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干燥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变,干燥,应力,裂缝,干燥机,榆木,纤维。
干燥应变论文文献综述
陈阳[1](2019)在《干燥条件下混凝土内部非均匀应力/应变的表征与模拟及其对裂缝形成和扩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是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已广泛应用到建筑、公路、大坝等土木工程领域。然而在服役过程中,复杂环境条件和外部荷载导致混凝土产生变形,在约束条件下引起裂缝,直接降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因此,开展混凝土中裂缝的研究对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混凝土是一类具有微观、细观和宏观等多层次结构的非均匀材料,以往的研究大多立足于宏观层次把混凝土看成均匀连续体,忽略了混凝土内部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对性能的影响。这种均匀化的处理方法对于研究宏观尺度下混凝土的性能无疑行之有效,但是要想深入研究混凝土内部裂缝的形成机制,还应从混凝土的微观和细观组成结构入手,针对混凝土材料非均质性的特点,构建内部应力/应变的表征、模拟方法。本文基于细观层次上混凝土非均质的特点,通过实验和模拟来研究干燥条件下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力/应变及其诱发微裂纹的分布特征,并探讨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力/应变以及已有裂缝对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和开裂过程的影响,为阐明混凝土内部裂缝的形成和扩展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具体工作包括:首先,利用叁维数字图像相关法(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3DDIC)测试了不同干燥条件和配比的混凝土中非均匀变形,并选择第一主应变和第二主应变来表示混凝土中变形的大小,着重探讨了粗骨料粒径、级配和体积对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变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燥条件下混凝土中第一主应变并不都是收缩应变,还存在拉伸应变;第二主应变基本是收缩应变,且呈现明显的非均匀分布。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分布呈现1个高斯分布,第二主应变分布含有2个高斯分布(包括砂浆区域和粗骨料及其附近区域的应变分布)。(2)随着干燥龄期的增加,第一主应变特征分布峰位向拉伸应变方向发展,分布范围逐渐增加,分布越来越不均匀;第二主应变向收缩应变方向发展,分布越来越不均匀。(3)随着相对湿度的降低,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向拉伸应变方向发展,分布越来越不均匀,第二主应变向收缩应变发展,分布越来越不均匀。(4)与砂浆的主应变分布相比,当粗骨料粒径为5~10mm时,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中拉伸应变会增多,分布范围增大,而第二主应变中收缩应变减小,分布范围增大。当粗骨料粒径大于10mm时,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向拉伸应变发展,分布范围增大,第二主应变向收缩应变发展,分布范围增大。当粗骨料体积含量由0.25增加到0.45时,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向拉伸应变发展,分布范围减小,混凝土的第二主应变中收缩应变减小,分布范围会减小。当混凝土中大粒径粗骨料减少时,其第一主应变减小,分布范围增大,其第二主应变增大,分布范围减小。其次,基于3D-DIC测试获得的混凝土细观结构,利用Lattice模型模拟干燥条件下混凝土的非均匀应力应变及微裂纹分布,并用3D-DIC和真空注入荧光树脂法的测试结果分别验证了混凝土非均匀应变和干燥收缩裂纹分布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1)粗骨料集中的地方,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变形小。(2)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越大,混凝土的整体收缩变形减小,但会增加了微裂纹的数量。(3)粗骨料体积的增加,虽然能降低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变形,但会增加微裂纹的数量。(4)连续级配粗骨料不仅降低了混凝土的整体变形,而且会降低了开裂的风险。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力的模拟结果表明:较大的残余压应力和拉应力分布在粗骨料-砂浆界面处,较小的残余压应力和拉应力位于裂缝位置,而部分较小的残余拉应力位于骨料之间浆体富集区。