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论论文-夏窦莹

性命论论文-夏窦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命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郭象,性命论,名教与自然

性命论论文文献综述

夏窦莹[1](2019)在《浅谈郭象性命论的折中性及其现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郭象"无无"的"性命论"诞生在魏晋的"贵无"与"崇有"的学术背景下。郭象的"性命论"突破了过往的模式,其产生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独化的过程,他通过对性命论的阐述,构建了一个名教与自然相统一、糅合儒学与庄学的特殊的理论体系。它中和了魏晋时期的社会矛盾,也解决了名教与自然的理论矛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带有鲜明的折中的特征。郭象的理论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也是对个人价值的充分张扬。(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6期)

丁常春[2](2016)在《试析魏尧与赵避尘的内丹性命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魏尧与赵避尘是民国时期有影响的内丹家。面对西方文化强势挑战,魏尧坚持以道融摄儒佛的传统,融合道儒佛叁教性命思想来诠释内丹性命论,提出"先后天五行"性命论。而赵避尘除了坚持以道融摄儒佛的传统外,着重援引西方生理学、解剖学等来诠释内丹性命论,主张道教内丹学之精气神论是精气神生理学。但魏赵二人的内丹性命论实质上背离内丹学之性命思想。这对今日道教文化的现代阐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丁四新[3](2013)在《王安石性命论思想研究(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性命说:以孟子性命说为宗主庆历(1041—1048)至嘉佑(1056—1063)年间,为荆公性命说的第一阶段。在此一时期中,王安石十分推尊孟子,以弘扬孟子之说为己任。①从其一生思想的发展过程来看,《性论》篇只可能写作于此一时期。据《性论》及其他有关材料,可知荆公此时不仅相信孟子的性善说,而且以才、性之分为之辩护和张目。荆公的命观源自孔子的"知命"说,嘉祜年间他的观点变得较为明确,宣扬"乐天知命"之说,并以"尽吾性"、"正己"为思想要点。(本文来源于《思想与文化》期刊2013年00期)

李可心[4](2013)在《顾宪成之性命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讨论顾宪成对于性、命二者关系的看法。"天命"思想在顾宪成的思想中很重要,认为这是学问的"大头脑",是源头所系。他论性命主要依托于对孟子"性也有命焉""命也有性焉"二条的解释。然他论性命与孟子之意甚相反,主张性命交关,孟子则主张区别性命。顾宪成之性命的含义与孟子不同,与程朱也不同,特别是命的含义差别最大。孟子犹以命为命数之命,为在外者;而程朱则逐渐转向以气质论命,把在外之命归于在人身之气质;顾宪成所谓命则为先于性者,为"天命"之命。性、命二范畴在他的思想中有着特殊的界定和重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13年02期)

田探[5](2013)在《论贾谊的“道德说”与“性命”论——兼论贾谊以“理”为本对儒学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3年01期)

丁四新[6](2012)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王安石性命论思想研究(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当代中国,王安石(1021—1086)一直是学界热议和研讨的重点对象之一。当然,这与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政治长期动荡不安和急剧变革的历史命运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在众多的研究着作中,荆公的性命论思想也受到了学者的高度重视,贺麟、陈钟凡、钱穆、侯外庐和陈植锷(本文来源于《思想与文化》期刊2012年00期)

丁常春[7](2012)在《道教内丹学与藏传佛教噶举派性命论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教内丹学是唐末五代以来道教修道证真的主要方法。噶举派是藏传佛教重要教派之一,以大手印为其主要教法。道教内丹学与藏传佛教噶举派都主张成仙成佛不离性命,且理与法相互印证。本文从性命内涵论与性命工夫论两个方面对两者性命论思想作比较分析,不仅揭示了两者对性命内涵的理解迥异,而且从中可看出道教内丹性命双修工夫的实质就是使纯阳之元神与道合一;噶举派性命工夫实质就是证佛之法、报、化叁身,从而使身心均获得解脱。(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2年02期)

张明[8](2011)在《船山性命论思想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王船山在批判性地继承并发挥前人人性论的基础上,构建起了其从“天”下贯到人的“性命论”思想。他继承张载“太虚即气”的天道观,认为整个太虚均是阴阳二气之充满流溢,二气聚而为有形之万物,散而复归于无形之太虚。气本论的思想是船山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船山以气本论为基础,反驳了理学家所谓的“理先气后”的观点。气分阴阳,气之聚散分合、流行氤氲,即皆为理。他认为理即是气之理,理在气中,而“气无非理”,“理不先而气不后”,理与气为互相依存之体,且“通一无二”。“通一无二”之理、气,在船山思想体系里,尽皆为善。这是船山综合孟子性善说与理学家理本论的思想而使其作为自身哲学体系理论的形而上依据。由气善、理善,而后由天命之善。形而上的命,即在天之理、气流行变化。船山认为天命为善,他以为孟子所谓“性善”其实是“命善”,这个善之命是一切善的根源,然而还不算作真正的人之性。天命之善只是提供了人性发展的形上依据,或者是人性发展可依照的范本,只是为人类发展善性提供了可能的形上源泉。而人性之成一面在于天命之日授予人,使得人性有发展为善的可能;另一面,人性之成则在于生后之“习”,人性非“一受成俐而不可变易”,人生以后其性可成可革,“习”之为功于性大矣哉!不论是天命之性,抑或生后之“习”所成之性,均是日生日成的,这便是船山“性日生日成”的命题。船山动态的人性论别开生面,在传统的中国人性论思想里可谓一朵奇葩。而不论人性论的特点如何,人性始终是人之气质所具之性,人性即“气质中之性”。船山以气本论为基础所构建的性命论思想体系里,处处可见其对先儒思想的继承与修正,而中国传统的天道观与人性论发展到船山这里,大概也可算作一个结点了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1-05-01)

