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蚜小蜂属论文_张正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蚜小蜂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国,柑桔,论文,系统,COI,黄蚜小蜂属小蜂总科,SrDNA。

黄蚜小蜂属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莉[1](2017)在《中国蚜小蜂科亚科和族的鉴别及基于ITS2序列的黄蚜小蜂属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蚜小蜂科Aphelinidae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是重要的天敌昆虫,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具重要经济意义。目前该科部分分类单元的划分还比较混乱,进行深入的系统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十分必要。本论文基于蚜小蜂科的63个外部形态特征,其中包括1个整体特征、14个头部特征、19个胸部特征、5个腹部特征、19个翅特征和5个足特征,以跳小蜂科的3种Thomsonisca typica、Anabrolepis bifasciata和Coccidencyrtus tp.为外群,采用支序法,对中国已发表的该科22属中的55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亚科和族的划分;另外,本论文还对17种黄蚜小蜂进行了 ITS2的测定,并从NCBI上下载黄蚜小蜂属的17条ITS2 rDNA基因序列,以Eretmocerus属为外群,分别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BI)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系统发育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采用Hayat(1998)的分类系统支持将中国蚜小蜂科分为 Aphelininae亚科 Eriaphytinae 亚科、Azotinae亚科 Coccophaginae亚科、Euryischiinae 亚科和 Eriaporinae 亚科,其中,Aphelininae 亚科分为 Aphytini 族(Aphytis属、Centrodora 属、Marietta属、Proaphelinoides属和Marlattiella 属)、Eretmocerini族(Eretmocerus属)和 Aphelini 族(Aphelinus属和 Protaphelinus 属)3 个族;Eriaphytinae亚科、Azotinae 亚科和 Euryischiinae 亚科为单型属;Coccophaginae亚科分为 Coccophagini族(Coccophag s属和Prococcophagu 属)、Physcini 族(Coccobius 属 Pteroptricini 族(Pteroptrix 属、Archenomus属、Aphelosoma 属、Encarsia 属、Coccophagoides 属和 Prococcophagus属)3个族。2.Aphelininae 亚科、Azotinae 亚科、Euryischiinae 亚科、Eriaphytinae亚科和Eriaporinae亚科都有较高的支持度,为单系群;Coccophaginae亚科是复系群。Aphelininae亚科进化最快,在该科中Eretmocerini族与Marlattiella属进化关系较近;Aphytini族是复系群,Aphytis属最进化;Aphelinini族是单系群,在Aphelininae亚科中最为原始。Coccophaginae 亚科为复系群,Pteroptricini 族较 Coccophagini族和Physcini族进化;Physcini族是单系群;Pteroptricini族和Coccophagini族是复系群,建议恢复Coccophagini族的Prococcophagus属的属级地位。3.本研究对17种黄蚜小蜂进行了 ITS2 rDNA的测定,得到105条序列,由序列分析可知,其A+T的平均含量为52.6%,高于G+C的平均含量(47.4%),转换的频率是颠换频率的0.67倍,序列变异性很强。用MEGA 6.05软件分别计算17种黄蚜小蜂的ITS2 rDNA基因序列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结果得出种内、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是0~7.8%和0.523;其中,A nr diaspidis与Aphytis sp.2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 0.023,A.holoxanthus、A.nr holoxanthus、A.melinus、Aphytis sp.1之间的遗传距也相对较小;Aphytissp.12和funicularis种团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889,其他种之间亲缘关系较远的还有funicularis种团与Aphytis sp.4和Aphy is sp.3。4.分析NJ、MP和BI叁种方法所建系统发育树的关系,结论如下:BI树最好的呈现了黄蚜小蜂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其中,lingnanensis种团为单系群,分为A.lingnanensis和Aphytissp.1+(AphytiS melinus+(A.holoxcanthus+(4.nr holoxanthus)))两个亚种团;chrysomphali种团和proclia种团都不是单系群,Aphytis sp.5与lingnanensis种团的lingnanensis亚种团亲缘关系较近,A nr crysomphali·与Aphytis sp.6是姐妹群;Z145与A.nr diaspidis是同一种;funicularis种团为单系群,最原始。(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7-04-01)

