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翻稳定性论文_徐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翻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外翻,有限元,稳定性,下肢,微创,绷带,力学。

外翻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徐海[1](2019)在《髋外展肌力训练对大学生动态膝外翻者下肢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动态膝外翻是下肢一种异常的动作模式,很多人群都有这种错误的运动模式,而这种异常的运动模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下肢生物力线以及下肢各大关节、肌肉、软组织的失衡很有可能导致动态膝外翻的发生,同时存在动态膝外翻的人群,下肢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都有所下降,下肢各大关节的损伤发生可能性也更大。本研究通过8周的髋外展肌力训练,对比运动干预前后29名大学生在Y-Test和平衡测试方面的指标,探讨髋外展肌力训练是否对大学生动态膝外翻者下肢稳定性和平衡功能有影响。方法:通过动态膝外翻测试,筛选出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29名存在动态膝外翻的大学生,进行8周的髋外展肌力训练,每周3次,对比训练前后,受试者的Y-Test和平衡测试指标;选择的指标:Y-Test测试中,双侧共10个指标:3个方向的测试结果与下肢长的比值百分比A/Limb%、PM/Limb%、PL/Limb%;3个方向测试结果的总和SUM=(A±PM±P)/Limb,以及综合得分COMPOSITE=(A±PM±PL)/(3*LL)*100;平衡测试中,共10个指标:姿势稳定极限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方向控制能力和最大极点,以及人体重心移动节律控制中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两个方向的控制能力;分析比较8周髋外展肌力训练前后,Y-test和平衡测试的指标数据的差异。结果:(1)Y-test测试:运动干预前后两组相比,除右侧A/Limb%干预前后无明显差异性(P>0.05)外,其余指标干预前后均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2)平衡测试:平衡测试数据中,运动干预前后两组数据相比,其中姿势稳定极限中的方向控制能力的前方和后方两个方向的指标数据,运动干预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左方和右方指标的两组数据,运动干预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姿势稳定极限中另一指标,最大极点中的前方和后方两个方向的指标数据,运动干预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左方和右方两个方向的指标数据,运动干预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人体重心节律运动指标中,前后方向的指标数据中,运动干预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左右方向的指标数据中,运动干预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8周髋外展肌力训练可以改善大学生动态膝外翻者下肢稳定性和平衡功能。(本文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期刊2019-05-28)

黄继超[2](2019)在《不同程度负重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动态膝外翻及下肢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常见的老年退行性、变形性、致残性关节病。动态膝外翻和膝关节稳定性下降是其产生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负重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但其对KOA患者动态膝外翻角度及下肢稳定性的影响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探讨健康人及KOA患者在下蹲过程中,不同程度负重对其膝关节动态膝外翻角度和下肢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KOA的康复提供理论依据,为改善KOA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提供指导性建议。研究方法:分别招募KOA患者19名为实验组,15名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分别在负重0%BW、负重5%BW和负重15%BW下进行动态膝外翻角度测试和Y-test测试。收集叁种不同负重状态下动态膝外翻角度和Y-test测试综合得分,并分析讨论。研究结果:(1)动态膝外翻角度:对照组在负重0%BW状态下,动态膝外翻角度最小;负重5%BW状态下,动态膝外翻角度相比负重0%BW状态改变不明显;负重15%BW状态下,动态膝外翻角度增大但与负重0%BW状态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负重5%BW状态下,实验组动态膝外翻角度减小,与负重0%BW状态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负重15%BW状态下,实验组动态膝外翻角度增大,相对负重0%BW状态下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负重0%BW、负重5%BW及负重15%BW均与同等负荷状态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2)Y-test测试综合得分:实验组在负重5%BW状态下平均综合得分最高(78.5±6.5),与负重0%BW状态下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负重15%BW状态下平均综合得分最低(66.9±7.2),与负重0%BW状态下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Y-test测试中,实验组在负重0%BW状态下得分低于对照组该状态下的得分,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负重5%BW状态下得分最高(93.9±5.0),与负重0%BW状态下得分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低于对照组负重5%BW的状态,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负重15%BW状态下得分最低(83.5±5.1),与负重0%BW状态下得分相比有显着性差异,期望低于对照组负重15%BW状态下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单腿下蹲过程中,健康组动态膝外翻角度随负重量的增加而增大,负重量对动态膝外翻程度无明显影响。随着负重量增加,健康组的下肢稳定性由强变弱。2、单腿下蹲过程中,KOA患者动态膝外翻角度大于健康人,下肢稳定性比健康人差。3、单腿下蹲过程中,负重对KOA患者动态膝外翻角度有明显影响,负重负荷变大(0%,5%,15%),KOA患者动态膝外翻角度先减小后增大。4、适当负重会增加KOA患者下肢稳定性,超负荷负重会使其下肢稳定性减弱。(本文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期刊2019-05-16)

