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沉降控制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盾构,理论,地层,平顺,隧道,轨道,高层建筑。
沉降控制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路刚[1](2019)在《通道下穿土体沉降控制理论与管棚施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体沉降控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与施工过程密切相关。研究通道下穿土体沉降控制理论发现:运用管棚施工技术能有效控制表面的变形;采用弹性地基梁法对管棚的力学作用进行系统研究,计算不同管棚变形下管棚所承担的土体卸载值或超载值;采用不同的注浆压力,可动态调整地表变形,适当的注浆压力能使浆料平稳地注入管段的外壁而不会干扰地层。(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赵国堂[2](2019)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软土地基沉降区深部转移的不平顺控制理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将软土地基沉降区向深部转移以控制轨道不平顺的思想,结合产生沉降的某高速铁路路基地质条件建立地基沉降传递模型,阐释了沉降区转移到深部以后,利用沉降变形向上传递过程中波长增加、幅值随之衰减以控制轨道不平顺的基本原理;研究刚性桩加固地基中下卧层沉降变形对轨道不平顺及刚性桩加固区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验证基本原理的可用性和刚性桩加固技术实现沉降区深部转移的可行性;应用沉降区转移控制轨道不平顺理论分析判断现场地基沉降区位置,与实测结果一致,验证了本文理论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郭建宁[3](2017)在《基于盾构地层损失理论的地表沉降分析及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砂性地层是典型的力学不稳定地层,砂粒空隙大,粘结力小,地层反应灵敏,盾构在该地层中掘进极易破坏地层的原始稳定状态,土体扰动较大,产生较大地层损失。本文采取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地层损失率大小、盾构埋深、地层损失的连续、地下水位变化对纵向及横向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兰州地铁工程实例,提出控制地表沉降的掘进参数优化措施,得出的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总结了盾构掘进引起地层损失的原因,同时采用离散元PFC从细观层面分析了砂性地层盾构掘进引发地层损失在地层中的发展过程,并采用颗粒流方法分析了砂性地层地层损失率大小、连续性及隧道埋深因素对地表沉降的影响。(2)采用FLAC3D软件建立了盾构隧道叁维模型,通过改变材参的方法实现盾构掘进的动态模拟,计算中通过控制间隙参数g的大小来实现不同地层损失的模拟,分析得出了隧道埋深及地层损失率大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3)结合自行研制的模型箱开展了几何相似比为1:20的室内模型试验,通过液囊排水模拟地层损失,分别针对干砂和湿砂两种地层条件,得到了地层损失率大小、盾构埋深、地层损失的连续、地下水位变化对纵向及横向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4)依托兰州地铁一号线迎门滩~马滩下穿黄河盾构隧道工程,得出实际施工中盾构各项掘进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推力、扭矩与掘进速度、刀盘转速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施工过程中支护压力、注浆压力等掘进参数与地表沉降的关系,提出了控制地表沉降的盾构掘进参数优化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方昉[4](2015)在《沉降控制理论在某高层建筑中的运用和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层建筑工程中,一旦发生沉降现象,就容易导致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隐患和缺陷,甚至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本文对沉降控制理论、沉降观测技术与观测时间的控制进行了介绍,并以某高层建筑中沉降控制理论的应用为例,对其运用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门窗》期刊2015年06期)
张思峰,陈雪峰,李琳,陈亦丛[5](2015)在《工后沉降双指标控制理论在某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级公路建设越来越多地延伸到软土地区,但工程中采用的工后沉降量指标并不能完全消除路面开裂及不均匀沉降等病害的大面积发生。基于此,在提出软土地区公路建设工后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双指标控制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软土地区高速公路工后沉降速率控制标准,并以济(宁)—徐(州)高速公路济宁南四湖地区某高填土路段湖相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为依托,在进行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下工后沉降特性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工后沉降双指标控制理论,提出了适于该工程的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的设计参考。(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5年01期)
薛晓辉,宿钟鸣,孙志杰[6](2013)在《基于地层损失理论的盾构隧道沉降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盾构隧道施工产生的地表沉降的预测及控制一直是工程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依托南京市地铁3号线明发广场站~绕城北区间隧道的工程实例,运用地层损失理论及现场监测等手段进行了盾构隧道沉降分析,并对其沉降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层损失是导致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地层损失理论中的Peck公式适用于黏土层和砂岩层中盾构隧道沉降预测,其精确度满足工程要求。盾构隧道沉降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在整个盾构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产生的沉降机理、规律各不相同。通过注浆加固、严格控制盾构机姿态、管片组装质量可减小地应力损失,减小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所得结论对于类似工程有极大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32期)
