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燃烧论文_孙婷,田力,宋金瓯,祁海鹰,李科

导读:本文包含了扩散燃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合成气,火焰,层流,超声速,燃烧室,氢气,斯特。

扩散燃烧论文文献综述

孙婷,田力,宋金瓯,祁海鹰,李科[1](2018)在《一种新型旋流燃烧器内甲烷扩散燃烧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步总包反应机理、标准亚网格应力模型与有限速率/涡耗散燃烧模型等对一种新型旋流燃烧器内甲烷-空气扩散燃烧过程进行大涡模拟.凭借旋流离心效应和涡旋效应来控制反应混合和火焰传播特性,实现了一种热流分布均匀、温度波动小的蓝色旋涡状火焰.此外,通过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OH-PLIF)对反应流的OH基分布进行定性测量.研究表明,燃烧核心区与壁面隔离,使得壁面具有自冷却的效应;切向速度沿径向分布呈现中心对称的双峰结构;高速射流经过突扩的喉部强烈吸卷周围的气流,对其起到预热作用,有利于燃料空气的混合和燃烧效率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郭婷婷[2](2018)在《O_2/H_2O条件下合成气扩散燃烧CO排放特性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基合成气-氧-水蒸气燃烧方式的近零排放系统(OCCSS)是同时实现高发电效率和CO_2的近零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OCCSS系统中煤基合成气的燃烧具有高温、高压、高水蒸气浓度与高氧浓度(“四高”)的特点。为了在O_2/H_2O气氛下实现合成气的稳定燃烧及快速燃尽,本文利用k分布的统计窄带辐射模型(SNBCK)和光学薄模型(OPT)对一维绝热对冲火焰模型进行改进,并对改进后的辐射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这两个辐射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结果基本吻合,这证明修正好后的OPPDIF代码准确地模拟对冲扩散火焰的燃烧特性。选取适合高水蒸气条件下的反应机理对合成气扩散燃烧进行化学动力学计算,解析水蒸气(27.5%O_2/72.5%H_2O)在燃烧过程中的辐射作用、热力学作用、输运作用和化学作用,探寻对水蒸气对CO排放的作用机制。分析水蒸气浓度(10%~60%)、合成气成分(5%~95%)、及火焰拉伸率(30 s~(-1)~150 s~(-1))对合成气对冲扩散火焰锋面处CO排放的影响,结合化学动力学分析,探究上述燃烧参数对CO排放的影响机制。利用SNBCK和OPT辐射模型计算了最大火焰温度,发现利用OPT模型模拟的最高火焰温度低于SNBCK模型的模拟结果,这是因为SNBCK模型考虑辐射再吸收效应,从而降低了辐射热损失。随火焰拉伸率的增加,最大火焰温度之间的差值减少,对于贫H_2的合成气来说,当拉伸率为150 s~(-1)时,它们之间差值较小,由0.54%降至0.22%,即辐射再吸收可以忽略不计,随拉伸率的提高,OPT模型的准确性得到改善。与空气中燃烧相比,合成气在O_2/H_2O中燃烧时,当CO/H_2含量低于50%时,最大火焰温度高于空气中燃烧的温度,而当CO/H_2含量高于50%时,空气中的最大火焰温度大于O_2/H_2O中的火焰温度。O_2/H_2O燃烧时水蒸气拓宽了火焰的温度反应区,并且火焰锋面略接近氧化剂侧。随着H_2含量的增加,空气条件和O_2/H_2O条件下的CO排放均降低,两种条件下CO含量的差值逐渐减少。CO的氧化主要是通过CO+OH=CO_2+H进行的。H_2O的化学作用和辐射作用对CO的排放有明显的影响,且二者都对CO的生成起抑制作用,导致CO含量下降,H_2O的热力学作用和输运作用对CO的排放影响较小。另外,H_2O的化学作用提高了火焰温度,H_2O的热力学作用和辐射作用降低了火焰温度,H_2O的输运作用对温度影响可以忽略。化学动力学分析表明,H_2O对火焰温度的影响是通过其对热释放率的作用实现的。水蒸气的加入抑制火焰温度和自由基(OH和H)的生成。增加水蒸气含量导致火焰锋面处CO含量下降,水蒸气含量越高,水蒸气对降低合成气扩散火焰中CO排放的作用增强。随着H_2含量的提高,火焰温度和OH及H自由基的含量均增加,火焰锋面及OH和H自由基的锋值向燃料侧移动。H_2含量的提高降低了火焰锋面处CO含量,H_2含量越高,H_2含量对合成气扩散火焰中CO排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拉伸率的提高促进了火焰锋面处CO的排放,SNBCK和OPT辐射模型模拟的火焰锋面处CO含量之间的差值随着拉伸率增大而减小,当拉伸率达到150 s~(-1)时,其差值较小,对于贫H_2的合成气来说,其差值由7.29%降至2.23%。(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梁建瑞,姜丰[3](2018)在《降低扩散燃烧天然气量达到减少NOx污染物排放的技术研究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天然气发电已经成为高效、清洁能源,但随着雾霾天气的进一步加重,环保压力与日俱增,燃气机组污染物排放要求越来越严,进一步降低燃气轮机NO_X排放成追求节能减排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目标和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设备工程》期刊2018年09期)

