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敬绥中县逸夫学校125200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中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其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观念思维,小学生正处于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教师应重视在此阶段的教学,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积极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功能。本文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9-130-01
引言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发展,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构建灵活的课堂。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摒弃传统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将教学植根于生活,利用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更具有一定的优势。
1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植根于生活的意义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而言,首先其与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通过日常接触到的一些生活实例能够更容易、更深刻的去理解相关的知识。其次,在与生活相联系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时更容易对学生渗透相关的品德教育,通过生活实例,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会有更真实的体验。除此之外,将教学植根于生活能够学生多角度的去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又不束缚于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内容,教学的效率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2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2.1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树立课程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前期,就需要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吃透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教材只能够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因此,只有在彻底掌握和深入分析教材之后,才能够掌握教学的目标,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灵活教学。同时,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和社会的一些实际现象进行结合,或者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制定课程教学的目标,形成有效的课程设计。
2.2让学生在生活当中进行实践和成长
由于小学生现在较为活泼,逻辑思维一时不够成熟,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使学生认识新的道德观念,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在实践当中提升学生的观念意识。由于小学生一些正确善良的思想观念容易在生活当中遇到各种困难,使学生对思想品德与社会学科产生相应的怀疑。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状况来进行相对应的指点,帮助学生在生活当中亲自去试一试,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树立正确的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提高学生的综合性认知。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提高学生的综合认知,让学生在生活当中自己体验自身实际,帮助学生在实践当中得到有效的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性认知。
2.3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来讲,他们对于社会认识和感知通常就是对日常生活的认知,孩子思想道德品质也是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充分依据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和教学具体情况,为学生打造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学习品德与社会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强化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中展开思考和探究,切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及协作意识等,积累生活经验帮助更加轻松高效的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价值观念及社会观念。例如,在学习‘商场购物我知道’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依据教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及目标,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打造一个在超市购物的生活化场景,利用大屏幕播放一个超市的内景,并播放超市的音乐和广播,营造一个真实、生动、有趣的超市场景,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并让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服务员以及顾客等角色,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文具作为道具展开一个超市购物过程的情境表演。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销售人员的学生向顾客介绍各种产品、并在购物的过程中出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由于商品质量和服务态度问题导致出现矛盾时,则由扮演经理的学生出面进行调节,学生们表演的有模有样,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了多种生活技巧,实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中获得发展和提升。
2.4优化课程教学过程
在小学学习时期,学生都处于好奇心正强的时期,他们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使用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并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断利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多用些图片、画册或幻灯片等直观引领,采取这此方式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和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将学习的内容充分利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2.5实现课堂教学延伸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还要实现课堂教学延伸,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更多体验,得到道德修养的多方面培养。在学习《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合作”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加强对合作问题的认识,体会团结互助的重要性。采取该种措施,能够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拓,也能使学生主动思考各种社会问题,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因此能够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结语
将教学植根于生活不仅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对于应对新课改要求的改变,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不能局限于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方法,要充分的实现学科功能,利用生活的真实性,将教学与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高宝屏.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7(22):130-131.
[2]胡兰芝.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教师,2017(21):20.
[3]王晓东.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8).
[4]吴天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
作者简介
刘万敬,女,1975-3,本科,从事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