孙卫东,边蔷,李晏乐,常程,毕春强[3](2018)在《软组织对微创截骨矫正外翻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微创治疗外翻周围软组织对截骨端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建立外翻足叁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可靠性验证,模型包括骨骼、软骨、肌腱、足内在肌和韧带等组织材料。利用CATIA软件模型上模拟第1跖骨头颈部截骨,并向外侧推移。模拟外翻患者在平衡站立时,截骨端周围有无软组织(肌肉、肌腱和韧带)存在两种情况下的工况,分别计算截骨端的应力和总位移,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软组织工况截骨断端间最大Von Mises应力为0.296 Mpa,应力主要集中在截骨背侧远端,并向近端逐渐减小;有软组织工况截骨断端间最大Von Mises应力为0.468 Mpa,应力主要集中在整个截骨面上,并向近端和跖侧集中。无软组织工况截骨端总位移为0.336 mm,有软组织工况为0.264 7 mm,两种工况的位移都发生在整个截骨面上。[结论]微创治疗外翻截骨端软组织能减少截骨端移位,增加截骨端压应力,有利于截骨端的稳定和愈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毕春强[4](2016)在《基于“裹帘”法外固定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拇外翻是足部常见畸形,发病率约为10%,主要表现为足部拇囊炎,拇趾跖趾关节内侧红肿疼痛、行走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传统拇外翻治疗术式存在对软组织损伤大,采用内固定或石膏支具外固定,费用较高,患者痛苦大,恢复慢,术后生活不能自理等缺点。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合并症少、疗效确定等优点,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科技部推荐参加了德国举行的“新思维、新发明、新技术”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十大优秀项目向全国推广,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的医院开展此项技术,经前期986足拇外翻患者随访证实,其优良率达98.5%。近30年来经过导师团队的不断完善、创新与发展,已经形成了拇外翻规范化的诊疗体系。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是采用第1跖骨头颈斜行截骨矫正畸形,通过中医正骨手法整复外翻畸形及关节脱位,依据小夹板纸夹垫原理及“筋束骨”理论,基于“裹帘”法,采用“8”字绷带和分趾垫固定截骨端,摒弃传统的钢板螺钉内固定和石膏外固定方法。该方法技术要点为:①微创技术在中医足踝外科的应用;②采用第1跖骨头颈斜行截骨矫正畸形;③中医正骨手法纠正畸形及关节脱位;④依据小夹板纸夹垫原理及“筋束骨”理论,基于“裹帘”法采用“8”字绷带和分趾垫外固定。近年来,随着有限元分析方法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尤其在对人体骨骼结构进行力学研究时,传统力学实验几乎无法直接进行,所以在模拟力学实验时有限元分析方法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对生物体无损伤,且可以模拟活体组织内部的生物力学行为,不局限于模型的几何形状、受力条件等,随着技术的发展,材料参数等的不断完善,模拟生物力学环境及测试精度越来越高。足部力学结构上,包括26块骨骼、1对籽骨,复杂的韧带、跖腱膜、肌腱等软组织维持足部叁维结构,在功能上,足踝起到支撑承重、吸收震荡、传递运动和杠杆平衡等作用,随着足部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在人体生物力学研究领域中,足部生物力学研究随着足外科的发展在近几年内广泛兴起,从技术角度来说,各种测量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为足部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包括运动捕捉系统、压力平台、CT和MRI叁维扫描技术、逆向工程软件以及有限元分析软件等,使足部生物力学研究中有限元模型仿真精度越来越高。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基于“裹帘”法采用“8”字绷带和分趾垫外固定,术后患者即能下地行走,曾受到部分骨科学者的质疑。现代医学认为截骨的愈合需要稳定固定,截骨复位后必须保持稳定才能愈合。人体在负重时足部负荷增大,尤其是在第1跖骨处压力较大。一些骨科医生认为在此处截骨不做内固定,又不制动,会影响截骨端稳定,可能会出现截骨端的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但事实是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方法,通过近30年的临床应用,3万余例随访,并未出现截骨不愈合现象。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基于“裹帘”法采用“8”字绷带和分趾垫外固定是否可以维持截骨端有效固定?允许患者早期下地行走是否会影响截骨端愈合?“裹帘”法外固定是否科学?这些问题亟待我们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目前,对拇外翻足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的报导较少,多数为静态模拟,我们有必要建立足部拇外翻有限元模型,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相关生物力学机制进行研究,使得我们进一步了解拇外翻术后不同状态(静态和步态周期中)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探讨“裹帘”法外固定对第1跖骨截骨端稳定和生物力学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的生物力学机制,为本疗法的完善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建立和完善拇外翻足有限元模型,模拟微创截骨手法整复和“裹帘”外固定,建立“裹帘”法外固定的有限元模型。2.探讨“裹帘”法外固定在准静态和步态周期中对截骨端的位移和应力影响。3.观察拇外翻微创截骨手法整复“裹帘”法外固定后,不同时间点影像学上的截骨端成角和距离的变化。4.分析中西医结合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对截骨端稳定性的影响,提高对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科学性的认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理论丰富和完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建立中西医结合微创截骨手法整复后拇外翻模型1.1选取青年女性拇外翻志愿者,右足HAV角24。,IM角13。,PASA角7。,DASA角7。,体质量58kg,无足部其它畸形及足部手术史,采用CT对患足进行扫描,层厚1mm,间隔1mm,扫描从足尖至足后跟,获得足的CT图像。扫描时受试者踝关节处于中立位,患足非负重。1.2利用Mimics10.01导入足部CT图像,进行图像分割填充,生成3D模型,导入到Geomagic Studio 12.0软件,通过拟合曲面,生成实体模型,然后进行骨骼、韧带等的装配,在ABAQUS中定义材料属性,都设定为单一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进行网格划分,生成四面体自由网格,将所有骨骼、软骨、韧带等装配起来,在ABAQUS中建立长方体模型,作为地面模型,划分六面体网格。1.3模拟拇外翻患者在双足平衡站立时双足受力情况,定义作用载荷跟腱力、足底压力、足底摩擦力。支撑结构上表面和足底表面定义为接触关系,摩擦系数为0.6,固定平板完全约束,双足处在平衡站立时中立位,胫腓骨上端加载。以Foot scan力板测试系统,静态下测量受试者足底压力,通过测试结果与有限元足底云图比较,进行模型验证。1.4利用CATIA软件在拇外翻模型上模拟截骨,削磨掉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在第1跖骨头颈部截骨,水平面与第1跖骨轴线的垂线成20。角,方向从远端内侧向近端外侧,矢状面与第1跖骨轴线垂线成15。角,方向从远端背侧向近端跖侧,模拟手法复位,将远端截骨块向外侧推移3mm,通过机械载荷模拟皮肤,建成中西医结合微创截骨手法整复后拇外翻有限元模型。2.研究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截骨手法整复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在准静态条件下的对截骨端位移和应力的影响2.1采用已建立的拇外翻足叁维有限元截骨模型,在ABAQUS软件中,采用机械载荷方式,模拟基于“裹帘”法“8”字绷带及第1、2趾间分趾垫、粘膏外固定系统的工况。外固定绷带的弹性模量根据实测为44.61 MPa。分趾垫和“8”字绷带的外固定力,经术后外固定包扎实际测得,在分析时以载荷的方式表示,其它设定同前工况。2.2模型的约束与加载:模型的约束和加载同前工况。2.3有限元模型数据的计算:计算和分析截骨远端截骨面四个节点(上、下、内、外)的应力分布,方向、大小及位移的大小与方向以及截骨面间总应力(Miles Stress)和总位移量。2.4数据采集及统计学处理:采集在有/无外固定的两种工况下,截骨端的位移和应力变化的有限元计算数值进行对比,观察和研究截骨端基于“裹帘”法外固定对截骨端稳定性的影响,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3.研究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截骨手法整复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在步态周期中对截骨端位移和应力的影响3.1通过足底压力测试和同步的叁维运动测试两种步态分析技术,获取足底反力-时间曲线和下肢胫骨轴线与地面垂线的角度-时间曲线,确定足底反力和胫骨角度对应关系。3.2模型的约束与加载:选取步态周期中支撑时相中两个波峰和一个波谷共叁个特征点,通过对应的胫骨轴线角度、地面垂直反力和足外在肌力进行约束和加载。模型中的足外在肌,全部通过机械载荷的方式模拟,约束胫腓骨的自由度,模拟地面,对模型进行垂直加载。3.3有限元模型数据的计算:计算和分析步态周期中,不同时刻加载前后四个节点的应力和位移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4.基于“裹帘”法外固定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稳定性的影像学评价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3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采用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治疗的拇外翻患者63例(120足),基于“裹帘”法采用“8”字绷带、分趾垫外固定,术后即刻、2周、6周、3个月均行足负重位X光片检查,记录不同时间点角度位移指标(∠α、∠β),位移指标(距离M、距离N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不同时间点角度位移和位移指标的差异。结果1.建立了拇外翻足叁维有限元模型,模型重建了骨骼、软骨、内在肌、皮肤等组织,总节点209832,总单元数333776,以Foot scan力板测试系统,静态下测量受试者足底压力,通过测试结果与有限元足底云图比较,压力主要集中在跟骨、第2、3跖骨下,受力区域大致相同。2.利用ABAQUS软件的Load模块采用机械载荷方式,模拟了基于“裹帘”法“8”字绷带及第1、2趾间分趾垫、粘膏外固定系统的工况,远端截骨面4个节点中,无外固定工况最大应力0.067 MPa,有外固定工况最大应力1.258 MPa,应力主要分布在截骨端的外侧边缘部位。无外固定工况最大绝对位移0.363mm,有外固定工况最大绝对位移0.716mm,均在Z轴方向位移最大,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有/无外固定工况,4个节点应力和绝对位移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选取近端、远端截骨面4个节点相互对应,对应的2个节点的变形距离:无外固定工况最大相对位移0.101mm,有外固定工况最大相对位移0.046mm,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有/无外固定工况4个节点相对位移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第1个波峰瞬间:出现在足跟着地后,支撑期0.24s时,胫骨轴线与地面垂线成角约为-4.30,垂直加载力为621N。波谷瞬间:全足支撑阶段,支撑期0.40s时,胫骨轴线与地面垂线成角约为4.5。,垂直加载力为564N。第2个波峰瞬间:出现在加速蹬离(PushOff)阶段,支撑期0.63s时,胫骨轴线与地面垂线成角约为27.3。,垂直加载力为632N。在步态周期支撑期中有限元分析:第1波峰工况总位移0133mm, Von Mises应力1.3MPa;波谷时工况总位移0183mm, Von Mises应力3.4 MPa;第2波峰工况总位移0.115mm, Von Mises应力24.8 MPa。X轴相对位移、Z轴相对位移和总相对位移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Y轴位移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α、距离M无统计学差异(P>0.05),∠β有统计学差异(P=0.032<0.05),距离N值有统计学差异(P=0.047<0.05),而在多重分析比较中,∠β、距离N值组间多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CT平扫、逆向工程软件和有限元分析软件,成功建立了拇外翻叁维有限元模型和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的术后模型,通过Footscan力板测试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可靠性检验,证实模型可靠。2.通过准静态有限元分析证实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基于“裹帘”法采用“8”字绷带及第1、2趾间分趾垫、粘膏外固定系统外固定,可有效减少截骨端位移,保持截骨端微动、应力适中,不影响截骨端骨折愈合。3.通过步态分析技术,对步态周期中支撑期叁个特征时相进行有限元分析,证实了在步态周期中“裹帘”法外固定可以维持截骨端相对稳定,应力适中,有利于截骨端骨折愈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固定方法。4.通过对拇外翻患者120足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截骨端稳定性测量和分析,从临床实践证实了“裹帘”法外固定,可以有效保持截骨端稳定,同时截骨端存在微动,骨折愈合属于间接愈合,符合“弹性固定”准则。5.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对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生物力学机制的有限元分析,提高了对此方法治疗拇外翻机理和科学性的认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理论丰富和完善,提供了实验依据。创新点1.建立了拇外翻足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后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和基于“裹帘”法外固定的有限元模型,为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评价及预后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2.将有限元分析软件和叁维运动测试系统、Foot 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相结合,模拟了拇外翻术后患者在平衡站立和步态周期中支撑时相工况。通过对截骨端静态和动态的有限元分析,证实“裹帘”法外固定的科学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理论丰富和完善,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6-05-28)