袁也[4](2018)在《H_2/CO合成气稀释扩散燃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气是一种富氢燃料,作为煤气化技术的产物,主要是由H2、CO组成,还包含N2、CO2、H2O、CH4以及其他高阶碳氢化合物,它的具体成分取决于燃料来源和合成气生产工艺。合成气成分复杂,这阻碍了合成气的广泛应用,给相关燃烧设备的设计和运行带来困难。合成气的主要燃料成分为H2和CO,因此可以有效降低燃烧尾气中SOx的生成,但合成气的绝热燃烧温度高,易生成NOx污染物,目前有关合成气燃烧尾气中NOx排放控制的研究仍在探讨和完善之中。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搭建了实验室规模的小型合成气燃烧实验系统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 H2/CO扩散火焰的燃烧特性和污染生成情况。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建立合成气/空气同向轴对称扩散燃烧的实验系统,实验研究了合成气同向轴对称扩散火焰在不同H2/CO比、不同稀释剂种类和不同稀释剂浓度条件下的NO排放特性;通过对同向轴对称合成气扩散火焰的数值模拟,计算了燃料侧添加不同稀释剂的情况下燃烧温度、自由基以及NO的变化,并将NO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且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压力对合成气燃烧的影响。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增加H2/CO比会使NO的排放指数增加,且在随着压力的增加,NO的排放量也会增加。添加叁种稀释剂都会使得合成气火焰峰值温度下降,温度变化幅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O2>N2>CH4。CO2和N2稀释可以降低合成气火焰中NO的生成量,但CH4稀释会增加合成气火焰中NO的生成量。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不仅有助于揭示合成气燃烧中NO形成的机理,而且促进了稀释燃烧在控制NOx排放方面的实际应用,为合成气的燃烧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0)

袁也,席剑飞,顾中铸,安海洋[5](2017)在《H_2/CO合成气层流扩散燃烧产物NO_x生成机理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hemkin软件中的OPPDIF(对冲扩散火焰)模型对H_2/CO合成气燃烧产生的NO_x排放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合成气扩散火焰中H_2体积分数对NO_x形成的影响。使用OPT(光学薄辐射)模型考察了辐射散热对模拟火焰的影响,采用GRI-Mech 3.0详细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了NO_x的生成机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非绝热条件下,随着合成气中H_2体积分数的增加,层流对冲扩散火焰的峰值温度单调增加;在绝热条件下,合成气火焰的峰值温度会随H_2体积分数的增加而略微下降;同时,随着H_2体积分数的增加,合成气燃烧产生的NO含量明显增加,其中热力型NO的生成量随H_2体积分数的增加变化明显,主导着NO生成量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7年12期)

