能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且随着加载过程逐渐趋于稳定,较客观地反映了构件变形过程中能量积累的特征;应变能对数正态分布拟合参数的变化较符合二次曲线,由二次曲线方程能够推断出构件所能承受的极限荷载,与理论值相比有较高的一致性,其误差为13.6%,且此误差可通过改进模型得到控制。文中所提的判据可为极限承载力判据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世贵,黄达,石林,王俊杰[6](2018)在《基于极限应变判据-动态局部强度折减的边坡破坏演化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材料具有极限应变特征,其值可以通过室内试验或数值模拟方法求得。边坡岩土体主要为剪切破坏,可采用极限剪应变作为材料破坏的判据。事实上,边坡岩土体强度参数劣化并非整体性的,而是一个渐进性局部损伤至整体失稳的过程。本文基于极限应变判据,建立了边坡破坏的动态局部强度折减方法,此方法对边坡中超过极限剪应变值的单元进行强度折减。通过不断折减计算过程中产生的超过极限剪应变值单元,直到坡内超过极限剪应变值的单元贯通,认为边坡整体发生破坏。将该方法应用到实际边坡工程中,计算结果和边坡破坏模式及变形监测数据基本吻合。此方法在分析边坡渐进性破坏及稳定性评价方面具有较好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杨秀芝,杨春杰,董春法[7](2018)在《X75海底管线管应变极限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NSYS软件对X75海底管线管在不同的变形速率、内部压强、力学性能(屈强比、刚度等)等条件下的拉伸变形进行计算模拟,分析应变速率、内压、屈强比及刚度对X75海底管线管拉伸变形应力应变极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内压一定时,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极限应力整体上呈逐渐增大趋势,极限应变整体上呈减小趋势;当应变速率一定时,随着内部压强的增大,极限应力和极限应变整体上呈逐渐增大趋势;随着屈强比的增大,抗拉极限应力应变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刚度的变化,极限应力和极限应变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变化规律与实际相符,计算结果真实可信,可以为实际工业生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电焊机》期刊2018年06期)

胡国林[8](2018)在《基于应变速率变化准则构建管材液压胀形成形极限图》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应变速率变化准则(Strain Rate Change Criterion,SRCC),研究了管材液压胀形过程中极限破裂点与其相邻节点应变速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胀形区中截面极限状态点与其相邻网格节点的应变速率值,可以判断管材胀形过程是否发生了破裂失效。通过管材液压胀形成形极限破裂实验发现,在管材胀形区极限状态点达到破裂时刻的应变速率值与胀形过程其它时刻的应变速率值相比有明显的突变,说明随着胀形区变形程度的增加,由于加工硬化等现象,胀形区可能发生了分散性失稳,从而使得胀形区变形不均匀。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管材液压胀形区中心单元体与其相邻节点之间的应变速率比值达到100左右时,认为管材达到破裂状态,通过提取胀形区极限状态点的极限主应变值来构建成形极限图,实验结果与数值仿真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窦玉喆,于龙[9](2018)在《考虑黏土应变软化的拖曳锚极限承载力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计算拖曳锚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吻合较好;通过用户子程序VUSDFLD来实现软化模型,通过改变不同的软化参数,研究了黏土应变软化对拖曳锚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拖曳锚峰值承载力几乎不受黏土应变软化的影响,但是其残余承载力受应变软化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赵明华,徐卓君,肖尧,赵衡,胡倩[10](2018)在《基于平面应变模型的岩溶区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出嵌岩桩作用在含不同溶洞地层上的桩端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首先,根据岩溶区桩基承载特性建立了简化计算模型;其次,分析了岩溶区嵌岩桩桩端承载机理,并提出了岩溶区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再次,利用复变函数的方法对岩溶区嵌岩桩桩端平均约束应力进行求解,进而求得岩溶区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然后,对岩溶区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1)溶洞半径越大,对桩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越大。(2)桩端到溶洞中心的距离越大,对桩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越小。(3)溶洞埋深越大,对桩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越大。最后,工程算例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满足工程要求,能为岩溶区嵌岩桩工程实践提供一些参考价值。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假定条件的限制,本文计算结果仅适用于溶洞洞边与桩端距离大于3倍桩径时的情形。(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极限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们对于钢框架的结构分析通常通过梁单元来进行。然而,由于该类单元无法确切地捕捉钢材截面的局部屈曲行为,因此,传统的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截面分类的概念来确定截面强度以及变形能力受材料局部屈曲影响的程度。而塑性设计方法的使用仅限于1级截面,其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以形成塑性铰并引发倒塌机制。在更高级截面中,局部屈曲阻止了具有这种转动能力的塑性铰的形成,除非出于计算需求而使用壳单元,否则我们需要对材料进行弹性分析。然而,本文证明了通过将连续强度法(CSM)及其应变极限纳入分析,可以在梁单元中有效地模拟局部屈曲。此外,通过进行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高等分析,可确保无需进行额外的设计检查。如果采用适当而精确的应力-应变关系,我们在较粗截面中观察到的应变硬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亦可以得到有效应用;为此,我们在文详尽地描述了一个用于热轧钢的四元线性材料模型。对于一致的高等分析框架中任意细长比截面的分析问题,CSM应变极限分析法均适用,同时还可以从荷载重新分配水平的优化中受益。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用于单个构件、连续梁单元及相关框架结构,并且在精度与一致性等方面与当前钢结构设计规范相比,本方法具有显着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限应变论文参考文献

[1].贾亚娟,朱晨,李赛毅.基于最大应变速率失稳准则预测铝合金板成形极限曲线[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9

[2].Leroy,Gardner,Xiang,Yun,ANDreas,Fieber,Lorenzo,Macorini.基于高等分析的钢结构设计——材料建模与应变极限[J].Engineering.2019

[3].陈升平,罗寒寒,马小霞.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对FRP筋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J].建筑科学.2019

[4].王勇,张亚军,龙帮云,马帅,张苏河.基于钢筋应变差的混凝土双向板极限状态分析方法[J].工程力学.2019

[5].夏雨,胡淼珍,聂宏涛,张泽俊.基于弹性应变能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极限承载力判据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19

[6].李世贵,黄达,石林,王俊杰.基于极限应变判据-动态局部强度折减的边坡破坏演化数值模拟[J].工程地质学报.2018

[7].杨秀芝,杨春杰,董春法.X75海底管线管应变极限的数值模拟[J].电焊机.2018

[8].胡国林.基于应变速率变化准则构建管材液压胀形成形极限图[J].塑性工程学报.2018

[9].窦玉喆,于龙.考虑黏土应变软化的拖曳锚极限承载力数值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

[10].赵明华,徐卓君,肖尧,赵衡,胡倩.基于平面应变模型的岩溶区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计算[J].土木工程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沥青混合料小梁试件干湿循环试验过程无冲击煤应力应变曲线单轴与叁轴压缩混凝土单轴应力-应变关系示意图节点试件-12平面应变路径下所得的试验件Fig.3-...

标签:;  ;  ;  ;  ;  ;  ;  

极限应变论文_贾亚娟,朱晨,李赛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