张慧[2](2016)在《黄蚜小蜂属部分种类的形态鉴别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蚜小蜂属Aphytis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蚜小蜂科Aphelinidae,是农林作物上盾蚧害虫最重要的专性寄生蜂,许多种类被成功应用于盾蚧害虫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研究在对19种黄蚜小蜂形态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 28S rDNA和COI基因的 PCR 扩增及序列测定,并从 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上下载黄蚜小蜂属相关的基因序列,以花翅蚜小蜂属Marietta的四个种类为外群,基于28S rDNA基因、COI基因及28S rDNA&COI联合基因,对最终序列进行分析,分别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BI)重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了黄蚜小蜂属部分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隶属 4 个种团[A.proclia 种团(AP),A.lingnanensi 种团(AL),A.chrysomphali种团(AC)和A.funicularis种团(AF)]和相关联的19种黄蚜小蜂作了主要鉴别特征的描述,包括了重要辅助特征----蛹的色素。描述了其中的2个新种,Aphytisbambusaspis,sp.nov.和Aphytis greenaspis,sp.nov.,首次发现黄蚜小蜂属新的蚧虫寄主----链蚧科Asterolecamiidae 介壳虫。2.在对黄蚜小蜂种类28S rDNA、COI和28S rDNA&COI叁组数据集的序列分析中,28S rDNA基因序列的G+C平均含量为57.8%,高于A+T的平均含量(42.3%),转换频率是颠换频率的1.19倍,表现出较强的序列保守性。COI基因序列的A+T平均含量为77%,明显高于G+C含量(23%),其中密码子第叁位点的A+T平均含量高达98.2%,转换频率与颠换频率的比值为0.29,表现出较高的序列变异性。28S rDNA&COI联合基因序列的A+T平均含量为62.3%,高于G+C的平均含量(37.8%),转换频率是颠换频率的0.67倍。3.用MEGA 6.05软件分别计算31种黄蚜小蜂的28S rDNA基因序列、20种的COI基因序列和19种的28S rDNA&COI联合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得出叁组数据集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57,0.032和0.114,表明黄蚜小蜂各种间遗传距离差异较小,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单基因分析和联合基因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中A.gordoni与其他黄蚜小蜂种类的遗传距离均较大,A.holoxanthus、A.melinus A.nr holoxanthus叁者之间,以及A.chrysomphali与A.nr chrysomphali之间的亲缘关系均比较近。此外,分析28S rDNA基因序列发现,与黄蚜小蜂属其他各种的遗传距离较大的还有A.bambusaspis,sp.nov.、A.longicaudus 及 A.chionaspis。4.分析各系统树中黄蚜小蜂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发现:未划定种团的A.bambusaspis,sp.nov.、A.longicaudus在系统树上的位置较为原始。所有的分子分析结果均表明,AF种团的代表A.gordoni是所研究种团的类群中表现最为原始的种类。由28S rDNA基因所建的系统树发现,隶属AL种团的A.chionaspi 在系统树上的位置有些反常,与AL种团中其他种类的距离很远,对该序列信息的可靠性存疑。AF种团和AM种团(A.mytilaspidis种团)由于代表的种类单一,尚需要更多的种类分析确定其单系性,但从它们在系统树上的分布位置来看,应该属于较原始的类群,也许AF种团比AM种团更原始一些。在大多数的分子数据分析中,Aphytis sp.7均表现出与AL种团的一些种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AL种团分为两个亚种团的假设在本研究中没有得到很好验证(除了联合基因数据)。此外,AP种团和AC种团在系统树上相互交杂,分布也很分散,均表现出多源性,可以认为该两种团为非单系。(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6-04-01)