张锋,孙旺生[6](2017)在《斯特林发动机天然气扩散燃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数值模拟,对斯特林发动机中天然气的燃烧进行二维模拟.空气预热温度、旋流数和过量空气系数对斯特林燃烧室速度场、温度场分布以及排放有重要影响,通过模拟燃烧室速度场、温度场的分布,以及NO_x和CO_x的浓度场分布,分别对这些参数进行优化.模拟结果为抑制NO_x和Co_x的排放和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以及发动机的效率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陈晓冰[7](2017)在《层流扩散燃烧中火焰结构及氧浓度影响碳烟生成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化石燃料依旧是构成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部分之一,碳烟(soot)则是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常见的颗粒污染物。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结合烟气再循环的富氧燃烧技术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因此结合富氧燃烧技术深入研究碳烟生成过程的影响因素,对合理组织燃烧方式和控制燃烧过程中碳烟颗粒的生成及排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乙烯为燃料,基于详细的碳烟生成模型分别模拟研究了对冲和伴流两种层流扩散燃烧中氧气浓度和火焰结构对碳烟生成的影响,同时结合实验研究了伴流扩散火焰中不同伴流气氛下的碳烟生成情况。首先在富氧对冲扩散火焰中,同样的绝热火焰温度T_(ad)下通过改变化学计量混合分数Z_(st)来构建不同的氧气浓度和火焰结构进而可影响碳烟的生成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最初彼此相距较远的滞止面和火焰面相互靠近然后重合最后又逐渐远离,在此过程中气流在滞止面燃料侧的停留时间变短而在滞止面氧化剂侧的停留时间变长,所以弱化了碳烟生长的同时强化了碳烟的氧化过程,最终明显抑制了碳烟的生成。而在相同Z_(st)下,T_(ad)升高时氧气浓度也随之升高,这样同时促进了碳烟的生长和氧化,最终促进了碳烟生成。其次基于伴流扩散燃烧实验和模拟,研究了O_2+N_2和O_2+CO_2两种伴流气氛对碳烟生成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碳烟的生长和氧化主要在火焰两翼侧的环形区域内进行而不是在火焰的中心区域进行,氧气浓度的升高促进了碳烟的生成,并在火焰顶端部分观察到“烟炱”的出现。相比于O_2+N_2,O_2+CO_2伴流气氛同时降低碳烟的生长和氧化速率,最终抑制了碳烟的生成。最后在富氧伴流扩散火焰中,同样的T_(ad)下,Z_(st)的增大同时抑制了碳烟的生长并加剧了碳烟的氧化消耗,碳烟的生成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当Z_(st)不变,T_(ad)升高时,碳烟的生长作用比氧化作用更强,生成的碳烟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安海洋[8](2017)在《合成气稀释扩散燃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气可由煤、生物质、废弃物在汽化炉中气化,然后净化获得,是一种清洁燃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不同原料得到的合成气组分比较复杂、热值较低、燃烧稳定性差,给它的实际应用带来了很多困难,其中NOx排放控制就是重要问题之一。在气体燃料中添加稀释剂是抑制NOx生成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相关实验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基于气体燃料稀释燃烧技术,以同向轴对称层流扩散火焰为对象,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就添加稀释剂对合成气/空气扩散火焰中NO和CO污染物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气体燃料扩散燃烧实验系统,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碳氢比的合成气火焰在不同稀释剂种类、稀释比和稀释剂添加侧条件下NO和CO的排放特性和变化规律,记录了合成气燃烧过程中火焰形貌的变化情况。实验发现随着H2/CO比的减小纯合成气燃烧的火焰颜色由浅变深,由淡黄色变为淡蓝色,再由淡蓝色变为亮蓝色。火焰高度变高,宽度变窄,呈拉伸状。测量尾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发现实验范围内的叁种稀释剂均可以有效降低NO及CO的生成量。NO的排放指数EINO随合成气碳氢比的增大而单调增加,CO的排放指数EIco随碳氢比的增大而减小。对N2、Ar及CO2叁种稀释均有EINO (R) >EINO (Y)成立,对N2、CO2两种稀释剂有EIco (Y) > EIco (R)成立。另外,EINo及EIco随稀释比的变化规律随稀释剂种类、稀释剂添加侧的不同而不同。叁种稀释剂对NO的减排效果存在如下关系:CO2 >N2 >Ar>纯合成气,即CO2效果最好,N2次之,Ar效果最差,但都比不加稀释剂时的效果要好;类似地,对CO而言存在如下关系:N2≈Ar>CO2>纯合成气。本文探究了不同条件下合成气的扩散燃烧特性,分析了 H2/CO比、稀释剂种类、稀释比、稀释剂添加侧等因素对合成气燃烧特性的影响,揭示了合成气燃烧过程中NOx和CO的排放规律,获得促进合成气稳定燃烧和低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方法。相关实验数据可为实际燃烧设备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20)

