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超高产基因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结构,株型,基因型,超高产,性状,产量。
小麦超高产基因型论文文献综述
傅兆麟[1](2007)在《小麦超高产基因型的株型结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小麦的株型结构、目前超高产小麦基因型的株型结构和超高产基因型株型结构改良的策略3个方面,对小麦超高产基因型的株型结构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小叶矮秆中大穗高密度松散型、中叶中高秆大穗中密度型和大叶中矮秆大穗紧凑低密度型3种不同类型超高产基因型株型结构的主要性状特征及生产能力分析认为,上述3种类型都具备超高产的产量能力,但小叶矮秆中大穗高密度松散型产量潜力最高。(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傅兆麟,孙其信[2](2004)在《小麦超高产基因型冠层结构有关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4个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对超高产基因型的冠层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非超高产基因型相比,超高产基因型:1.冠层平均高度显着降低,平均穗长、最大叶面积指数、上部叁叶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单茎干物质重和单位面积干物质重显着增加;2.叶面积指数发展协调而稳定、透光率适宜、旗叶叶绿素含量高、SOD酶的活性强、MDA含量低,上叁叶光合速率显着提高;3.单位冠层空间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平均单位空间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3.6%和25.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粒重/叶(mg/cm2)比值和灌浆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本文来源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傅兆麟,孙其信[3](2002)在《超高产基因型小麦冠层叶片生理特性及与有关产量性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 1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为试验材料 ,对超高产基因型小麦冠层结构的生理特性及其与有关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超高产基因型与非超高产基因型相比 ,其冠层叶片具有明显的生理优势 ,表现为 :①灌浆中期至灌浆结束 ,叶面积指数一直维持较高水平 ;②冠层透光率在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较大时较高 ,中后期叶面积指数较小时较低 ;③叶绿素含量平均高 1 1%~ 15 6 % ;④SOD酶活性高 5 6 %~ 16 0 % ;⑤MDA含量从抽穗一直到灌浆后期保持较低水平 ;⑥上叁叶光合速率平均高 15 6 %。相关分析表明 ,叶绿素含量、SOD酶活性与单位叶面积粒数、单位叶面积粒重、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呈显着正相关 ,MDA与上述 5个产量性状呈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傅兆麟,孙其信[4](2001)在《小麦超高产基因型株型结构的研究——Ⅰ株高与茎秆组成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个小麦超高产基因型为试验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超高产基因型的株高与茎秆组成特征。①株高特征:基因型间变幅为68.0~91.0cm,平均值为79.1±6.1cm:②植株高度的配置特征:穗长、倒1节、倒2节、倒3节、倒4节和倒5节配置比例约为1.0:3.0:2.0:1.5:1.0:0.6;③株高构成指数为上部3组(I_1、I_2和I_3)<黄金分割值0.618,基部1组(I_4)>黄金分割值0.618;④各节间茎秆粗度是单峰曲线,以中部为最粗,达到0.412cm,基部为0.368cm,顶部为0.312cm;⑤各节间单位茎长重量和单位茎粗比重指数均呈自下而上减小的趋势,表明超高产基因型各节间自上而下茎秆质量增强,从而保证抗倒高产。(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1-10-01)
傅兆麟[5](2001)在《小麦超高产基因型产量因素、株型和冠层结构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小麦超高产基因型的产量因素结构、株型结构、冠层结构及有关问题,作者利用现有超高产基因型的有关产量性状研究资料和1998—2000年进行的试验资料,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黄淮冬麦区近期育成的小麦超高产基因型,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平均值为606.2万穗/hm~2、40.6粒和44.5克,其中大穗型、中间型和多穗型分别为:471.7、48.3、48.1;616.3、37.9、44.9;和715.3、34.1、40.7。随基因型产量水平的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最大值处在过渡超高产水平上,到超高产水平时略有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呈直线上升趋势。近期黄淮麦区育成的大穗型基因型,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作用小于穗粒重,表明单位面积穗数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要想进一步提高大穗型基因型的产量潜力,还须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穗数。而中间型超高产基因型,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作用略大于穗粒重,表明中间型超高产基因型穗粒重仍须进一步增加。而在决定穗粒重的两个因素穗粒数和千粒重中,穗粒数的直接贡献作用大于千粒重,因此在提高穗粒重时应首先提高千粒重。限制多穗型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则是穗粒重,在决定穗粒重的两个因素中,千粒重的直接贡献作用又大于穗粒数。所以,努力提高穗粒数和适当增加千粒重是进一步提高多穗型产量潜力的主要任务,同时应注意稳定现有穗数水平。 2.建立了超产产基因型的大穗型、中间型和多穗型3种类型的产量因素结构与产量间的优回归方程: y_(大穗型)=131213.6+233.8199x_1-0.1680x_1~2-11599.5x_2+174.4179x_2~2-202.231x_3-1.03712x_3~2 y_(中间型)=-73797.1+91.7240x_1-0.0655x_l~2-116.2486x_2+4.5679x_2~2+2143.6020x_3-22.7180x_3~2 y_(多穗型)=26170.49-65.5308x_1+0.0713x_1~2-551.197x_2+6.1266x_2~2+414.2744x_3-4.1139x_3~2 并以上述回归方程对3种类型在9000~10500、10500~12000、12000~13500和13500~15000kg/hm~2产量水平下的产量因素组合进行了模拟。 3.超高产基因型的茎秆结构特征为:茎高79.1±6.1cm;组成茎高的穗及5个节间长度配置比例(自穗而下)为1:3:2:1.5:1:0.6;各节间粗为0.312、0.393、0.417、0.402、(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01-06-01)
傅兆麟[6](2001)在《小麦超高产基因型产量因素、株型和冠层结构特征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作者对小麦超高产基因型产量因素结构、株型和冠层结构特征的系统研究结果的简要报告.文中介绍了①小麦超产基因型产量因素的构成特征、作用效应;②超高产基因型株型形态性状构成特征及理想株型特征;③超高产基因型冠层结构的一般特征、理想结构特征及叁种典型理想冠层结构特征.(本文来源于《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期刊2001-05-01)
小麦超高产基因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24个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对超高产基因型的冠层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非超高产基因型相比,超高产基因型:1.冠层平均高度显着降低,平均穗长、最大叶面积指数、上部叁叶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单茎干物质重和单位面积干物质重显着增加;2.叶面积指数发展协调而稳定、透光率适宜、旗叶叶绿素含量高、SOD酶的活性强、MDA含量低,上叁叶光合速率显着提高;3.单位冠层空间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平均单位空间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3.6%和25.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粒重/叶(mg/cm2)比值和灌浆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超高产基因型论文参考文献
[1].傅兆麟.小麦超高产基因型的株型结构问题[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
[2].傅兆麟,孙其信.小麦超高产基因型冠层结构有关问题的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傅兆麟,孙其信.超高产基因型小麦冠层叶片生理特性及与有关产量性状的关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
[4].傅兆麟,孙其信.小麦超高产基因型株型结构的研究——Ⅰ株高与茎秆组成特征分析[C].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
[5].傅兆麟.小麦超高产基因型产量因素、株型和冠层结构特征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
[6].傅兆麟.小麦超高产基因型产量因素、株型和冠层结构特征的研究(英文)[C].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