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随着人们对道德修养问题的愈益看重,阳明心学越来越受关注,尤其是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显然已成当代官方的高频用语。今天我们对知行合一的领会也要落实到以下三点来说。
首先,知行合一要合于真心。所谓真心,就是没有私欲掺杂的赤诚之心。阳明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爱其心,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这个不为“私欲遮隔”的孩童之心,就是王门“四句教”中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这个“无善”是指不有意为善。真正的善不是故意为之,有意为善就使善从目的转化为手段,往往有利己的动机在里面,其本质不是善。我们现在强调的不忘初心,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1.附加型的共享税模式,即中央和地方分别就某特定商品具有独立的消费税征收权。在中央政府统一课税后,地方政府以一定税率附加课税,收入归课税主体所有。在美国,联邦政府对烟、酒、燃料类商品征收统一的消费税,所有州政府也对烟、酒、燃料类商品独立地加征消费税,根据各州具体的税收政策不同,适用的税率亦有差异,中央和地方都配置完整的税权。但这一模式只能适合在财政分权彻底,地方税权较大的联邦制国家中实施。并且,地方政府在消费税的具体税收政策上存在差异,由此可能产生政府间纵向和横向税收政策的矛盾,诱发相应的税收竞争。[22]
其次,知行合一要合于真意。良知既然人人“天然自有”,那为什么人们做事有善有恶,“晓得当孝悌而不能孝悌”呢?王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人的本心虽是至善的,但人心动之后的意念是有善有恶的。他将朱熹说的格物致知变为致知格物,并说为善去恶的是格物。习总书记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三严三实”,并说党性修养是“心学”,也正是这个道理。
二是要注重导向性。所谓导向性,就是将名师评选的条件和标准作为方向标、指挥棒,使每一个有志于成为名师的教师明确努力的方向。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意义上讲,名师的评选既重在结果,同时也重在过程。从遴选指标体系各要素及其权重中,可以看出名师评选的导向性。
最后,知行合一要合于真知。阳明认为“知者,良知也”。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合于人内心的“知善知恶”的良知,而不是朱熹说的那个高置于人心上的天理。他指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著实,不过养成一个空寂。此个病痛不是个小小。”想想当年“文革”时期凡事要问姓社姓资,正是由于“只去悬空想个本体”,少了问问百姓祸福之心。
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他晚年常把“致良知”说成是自己的“立言宗旨”,又称之为儒学“正法眼藏”“圣学之秘”“学问头脑”“究竟话头”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致良知”就是阳明学的代名词,是阳明思想的根本宗旨、最终归趣。因此,若是讲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本义,知善知恶是第一要义。
(文|潘起造)
责任编辑:刘怡然
标签:良知论文; 私欲论文; 消费税论文; 本体论文; 名师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明代哲学(1368~1644年)论文; 《宁波通讯》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