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生物合成论文_毛晶晶,李泽娇,赵雨晴,袁澍,袁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绿素生物合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叶绿素,生物,吊兰,低温,蔷薇,基因,叶绿体。

叶绿素生物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毛晶晶,李泽娇,赵雨晴,袁澍,袁明[1](2019)在《低温胁迫对玉米转绿过程中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低温胁迫下玉米(Zea mays L.)幼苗转绿过程中叶绿素生物合成中间产物的分析,探究转绿过程中低温调控叶绿素合成的机制。【方法】将黑暗下发芽6 d的玉米幼苗分别置于25℃常温和14℃低温条件下见光48 h,测定见光前和不同温度下见光后幼苗的叶绿素生物合成的主要前体物质积累量,以分析低温对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影响。【结果】在25℃常温下,光照促进叶绿素(Chl)和血红素(heme)的合成;而在14℃低温胁迫下,δ-氨基乙酰丙酸(ALA)和Mg-原卟啉Ⅸ(Mg-ProtoⅨ)的积累量显着上升,单卟啉胆色素原(PBG)、尿卟啉原Ⅲ(UrogenⅢ)、粪卟啉原Ⅲ(CoprogenⅢ)、原卟啉Ⅸ(ProtoⅨ)、Mg-原卟啉甲酯(Mpe)、Mg-原卟啉Ⅸ二酯(Mpde)、原叶绿素酸酯(Pchlide)和叶绿素酸酯(Chlide)光照后积累量较常温下低,最终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表明ALA向PBG的转化、及Mg-ProtoⅨ向Mpe的转化过程可能受到低温抑制。【结论】14℃低温通过影响ALA向PBG的转化以及Mg-ProtoⅨ向Mpe的转化,抑制玉米的转绿过程。(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佳佳,于旭东,蔡泽坪,吴繁花,罗佳佳[2](2019)在《高等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素生物合成由L-谷氨酰-tRNA到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共有15个步骤,涉及15种酶催化反应,其中任何一种酶基因突变或通过抑制剂抑制其活性均有可能导致叶绿素含量变化,从而影响光合效率甚至导致植株死亡。高等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除了受如光照、稀土元素等外部环境条件调控以外,其内在基因调控也十分重要。本综述将高等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途经划分为叁个阶段,以此概述其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8期)