毕春强,温建民,孙卫东,王丽珍,毛瑞[5](2016)在《静态有限元法分析基于“裹帘”法外固定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基于"裹帘"法采用"8"字绷带和分趾垫外固定,临床应用已久,此法摒弃了植入物内固定和石膏外固定,术后患者即可下地生活自理,但因其允许断端活动可能引起骨折不愈合,曾一度引起学者质疑。近年来随着足部生物力学研究不断完善,使足部有限元模型建立和应用成为现实。目的:基于静态有限元法分析"裹帘"法"8"字绷带和分趾垫外固定系统对拇外翻截骨端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年女性拇外翻志愿者,体质量58 kg,右足拇外翻角24°,第1,2跖骨间角13°,近端关节固定角7°,远端关节固定角7°,利用CT对其右足扫描获得数据,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右足拇外翻骨骼有限元模型,并模拟第1跖骨颈部微创截骨基于"裹帘"法外固定,计算截骨端的Von Mises应力和位移。结果与结论:1无外固定工况最大应力0.067 MPa,有外固定工况最大应力1.258 MPa,应力主要分布在截骨端的外侧边缘部位;2无外固定工况最大绝对位移0.363 mm,有外固定工况最大绝对位移0.716 mm,均在Z轴方向位移最大,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3无外固定工况最大相对位移值为0.101 mm,有外固定工况最大相对位移值为0.046 mm。无外固定时最大相对位移为-0.102 mm,发生在Z轴;有外固定时最大相对位移为0.110 mm,发生在Y轴;4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有/无外固定工况4个节点在X轴、Y轴上的相对位移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有/无外固定工况4个节点在Z轴上的相对位移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5结果提示,拇外翻术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可有效减小截骨端位移,应力适中,从而保持截骨端弹性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6年22期)