李卓[9](2015)在《发动机排放氢气点火方法及扩散燃烧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发射任务中,在发射准备阶段,对于使用氢氧燃料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在点火前的短时间里,往往会有大量氢气排放至大气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发动机排放出的低温氢气,对于保证发射场设备及人员安全,航天器的顺利发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借鉴了国际上解决该问题时大都采用的处理形式,即直接燃烧法处理发动机短时间里排放出的低温氢气,对比分析了高温热源、热射流、明火焰、点火发动机射流四种点火方法的优劣,在综合对比常见点火源应用场合及点火能力的基础上,最终的点火方法被确定,即利用其含有大量金属颗粒的高温两相射流场作为点火源引燃排放的氢气。在利用FLUENT软件对点火发动机高速多相燃气射流流场进行仿真模拟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气相求解Navier-Stokes可压缩方程组,颗粒相用颗粒轨道模型描述。获得尾焰射流的温度场和速度场,以及高温颗粒的空间分布情况。同时对点火发动机的安装形式进行设计和优化,包括位置、数量、组合方式,以获得最佳方案确保点火成功的可靠性。最后借助流体建模及仿真软件对变流量变初温的低温氢气扩散燃烧过程进行叁维瞬态模拟,揭示了燃烧排放过程中组分浓度、温度和热辐射的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对低温氢气的安全排放及周围设备的热防护提供相应参考。通过研究发现:氢的最小点火能在毫焦量级,点火源温度大于1100K时,基本满足点燃氢气的温度要求;颗粒直径对气相和颗粒相的温度影响较大。当射流中含多组粒径的颗粒时,温度为1100K的燃气等值面沿射流方向的长度约为1.1m;直径为50μm的颗粒喷出到4.6m处时,其温度依然高于1100K,直径为20μm的颗粒喷出到2.7m时,其温度在1100K左右,直径为10μm的颗粒,在距喷口 1.9m的位置处其温度约为1100K,直径为5μm的颗粒,在距喷口 1.4m的位置处其温度保持在1100K附近。射流场中存在满足点燃氢气的温度区域,两相射流场可作为燃氢的媒介。布置多个偶数台点火发动机,包抄角为147.35°时,稳定工作后,其高温尾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高温区域满足氢气临界点火温度的要求;燃烧初期,火焰的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喷口下方至导流槽上方的空间,随着燃烧的进行,燃烧产物会在浮升力的作用下蔓延至排氢喷管出口平面的上方区域,需要在排氢喷管周围及上方区域做好隔热防火措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5-12-28)