高燕[3](2016)在《中国黄蚜小蜂属(Aphytis)分类研究(膜翅目:蚜小蜂科)》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蚜小蜂属(Aphytis)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蚜小蜂科(Aphelinidae),该属种类均为盾蚧科(Diaspididae)介壳虫的体外寄生蜂,许多种类对控制蚧虫的为害都收到过显着的成效,在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已知该属包含6个种团,分别为proclia种团、lingnanensis种团、funicularis种团、chrysomphali种团、mytilaspidis种团以及chilensis种团,包含相关种共计115种;中国已知除chilensis种团外共计5个种团,包含相关种共计40种。本论文对中国黄蚜小蜂属17个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5个新种:滇黄蚜小蜂(Aphytis dianensis sp. nov.)、拟日黄蚜小蜂(A. pseudojaponicus sp. nov.)、叁齿黄蚜小蜂(A. tridentatus sp. nov.)、长距黄蚜小蜂(A. longispur sp. nov.)及短棒黄蚜小蜂(A. breviclavus sp. nov.),以及1个中国新记录种,班加罗黄蚜小蜂(A. bangalorensis),同时记录了7个种类在国内的新分布。对本论文所包括种类的引证、形态特征、分布、寄主、及鉴别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并附有形态特征照片,同时编制了中国所有已知种类的分种检索表。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高燕,李成德[4](2016)在《黄蚜小蜂属chrysomphali-种团2新种记述(膜翅目:蚜小蜂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了采自云南的黄蚜小蜂属Aphytis chrysomphali-种团的2个新种——滇黄蚜小蜂(A.dianensis Gao et Li,sp.nov.)和拟日黄蚜小蜂(A.pseudojaponicus Gao et Li,sp.nov.)。详细记述了成虫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并附有特征照片;编制了chrysomphali-种团中国所有已知种类的检索表。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李成德,杨庆寅[5](2004)在《韩国黄蚜小蜂属分类研究(膜翅目:蚜小蜂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采自韩国的黄蚜小蜂属5种,包括1新种(Aphytisalbus,sp.nov.)及4个韩国新记录种(A.diaspidis,A.japonicus,A.proclia和A.vandenboschi),编制了雌成虫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韩国国立树木园和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1.纯白黄蚜小蜂Aphytisalbus,新种(图1~6)本新种属于lingnanensis种团,因其体白色,胸部腹板无斑纹,扇叶突大而圆,强烈重迭,产卵器及产卵器鞘较长,很容易与该种团其它种类相区别。正模:♀(KA0107-19-1),京畿道,抱川郡,韩国国立树木园,考氏白盾蚧Pseudaulacas-iscockerelli(Cooley),2001-VII-19,李成德。副模7♀♀,同正模。2.盾蚧黄蚜小蜂Aphytisdiaspidis(Howard),1881,韩国新记录分布全世界,寄主广泛,在韩国及中国辽宁省首次发现。3.日本黄蚜小蜂AphytisjaponicusDeBach&Azim,1962,韩国新记录分布于韩国及日本,在韩国首次发现,寄生于褐圆蚧ChrysomphalusbifasciculatusFerris和紫杉肾圆盾蚧AonidiellataxusLeonardi。4.桑盾蚧黄蚜小蜂Aphytisproclia(Walker),1839,韩国新记录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在韩国首次发现,在中国分布亦很广。5.范氏黄蚜小蜂AphytisvandenboschiDeBachandRosen,1963,韩国新记录分布于中国辽宁和广东、韩国、日本、印度及美国,在韩国及中国辽宁省(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杨庆寅[6](2003)在《中国东北地区及韩国黄蚜小蜂属的分类研究(膜翅目:蚜小蜂科)》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蚜小蜂属(Aphytis),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dea)蚜小蜂科(Aphelinidae),是农林作物上介壳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该属种类都是盾蚧科(Diaspididae)介壳虫的体外寄生蜂,许多种类对控制蚧虫的危害都收到过显着的成效,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对我国东北部地区以及韩国的黄蚜小蜂属进行了分类研究。论文包括两部分,即概述及分类。第一部分回顾了黄蚜小蜂属的分类历史、综述了研究现状,并介绍了黄蚜小蜂属的形态结构以及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第二部分记述了采自我国东北地区及韩国的黄蚜小蜂共9种,包括1个新种(A.albus sp.nov.)、3个韩国新记录种(japonicus,diaspidis和vandenboschi),1个东北地区新记录种(diaspidis),所有种类均作了详细的形态描述,附上了相关特征图或照片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所有模式标本及其它研究标本均保存在东北林业大学。纯白黄蚜小蜂,新种Aphytis albus sp.nov. 本新种并胸腹节相对较长,并具大而强烈重迭的扇叶突;体白色;翅刚毛均一,透明无斑,因而属于lingnanensis种团。本新种体乳白色、胸部腹板无斑,扇叶突大而圆、强烈重迭,以及较长的产卵针和第3产卵瓣,极易与本种团的其它种相区别。 正模♀(KA0107-19-1),韩国京畿道抱川郡国立树木园,考氏白盾蚧,19-Ⅶ-2001,李成德采;副模:7♀♀,同正模。(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3-05-01)

