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口校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管口校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管口校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管口,黄钟,管乐器,声学,损益,音乐家,发音。

管口校正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周天星[1](2019)在《“管口校正”概念辨析——兼论“荀勖笛”侧孔校正之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勖笛"由于存在"吹孔""侧孔"小于管直径的情况,故而侧孔处发音实际管长大于其开孔管长。这种"侧孔"发音与管长不一致的现象往往被当作"管口校正"来研究。而"律管"发音使用的是整个管长,其"管长"校正方法完全不同于笛上"侧孔"位置的校正方法,因此二者使用的"管口校正"概念所对应外延是完全不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9年05期)

杨再忠[2](2008)在《中频加热弯管管口校正机构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中频加热钢制弯管管口校正机构的研制方案。该套校管机构主要由一液压泵站、两根超高压油管、一台油缸推动小车和油缸等组成。采用该套校管机构校管,不仅提高了管口校正的工作效率,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08年07期)

徐飞[3](2000)在《西晋孟康异径管律考证──中国古代最早的异径管律管口校正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汉书·律历志》孟康注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异径管律设想,但均以为这一设想还不完善,未给出全部数据。经作者研究考证发现,虽然孟康只给出叁只律管的数据,但参照叁分损益法,他已给出一个异径管律整体方案─—管径的缩小也按叁分损益的规则进行,对此,孟康在后续注文中有明确表述。更令人惊奇的是,按现代物理的声学原理,对孟康的异径管律进行理论测算发现,孟康提出的这套异径管律,在理论上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全套律管的系统管口校正问题,可以使管律发音和弦律一致。或许是因为实际制作的困难,孟康没有对全部律管作更多讨论,但运用管径随叁分损益比率依次缩小的方法进行管口校正,却是中国古代声学史上的一大成就,应该予以更积极的肯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史料》期刊2000年03期)

陈正生[4](1998)在《谈管乐器的管口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概述了我国古代有关管口校正的研究情况;以实例证明管乐器除开管与闭管两类外,还有介乎两类之间的中间型;以实例证明如今对管口校正的认识还很浅薄,管乐器上产生管口校正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明。(本文来源于《音乐学习与研究》期刊1998年02期)

陈正生[5](1997)在《我国历代管口校正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根据我国历代律学研究的实际,对作为正律器的律管(包括闭管和开管),以及历代文献所涉及的管乐器(笛、箫等)的管口校正研究的情况,作了简要的评介。(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徐飞[6](1996)在《黄钟律管管口校正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钟律管管口校正考徐飞目前,在音乐理论研究中,关于黄钟律管的发音频率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误识,即诸多学者认为:同样长度的管子,开管发出的音比闭管发出的音高八度。事实上,这一看法是没有考虑管口校正的理想化结论。本文对黄钟律管的管口校正作了细致的物理学理...(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刘勇,张谦[7](1993)在《关于管口校正量的一个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管律(或管乐器)的音高需要加一个管口校正量,这早已成为律学界的共识。但是,这个校正量应是多少?在各种情况下有何差异?这些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好(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1993年04期)

戴念祖[8](1992)在《中国古代在管口校正方面的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的音乐家和数学家对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作了长时期的不断的探索,他们或者以缩短管长或者以缩小管径的方法取得了诸多成就。晋代荀勖(?—289)发现的十二支笛的校正公式是众所周知的。本文首先讨论律管的起源,然后论述明代以前的管口校正方法,最后着重分析朱载堉和徐寿的校正公式。明代朱载堉(1536—1610)实验性地解决了校正律管的问题,他得到了两种数学公式:1、两支八度音程的同径管,其管长之比为0.4719;2、遵循十二平均律的八度音程内的十叁支管中,相邻两支管的内径之比为2~(1/24)。清代徐寿(1818—1884)又一次实验地确定。两支成八度音程的同径管的长度之比为4/9。徐寿的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Nature,1881年3月10日出版,第448页)杂志发表后,引起了英国音乐家和声学家的惊讶和赞叹。(本文来源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1992年04期)

戴念祖[9](1992)在《中国古代在管口校正方面的声学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的音乐家和数学家对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作出了长时期的不断的探索,他们或者以缩小管长或者以缩小管径的方法取得了诸多成就。晋代荀勖(?—289年)发现他的十二支笛的校正公式是众所周知的。本文首先讨论律管的起源及明代以前的管口校正方法,然后着重分析朱载堉和徐寿的校正公式。明代朱载堉(1536—1610年)实验性地解决了校正律管的问题,他得到了两种数学公式:1.二支八度音程的同径管,其管长之比为0.4719;2.遵循十二平均律的八度音程内的十叁支管中,相邻两支管的内径之比为2~(1/(24))。清代徐寿(1818—1884年)又一次实验地确定,二支成八度音程的同径管的长度之比为4/9。(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史料》期刊1992年04期)

黄翔鹏,王子初[10](1989)在《荀勖笛律的管口校正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晋泰始十年,即公元274年,着名乐律学家荀勖以中书监典知朝廷乐事,运用了“管口校正”方法,创制新笛一套十二枚,名之曰“笛律”(下简称“荀笛”)。这在中国乐律学史、乃至自然科学(声学)发展史上,均是一件值得一书的事。《宋书·律历志》和《晋书·律历志》都载有此事,并不厌其烦地记述了荀笛极为繁复的制作过程。从近代凌廷堪、陈沣、至日人林谦叁,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兴味不减,时有着达问世。中国音乐史学大家杨荫济先生的开创性研究,尤为引人注目。今人论及荀勖笛律,多从其说。由于文献(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1989年01期)

管口校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中频加热钢制弯管管口校正机构的研制方案。该套校管机构主要由一液压泵站、两根超高压油管、一台油缸推动小车和油缸等组成。采用该套校管机构校管,不仅提高了管口校正的工作效率,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管口校正论文参考文献

[1].周天星.“管口校正”概念辨析——兼论“荀勖笛”侧孔校正之规律[J].中国音乐.2019

[2].杨再忠.中频加热弯管管口校正机构的研制[J].机械工程师.2008

[3].徐飞.西晋孟康异径管律考证──中国古代最早的异径管律管口校正方案[J].中国科技史料.2000

[4].陈正生.谈管乐器的管口校正[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8

[5].陈正生.我国历代管口校正研究述评[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

[6].徐飞.黄钟律管管口校正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

[7].刘勇,张谦.关于管口校正量的一个实验[J].中国音乐学.1993

[8].戴念祖.中国古代在管口校正方面的成就[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

[9].戴念祖.中国古代在管口校正方面的声学成就[J].中国科技史料.1992

[10].黄翔鹏,王子初.荀勖笛律的管口校正问题研究[J].中国音乐学.1989

标签:;  ;  ;  ;  ;  ;  ;  

管口校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