毕春强,温建民,桑志成,孙卫东,温冠楠[6](2016)在《踇外翻截骨矫形“裹帘”法外固定后截骨端稳定性的X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外翻截骨矫形"裹帘"法外固定后截骨端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在望京医院就诊的63例(120足)外翻患者的病例资料。均采用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截骨矫形,术后采用基于"裹帘"法理念设计的"8"字绷带和分趾垫外固定。在其术后即刻、2周、6周、12周拍摄的患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截骨端的角度变化(α、β)和位移(M、N),同时观察截骨端愈合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患足趾固定后不同时间点的角α及距离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30°±1.57°),(7.25°±1.62°),(7.38°±1.66°),(7.32°±1.43°),F=1.005,P=0.390;(10.51±2.22)mm,(10.62±2.15)mm,(10.49±2.93)mm,(10.56±2.08)mm,F=0.389,P=0.761];不同时间点间的角β及距离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00°±3.97°),(12.80°±3.85°),(12.63°±3.85°),(12.67°±4.03°),F=2.958,P=0.032;(10.93±1.44)mm,(10.79±1.63)mm,(10.73±1.62)mm,(10.63±1.49)mm,F=2.685,P=0.047];角β及距离N于不同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周时所有截骨端均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结论:外翻截骨矫形术后以基于"裹帘"法理念设计的"8"字绷带和分趾垫外固定,可以维持截骨端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6年03期)

