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构造论文_马建,黄帅堂,吴国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构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田,剩余,圈闭,油藏,无人机,砂岩,油气田。

微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马建,黄帅堂,吴国栋[1](2019)在《基于微型无人机摄影技术的微构造信息提取研究——以博-阿断裂乌苏通沟东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型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了博-阿断裂在乌苏通沟东岸的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解译DEM数据,并结合野外调查工作,明确了断裂在乌苏通沟东岸冲洪积扇上19.3~31.1m的水平位错。分析获取的陡坎剖面,且对比陡坎两侧地貌的剥蚀程度,认为陡坎形成后受到后期水流的侵蚀,部分陡坎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断裂的实际垂直位错在0.7m左右。通过实例展示了无人机摄影技术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巨大潜力以及在微构造信息提取中的独特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孙海燕,王玉荣[2](2019)在《木材细胞壁超微构造的形成、表征及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壁是木材的实体物质,细胞壁超微构造因纤维素大分子链复杂的排列方式而具有多样性。微纤丝和结晶区均属木材细胞壁的超微构造,其形成、表征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从微纤丝和结晶区的生物形成、微纤丝角和结晶度的表征方法、微纤丝角和结晶度在木材径向及轴向上的变化规律和少数树种中微晶形态变化特点,以及细胞壁超微构造与细胞形态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综述,提出微纤丝取向形成机制的研究,细胞壁各层厚度累积的过程,以及纤维素微晶形态在木材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期为基于细胞壁微纤丝角、结晶度和微晶形态来进行多性状的综合遗传改良和早期良种选育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江虹[3](2018)在《达14断块区微构造特征及其对油藏开发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达14断块区为典型的多层状砂岩储层类断块油藏,含油层系有二套,分别为下白垩系腾格尔组上段和都红木组一段,仅注水开发5年多就进入高含水开发中晚期阶段,随着"叁大"开发矛盾的显现,其开发效果和效益变差。针对该区断裂构造发育、储层分布相对较稳定的特点,对该区开展了微构造地质特征研究,以叁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为主要技术,编制含油层系顶界面微构造图,结合测井小层精细对比落实微断层、微新断块圈闭等,并结合开发动态分析微构造对断块油藏的开发影响,指导制定剩余油挖潜措施对策,为改善达14断块区高含水阶段开发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8年S2期)

郭春涛[4](2018)在《某油田微构造及其开发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之后,如何动用剩余油成为难题,而微构造研究则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研究表明,正向微构造部位的油井生产情况最好,见水晚,含水上升慢,同时也富集最多的剩余油;负向微构造部位的油井生产情况最差,见水早,含水上升快,同时剩余油也最少;而斜面微构造部位的油井生产情况介于两者之间。(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张道连[5](2018)在《微构造精细研究在油田中高含水期开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中高含水开发的后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构造因素不再是大中型构造而是微构造。主要阐述了微构造概念、分类、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等,并以双河油田微构造研究实例阐述了微构造精细研究在油田中高含水期开发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01期)

奎明清,胡望水,李瑜,沈润凯,曹继华[6](2017)在《柴达木盆地涩北二号生物气田微构造对气藏气水分布动态变化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涩北二号气田开发后期边水水侵方向预测、井网调整等问题,综合考虑背斜构造边水气藏特征,提出以微构造研究为基础,结合实际生产数据,分析微构造对气藏气水分布动态变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微构造图所界定气水边界更符合实际生产,负向微构造所在位置可动水饱和度明显偏高,水侵面积与可动水饱和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位于负向微构造开发井平均单井日产水量为10.26m~3,位于正向微构造开发井平均单井日产水量为1.52m~3。研究认为:(1)气水边界线分布趋势与气藏微构造等值线分布趋势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气藏气水分布特征明显受微构造分布特征控制;(2)气藏内水侵常常首先发生在气藏边缘小低点、小沟槽等负向微构造内;(3)负向微构造带内边水水体量较大,边水驱动力强,边水推进速度较快;(4)涩北二号气田气藏下步实现高效开发,降低水淹速度,其有效方法是有效地控制沟槽带内开发井的产气速度,并在微构造高点增加新井以完善井网。(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苏琛[7](2017)在《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微构造识别及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为对象,综合地震、测井、地质、动态等多种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叁维地震资料解释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对东河砂岩进行了精确地层划分和对比,开展了微构造识别及特征研究。通过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明确了目的层东河砂岩段为一个不完整的叁级层序,进一步划分为2个准层序组5个准层序;对应于传统地层单元的2个砂层组、5个小层;在此基础上,对1小层识别出16个单砂体,2小层识别出21个单砂体。在地震资料识别地层单元级别的分析基础上,分析了目的层不同界面组合类型的地质-地震响应特征及薄层效应,提出了地层界面位置的校正方法;综合波形、方差、反演等多地震信息提出识别微构造方法;在地震精细解释的基础上,油藏区识别断层38条;结合常规剖面及不同地震属性对目的层进行精细全叁维解释,并利用变速成图及井校技术得到目的层顶面微构造图。对目的层共识别出76个微构造并明确了微构造的形态、类型、及成因;本区微构造的形成以构造作用和砂体沉积作用为主。针对东河砂岩段顶界面,识别出正向微构造44个,斜面微构造8个,负向微构造24个。通过对本区微构造特征及生产动态数据的研究分析弄清了微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及徽构造与油井生产的关系。经过2015年、2016年新钻井验证,预测深度与实际钻遇构造绝对平均误差为2.08m,相对误差0.5‰,误差远小于解释标准要求,较老构造图精度有较大提高,可为实际生产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厉愿,杜志恒,效存德[8](2017)在《东天山庙儿沟平顶冰川冰组构和微构造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德国Alfred-Wegener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用自动组构分析仪G50测试了东天山庙儿沟冰芯(43°03'19″N,94°19'21″E,4 512 m a.s.l.;2005年钻取,长58.7 m)冰微构造和组构,分析其特征并解释其所蕴含的意义。冰微构造和组构随深度的演变总体相似于其他中国山地冰川冰的观测结果,同时展示了其季节性特征。部分样品的测试结果有所波动,可能是样品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发生改变所致。组构型反应的力场较为简单,主要为中下部的单轴压应力作用。正常晶粒生长、多边形化作用和应变导致的边界迁移再结晶不能解释其在某一深段占据主导,而可能是叁者共同作用于所有冰芯深部。(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7年02期)