赵国焱[10](2015)在《超声速湍流扩散燃烧火焰面模型修正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超声速湍流扩散燃烧现象为研究对象,针对超声速湍流火焰面数据库的预处理方法,考虑空间上压力分布非均匀性的火焰面模型修正,以及代表性互动式火焰面模型构建过程等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利用斯坦福大学编写的Flamemaster程序包生成层流条件下各组分的平均热力学参数数据库,分别选取混合分数β分布和δ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将层流条件下各组分的平均热力学参数系踪平均得到流场计算所需湍流条件下各组分平均热力学参数数据库,并结合DLR支板数值模拟算例对不同湍流平均热力学参数数据库进行评价。分析标量耗散率、压强和温度对数据库的影响。压强变化会对中间产物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主要组分影响不大。两端初始温度对数据库平均热力学参数有较大影响。结合DLR支板数值模拟算例对不同概率密度函数进行评价。从速度场和温度场的统计数据平均得出混合分数β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计算结果比混合分数δ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更加符合。其次,选取混合分数β分布的火焰面平均热力学参数数据库预处理方法,并考虑超声速条件下压力在空间分布中变化较大的特点,本文提出了超声速燃烧流场改进火焰面模型。该模型在参考压力下建立火焰面平均热力学参数集合,而其他压力下的火焰面数据库平均热力学参数通过压力的六阶拟合多项式与参考压力下的火焰面数据库平均热力学参数数据库关联。由于预先进行一次多项式系数求解过程,改进火焰面模型对计算机的内存要求较低并且数据库查询耗时较少。接着,引入DLR、Sunami支板喷氢算例对改进火焰面模型进行验证,发现由于考虑了压力分布变化,改进火焰面模型对燃烧流场中的温度分布影响较大,而温度分布变化进一步影响到燃烧流场中压力分布,发现改进火焰面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匹配较好;进一步引入乙烯喷注超声速燃烧室算例对改进火焰面模型进行验证,发现由于双边喷注燃料混合相对充分,上凹腔剧烈燃烧产生的高压将主流向下推动。由于单边集中喷注燃料混合不充分,底部凹腔燃烧较弱,温度和压力也较弱。,研究发现由于双边喷注方案计算结果燃烧流场中压力分布非均匀性较大,因此采用改进型火焰面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匹配较好,考虑压力分布非均匀性影响的改进型火焰面模型在压力变化较大条件下对超声速燃烧流场预测更加准确。最后,基于以上分析验证的改进火焰面模型,在早期的层流稳态火焰面模型基础上考虑到瞬态火焰面stχ变化梯度较大时火焰面方程中的非定常效应,提出互动式火焰面模型。该模型通过与CFD流场计算实现实时的数据交换,流场计算程序提供参量信息传递给火焰面方程进行求解,然后将湍流条件下各组分的平均热力学参数返回至CFD程序来修正流场参数(密度或温度)等。在每一流场计算时间步内,求解非稳态方程的时间步可以取得非常小。并且该方法能够将流动与化学反应解耦。根据上述预处理方法和非均匀压力修正方法简化火焰面方程并通过编程实现火焰面方程求解。对比Flamemaster程序包生成的火焰面平均热力学参数,验证了使用编程求解火焰面方程生成的火焰面平均热力学参数数据库和合理性。将编程求解火焰面方程结合在流场程序中,最后引入DLR、Sunami支板喷氢算例验证了互动式火焰面模型的适用型。通过无量纲壁面压力比较发现,考虑非稳态效应的互动式火焰面模型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11-01)