边蔷[7](2015)在《拇外翻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后软组织对截骨端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拇外翻是足部畸形的常见疾病之一,具体是指拇趾向外偏离了中线,向外倾斜的角度大于正常生理角度15。,还常伴有拇趾纵轴上向外的旋转畸形。拇外翻畸形一旦形成后,通过保守的方法仅能缓解暂时的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第一跖趾关节半脱位并且内侧骨性凸起会不断增大,影响日常的穿鞋及行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伴随拇外翻病程的发展,患者还常常伴有其余足趾的畸形及前足痛等症状。故拇外翻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对于明显畸形,疼痛的患者应尽早采用手术治疗,防止延误病情,加重畸形。拇外翻的病因尚不明确,多种原因都会导致拇外翻的形成及发展,但就其发病过程及病理上的改变方面看却大致相同,现代医学认为包含遗传因素、鞋袜因素以及骨性结构及周围软组织的改变等等。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病因包括:外因的湿邪侵袭及外伤、慢性劳损、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但以上这些原因最终都会使肝血不荣,筋脉失养从而引起“骨离缝、筋出槽”。通过了解拇外翻的病理、生物力学的改变,从而应用“筋束骨”理论治疗拇外翻。导师温建民教授经过10几年的探索,运用第一跖骨头颈斜行二维截骨、并将中医正骨手法、中医中药、“筋束骨”理论、“裹帘”(“8”字绷带外固定)方法与微创技术结合,创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微创治疗拇外翻及小趾内翻、跖痛症等相关畸形的新方法。其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合并症少、疗效确定等优点。经过不断完善、创新与发展,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诊疗体系。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科技部推荐参加了德国举行的“新思维、新发明、新技术”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十大优秀项目向全国推广。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的医院开展此项技术,已治疗3万多例拇外翻患者,其优良率达98.5%。该方法技术要点为:①微创技术在中医足踝外科的应用;②采用第1跖骨头颈斜行截骨矫正畸形;③中医正骨手法纠正畸形及关节脱位;④依据小夹板纸夹垫原理及“筋束骨”理论,采用“裹帘”(“8”字绷带外固定)方法固定截骨端。摒弃传统的钢板螺钉内固定和石膏外固定方法,术后患者即能下地行走。足部肌肉等软组织的肌力失衡会导致拇外翻的形成及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很多研究者研究发现软组织对拇外翻形成的重要性:若外翻肌肌力大于内翻肌肌力并且胫后肌腱失效,可以诱发拇外翻的发生。很多患者并不是单纯的拇外翻或拇囊炎,其第一跖趾关节半脱位常常伴有第一跖骨骨性关节炎,足横弓及纵弓塌陷,第一跖骨籽骨系统脱位、第二趾半脱位、锤状趾,小趾内翻等等,同时,第一跖列周围肌肉如拇展肌、拇短屈肌移位、拇收肌及外侧关节囊紧张等软组织的改变。所以我们认为拇外翻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使全足的生物力学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以致足部功能紊乱功能异常,同时给患者带来越来越大的痛苦。中西医结合拇外翻截骨手法整复术不但对畸形予以纠正,还在手术的同时进行手法整复,恢复前足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微创截骨手法一经提出,就受到了部分骨科学者的质疑。特别是AO学派认为截骨的愈合需要稳定,截骨复位后必须有坚强的内固定才能保证截骨端骨折的愈合。人体在负重时足部负荷增大,尤其是在第1跖骨处压力较大。一些骨科医生认为在此处截骨不做内固定,又不做石膏等外固定进行制动,截骨端额稳定得不到良好的保证,出现截骨端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事实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方法,通过十多年的临床应用,已治疗3万多例拇外翻患者,并未出现截骨不愈合现象,而且术后发生转移性跖骨痛的患者也少。截骨后根据小夹板纸压垫原理和“筋束骨”理论而采用“裹帘”(“8”字绷带外固定)方法是否稳定?允许患者早期下地行走是否影响截骨端愈合?这些问题尚需做深入的研究。有限元分析的方法随着日渐发展的数字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并拥有越来越强大并精细的建模功能和计算能力。有限元分析可以解决以往不能直接进行力学测试或由于伦理问题等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叁维有限元可以对无论是处于动或静状态、具有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受力条件不均、材料参数不同等等的物体进行模型建造,对需要测量的部分进行计算。足部是人体非常复杂的结构之一,包括26块骨骼,并与胫腓骨形成踝关节,足部包括的韧带、筋膜、肌肉也同样数量多且功能各异。因此足部各结构的应力和应变的计算问题异常复杂。但是我们运用叁维有限元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得到整个足部叁维结构的应力状态,还可重复性地研究接触应力,从而显示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情况,了解应力对骨折端的影响。以及各种治疗措施对足部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我们对拇外翻及其一系列疾病的研究定会更加精确及深入,也将对临床的工作产生深远的意义。目前对拇外翻足有限元模型的研究报导很少,对第1跖骨截骨端稳定性及外固定对截骨端的愈合的影响没有相关生物力学的研究。该研究结果必将提高对拇外翻的治疗的认识,对改进和完善中西结合治疗拇外翻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研究方法也为中医骨伤科现代化的研究寻求新思路及科学的指导。目的1.建立拇外翻足的有限元模型,并在拇外翻足模型上模拟中西医结合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建立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截骨手法整复后叁维有限元模型。探讨数字仿真医学建模的方法及意义;2.获取有限元截骨模型在有/无软组织存在的情况下截骨端的位移和应力的可靠数据并进行对比,研究和观察截骨端在软组织存在的情况下位移和应力变化。为“筋束骨”治疗拇外翻寻求科学依据。方法:1.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截骨手法整复后拇外翻截骨模型的建立材料与方法:1)选取青年女性拇外翻志愿者,HAV角24。,IM角13。,PASA角7。、DASA角7。,体质量58kg,无其他系统疾病及其他足病。采用CT对患足进行扫描,层厚1mm,间隔1mm,扫描从足尖至足后跟。获得足的CT图像。扫描时受试者踝关节处于中立位。2)利用Mimics 10.0处理足部CT图像,辨别软组织、骨皮质、髓腔的界限,获得骨骼边缘轮廓曲线的矢量数据,模型中仅考虑骨骼、软骨、肌腱、足内在肌四种组织材料。通过阈值分割后重建足踝部的28块骨骼及外围软组织的叁维结构,导入到Geomagic Studio 12软件,对模型进行构造曲片面、构造栅格、拟合曲面等处理,最后生成零件实体,然后进行整足的装配。在ABAQUS中定义材料属性。骨solid实体单元,韧带视为不可压缩材料,为truss单元,都设定为单一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划分网格,控制全局种子大小在1.5-3左右,生成四面体自由网格。总节点数175711总单元数412557。将所有骨骼软骨韧带装配起来。在ABAQUS中建立长方体模型,作为地面模型。划分六面体网格。3)模拟拇外翻患者在双足平衡站立时双足受力情况,定义作用载荷跟腱力、足底压力、足底摩擦力。支撑结构上表面和足底表面定义为接触关系,摩擦系数为0.6。根据载荷和地面反作用力等效互换原理,压力中心处施加集中向上通过支撑结构面的力,踝关节表面完全约束,处在平衡站立时中立位。另以Footscan力板测试技术,静态下测量受试者足部受力情况,通过测试结果与有限元足底云图比较压力均集中在跟骨、第2、3跖骨,受力区域大致一致。4)利用CATIA软件在建好的拇外翻模型上模拟第1跖骨头颈部截骨。首先,削磨掉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而后在第1跖骨头颈部截骨,截骨线在水平面与第1跖骨轴线成70。角,方向从远端内侧到近端外侧;在矢状面与第1跖骨轴线成75。角,方向从远端背侧到近端跖侧。模拟手法复位的要求,将远端截骨块向外侧推移越3mm,建成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截骨手法整复后拇外翻截骨模型。2.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截骨手法整复后模型截骨端在无周围软组织存在的情况下截骨端的位移和应力研究材料与方法:1)采用已建立的拇外翻足叁维有限元截骨模型,模拟模型截骨端在无周围软组织存在的情况下的工况。将跖骨截骨近端设为固定端,远端为自由端,断端间摩擦系数根据实际测量设定。在远端截骨面的上下、内外边缘四个点分别标记作为观察点。不考虑截骨端周围软组织(拇展肌、拇趾长短屈肌、拇趾长短伸肌和拇收肌)的影响。2)模型的约束与加载:模型的约束和加载同前工况。3)有限元模型数据的计算:当模型截骨端在无周围软组织存在的情况下时,截骨远端最大位移是0.336mm,发生在整个截骨面上。截骨断端间最大Von Mises应力为0.296Mpa,应力主要集中在截骨背侧远端,并向近端逐渐减小。3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截骨手法整复后模型截骨端周围软组织存在的情况下截骨端的位移和应力变化研究材料与方法:1)采用已建立的拇外翻足叁维有限元截骨模型,模拟模型截骨端周围软组织存在的情况下的工况。截骨端周围软组织(拇展肌、拇趾长短屈肌、拇趾长短伸肌和拇收肌)肌腱材料特性定义为各向同性弹性材料和缆索材料,采用2节点线性单元COMBIN14弹簧阻尼复合单元(spring-damper 14)模拟肌腱,阻尼系数设为O。肌肉定义为被动张力非线性超弹性材料。其它设定同前工况。2)模型的约束与加载:模型的约束和加载同前工况。3)有限元模型数据的计算:模拟模型截骨端周围软组织存在的情况下的工况,截骨远端最大位移是0.2647mm,发生在整个截骨面上。截骨断端间最大Von Mises应力为0.468Mpa,应力主要集中在整个截骨面上,并向近端和跖侧集中4)数据采集及对比分析:采集有/无软组织存在的情况下两种工况截骨端的位移和应力变化的有限元计算数值进行对比,观察和研究截骨端软组织对截骨端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建立拇外翻足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包含了足部26块骨骼、1对籽骨、胫腓骨,27条韧带,软骨等。骨solid实体单元,韧带为truss单元。关节面接触定义为无摩擦弹性接触。韧带视为不可压缩材料。根据课题的需要将模型进行简化,将除第一跖骨的其他跖骨趾骨融合,第一趾骨之间的关节也进行融合。胫骨腓骨融合。保留舟骨、跟骨、距骨、骰骨、第一跖骨关节。总节点数175711,总单元数412557。2、在建好的拇外翻模型上模拟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拇外翻截骨手法整复术。建成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截骨手法整复后拇外翻截骨模型。3、通过有限元截骨模型在有/无软组织存在的情况下截骨端的位移和应力的可靠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截骨端在软组织存在的情况下位移和应力变化更利于截骨端的稳定。结论1、本研究通过建立拇外翻截骨手法整复后的有限元模型,为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的稳定性的研究提供基础。从分析生物力学机制的角度重点分析第一跖骨近端截骨端的应力环境包括应力大小、方向、位移等因素。拇外翻截骨模型可以作为研究手术方案、指导术后康复、设计术后用鞋等等提供依据。提高对拇外翻的治疗的认识,对改进和完善中西结合治疗拇外翻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研究方法也为中医骨伤科现代化的研究开辟新的思路。2、通过加载截骨后拇外翻有限元模型有无软组织工况,有限元计算后发现有软组织情况下截骨端更稳定,从生物力学角度充分说明了“筋束骨”理论指导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的科学性。拇外翻微创截骨手法治疗拇外翻利用中医骨伤学中“筋束骨,筋骨并重”的传统理论,结合结合足部生理解剖及复杂的生物力学特性,通过中医传统的理筋手法,尽量少的破坏第一跖骨周围的软组织,使之成为促进骨折愈合的有利因素,使“筋束骨”的作用得以发挥,从而进一步促进截骨端骨折的愈合。加深并提高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机理的认识,并证实了其科学内涵,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完善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创新点:1、建立拇外翻足截骨手法整复术后的叁维有限元模型,为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手术方法的评价及预后的研究开辟新的思路。2、通过模拟截骨端在有无软组织存在的不同工况,发现截骨端有软组织的工况更易维持稳定,从生物力学机制方面证实了中医骨伤科“筋束骨”理论的科学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5-05-28)