随着混凝土中大粒径粗骨料数量的增加,残余拉应力随着减少。随着混凝土中粗骨料体积含量的增加,残余拉应力也随着减少。最后,以含有残余应力、应变和初始裂缝的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利用Lattice模拟研究了残余应力应变和初始裂缝对混凝土单轴拉伸过程中裂缝形成和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考虑初始裂缝时,拉伸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中裂缝都是从抗拉强度最低的砂浆-粗骨料界面形成,沿着界面发展。仅考虑初始裂缝时,混凝土的最大荷载力急剧降低以及达到最大荷载的位移降低,相应地混凝土的断裂能减小;初始裂缝成为起裂点,改变了宏观裂纹的位置。(2)当考虑非均匀应力应变时,含有初始裂缝混凝土的最大荷载力增加了22%,达到最大荷载力的位移增大了1.25倍,相应的断裂能增加了10%。(3)此外研究了考虑初始裂缝和非均匀应力应变时,不同粗骨料级配和体积混凝土单轴拉伸过程中力学性能、裂缝形成和扩展特性。模拟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粗骨料体积会增加混凝土的最大荷载力,增大达到最大荷载的位移和断裂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1-17)
孔繁旭[2](2018)在《5mm厚柞木单板高频真空干燥工艺及应变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木复合地板兼具强化地板的稳定性与实木地板的美观性,且具有环保优势,但在加工中需严格限制其面层、芯层或底层间含水率差异以保证其使用中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因而其所用基材、特别是珍贵表板单板的高品质干燥至关重要。采用高频真空干燥技术干燥单板,干燥量大、平整度好、装材简易,优势明显;但生产中单板含水率、温度检测困难,工艺不成熟,干燥缺陷严重。此外,单板高频真空干燥理论研究甚少。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5 mm厚柞木单板为研究对象,首先,实验确定其较适宜的高频真空干燥工艺(高频发振与停歇时间、木材控制温度Tc、环境压力(Pa),旨在为单板高频真空干燥生产提供借鉴;然后,在该工艺下,对单板不同干燥阶段温度分布、干燥后含水率分布进行测定,分析含水率分布与温度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深入研究单板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机理等提供基础数据;最后,应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获得单板干燥过程应变分布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单板干燥应力发展变化规律、干燥缺陷抑制机理及制定适宜干燥工艺提供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和重要结论总结如下:1)对柞木单板进行不同工艺的高频真空干燥实验,测算木材温度、干燥速度、终含水率及其标准偏差、开裂和翘曲度等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确定其较适宜干燥工艺。结果表明:(1)单板干燥质量与温度、干燥工艺有关。温度升高虽可提高干燥速度,但单板易开裂。其中,工艺1下单板共有11条裂纹(Tc=64.5℃),工艺6下仅1条(Tc=54.5℃);(2)单板终含水率分布均匀性主要受由设备和干燥工艺决定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影响。单板与电极板间设置隔热材料,能使材堆高度方向温度梯度减小,含水率差异减小。工艺6下单板最高与最低终含水率分别为10.31%与7.90%,最大与最小终含水率标准偏差分别为0.79%与0.35%,平均最终含水率为8.60%,且其均方差为1.06%,干燥效果好;(3)工艺6下单板翘曲度最低,都小于1.16%;(4)实验得出的较适宜的单板干燥工艺为,高频发振7 min/停歇1 min、木材控制温度为54.5℃、环境压力为6.5 kPa。2)基于上述研究确定的较适宜干燥工艺,通过光导纤维温度传感器及屏蔽处理后的Pt100测算单板不同干燥阶段温度分布、称重法测算干燥后含水率分布,探究了温度、含水率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温度分布,长度方向,干燥初期近端部略高,中期、后期均匀性增大;宽度方向,干燥初期均匀性大,中期中心高、近侧面低,后期内高外低的温度梯度略有增大;高度方向,中心高、近电极板低,特别是近接地极板低。(2)干燥后含水率分布,长度方向,因单板长度方向初含水率接近、干燥过程温度分布也接近,含水率分布也较为一致;宽度方向,含水率主要受温度分布影响而中心低、近侧端面高;高度方向,受温度分布影响中心低、近电极板高,特别是近接地极板高。