王峰,闫家榕,陈雪玉,姜程浩,孟思达[3](2019)在《光调控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光信号(光强、光质、光周期及昼夜节律中光暗变化)对叶绿素含量及其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影响。重点归纳了光信号途径中主要转录因子对叶绿素合成基因的调控机制,强调了表观遗传修饰在光调控叶绿素合成中的重要作用,以期探索光调控叶绿素积累的有效途径及靶标分子,为利用基因工程和环境调控手段定向调控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叶绿素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上官燕,李娇爱,王哲,孙亿敬,刘祉辛[4](2018)在《RACK1依赖的miRNA途径参与调节植物叶绿素的生物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探索活化C激酶受体1(receptor of activated C kinase 1,RACK 1)在调节植物microRNA(miRNA)的生物发生,以及其靶基因中的关键作用,对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网站上共享的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有关rack1突变体的小RNA序列数据重新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挖掘,找到了19个新miRNA.通过解析差异miRNA表达,鉴定到了特异调控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HEMA和HEMC表达的miRNA,为今后深入系统地研究RACK1在调节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机理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也为利用公共数据库挖掘潜在的数据信息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设想和思路.(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韩巧红[5](2017)在《低温胁迫对水稻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叶绿体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素广泛存在于光合生物体内,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农作物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由15种酶催化的一系列反应组成,其过程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低温是植物经常遇到的一种环境胁迫因子,也是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叶绿体发育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幼苗早期的转绿阶段。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一种喜温作物,对低温非常敏感。本实验以水稻为研究对象,检测了幼苗转绿过程中,低温胁迫对叶片叶绿素生物合成、叶绿体发育、类囊体蛋白积累、光合作用以及活性氧产生等的影响,探究水稻幼苗转绿过程对低温的响应机制。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低温胁迫下,转绿过程中,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明显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降低。对低温胁迫下叶绿素代谢流分析可知,低温下转绿过程中ALA、Proto Ⅸ、Mg-proto Ⅸ以及Chlide的合成受阻,Urogen Ⅲ和Coprogen Ⅲ大量积累,并且胁迫下催化ALA、Mg-proto Ⅸ和Chlide合成的酶活性降低,说明低温下酶活受到抑制可能是叶绿素合成受阻的主要原因。2.蛋白印迹分析表明,18 ℃低温胁迫下转绿过程中PSⅡ和PSⅠ蛋白的积累明显受到抑制;12 ℃低温处理时,除PSⅡ的D2外,其他蛋白在转绿48 h均未检测到。3.18 ℃的低温胁迫下叶绿体的发育受到抑制,类囊体排列疏松;12 ℃的低温胁迫下叶绿体的发育受阻,转绿48 h未见典型的类囊体形成。4.18 ℃的低温胁迫下转绿过程中Fv/Fm显着下降,NPQ显着升高;12 ℃低温胁迫下转绿过程中幼苗Fv/Fm和NPQ的下降或上升程度更大。5.组织原位染色和定量分析表明,常温下(28 ℃)转绿过程中活性氧逐渐积累,低温胁迫导致转绿过程H2O2和O2·-的积累均明显上升,且12 ℃处理后幼苗H2O2和O2·-的上升程度更大。6.转绿过程中,低温胁迫导致叶片细胞死亡数量明显增加。7.不同程度的低温胁迫对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形态和大小均无明显的影响,但是低温胁迫下上下表皮气孔均较小。(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Silvio,Moreno,Delgado,Nascimento[6](2016)在《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终端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总结了叶绿素/细菌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四个末端酶,有利用更好地理解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反应机制。叶绿素(Chl)/细菌叶绿素(Bchl)的生物合成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生是必要的,其中四种不同的酶催化最后的化学反应步骤,以合成叶绿素/细菌叶绿素,它们是:依赖光的原叶绿素酸酯(Pchlide)氧化还原酶(LPOR:EC 1.3.1.33),不依赖光的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DPOR:EC 1.3.7.7),负责减少C17=C18双D形环的四吡咯原叶绿素酸酯形成叶绿素酸酯。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COR:EC 1.3.99.15)负责B环中C7=C8双键的还原。二乙烯基还原酶(DVR:EC 1.3.1.75)负责8乙烯基集团的还原。本研究通过这些酶的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分析,以及与其结构交互作用的分析,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研究利用MEGA 6软件完成,明确了DVR,DPOR和COR以及固氮酶具有非常高的相似度,具有共同的特征,LPOR与它们具有较小的相似度,并且,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了新的保守区域。(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11-01)