乔治[8](2015)在《拇外翻8字绷带外固定法对截骨端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生物力学入手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温氏)疗法中“8”字绷带外固定法(裹帘法)对截骨端稳定性的作用机理。1.研究背景拇外翻是常见足部畸形,发病率较高,占足踝门诊病人数量一半以上。主要表现为足大拇指处红肿疼痛、行走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到目前为止,拇外翻治疗术式己有上百种,缺点也较明显:损伤大、并发症多、疗效差;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温氏)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疗效显着等优点。该方法技术要点2为:①采用第1跖骨头颈部斜行截骨;②采用中医正骨手法纠正畸形、复位关节;③根据小夹板纸夹垫原理、“裹帘法”及“筋束骨”理论,利用“8”字绷带固定截骨端。这种“8”字绷带的外固定方法不同于西方传统的钢板、螺钉内固定和石膏外固定方法,术后患者即能下地负重。此方法一经提出,便受到了部分西医骨科学者的质疑。现代医学认为截骨的愈合需要截骨端间的稳定,截骨复位后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才能达到最佳愈合状态。部分西医骨科医生认为在截骨处既不做内固定,又不制动,会影响截骨端稳定,可能还会出现截骨端的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但事实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温氏)疗法,通过十多年的临床应用,并未出现截骨端不愈合的现象,而且术后发生转移性跖痛的患者也较少。因此,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温氏)疗法的机理,证实小夹板纸压垫原理、“裹帘法”、“筋束骨”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模拟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温氏)疗法进行跖骨截骨,分析探讨“8”字绷带外固定方式对截骨端稳定和愈合的影响及截骨端位移和应力变化的作用机理。3.研究方法通过在尸体标本上模拟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温氏)疗法截骨、“8”字绷带的固定方法对截骨端应力、位移变化进行实验分析,从生物力学机制方面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8”字绷带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3.1拇外翻外固定绷带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将试样安放到夹具上,将试样夹紧竖直,加压至最大载荷,但不使其发生撕裂,反复加载10次,直至载荷位移曲线趋于稳定后,采集绷带的强度极限、最大载荷,以及载荷一位移曲线。3.2拇外翻截骨端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将跖骨截为叁段,中间一段预埋环形铅丝,将其余两段截骨端在台钳上固定,将固定于中段的铅丝水平引出,引出后负重10N的力,予第一跖骨竖直方向50N的力,实验开始后,逐渐减小该竖直压力,直至中段截骨开始移动时记录并观测此时BOSE机所产生的压力。3.3截骨端位移的变化方法:做标准的截骨,并进行“8”绷带固定。在跖骨截骨两端外侧钉入两根平行的克氏针,并用绷带做“8”字缠绕加强固定;这时对截骨标本行轴向匀速加载体重载荷,以随时观察两根克氏针的位置变化。3.4拇外翻术后8字绷带固定对跖蹼间及截骨端局部作用力的测量方法:将应变片固定在足一二跖蹼之间与截骨断端,并用“8”字绷带作外固定,标本模拟人体正常站立时所受到的力学变化,观测应变片数值变化。4.结论采用尸体标本,通过模拟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截骨及“8”字绷带外固定,从生物力学进行研究发现该固定方式可有效减小截骨端的位移、截骨端周围应力适中,能促进截骨端以软骨成骨的方式愈合。(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3-01)