3)对用不同颜色组合(喷漆)喷涂后的单板表面散斑图,利用平均灰度梯度作为质量评价参数,确定“黑银”为制斑颜色组合;采集单板干燥过程数字图像,应用DIC技术,计算位移、应变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干燥过程中长度方向应变分布,干燥初期无明显规律,中期中心的应变量接近零、越接近端面越大,后期进一步增大;(2)宽度方向应变分布,干燥初期无明显规律,中期中心为压应变、近侧端面为拉应变,后期拉应变转变为压应变从而全场为压应变;(3)剪切应变分布,干燥初期无明显规律,中期、后期中心接近零,且应变量由中心向周围逐渐发散式增大,但受木材材性影响应变正负有差异。(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付宗营[3](2017)在《常规干燥过程中白桦树盘干燥应力应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绿色生活理念的追求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材需求量逐年增大与木质资源日益紧缺间的矛盾不断加剧。若将弯曲木、小径木等劣质木材资源,沿垂直纤维方向锯解成适宜厚度的树盘,干燥后可加工成菜板、钟表盘、立茬地板及其他工艺品等,不仅能增大附加值,而且利用率高,对缓解上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上述产品成品率提高的关键,是其高品质干燥。但由于木材干缩异向性的存在,即使干燥过程中无含水率梯度,纤维饱和点之下也必然会产生应力,使木材在干燥中及干燥后极易产生开裂,严重影响其应用和价值。木材干燥应力、应变是干燥开裂产生的主要原因,不考虑生长应力的影响,其主要由木材含水率分布不均以及干缩异向性致使其产生非同步干缩而引起。因此,有必要对干燥过程中木材的应力、应变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合适的手段缓解干燥应力,降低干燥缺陷产生的几率。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树盘常规干燥过程中含水率的在线检测方法及用于干燥应变检测的图像解析测算法;对干缩异向性单独作用及其与含水率梯度共同作用下树盘的实际干缩应变、弹性应变、黏弹性蠕变应变以及机械吸附蠕变进行了测定;根据不同干燥条件及不同含水率下各应变的特征,分析了干燥应力的变化规律,阐明了应力产生、发展及转向机理;探讨了饱和湿空气及蒸汽预处理对树盘干燥特性及各应变参数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树盘干燥过程中的干燥应变进行模拟预测。具体研究内容和重要结论总结如下:(1)为实现树盘干燥过程中含水率的在线检测,分析了环境温度对电阻应变式称重装置测量精度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利用环境温度和电测重量计算精准重量的二元回归方程;并对木材含水率仪进行了实验校正,探讨了纤维饱和点之下探针深度、间距、位置以及温度补偿对含水率仪测量精度的影响,得到了具有较高检测精度时含水率测值的修正公式;此外,探讨了用于干燥过程中各应变检测的图像解析测算法;为树盘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及干燥应变的准确检测奠定了基础。(2)对树盘常规缓慢干燥过程中干缩异向性单独所引起的弦、径向实际干缩应变、弹性应变、黏弹性蠕变应变以及机械吸附蠕变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含水率、材性差异、纹理方向对各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干缩异向性单独作用下,弹性应变和黏弹性蠕变应变均随含水率的降低而减小,而机械吸附蠕变则随含水率的降低而增大,且弦、径向存在相反的机械吸附蠕变;黏弹性蠕变应变不易回复,且蠕变未完全回复就产生了较大的压缩机械吸附蠕变。(3)采用两种不同干燥基准,对比分析了干缩异向性单独作用及其与含水率梯度共同作用对树盘弦向实际干缩应变、弹性应变、黏弹性蠕变应变以及机械吸附蠕变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双重应力作用下,边材在低于纤维饱和点后,就产生了较大的弦向拉伸塑性变形,使得边材应力转向时刻提前;同时黏弹性蠕变应变更容易回复并产生了反向应变,明显减小或部分回复了压缩机械吸附蠕变。(4)根据不同干燥条件和目标含水率(26%,18%,10%)下的各应变特征,选取代表性微元体进行受力分析,揭示树盘干燥过程中内应力的产生、发展及转向机制,进而阐明树盘干燥开裂抑制机理。结果显示,干缩异向性单独作用下,树盘由弦向拉应力向压应力转变发生在含水率自26%降至18%过程中。干缩异向性与心材高、边材低的含水率梯度共同作用下,边材在含水率26%时就完成了应力转向;应力转向前,干缩异向性应力与含水率梯度应力方向相同;转向后,二者方向相反。干缩异向性与边材高、心材低的含水率梯度共同作用下,干缩异向性应力与含水率梯度应力方向相反,含水率梯度引起的非同步干缩应力减弱或部分抵消了干缩异向性应力,其共同作用时的应力状态,主要取决于二者的大小关系。(5)利用饱和湿空气及常压饱和蒸汽对树盘进行干燥前预处理。探讨预处理条件对含水率、干燥速率、干缩率、干燥开裂以及实际干缩应变、弹性应变、黏弹性蠕变应变、机械吸附蠕变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预处理使得树盘初含水率降低,含水率分布更加均匀,干燥速率提高。预处理提高了心材部位的实际干缩应变,使得混合材及边材部位的实际干缩应变降低。此外,降低了树盘含水率降至纤维饱和点以下初始阶段的拉伸弹性应变和黏弹性蠕变应变,在干燥后期产生了压缩黏弹性蠕变应变,并减小了压缩机械吸附蠕变。