梁娅华[9](2010)在《王充《论衡》性、命论之伦理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依靠自己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博览群书,吸纳各家之言,成为饱学之士,着有《政务》、《讥俗节义》、《养性》、《论衡》四部书籍,前叁部已经亡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论衡》一部,集中地反映王充的思想。王充《论衡》中关于性、命的论述有浓郁的伦理意蕴。其哲学基础是元气自然论。王充认为天地皆由元气生成,否定天是有人格意志的神,肯定天道无为,万物自生,建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王充从自然观出发,继承了道家的气论,融合了先秦以来诸子百家的气论,以及运用当时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成果,构建了较完整的元气自然论。王充用唯物的元气自然观为理论基础,并吸取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和天命论来解释社会现象,认为“性本自然,善恶有质”、“时命当然自然也”,形成了现实的、复杂的性、命观。王充《论衡》认为孟子人性善的观点、告子人性无善无恶的观点、荀子人性恶的观点都有失偏颇;陆贾、董仲舒、刘子政等人的人性论观点也不正确,只有世硕、公孙尼子等人的人性有善有恶的观点“颇得其正”。王充继承了前人性有善有恶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由先天所禀元气的多少渥泊决定的,但是人性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的熏陶、个人的修养来使人性由恶变善。王充《论衡》由人禀元气而受“性”,扩展到人禀元气而受“命”,也以元气自然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命定论的思想。王充把“命”分为国命和人命,人命服从国命,这有其合理性。他把人命又分为了死生寿夭之命和贵贱贫富之命,认为死生寿夭之命是由人的生理体质以及出生后的偶然遭遇所决定的,而贵贱贫富之命则由人初生时禀受元气厚薄所决定。由于王充没有认识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受当时社会认识环境的限制,所以其命定论存在消极影响。因此,研究《论衡》命定论的伦理思想及其消极影响,可以揭露当代社会各类迷信活动产生的理论依据,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对王充性命论合理因素的吸取,有助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命运观,倡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确定远大理想,立身成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奋斗。(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0-03-01)

杨萍,王全权[10](2009)在《王充天体论、人性论和性命论中的伦理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充的伦理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王充评判一切社会问题的标准。王充伦理思想的使命和宗旨是"疾虚妄",即对一切不符合其"命"论思想标准的天人感应论、随命论等虚妄现象进行声讨和批判。王充通过对天体、天道与天地论的批判,对道德神化进行了否定,摧毁了"天人感应"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性论的批判,提出了禀气成性及人性有善有恶论,将人性归于所禀之气,认为是气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性的善恶之分;通过对"随命"论和"遭命论"思想批判,提出人生的一切在于初禀所得的命,否定了"随命以行"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性命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魏尧与赵避尘是民国时期有影响的内丹家。面对西方文化强势挑战,魏尧坚持以道融摄儒佛的传统,融合道儒佛叁教性命思想来诠释内丹性命论,提出"先后天五行"性命论。而赵避尘除了坚持以道融摄儒佛的传统外,着重援引西方生理学、解剖学等来诠释内丹性命论,主张道教内丹学之精气神论是精气神生理学。但魏赵二人的内丹性命论实质上背离内丹学之性命思想。这对今日道教文化的现代阐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命论论文参考文献

[1].夏窦莹.浅谈郭象性命论的折中性及其现代意义[J].北方文学.2019

[2].丁常春.试析魏尧与赵避尘的内丹性命论[J].宗教学研究.2016

[3].丁四新.王安石性命论思想研究(下)[J].思想与文化.2013

[4].李可心.顾宪成之性命论[J].中国哲学史.2013

[5].田探.论贾谊的“道德说”与“性命”论——兼论贾谊以“理”为本对儒学的重构[J].求索.2013

[6].丁四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王安石性命论思想研究(上)[J].思想与文化.2012

[7].丁常春.道教内丹学与藏传佛教噶举派性命论之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2012

[8].张明.船山性命论思想浅析[D].郑州大学.2011

[9].梁娅华.王充《论衡》性、命论之伦理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10].杨萍,王全权.王充天体论、人性论和性命论中的伦理思想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性命论论文-夏窦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