扩散燃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煤基合成气-氧-水蒸气燃烧方式的近零排放系统(OCCSS)是同时实现高发电效率和CO_2的近零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OCCSS系统中煤基合成气的燃烧具有高温、高压、高水蒸气浓度与高氧浓度(“四高”)的特点。为了在O_2/H_2O气氛下实现合成气的稳定燃烧及快速燃尽,本文利用k分布的统计窄带辐射模型(SNBCK)和光学薄模型(OPT)对一维绝热对冲火焰模型进行改进,并对改进后的辐射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这两个辐射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结果基本吻合,这证明修正好后的OPPDIF代码准确地模拟对冲扩散火焰的燃烧特性。选取适合高水蒸气条件下的反应机理对合成气扩散燃烧进行化学动力学计算,解析水蒸气(27.5%O_2/72.5%H_2O)在燃烧过程中的辐射作用、热力学作用、输运作用和化学作用,探寻对水蒸气对CO排放的作用机制。分析水蒸气浓度(10%~60%)、合成气成分(5%~95%)、及火焰拉伸率(30 s~(-1)~150 s~(-1))对合成气对冲扩散火焰锋面处CO排放的影响,结合化学动力学分析,探究上述燃烧参数对CO排放的影响机制。利用SNBCK和OPT辐射模型计算了最大火焰温度,发现利用OPT模型模拟的最高火焰温度低于SNBCK模型的模拟结果,这是因为SNBCK模型考虑辐射再吸收效应,从而降低了辐射热损失。随火焰拉伸率的增加,最大火焰温度之间的差值减少,对于贫H_2的合成气来说,当拉伸率为150 s~(-1)时,它们之间差值较小,由0.54%降至0.22%,即辐射再吸收可以忽略不计,随拉伸率的提高,OPT模型的准确性得到改善。与空气中燃烧相比,合成气在O_2/H_2O中燃烧时,当CO/H_2含量低于50%时,最大火焰温度高于空气中燃烧的温度,而当CO/H_2含量高于50%时,空气中的最大火焰温度大于O_2/H_2O中的火焰温度。O_2/H_2O燃烧时水蒸气拓宽了火焰的温度反应区,并且火焰锋面略接近氧化剂侧。随着H_2含量的增加,空气条件和O_2/H_2O条件下的CO排放均降低,两种条件下CO含量的差值逐渐减少。CO的氧化主要是通过CO+OH=CO_2+H进行的。H_2O的化学作用和辐射作用对CO的排放有明显的影响,且二者都对CO的生成起抑制作用,导致CO含量下降,H_2O的热力学作用和输运作用对CO的排放影响较小。另外,H_2O的化学作用提高了火焰温度,H_2O的热力学作用和辐射作用降低了火焰温度,H_2O的输运作用对温度影响可以忽略。化学动力学分析表明,H_2O对火焰温度的影响是通过其对热释放率的作用实现的。水蒸气的加入抑制火焰温度和自由基(OH和H)的生成。增加水蒸气含量导致火焰锋面处CO含量下降,水蒸气含量越高,水蒸气对降低合成气扩散火焰中CO排放的作用增强。随着H_2含量的提高,火焰温度和OH及H自由基的含量均增加,火焰锋面及OH和H自由基的锋值向燃料侧移动。H_2含量的提高降低了火焰锋面处CO含量,H_2含量越高,H_2含量对合成气扩散火焰中CO排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拉伸率的提高促进了火焰锋面处CO的排放,SNBCK和OPT辐射模型模拟的火焰锋面处CO含量之间的差值随着拉伸率增大而减小,当拉伸率达到150 s~(-1)时,其差值较小,对于贫H_2的合成气来说,其差值由7.29%降至2.2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扩散燃烧论文参考文献

[1].孙婷,田力,宋金瓯,祁海鹰,李科.一种新型旋流燃烧器内甲烷扩散燃烧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8

[2].郭婷婷.O_2/H_2O条件下合成气扩散燃烧CO排放特性的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3].梁建瑞,姜丰.降低扩散燃烧天然气量达到减少NOx污染物排放的技术研究和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18

[4].袁也.H_2/CO合成气稀释扩散燃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袁也,席剑飞,顾中铸,安海洋.H_2/CO合成气层流扩散燃烧产物NO_x生成机理的数值分析[J].热能动力工程.2017

[6].张锋,孙旺生.斯特林发动机天然气扩散燃烧数值模拟[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陈晓冰.层流扩散燃烧中火焰结构及氧浓度影响碳烟生成的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8].安海洋.合成气稀释扩散燃烧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9].李卓.发动机排放氢气点火方法及扩散燃烧过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10].赵国焱.超声速湍流扩散燃烧火焰面模型修正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气流不同转角下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分布...燃烧系统燃烧系统缸内流场对比图热力NOx生成与过量空气系数的关系图4-6 火焰 OH 图像亮度

标签:;  ;  ;  ;  ;  ;  ;  

扩散燃烧论文_孙婷,田力,宋金瓯,祁海鹰,李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