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金昕(辽宁省北票市中心医院122100)
【中图分类号】R65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8-0281-02
细菌性肝脓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起病急、病情重的化脓性疾病,是外科常见的严重疾病。以往病死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新发展,病死率显著下降,我院在彩超引导下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2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15例,女5例;年龄40~75岁,平均60岁。起病急,均有高热、寒战、右上腹部疼痛、肝脏肿大。白细胞计数都升高,合并糖尿病8例。10例位于肝右叶,5例位于肝左叶,左右叶5例;8例为单发脓肿,7例为多发脓肿,9例为胆源性,4例为肠源性,2例为肝外伤后引起脓肿。全部患者均等脓肿基本液化形成脓腔后再行穿刺引流。脓腔直径3~12cm,平均7cm左右。
1.2材料8Fr猪尾型穿刺导管,三通器,引流袋
1.3方法在彩超下定位,根据脓腔病变部位选择不同的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在彩超引导下,选择脓腔截面最大,距体表面积最前部位用1%利多卡因5~10ml局部浸润阻滞麻醉,在局麻处,嘱患者屏气,勿动,勿咳嗽,避开血管,沿穿刺线行8Fr猪尾型经皮肝穿刺导管穿刺,进入脓腔,拔出针芯,接上50ml注射器针筒,抽出脓液20~70ml,平均30ml脓液为淡黄色或褐色等,混浊,部分脓液涂片,细菌培养及药效试验,一部分送常规化验,记录抽出量,用等量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并抽出,直到冲洗干净后,再次超声探测,肝周无积液导管末端卷曲位于腔内。固定导管,接三通器及引流袋,选用0.5%甲硝唑100ml,0.9%氯化钠再加用敏感抗生素,每天灌洗2次。
1.4术后处理药敏结果未出来之前,抗生素用氨苄青霉素或头孢噻肟钠、甲硝唑,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介质紊乱,护肝及加强营养支持治疗。药敏结果出来后,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量及性质,如果引流管被坏死组织堵塞,应及时冲洗或吸出坏死组织以保持引流通畅,每日用0.5%灭滴灵注射液反复冲洗,直到抽吸出液体为淡红色较清液体为止。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溶液冲洗和灌入,再夹管2h后放开,注意每次抽出液体量应多于注入液体量。彩超动态观察脓腔大小并随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及长度以利于引流。复查彩超确诊脓腔液性暗区<3mm时可拔除引流管。
2治疗结果
20例中17例抽脓液后第2-3天体温明显下降,腹痛症状明显减轻,全部病例均在第4~5天后体温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在体温恢复正常后也能恢复正常。一般4~6d引流液体转清,8~13d后拔除引流管并复查彩超显示,16例脓腔消失,4例脓腔明显缩小,有<3mm液性暗区存在,未做特殊处理,随后追踪观察显示,脓液均能自行完全吸收。有糖尿病患者术后常规被监测血糖,引流同时予控制血糖,冲洗脓腔,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治愈。全部病例未出现出血、胆瘘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穿刺置管后住院时间为10~18d,平均15.2d,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
3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常见疾病,上世纪60年代以前发病率较高且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感染性休克而导致死亡。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及新的抗生素的不断问世,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率明显下降,预后明显改善,不少细菌性肝脓肿在尚未局限液化前,可通过全身性应用抗生素得以治愈。而对于那些抵抗力低,合并贫血、糖尿病等患者,常可形成大脓腔或多发性脓腔,对此类患者以往多数采用外科开腹脓肿切开引流,这种治疗需要全身麻醉,手术创伤大,病人承受的痛苦大,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也高。近年来随着介入超声的应用,使许多肝脓肿的治疗趋于简单化。目前在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已成为治疗肝脓肿的首选方法,此法简单,可靠,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已被推广使用。肝脓肿穿刺引流要注意引流的通畅,同时避免引流管的脱落,引流不通畅影响疗效,需要术后每天及时地灌洗引流管,以避免凝血块及坏死组织堵塞引流管。另外要在超声监测下调整引流管的位置,以达到充分有效地引流脓液。在进行穿刺时,要严格按照彩超引导下的路线进针,以防止造成肺组织及肝内血管的损伤。
参考文献
[1]黄洁夫.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90-1097.
[2]吕明德.超声引导穿刺诊疗术在普通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3]郭宏伟.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老年肝脓肿51例报告[B].肝胆胰外科杂志,2006,18(16):378-380.
[4]吴乃森.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M]1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9.3.
[5]于彦章.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136例临床体会[J].临床医学论坛,200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