(6)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对常规干燥过程中树盘的弹性应变和机械吸附蠕变进行了模拟预测。通过网络的训练、验证及测试过程,得到合理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为人工神经网络在干燥应力、应变研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依据。结果显示,两种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均能较好地吻合。弹性应变和机械吸附蠕变预测模型中,其验证集均方差达到的最优误差分别为1.21×10-6和1.26×10-6,两种模型中测试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56和0.939。(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3-01)
刘方成,杨峻,王海东[4](2016)在《大应变下干燥橡胶砂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橡胶颗粒–砂混合物(橡胶砂)作为一种廉价耗能材料应用广泛,但关于其在大应变幅值范围内的模量和阻尼比特性的研究较少。本文应用循环单剪试验,对7种配比的干燥橡胶砂在4种固结压力下的动剪模量和阻尼比特性进行研究,得到其在10-3~10-1应变幅值范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橡胶砂在大应变下:(1)动剪模量相对于纯砂动剪模量衰减,衰减系数随着橡胶含量的增大而降低,随着动应变幅值的增大而减小。(2)阻尼比相对于纯砂阻尼比呈增大趋势,增大系数随着橡胶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应变幅值的增大而减小。(3)固结压力对橡胶砂相对于纯砂动剪模量衰减系数影响较小,但对阻尼比增大系数影响较明显,表现为固结压力越高,阻尼比增大越多,随着动剪应变幅值增大,固结压力对阻尼比影响减小。(4)循环次数对橡胶砂动剪模量和阻尼比影响明显,随着橡胶含量的增加,此影响减小。(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S2期)
王振成,刘爱荣,魏金营,赵永杰[5](2016)在《豆粉压力喷雾干燥机壳体弹塑性应变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YPG-22500压力喷雾豆粉干燥机的薄壁壳体建立轴对称薄壳模型,列出基于薄壳理论的弹塑性变形下能量法的典型方程,给出应变强度与变形刚度的计算方法和条件;根据假设壳体两端固结的边界条件和循环疲劳的工作环境及材料折线硬化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对典型方程进行逐次积分,求得符合精度要求的数值逼近解和关键参数曲线,得到与试验结果极为接近的结论;并指出无量纲变量u-(ε-)对薄壳的几何参数和薄壳两端位移的比率没有太大关系。更为合理地解决了压力荷载下的大型薄壳容器工业设计的弹塑性应变强度和挠度计算问题。(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6年05期)
刘利萍[6](2015)在《实时叁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及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干燥综合征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实时叁平面(real-time three-plane, RT-3PE)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 QTVI)及应变率成像(Strain rate imaging, SRI)技术,测量正常人和干燥综合征患者舒张期左室壁运动速度及左室心肌应变、应变率,评价不同类型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探讨该技术对干燥综合征患者心脏功能变化的初步诊断价值。对象: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根据2002年美国-欧洲干燥综合征分类标准共识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的患者27例。再按是否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原发组)及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组(继发组)两个亚组,原发组15例,继发组12例,健康对照组30例。排除标准:1)各种先天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严重的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病等其它心脏病变;2)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者;3)叁平面图像质量差,无法获取资料信息者。