王希希[7](2016)在《甜瓜属异源四倍体光合特性及其叶绿素生物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甜瓜属人工异源四倍体(Cucumis × hytvJ.F.Chen&J.H.Kirkbr,2n = 4x = 38)(简称“新种”)是栽培黄瓜'北京截头'(C.sativus,父本,2n = 2x=14)和黄瓜近缘野生种酸黄瓜(C.hystrix,母本,2n = 2x = 24)经过有性杂交、胚拯救和染色体加倍创制的新物种。该异源四倍体具有一个明显有别于二倍体亲本的新表型,即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其幼叶表现出明显的黄化现象,随着植株的生长可逐渐恢复至绿色,且该性状在自交后代中可稳定遗传。针对该叶色变异现象,本文对新种及其双亲进行了如下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为表型和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包括新种及其双亲的生长发育状态、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各项参数和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另一方面为叶绿素生物合成代谢分析,研究了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中间代谢产物含量变化以及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基因序列差异,初步探讨新种幼叶黄叶产生原因,分析异源多倍化对新种表型和基因产生的影响,为揭示新种幼叶黄化机制提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新种以及双亲的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比较分析与双亲相比,新种黄化幼叶中的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总叶绿素(Chl)含量均显着降低,成熟功能叶中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叶色表型一致,表明新种幼叶黄化是由叶绿素含量降低引起的。植株叶面积、干物质含量以及种子重量和大小的测定结果显示,新种生长发育各项指标均介于其双亲之间,并偏父性遗传,说明叶绿素缺乏症状并没有阻碍新种的生长发育。同样,净光合速率、PSII最大光学效率和ΦPSII实际光学效率等光合特性的测定结果均显示,新种的各项光合参数指标都介于其双亲之间并表现为偏父性,说明新种的叶绿素缺乏症状并未对其光合作用造成显着影响。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新种黄化幼叶中叶绿体的类囊体膜结构异常,基粒垛迭片层松散,数目明显减少,且排列不规则;而复绿功能叶则有所恢复。由此推测,叶绿素缺乏可能与叶绿体结构的紊乱有关。2.新种及双亲叶绿素生物合成代谢分析叶绿素生物合成中间代谢产物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与双亲相比,新种黄化幼叶的Corogen Ⅲ相对含量迅速下降,并导致下游各中间产物Proto Ⅸ、Mg-Proto Ⅸ和Pchlide含量都显着减少,而上游前体物质ALA、PBG和Urogen Ⅲ积累。成熟功能叶中CorogenⅢ含量和下游中间产物含量相比幼叶则有所升高,与双亲无显着差异。因此推测受阻步骤可能在 Urogen Ⅲ→Corogen Ⅲ。通过对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19个关键酶基因进行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结果表明,POR、HEMA1和HEME2叁个基因在新种黄化幼叶中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双亲,而其它的16个基因与双亲无显着差异,其中HEME2是控制Corogen Ⅲ合成的催化酶基因。因此推测,新种幼叶的黄化与叶绿素生物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下调密切相关。3.新种及双亲中POR、HEMA1和HEME2基因的克隆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分别从酸黄瓜、栽培黄瓜和新种中克隆了 POR、HEMA1和HEME2叁个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酸黄瓜POR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199 bp,编码399个氨基酸,与栽培黄瓜POR基因相比,存在14个碱基位点和1个氨基酸位点的差异;酸黄瓜HEMA1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659 bp,编码552个氨基酸,与栽培黄瓜HEMA1相比具有25个碱基位点和3个氨基酸位点的差异;酸黄瓜HEME2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179 bp,编码392个氨基酸,与栽培黄瓜HEME2仅有6个碱基位点差异,氨基酸序列则完全一致。而新种中可克隆出两条分别与酸黄瓜和栽培黄瓜碱基序列相一致的基因序列。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序列在异源多倍化过程中并没有发生碱基突变,然而存在明显的基因重组现象。因此推测,叶绿素合成关键酶基因在异源多倍化过程中虽未发生碱基突变,然而不同碱基序列的基因重组可能对基因表达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董立花,杨勇,韩巧红,贾学静,袁明[8](2015)在《宽叶吊兰叶绿素生物合成的昼夜节律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被子植物中,从谷氨酰-tRNA到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由许多酶催化的级联反应,其中间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光反应活性和细胞毒性,因此这一过程在细胞内受到严格的调控。本研究通过检测宽叶吊兰叶片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14种中间产物含量随昼夜节律的变化,探讨昼夜节律对宽叶吊兰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间产物ALA(δ-氨基乙酰丙酸)、PBG(胆色素原)、ProtoⅨ(原卟啉Ⅸ)、Heme(血红素)、Mg-ProtoⅨ(镁原卟啉Ⅸ)、Chlide a(叶绿素酸酯a)、Chlide b(叶绿素酸酯b)、Chl a(叶绿素a)、Chl b(叶绿素b)受光诱导,而UrogenⅢ(尿卟啉Ⅲ)、CoprogenⅢ(粪卟啉Ⅲ)和Pchlide(原叶绿素酸脂)受黑暗诱导,尤其是Pchlide在黑暗中的积累量显着增加;Mpe(镁原卟啉Ⅸ单甲酯)和Mpde(镁原卟啉Ⅸ二酯)具有2个积累峰值,分别出现在中午12∶00和夜间24∶00。