弋晓明,王松根,宋修广,臧亚囡[7](2013)在《路基容许不均匀沉降控制指标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指标,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沉降梯度对基层底部附加应力的影响;并基于双层弹性连续体系,求解不均匀沉降在半刚性基层底部产生的弯拉应力,最后利用麦克劳林展开式进行简化。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沉降梯度作为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沉降梯度与沉降距离的比值,即一阶梯度,与弯拉应力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作为容许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指标。对于我国典型的半刚性路面结构来说,不考虑车辆荷载时,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容许一阶梯度可取为0.000 161 m-1。(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孟繁琦[8](2013)在《沉降控制理论在某高层建筑中的运用和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物质文明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也日臻成熟。但是在建筑工程施工设计理论和技术逐步完善的新世纪,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和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激烈,这就促使了高层建筑结构的出现与发展,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基础平台。本文就沉降控制理论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与规划。(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3年13期)
颜治国[9](2012)在《西安地铁黄土地层中盾构隧道地表沉降控制理论与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安地铁2号线永宁门-钟楼-北大街段隧道的盾构施工为工程背景,充分考虑西安地区黄土地层的特性,基于土力学基础理论,分析了盾构施工引起隧道上方地层变形与失稳的规律,计算了隧道上部土层的压力,总结和分析了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发展过程与空间分布规律,给出了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的弹塑性分析方法,并完成了数值分析结果。进一步推导了维持盾构施工中开挖面土体稳定的支护力计算公式,提出有效控制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方法,确定了影响地表沉降的土力学参数和盾构施工参数与隧道施工中有效控制地表沉降的技术措施,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盾构隧道施工穿越永宁门城墙、护城河、钟楼等古建筑物群工程中,指导了施工方法和施工过程。经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反馈,表明了施工方法和过程管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其他类似工程的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选择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2-03-28)
尹威[10](2007)在《应用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理论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花园小区基础工程复合桩基设计为例,介绍了沉降控制设计理论和复合桩基作用机理,并简述了在基础工程设计中应用该理论的技术合理性。(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07年08期)
沉降控制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将软土地基沉降区向深部转移以控制轨道不平顺的思想,结合产生沉降的某高速铁路路基地质条件建立地基沉降传递模型,阐释了沉降区转移到深部以后,利用沉降变形向上传递过程中波长增加、幅值随之衰减以控制轨道不平顺的基本原理;研究刚性桩加固地基中下卧层沉降变形对轨道不平顺及刚性桩加固区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验证基本原理的可用性和刚性桩加固技术实现沉降区深部转移的可行性;应用沉降区转移控制轨道不平顺理论分析判断现场地基沉降区位置,与实测结果一致,验证了本文理论的实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降控制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路刚.通道下穿土体沉降控制理论与管棚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技术.2019
[2].赵国堂.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软土地基沉降区深部转移的不平顺控制理论及应用[J].铁道学报.2019
[3].郭建宁.基于盾构地层损失理论的地表沉降分析及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4].方昉.沉降控制理论在某高层建筑中的运用和探讨[J].门窗.2015
[5].张思峰,陈雪峰,李琳,陈亦丛.工后沉降双指标控制理论在某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路基工程.2015
[6].薛晓辉,宿钟鸣,孙志杰.基于地层损失理论的盾构隧道沉降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
[7].弋晓明,王松根,宋修广,臧亚囡.路基容许不均匀沉降控制指标的理论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
[8].孟繁琦.沉降控制理论在某高层建筑中的运用和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9].颜治国.西安地铁黄土地层中盾构隧道地表沉降控制理论与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
[10].尹威.应用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理论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J].西部探矿工程.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