方法:选用美国GE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M5S探头,安静状态下获取二维灰阶图像,测量左室各常规参数,M-型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应用脉冲多普勒超声获得二尖瓣口血流频谱,测量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p)及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p),并计算Ep/Ap。运用4V探头,获取心尖四腔观RT-3PE图像,采用RT-3PEQTVI和RT-3PE SRI技术获取并储存图像,脱机分析左室12节段心肌的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计算左室平均Ve, Va, Ve/Va,左室SRe/SRa,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不同分组的干燥综合征患者所对应室壁的各舒张期峰值、应变峰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干燥综合征患者心脏结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应用脉冲多普勒超声获得二尖瓣口血流频谱,计算Ep/Ap,正常对照组和干燥综合征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运用RT-3PEQTVI技术:3.1与正常组对比:原发组后间隔基底段Ve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11个节段的Ve,12个节段的Ve/Va, mVe, mVe/mVa无明显降低,Va, mVa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继发组12个节段Ve, Ve/Va, mVe, mVe/mVa降低,Va, mV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与原发组比较:继发组12个节段Ve, Ve/Va, mVe, mVe/mVa降低;Va,mV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运用RT-3PE SRI技术:4.1与正常组对比:原发组12个节段SRe和SRa, SRe/SRa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继发组12个节段S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Re, SRe/SRa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与原发组对比:继发组12个节段除SRa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SRe, SRe/SRa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干燥综合征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变早于收缩功能异常和左室形态改变。2.本次研究应用脉冲多普勒超声获得二尖瓣口血流频谱,计算Ep/Ap,该指标评价左室舒张功能不敏感。3. RT-3PE QTVI与RT-3PE SRI技术评价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早于并优于单纯的Ep/Ap峰方法。4. RT-3PE SRI技术中SRe, SRe/SRa均可作为左室舒张功能受损评价指标。RT-3PE QTVI技术中Ve, Va, Ve/Va, mVe, mVa, mVe/mVa均可作为左室舒张功能受损评价指标。5. RT-3PE QTVI技术与RT-3PE SRI技术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评价相关指标对比,RT-3PE QTVI指标Ve较为敏感,RT-3PE QTVI优于RT-3PE SRI技术。(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邵环[7](2010)在《微波处理木材干燥应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榆木为试材,采用切片法对微波处理后试材的应力应变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的微波处理功率和微波处理时间对应力应变的影响,将木材的干燥应变成分细化,在干燥过程中,总应变由自由干缩应变、瞬时弹性应变、粘弹性应变和机械吸附应变组成,分别探讨了不同的微波处理情况对各个干燥应变的影响,以及对应力松弛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自由干缩应变在试材含水率降至FSP以下才会产生。在整个干燥过程中,表层的自由干缩应变最大,越靠近芯层自由干缩应变越小。随着常规干燥过程的进行,含水率逐渐降低,自由干缩应变逐渐增大,但变化的趋势逐渐放缓,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瞬时弹性应变在微波处理结束后,试材各层试条均达到最大值,试材的表层处于拉伸弹性应变极值状态,内部各层处于压缩弹性应变状态极值状态。随着常规干燥的持续进行,表层的拉伸弹性应变逐渐减小,由拉伸弹性应变向压缩弹性应变发展,并在干燥结束时达到最大压缩弹性应变;内部各层的压缩弹性应变逐渐减小,由压缩弹性应变向拉伸弹性应变发展。