说明叶绿素生物合成受昼夜节律的调控,但其中间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昼夜节律并不完全一致。(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董立花[9](2015)在《金心吊兰的叶绿素生物合成以及光胁迫的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素广泛存在于绿色植物中,对植物的生长及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植物体内,叶绿素代谢是一个高度有序的过程,由多种酶通过一系列相互协调的催化反应组成。金心吊兰(Chlorophytum capense var. medio-pictum)为宽叶吊兰(Chlorophytu. capense (L.) Kuntze)的园艺栽培变种,是百合科(Liliceae)吊兰属(Chlorophytum)多年生植物,叶片中心黄色,边缘绿色,形成绿-黄-绿的嵌合纵条纹。本研究以金心吊兰为材料,检测了金心吊兰叶片金心部分和边缘部分的叶绿素代谢流中间产物的变化,分析了光系统Ⅱ核心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叶表皮的发育状况,对金心吊兰金心部分和边缘部分在强光胁迫下的生理响应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了叶绿素代谢流中间产物的变化,发现金心吊兰金心部分在叶绿素代谢途径中存在3个受阻位点:ALA、Proto IX和Pchlide的合成。由于金心吊兰金心部分在合成开始的ALA已受到抑制,由此推测ALA合成受阻可能是其形成黄色叶条纹的主要原因。2.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了叶绿素代谢受阻对叶片蛋白、质体蛋白和光系统Ⅱ核心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金心吊兰金心部分的总蛋白含量和质体蛋白的含量显着低于其他部分,并且在金心部分检测到微量的D1蛋白,说明金心部分可能存在有功能的光系统。3.通过植物解剖学和植物化学等手段分析了叶绿素代谢受阻对叶片结构和纺锤根形成及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心吊兰金心部分表皮细胞和气孔器均显着大于全绿吊兰和金心吊兰边缘部分,但金心吊兰金心部分表皮细胞密度和气孔密度显着小于全绿吊兰和金心吊兰边缘部分;与全绿吊兰相比较,金心吊兰纺锤根的较细长,须根较多;同时纺锤根中的总多酚含量显着低于全绿吊兰。4.研究了叶绿素代谢受阻后叶片对植物光合功能及强光胁迫的响应,发现在正常的光照下,金心部分PSⅡ的活性显着低于其它部分,但活性氧含量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说明金心部分吸收的光能可能有相当部分被用于产生活性氧。在强光胁迫的6h内,金心部分的光合活性迅速下降,但活性氧的波动不大,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也较小,均低于其他部分。短时强光胁迫导致吊兰叶片的非光化学淬灭上升,而金心部分上升幅度较少,说明吸收的过多光能在金心部分不是以热耗散的形式消耗掉,并且金心部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到胁迫前的非光化学淬灭水平。(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卫晶晶[10](2013)在《金叶弯刺蔷薇叶片形态、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 Schrenk)是一种原产新疆的野生蔷薇,耐寒性、耐旱性及抗病能力强,有许多优良基因,是珍贵的抗性种质资源。金叶弯刺蔷薇是弯刺蔷薇经γ射线辐射后得到的金叶突变体。其叶片在整个生长期一直保持鲜艳的金黄色或淡绿黄色,具有突出的观叶价值。另外,其金叶突变性状能够稳定遗传,并保持了原种弯刺蔷薇的连续开花性、强抗寒性等特性。而且,尽管其生长势较弯刺蔷薇弱,且叶片有日灼现象,但其仍能正常生长。因此,金叶弯刺蔷薇不但可直接作为彩叶观赏植物进行栽植,更是一种新的种质资源,为培育金黄叶月季新品种奠定了物质基础。为了今后进一步利用该种质材料,同时也为深入进行叶色突变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打下基础,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试验以弯刺蔷薇为对照,对金叶弯刺蔷薇的叶片形态、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光合作用特性进行分析,以探讨造成金叶突变的可能生理原因及其形态与光合适应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与弯刺蔷薇相比,金叶弯刺蔷薇叶片LAM显着降低,叶片上表皮刺毛消失,下表皮刺毛变稀疏,同时叶片角质层和细胞壁变薄,栅栏组织细胞变小,栅栏组织细胞内叶绿体数目减少。叶绿体超微结构研究发现,金叶弯刺蔷薇的叶绿体与弯刺蔷薇同样具有完整的叶绿体结构,类囊体膜片层系统包括基质片层和基粒片层,但其叶绿体基质浓度降低,片层数量减少且排列疏松,并且叶绿体有膨胀现象。金叶弯刺蔷薇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其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ALA、PBG、UrogenIII、CoprogenIII的含量显着降低,关键酶ALAD和UROS活性也下降,但没有显着达到显着水平。2.金叶弯刺蔷薇和弯刺蔷薇光合日变化趋势在春、秋两季大致相同,均为单峰型。春季,金叶弯刺蔷薇的Pn小于弯刺蔷薇,其Pn在9:00-11:00下降主要是由气孔限制引起,11:00后下降主要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造成。秋季,金叶弯刺蔷薇的Pn也小于弯刺蔷薇,并且差异更为显着,此时Pn的下降主要是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金叶弯刺蔷薇和弯刺蔷薇的Fv/Fm分别为0.78和0.76,金叶弯刺蔷薇的Fo显着低于弯刺蔷薇。金叶弯刺蔷薇和弯刺蔷薇的Fv’/Fm’、ΦPSⅡ及qP日变化均呈先降后升趋势,中午达到最低值;二者的NPQ日变化为先升后降趋势,并且金叶弯刺蔷薇的NPQ在9:00和13:00显着高于弯刺蔷薇。3.清晨时分,金叶弯刺蔷薇和弯刺蔷薇的DEPS为0;但是中午时刻,二者之间的DEPS没有差别。金叶弯刺蔷薇的VAZ显着小于弯刺蔷薇。4.金叶弯刺蔷薇POD活性在7:00和9:00显着高于弯刺蔷薇,但CAT活性在11:00以后显着低于弯刺蔷薇。金叶弯刺蔷薇9:00的APX活性及GR活性显着高于弯刺蔷薇,其在15:00的APX活性显着低于弯刺蔷薇。金叶弯刺蔷薇AsA含量及AsA/DHA比例在11:00后均显着高于弯刺蔷薇,而GSH、GSSG和GSH/GSSG比例只在11:00显着高于弯刺蔷薇。与弯刺蔷薇相比,金叶弯刺蔷薇的H2O2含量没有显着差别,但是MDA含量显着高于弯刺蔷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06-01)