贾茹,付晓飞,孟令东,巩磊,刘志达[9](2017)在《断裂及其伴生微构造对不同类型储层的改造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断裂带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即断层核和破碎带。由于断层核、破碎带与母岩间的物性具有一定差异,断裂在低-非孔隙性岩石和高孔隙性岩石中的表现形式明显不同,使其对储层物性具有相反的改造作用。传统观点认为,储层受力变形均会形成裂缝,而实际上高孔隙性储层中发育的是变形带,会降低储层的物性。中国含油气盆地多为陆相盆地,储盖层普遍为砂泥互层地层,受岩石固结程度、泥质含量、物性等因素影响,断裂在砂泥互层地层中具有6种断裂带结构类型:解聚型断裂带、碎裂型断裂带、层状硅酸盐-框架断层岩型断裂带、断层角砾岩型断裂带、断层泥型断裂带和涂抹型断裂带。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葡萄花油层高孔隙性储层和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致密火山岩储层为例,系统剖析断裂伴生微构造类型及其对储层反向改造作用。通过对大庆长垣杏树岗背斜带过断裂带钻探X7-20-S632井的岩心观察,发现断裂滑动面周围伴生大量变形带,且随着距滑动面距离增加,变形带密度越来越小。微观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变形带具有比母岩更低的孔渗性。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为致密的火山岩储层,储层变形后形成裂缝,徐中、徐东断裂两侧伴生裂缝密度随着距断裂距离增加逐渐减小,统计表明,断裂附近火山岩储层较远离断裂储层的孔隙度明显提高。依据断层核、破碎带的分布规律,建立了理想的地质模型,模拟了断裂伴生微构造的发育对流体流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储层中的变形带或裂缝发育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流体流动具有明显的阻滞或输导作用,因此,断裂及伴生微构造对储层物性具有反向改造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孙天一,柳成志,康乐[10](2016)在《沈161块S_3~2亚段微构造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精细小层对比的基础上、采用密井网大比例尺绘图方法对沈161块微构造进行研究,划分出叁种微构造单元和四种配置模式。根据单井累计产量资料表征剩余油含量,研究不同的微构造类型及配置模式对剩余油的控制程度。分析认为:微构造正向单元、顶凸底凸型配置模式发育处是沈161块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当有利区域恰好发育分流河道沉积微相时对剩余油有着最好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微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细胞壁是木材的实体物质,细胞壁超微构造因纤维素大分子链复杂的排列方式而具有多样性。微纤丝和结晶区均属木材细胞壁的超微构造,其形成、表征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从微纤丝和结晶区的生物形成、微纤丝角和结晶度的表征方法、微纤丝角和结晶度在木材径向及轴向上的变化规律和少数树种中微晶形态变化特点,以及细胞壁超微构造与细胞形态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综述,提出微纤丝取向形成机制的研究,细胞壁各层厚度累积的过程,以及纤维素微晶形态在木材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期为基于细胞壁微纤丝角、结晶度和微晶形态来进行多性状的综合遗传改良和早期良种选育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1].马建,黄帅堂,吴国栋.基于微型无人机摄影技术的微构造信息提取研究——以博-阿断裂乌苏通沟东岸为例[J].中国地震.2019

[2].孙海燕,王玉荣.木材细胞壁超微构造的形成、表征及变化规律[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3].陈江虹.达14断块区微构造特征及其对油藏开发影响研究[J].中国矿业.2018

[4].郭春涛.某油田微构造及其开发特征[J].石化技术.2018

[5].张道连.微构造精细研究在油田中高含水期开发中的应用[J].云南化工.2018

[6].奎明清,胡望水,李瑜,沈润凯,曹继华.柴达木盆地涩北二号生物气田微构造对气藏气水分布动态变化的控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

[7].苏琛.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微构造识别及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8].厉愿,杜志恒,效存德.东天山庙儿沟平顶冰川冰组构和微构造的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17

[9].贾茹,付晓飞,孟令东,巩磊,刘志达.断裂及其伴生微构造对不同类型储层的改造机理[J].石油学报.2017

[10].孙天一,柳成志,康乐.沈161块S_3~2亚段微构造特征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论文知识图

保山微陆块晚石炭世火山岩野外特征(...微结构金属丝阵列用于时间反演超分辨...及其反射群时延决定微带线等效介...展示频率(单位:GHz)(左图)以大肠杆菌为模板合成的CdS纳...井及周围鼻状隆起及断鼻微构

标签:;  ;  ;  ;  ;  ;  ;  

微构造论文_马建,黄帅堂,吴国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