孙卫东,温建民,胡海威,孙永生,成永忠[9](2012)在《拇外翻第1跖骨颈部不同截骨角度截骨端稳定性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拇外翻第1跖骨颈部不同截骨角度与截骨端稳定的关系,探讨维持截骨端稳定的最佳截骨角度。方法建立拇外翻有限元截骨模型,模拟截骨线与第1跖骨轴线在矢状面上成30°、45°、60°、75°、90°、105°、120°共7个截骨角度,7种工况。截骨近端设为固定端,远端设为自由端,断端间设为肉芽组织填充。体质量为62kg拇外翻患者单足约承受310N的体重载荷。截骨后拇趾跖屈站立时,仅考虑屈拇长肌和屈拇短肌对截骨端的影响,设肌力与第1跖骨长轴平行,并以载荷表示。截骨端摩擦系数设为0.6。计算在上述约束与加载条件下,7种工况截骨端边缘节点的VonMises应力和总位移,并进行比较。结果截骨端总位移从截骨角度为30°时逐渐变小,至60°达到最小值,后逐渐增大,超过90°后位移有明显加大的趋势。截骨端VonMises应力从截骨角度为30°时逐渐增加,至75°达到第一个峰值,后应力走平并有逐渐减小趋势,至105°应力迅速增大。结论第1跖骨矢状面截骨线方向需从远端背侧到近端跖侧截骨端才能维持稳定;截骨角度在60°左右时截骨端最稳定;最佳截骨角度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本文来源于《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期刊2012年05期)

