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转换论文-雷汉军,卢志瑜,刘叁玲

节点转换论文-雷汉军,卢志瑜,刘叁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节点转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钢结构,变形控制,转换节点,施工模拟

节点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雷汉军,卢志瑜,刘叁玲[1](2019)在《钢结构重大转换节点焊接变形控制施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钢结构重大转换节点在施工时的焊接应力进行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en的单元激活与钝化功能,将施工阶段转换节点所受恒载、活载以及焊接荷载按不同施工步分阶段加载于结构上,其中焊接荷载的模拟为假设该转换节点就位后即与之相连的梁柱同时进行焊接,焊接后连接点由铰接变为刚接的形式来实现。通过模拟可获得节点焊接应力图,施工时在焊接应力较大处增设卡马,使得焊接产生的应力可传递到卡马上,待焊缝强度足够后再割除卡马。该研究对施工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广东土木与建筑》期刊2019年08期)

韩锋,古松,张春涛,王丽平[2](2019)在《大型站房不连续截面柱转换节点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柳州高铁站站房中大量使用的叁类不连续截面柱转换节点进行稳定性试验研究。首先,采用位移控制加载方式对叁种转换节点进行静力加载,观察节点在持续压力下的变形和破坏特征。然后,基于数值计算和试验测试结果,对比分析节点的承载能力和耗能性能。结果表明:叁类建议转换节点的承载能力均远远大于300 kN,满足工程应用中承载能力的要求;节点的塑性变形能力大,滞回耗能性能好,其中内含十字形钢板柱的变截面转换节点的屈服强度最高,变形能力最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优先选用此类不连续截面柱转换节点。(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9年07期)

何立才[3](2019)在《某型钢混凝土转换梁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超限高层型钢混凝土转换梁,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详细的节点非线性分析。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各部位的受力状态,为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9年07期)

吕君茹[4](2019)在《海底节点地震转换波迭加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中含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石油等化石能源。而地震勘探作为油气勘探最有效的手段自然也被应用于海洋资源勘探中。我国近海陆相沉积盆地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依靠海上拖缆地震勘探难以获得可靠的储层评价及流体检测结果。由于横波无法在海水中传播,为了获取更加丰富的纵波及转换横波信息,目前海洋地震勘探常常采用海面激发、海底接收的海底节点(OBN-Ocean Bottoms Nodes)地震勘探技术,OBN技术可在海洋资源勘探及深海地质调查中发挥技术优势并解决相应难题,但由于其观测方式的特殊性,转换波数据处理及迭加等方法有别于常规拖缆地震。速度分析、动校正等过程都是在共反射点道集或者共转换点道集上进行的,而抽取道集的关键在于正确的计算纵波反射点位置以及转换波转换点的位置,陆地上用于计算反射点位置及转换点位置的方法均是基于炮检点位于同一水平面这样一个假设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陆地上用于抽取道集的反射点位置和转换点位置计算方法不再适用于OBN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过程。而由于海水层的影响,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与陆地也有所差别,这导致他们的时距曲线也不再相同,这也会影响速度分析及动校正的精度。道集抽取、速度分析、动校正等过程均会影响迭加成像的剖面质量,为了使迭加成像结果更加准确,本文利用OBN观测方式的几何关系,讨论了水平层状介质纵波反射点位置的两种求取方法,分析了海水的深度以及波阻抗界面深度对反射点位置的影响,并推导了在OBN观测系统下,纵波时距曲线。对于转换波,讨论了陆地转换波转换点位置的求取方法,以及OBN转换波转换点位置的求取方法,分析讨论了海水深度、地层厚度、以及纵横波速度比对转换点位置的影响,推导了OBN技术转换波时距曲线公式。接着利用本文提到的方法进行了水平层状模型及复杂模型的试算,并与常规的道集抽取、速度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文提到的方法计算得到的反射点及转换点位置更加准确,速度分析结果更接近迭加速度,通过这两个模型的处理模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并将本文提到的一系列处理过程应用于实际海洋OBN资料的处理中,得到了较好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5-31)

赵宁博,刘伟,罗嵘,胡顺仁[5](2019)在《无线传感器节点工作模式转换策略优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工作模式转换可提高能效,但现有控制策略人工干预较多,且缺少评估能效的指标。结合有限状态机和强化学习算法建立了对模式转换进行控制决策的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能耗、单位能耗的数据吞吐量两个量化指标,构建了收益差分矩阵以评价转换策略的优劣,构造特征函数并描述其能效,建立了优化模型。通过同样数量的工作模式组合和不同数量的工作模式组合两个层次,对不同转换策略进行了评价。与一般控制策略相比,该模型在降低约57%能耗的同时,只损失了约14%的数据吞吐量,相对于其他研究,其降低了更多能耗,能够延长节点寿命,为节点工作模式控制提供模型支持和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罗思凡[6](2019)在《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节点的AD转换与数据存储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解决油气勘探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种方法。针对传统有缆地震勘探采集系统的种种弊端,目前地震勘探无线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是在课题组总体设计的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系统框架下,开展了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节点的AD转换与数据存储系统开发研究。完成了单分量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节点的AD转换、数据存储以及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发送数据等研究开发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叁分量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节点的相应功能。数据采集端采用动圈式检波器,选用精度高达32位、采样率最高可设置为4000Hz的AD转换器ADS1282对模拟地震信号进行采样转换,以满足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要求。由于无线采集节点采用的供电电池能量有限,为了延长无线采集节点的野外工作时间,选用STM32L1和STM32L4系列超低功耗单片机作为微控制器。为解决传输网络不佳、掉电等意外发生而导致数据丢失的问题,开发的AD转换与数据存储系统具有本地存储功能。通过移植FatFs文件系统,将AD转换后的地震数据按照时间顺序写入大容量存储器TF卡中,以便随时根据振动的震源时间读取相应的采集数据。针对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系统对时间同步的要求,本系统采用GPS授时和单片机定时器计时两种方式,使时间同步精度达到微秒级,并且可定期对地震数据采样时间进行同步,基本能满足时间同步性的需求。为达到将地震勘探无线采集系统中的采集数据及时传输的目的,采用基于WiFi和ZigBee的混合网络无线传输方案,将由AD转换与数据存储系统中存储的采集数据通过无线方式汇集到采集中心。其中,低速、低功耗的ZigBee协议用于上位机和采集节点之间的命令传输,系统上线后一直处于工作状态;而高速、高功耗的WiFi则只用于传输大量的地震数据,仅在需要传输数据时开启。多分量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日益成为主流的地震勘探技术,本文设计了叁分量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节点的AD转换与数据存储系统,可以同时接收地震波的X分量、Y分量、Z分量数据,并进行相关处理。(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2)