李成德,孙凡[7](1997)在《黄蚜小蜂属——中国新记录种(小蜂总科: 蚜小蜂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了黄蚜小蜂属一中国新记录种桦圆蚧黄蚜小蜂(AphytistestaceusTshum-akova)。分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寄主:白桦上的桦圆盾蚧(Diaspidiotusalma-atensisBorchs.)。(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4期)

Rose,M,D,Rosen,任辉[8](1991)在《寄生柑桔矢尖蚧的黄蚜小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蚜小蜂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镞盾蚧黄蚜小蜂Aphytis unaspidis新种 本种属短索种组,雌雄触角均为5节,上颚退化,与桔雪蚧黄蚜小蜂Aphytisgordoni十分近似,主要区别在于前翅的形状、翅脉和毛序方面有所不同。 模式产地:四川省重庆市附近。 模式标本分别存放在中国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1991年02期)

任辉[9](1988)在《中国黄蚜小蜂属二新种(膜翅目:蚜小蜂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记述了在园林害虫天敌普查中从蚧虫内饲养出的我国黄蚜小蜂属Aphytis Howard两新种。模式标本存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1、樟雪蚧黄蚜小蜂Aphytis chionaspis Ren,新种(图1—8) 雌:长0.75—1.05毫米。体黄色。头部复眼紫红色。触角柄节淡黄色,鞭节微暗色。头、胸、腹部刚毛淡褐色。小盾片后端缘中部黑褐色。胸部腹板暗色、叉状纵干黑褐色。翅透明,前翅翅基片下方一短的横条骨片褐色。缘脉与亚缘脉连接处之下方暗色,后缘褶淡褐色。前足跗节暗色;中、后足胫节、跗节暗色;后足腿节腹缘淡色。产卵管淡褐色。(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1988年Z2期)