温建民,孙卫东,成永忠,胡海威[10](201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第1跖骨头颈部不同方向截骨截骨端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第1跖骨头颈部不同方向截骨截骨端稳定性。方法:建立拇外翻有限元截骨模型,分别模拟截骨线与第1跖骨轴线在矢状面上成30°、45°、60°、75°、90°、105°、120°角7个截骨方向,共7种工况。模拟体质量为62kg拇外翻患者第1跖骨截骨后,拇趾尽量跖屈站立时,不同截骨角度截骨端的应力和位移情况。截骨近端设为固定端,远端设为自由端,断端间设为肉芽组织填充。其它部位的约束同前。单足约承受310N的体重载荷,仅考虑屈拇长肌和屈拇短肌对截骨端的影响,肌力以载荷表示,约为319N,设肌力载荷与第1跖骨长轴平行。截骨端摩擦系数设为0.6。观察在相同条件的负荷加载下,7种工况截骨断端边缘节点的最大M应力值(Von Mises)和总位移量V值,并进行比较。结果:截骨端总位移从30°逐渐变小,至60°达到最小值,后逐渐增大,截骨角度超过90°后,位移有明显加大的趋势。最大位移发生在120°时,为0.6486mm;最小位移发生在60°时,为0.2833mm。截骨端Von Mises应力从30°逐渐增加,至75°达到第一个峰值,后应力走平并有逐渐减小趋势,至105°应力迅速增大。截骨端最大应力出现在120°时,为0.986Mpa;最小应力出现在30°时,为0.212Mpa。结论:通过有限元模型对第1跖骨矢状面不同角度截骨的模拟和计算,发现60°左右时截骨端最稳定。保持矢状面上从远端背侧到近端跖侧截骨线方向,截骨端才能维持稳定。矢状面上的最佳截骨角度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截骨不应采取固定的截骨角度。(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1-07-22)

外翻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常见的老年退行性、变形性、致残性关节病。动态膝外翻和膝关节稳定性下降是其产生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负重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但其对KOA患者动态膝外翻角度及下肢稳定性的影响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探讨健康人及KOA患者在下蹲过程中,不同程度负重对其膝关节动态膝外翻角度和下肢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KOA的康复提供理论依据,为改善KOA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提供指导性建议。研究方法:分别招募KOA患者19名为实验组,15名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分别在负重0%BW、负重5%BW和负重15%BW下进行动态膝外翻角度测试和Y-test测试。收集叁种不同负重状态下动态膝外翻角度和Y-test测试综合得分,并分析讨论。研究结果:(1)动态膝外翻角度:对照组在负重0%BW状态下,动态膝外翻角度最小;负重5%BW状态下,动态膝外翻角度相比负重0%BW状态改变不明显;负重15%BW状态下,动态膝外翻角度增大但与负重0%BW状态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负重5%BW状态下,实验组动态膝外翻角度减小,与负重0%BW状态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负重15%BW状态下,实验组动态膝外翻角度增大,相对负重0%BW状态下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负重0%BW、负重5%BW及负重15%BW均与同等负荷状态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2)Y-test测试综合得分:实验组在负重5%BW状态下平均综合得分最高(78.5±6.5),与负重0%BW状态下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负重15%BW状态下平均综合得分最低(66.9±7.2),与负重0%BW状态下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Y-test测试中,实验组在负重0%BW状态下得分低于对照组该状态下的得分,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负重5%BW状态下得分最高(93.9±5.0),与负重0%BW状态下得分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低于对照组负重5%BW的状态,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负重15%BW状态下得分最低(83.5±5.1),与负重0%BW状态下得分相比有显着性差异,期望低于对照组负重15%BW状态下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单腿下蹲过程中,健康组动态膝外翻角度随负重量的增加而增大,负重量对动态膝外翻程度无明显影响。随着负重量增加,健康组的下肢稳定性由强变弱。2、单腿下蹲过程中,KOA患者动态膝外翻角度大于健康人,下肢稳定性比健康人差。3、单腿下蹲过程中,负重对KOA患者动态膝外翻角度有明显影响,负重负荷变大(0%,5%,15%),KOA患者动态膝外翻角度先减小后增大。4、适当负重会增加KOA患者下肢稳定性,超负荷负重会使其下肢稳定性减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翻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徐海.髋外展肌力训练对大学生动态膝外翻者下肢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D].成都体育学院.2019

[2].黄继超.不同程度负重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动态膝外翻及下肢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9

[3].孙卫东,边蔷,李晏乐,常程,毕春强.软组织对微创截骨矫正外翻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

[4].毕春强.基于“裹帘”法外固定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

[5].毕春强,温建民,孙卫东,王丽珍,毛瑞.静态有限元法分析基于“裹帘”法外固定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的稳定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

[6].毕春强,温建民,桑志成,孙卫东,温冠楠.踇外翻截骨矫形“裹帘”法外固定后截骨端稳定性的X线研究[J].中医正骨.2016

[7].边蔷.拇外翻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后软组织对截骨端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8].乔治.拇外翻8字绷带外固定法对截骨端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试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9].孙卫东,温建民,胡海威,孙永生,成永忠.拇外翻第1跖骨颈部不同截骨角度截骨端稳定性有限元分析[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2

[10].温建民,孙卫东,成永忠,胡海威.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第1跖骨头颈部不同方向截骨截骨端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C].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1

论文知识图

一内侧结构松解后对膝外翻稳定性...两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浅层重建后外翻第4、5跖跗关节CT叁维重建图双曲肘斜排列七支点合模机构冠状突及开免冠状突骨折类型

标签:;  ;  ;  ;  ;  ;  ;  

外翻稳定性论文_徐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