(3)粘弹性应变的演化规律与瞬时弹性应变基本类似,即木材表层开始产生的是拉伸弹性应变,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逐步过渡到压缩弹性应变;木材内部各层开始产生的是压缩弹性应变,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逐步过渡到拉伸弹性应变,且粘弹性应变与弹性应变处于相同的数量级。(4)机械吸附应变在任何含水率时都会产生,在整个干燥过程中,表层的机械吸附应变为拉伸状态,芯层机械吸附应变为压缩状态,且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5)试材经微波处理后,各层的应力松弛过程可以分为初始阶段的应力急剧减少过程和长时间的近似平坦的缓慢松弛过程。试材经相同的微波功率处理,微波时间越短初始应力越大,残余应力越大;经相同的微波时间处理,微波功率越小初始应力越大,残余应力越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0-05-01)
胡传坤,高建民[8](2008)在《木材干燥过程中应力与应变检测方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木材干燥过程中应力与应变的检测方法。[方法]根据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的原理设计一种非接触式检测木材干燥应力的方法,用应变速率表示木材干燥过程中应力状态,研究木材表面测点位移与干燥时间、温度和含水率的关系。[结果]木材测点位移平均速率有一个峰值,温度越低,峰值出现得越晚,说明应变滞后于应力;同一材料、同一温度的平均位移曲线,端部的峰值先于中部出现。木材表面测点位移与干燥时间存在对数关系,与含水率变化呈线性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干燥速率下降,应变速率变小。[结论]影响木材干燥应力的主要因素有干燥应变速率、干燥温度、含水率梯度和温度梯度。(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6期)
赵铁军,毛新奇,张鹏[9](2006)在《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干燥收缩与开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水泥基材料的抗干缩和抗裂性能,在水泥基材中掺加了体积分数为0,0.75%和1.5%的PVA纤维.通过圆环试验,用裂缝观测镜和裂缝显微观测仪观测裂缝宽度,并计算其裂缝总面积、裂缝数量、最大和平均裂缝宽度.结果表明:添加PVA纤维后基体可获得多裂缝发展与应变硬化效果;裂缝的宽度及数量受基材组成比例和PVA体积掺量影响;当PVA纤维的体积掺量为1.5%时,裂缝的最大宽度可控制在40μm内、平均宽度小于20μm,裂缝面积降至4%以下,裂缝数量增加5倍多,裂缝控制率高于96%.PVA纤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干缩和抗裂性能,可用于高耐久性的混凝土结构建设或重要工程的修补工作.(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S2期)
赵铁军,毛新奇,张鹏[10](2006)在《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干燥收缩与开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水泥基材料的抗干缩和抗裂性能,在水泥基材中掺加了体积分数为0,0.75%和 1.5%的PVA纤维.通过圆环试验,用裂缝观测镜和裂缝显微观测仪观测裂缝宽度,并计算其裂缝总面积、裂缝数量、最大和平均裂缝宽度.结果表明:添加PVA纤维后基体可获得多裂缝发展与应变硬化效果;裂缝的宽度及数量受基材组成比例和PVA体积掺量影响;当PVA纤维的体积掺量为 1.5%时,裂缝的最大宽度可控制在40μm内、平均宽度小于20μm,裂缝面积降至4%以下,裂缝数量增加5倍多,裂缝控制率高于96%.PVA纤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干缩和抗裂性能,可用于高耐久性的混凝土结构建设或重要工程的修补工作.(本文来源于《第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06-11-01)
干燥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木复合地板兼具强化地板的稳定性与实木地板的美观性,且具有环保优势,但在加工中需严格限制其面层、芯层或底层间含水率差异以保证其使用中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因而其所用基材、特别是珍贵表板单板的高品质干燥至关重要。采用高频真空干燥技术干燥单板,干燥量大、平整度好、装材简易,优势明显;但生产中单板含水率、温度检测困难,工艺不成熟,干燥缺陷严重。此外,单板高频真空干燥理论研究甚少。