黄蚜小蜂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蚜小蜂属Aphytis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蚜小蜂科Aphelinidae,是农林作物上盾蚧害虫最重要的专性寄生蜂,许多种类被成功应用于盾蚧害虫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研究在对19种黄蚜小蜂形态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 28S rDNA和COI基因的 PCR 扩增及序列测定,并从 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上下载黄蚜小蜂属相关的基因序列,以花翅蚜小蜂属Marietta的四个种类为外群,基于28S rDNA基因、COI基因及28S rDNA&COI联合基因,对最终序列进行分析,分别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BI)重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了黄蚜小蜂属部分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隶属 4 个种团[A.proclia 种团(AP),A.lingnanensi 种团(AL),A.chrysomphali种团(AC)和A.funicularis种团(AF)]和相关联的19种黄蚜小蜂作了主要鉴别特征的描述,包括了重要辅助特征----蛹的色素。描述了其中的2个新种,Aphytisbambusaspis,sp.nov.和Aphytis greenaspis,sp.nov.,首次发现黄蚜小蜂属新的蚧虫寄主----链蚧科Asterolecamiidae 介壳虫。2.在对黄蚜小蜂种类28S rDNA、COI和28S rDNA&COI叁组数据集的序列分析中,28S rDNA基因序列的G+C平均含量为57.8%,高于A+T的平均含量(42.3%),转换频率是颠换频率的1.19倍,表现出较强的序列保守性。COI基因序列的A+T平均含量为77%,明显高于G+C含量(23%),其中密码子第叁位点的A+T平均含量高达98.2%,转换频率与颠换频率的比值为0.29,表现出较高的序列变异性。28S rDNA&COI联合基因序列的A+T平均含量为62.3%,高于G+C的平均含量(37.8%),转换频率是颠换频率的0.67倍。3.用MEGA 6.05软件分别计算31种黄蚜小蜂的28S rDNA基因序列、20种的COI基因序列和19种的28S rDNA&COI联合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得出叁组数据集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57,0.032和0.114,表明黄蚜小蜂各种间遗传距离差异较小,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单基因分析和联合基因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中A.gordoni与其他黄蚜小蜂种类的遗传距离均较大,A.holoxanthus、A.melinus A.nr holoxanthus叁者之间,以及A.chrysomphali与A.nr chrysomphali之间的亲缘关系均比较近。此外,分析28S rDNA基因序列发现,与黄蚜小蜂属其他各种的遗传距离较大的还有A.bambusaspis,sp.nov.、A.longicaudus 及 A.chionaspis。4.分析各系统树中黄蚜小蜂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发现:未划定种团的A.bambusaspis,sp.nov.、A.longicaudus在系统树上的位置较为原始。所有的分子分析结果均表明,AF种团的代表A.gordoni是所研究种团的类群中表现最为原始的种类。由28S rDNA基因所建的系统树发现,隶属AL种团的A.chionaspi 在系统树上的位置有些反常,与AL种团中其他种类的距离很远,对该序列信息的可靠性存疑。AF种团和AM种团(A.mytilaspidis种团)由于代表的种类单一,尚需要更多的种类分析确定其单系性,但从它们在系统树上的分布位置来看,应该属于较原始的类群,也许AF种团比AM种团更原始一些。在大多数的分子数据分析中,Aphytis sp.7均表现出与AL种团的一些种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AL种团分为两个亚种团的假设在本研究中没有得到很好验证(除了联合基因数据)。此外,AP种团和AC种团在系统树上相互交杂,分布也很分散,均表现出多源性,可以认为该两种团为非单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蚜小蜂属论文参考文献

[1].张正莉.中国蚜小蜂科亚科和族的鉴别及基于ITS2序列的黄蚜小蜂属系统发育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

[2].张慧.黄蚜小蜂属部分种类的形态鉴别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3].高燕.中国黄蚜小蜂属(Aphytis)分类研究(膜翅目:蚜小蜂科)[D].东北林业大学.2016

[4].高燕,李成德.黄蚜小蜂属chrysomphali-种团2新种记述(膜翅目:蚜小蜂科)[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6

[5].李成德,杨庆寅.韩国黄蚜小蜂属分类研究(膜翅目:蚜小蜂科)(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04

[6].杨庆寅.中国东北地区及韩国黄蚜小蜂属的分类研究(膜翅目:蚜小蜂科)[D].东北林业大学.2003

[7].李成德,孙凡.黄蚜小蜂属——中国新记录种(小蜂总科:蚜小蜂科)[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

[8].Rose,M,D,Rosen,任辉.寄生柑桔矢尖蚧的黄蚜小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蚜小蜂科)(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1991

[9].任辉.中国黄蚜小蜂属二新种(膜翅目:蚜小蜂科)[J].昆虫分类学报.1988

论文知识图

纯白黄蚜小蜂,新种APhy此albussP.nov...日本黄蚜小蜂APhy公jaPonicusDeBaeh&...23456Figs. 1~6 Aphytis albus, sp. nov. (♀)Male: Unknown.Holotype ♀(KA0107-19-1),...Male: Unknown.Holotype ♀(KA0107-19-1),...

标签:;  ;  ;  ;  ;  ;  ;  

黄蚜小蜂属论文_张正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