叶绿素生物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叶绿素生物合成由L-谷氨酰-tRNA到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共有15个步骤,涉及15种酶催化反应,其中任何一种酶基因突变或通过抑制剂抑制其活性均有可能导致叶绿素含量变化,从而影响光合效率甚至导致植株死亡。高等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除了受如光照、稀土元素等外部环境条件调控以外,其内在基因调控也十分重要。本综述将高等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途经划分为叁个阶段,以此概述其最新研究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绿素生物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1].毛晶晶,李泽娇,赵雨晴,袁澍,袁明.低温胁迫对玉米转绿过程中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9

[2].李佳佳,于旭东,蔡泽坪,吴繁花,罗佳佳.高等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9

[3].王峰,闫家榕,陈雪玉,姜程浩,孟思达.光调控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19

[4].上官燕,李娇爱,王哲,孙亿敬,刘祉辛.RACK1依赖的miRNA途径参与调节植物叶绿素的生物合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韩巧红.低温胁迫对水稻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叶绿体发育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7

[6].Silvio,Moreno,Delgado,Nascimento.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终端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7].王希希.甜瓜属异源四倍体光合特性及其叶绿素生物合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8].董立花,杨勇,韩巧红,贾学静,袁明.宽叶吊兰叶绿素生物合成的昼夜节律变化[J].植物科学学报.2015

[9].董立花.金心吊兰的叶绿素生物合成以及光胁迫的耐受性[D].四川农业大学.2015

[10].卫晶晶.金叶弯刺蔷薇叶片形态、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论文知识图

和ygld2基因在5A和5B物理图上可...黄化突变体及亲本叶绿素生物合成正反交杂种与栽培黄瓜叶绿素生物合成野生型(WT)和突变体(MT)油菜叶绿素2-6与叶绿素生物合成相关的DE...gws突变体叶绿素生物合成中间产...

标签:;  ;  ;  ;  ;  ;  ;  

叶绿素生物合成论文_毛晶晶,李泽娇,赵雨晴,袁澍,袁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