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5 mm厚柞木单板为研究对象,首先,实验确定其较适宜的高频真空干燥工艺(高频发振与停歇时间、木材控制温度Tc、环境压力(Pa),旨在为单板高频真空干燥生产提供借鉴;然后,在该工艺下,对单板不同干燥阶段温度分布、干燥后含水率分布进行测定,分析含水率分布与温度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深入研究单板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机理等提供基础数据;最后,应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获得单板干燥过程应变分布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单板干燥应力发展变化规律、干燥缺陷抑制机理及制定适宜干燥工艺提供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和重要结论总结如下:1)对柞木单板进行不同工艺的高频真空干燥实验,测算木材温度、干燥速度、终含水率及其标准偏差、开裂和翘曲度等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确定其较适宜干燥工艺。结果表明:(1)单板干燥质量与温度、干燥工艺有关。温度升高虽可提高干燥速度,但单板易开裂。其中,工艺1下单板共有11条裂纹(Tc=64.5℃),工艺6下仅1条(Tc=54.5℃);(2)单板终含水率分布均匀性主要受由设备和干燥工艺决定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影响。单板与电极板间设置隔热材料,能使材堆高度方向温度梯度减小,含水率差异减小。工艺6下单板最高与最低终含水率分别为10.31%与7.90%,最大与最小终含水率标准偏差分别为0.79%与0.35%,平均最终含水率为8.60%,且其均方差为1.06%,干燥效果好;(3)工艺6下单板翘曲度最低,都小于1.16%;(4)实验得出的较适宜的单板干燥工艺为,高频发振7 min/停歇1 min、木材控制温度为54.5℃、环境压力为6.5 kPa。2)基于上述研究确定的较适宜干燥工艺,通过光导纤维温度传感器及屏蔽处理后的Pt100测算单板不同干燥阶段温度分布、称重法测算干燥后含水率分布,探究了温度、含水率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温度分布,长度方向,干燥初期近端部略高,中期、后期均匀性增大;宽度方向,干燥初期均匀性大,中期中心高、近侧面低,后期内高外低的温度梯度略有增大;高度方向,中心高、近电极板低,特别是近接地极板低。(2)干燥后含水率分布,长度方向,因单板长度方向初含水率接近、干燥过程温度分布也接近,含水率分布也较为一致;宽度方向,含水率主要受温度分布影响而中心低、近侧端面高;高度方向,受温度分布影响中心低、近电极板高,特别是近接地极板高。3)对用不同颜色组合(喷漆)喷涂后的单板表面散斑图,利用平均灰度梯度作为质量评价参数,确定“黑银”为制斑颜色组合;采集单板干燥过程数字图像,应用DIC技术,计算位移、应变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干燥过程中长度方向应变分布,干燥初期无明显规律,中期中心的应变量接近零、越接近端面越大,后期进一步增大;(2)宽度方向应变分布,干燥初期无明显规律,中期中心为压应变、近侧端面为拉应变,后期拉应变转变为压应变从而全场为压应变;(3)剪切应变分布,干燥初期无明显规律,中期、后期中心接近零,且应变量由中心向周围逐渐发散式增大,但受木材材性影响应变正负有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燥应变论文参考文献
[1].陈阳.干燥条件下混凝土内部非均匀应力/应变的表征与模拟及其对裂缝形成和扩展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孔繁旭.5mm厚柞木单板高频真空干燥工艺及应变分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3].付宗营.常规干燥过程中白桦树盘干燥应力应变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
[4].刘方成,杨峻,王海东.大应变下干燥橡胶砂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
[5].王振成,刘爱荣,魏金营,赵永杰.豆粉压力喷雾干燥机壳体弹塑性应变强度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6
[6].刘利萍.实时叁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及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干燥综合征患者左室舒张功能[D].昆明医科大学.2015
[7].邵环.微波处理木材干燥应变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8].胡传坤,高建民.木材干燥过程中应力与应变检测方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
[9].赵铁军,毛新奇,张鹏.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干燥收缩与开裂[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0].赵铁军,毛新奇,张鹏.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干燥收缩与开裂[C].第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