张鸿雁[7](2019)在《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柱节点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工程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柱节点为背景,首先介绍节点的几何形式及构造,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计算模型,包括混凝土、钢筋以及型钢的建立,在最不利荷载组合作用下对节点进行受力分析,研究该节点中混凝土、钢筋以及型钢的应力应变、破坏形态及变形情况。结果表明:双型钢混凝土梁柱转换节点的应力、变形均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本文来源于《建材世界》期刊2019年02期)

任恩辉,张伟生,黄诚为,卫文,李鹏[8](2019)在《深圳某超高层搭接转换柱组节点ABAQUS详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深圳某超高层办公楼中搭接转换柱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详细的节点分析,提出了搭接转换柱组节点概念;得到了此项目设计的搭接转换柱组节点构造、加强措施可靠,可满足规范要求;搭接转换柱受力本质仍是斜柱等结论,以供设计同行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土木与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孔维一,傅传国,刘伟庆[9](2019)在《钢筋混凝土梁托柱转换结构节点耐火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供钢筋混凝土梁托柱转换结构的防火设计依据,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设计了两种足尺梁托柱节点单元试件,对两种节点单元试件进行了热力耦合作用下的耐火性能试验;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火灾下钢筋混凝土梁托柱节点单元的热力耦合耐火极限,得出各参数变化对梁托柱节点单元耐火极限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升温曲线及最高温度对节点单元的耐火极限影响较大;荷载比为0.6的节点单元比荷载比为0.4节点单元耐火极限小;节点单元托梁纵向受拉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同,其耐火极限从大到小为保护层厚度50 mm、保护层厚度40 mm、保护层厚度25 mm;转换托梁中受托柱处附加吊筋的设置可有效提高节点单元的耐火极限,并起到避免发生突然破坏的作用;节点单元托梁四面受火的耐火极限小于叁面受火的耐火极限;在相同荷载比及相同受火工况作用下,两种钢筋混凝土梁托柱节点单元的耐火极限和破坏特点不同.(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君梅,陈润航[10](2018)在《基于事件驱动的传感节点状态转换协议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低能量的节点组成,能量是传感器节点最主要的约束因素。提出一个基于事件驱动的传感器节点状态转换协议,该协议通过使用事件驱动的方式唤醒处于休眠状态的节点,并且结合周期性查询节点活性的技术,从而减少能耗以及增加网络可靠性。实现和比较现有的协议,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协议能效性和可靠性更高。(本文来源于《现代计算机(专业版)》期刊2018年33期)

节点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柳州高铁站站房中大量使用的叁类不连续截面柱转换节点进行稳定性试验研究。首先,采用位移控制加载方式对叁种转换节点进行静力加载,观察节点在持续压力下的变形和破坏特征。然后,基于数值计算和试验测试结果,对比分析节点的承载能力和耗能性能。结果表明:叁类建议转换节点的承载能力均远远大于300 kN,满足工程应用中承载能力的要求;节点的塑性变形能力大,滞回耗能性能好,其中内含十字形钢板柱的变截面转换节点的屈服强度最高,变形能力最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优先选用此类不连续截面柱转换节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节点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1].雷汉军,卢志瑜,刘叁玲.钢结构重大转换节点焊接变形控制施工技术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9

[2].韩锋,古松,张春涛,王丽平.大型站房不连续截面柱转换节点稳定性研究[J].工业建筑.2019

[3].何立才.某型钢混凝土转换梁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四川水泥.2019

[4].吕君茹.海底节点地震转换波迭加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9

[5].赵宁博,刘伟,罗嵘,胡顺仁.无线传感器节点工作模式转换策略优化模型[J].计算机科学.2019

[6].罗思凡.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节点的AD转换与数据存储系统开发[D].山东大学.2019

[7].张鸿雁.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柱节点有限元分析[J].建材世界.2019

[8].任恩辉,张伟生,黄诚为,卫文,李鹏.深圳某超高层搭接转换柱组节点ABAQUS详细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9

[9].孔维一,傅传国,刘伟庆.钢筋混凝土梁托柱转换结构节点耐火性能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9

[10].陈君梅,陈润航.基于事件驱动的传感节点状态转换协议的设计[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8

标签:;  ;  ;  ;  

节点转换论文-雷汉军,卢志瑜,刘叁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