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思维根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始思维,宗教信仰,人格神,灵魂
思维根源论文文献综述
胡其森[1](2018)在《人格神由以产生的思维根源:异质感和共同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致力于从原始思维出发,来解答人格神的产生这一古老的问题。爱弥儿·涂尔干曾经指出,如果将宗教归诸一些平常的感觉(例如施莱尔马赫和费尔巴哈所说的“依赖感”),其实就等于否认了宗教乃至人类独特的价值,而如果把它归诸于宗教本能或超验实在(例如鲁道夫·奥托所说的“神秘感”),又没有经验观察的基础,所以我们既要保留人类的独特之处,又要将其置于经验之下。然而爱弥儿的这条建议虽然很中肯,但我们在研究时却很快发现,人类目前拥有的经验其实是相当有限的,很多东西在历史发展中早已不见了踪影,因此也不适宜将研究仅局限在已有的经验之下,所以本文最终选择了遵循列维-布留尔的路径,在研究中不仅不预设经验中的很多东西,还尝试着丰富和发展人类思维或人类经验这些概念。在第一章中,通过对于着名的“曼纳”(mana)这一概念的分析,我们找到了它由以产生的原始思维中的两种特殊感觉,其一被我们称作“共同感”,表明的是在不同事物中感受到同一种力的那种感觉,其二被我们称作“异质感”,表明的是将这共同的力感受为异于物质的或神秘的那种感觉。此外,通过对于人格神与其之前神灵的对比,我们找到了它们之间的一些显着区别,并由此将人格神的产生问题进一步细分为了叁个需要解答的问题:即早期的神灵为何会与它们由以产生的事物发生分离?这些神灵之间为何能够相互结合?统一的人格或自我又是如何形成的?在第二章中,我们从对于异质感和共同感的分析着手,发现即使在现代思维中,它们所留存下来的东西也是与诸如崇敬之类的感觉相伴随着,所以我们猜想在没有经过思维发展与文明洗礼的最初状态下,它们更可能是不加拣选地掺杂在其他各种感觉之中的。这些其他感觉包括愉快、悲伤、惊奇等等,都是一些当下性的感觉,方生方灭、转瞬即逝,由此在原始人的世界里便产生了被乌西诺称作“瞬息神”(momentary deities)的东西,这种神灵在古希腊人那里依然可以找到存在的痕迹。但是异质感和共同感所反映的思维倾向毕竟不同于那些当下性的感觉,所以在历史的发展中,它们逐渐从其他感觉里独立了出来,这种独立使得神灵越来越具有确定性而不再转瞬即逝,并且也使得不同事物、不同神灵背后那共同的力开始被朦胧地意识到,这种独立再进一步发展,便会使得由两种特殊感觉所造成的神秘体验与其他感觉所造成的所谓实际体验越来越彼此分离,从而导致神灵逐渐独立于它们所由以产生的各种事物。在第叁章中,我们首先驳斥了一般研究中将神灵的人格化与神灵的结合化截然区分的做法,并论证了为何应将人格神的研究纳入作为一个整体的神灵结合的研究当中。然后通过汤因比、希克等人看待宗教问题的全球性视野,我们发现在自然崇拜逐渐消失的过程中,人们其实面临着多种信仰选项,然而这些不同的选项其实根本上是一致的,即它们都至少是对于一种结合的宗教力或神灵的崇拜。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是异质感和共同感的内部矛盾引发了这种变化,因为共同感在它的实现中包含着消除个体性的要求,而异质感却要依托着个体性而存在。在社会进程等因素的助推下,共同感的要求逐渐被实现了,由此之前的神灵也就得以逐渐摆脱个体事物的局限而能够相互结合。然而异质感却在不断消失,并且这种消失会使得共同感也产生嬗变,因为在共同感包含异质感的时候,它其实指向着一种不为一切社会形式乃至物质形式所容纳的东西,但当它丧失异质感后,它就会逐渐沦为一种社会性的情感,由它所产生的曼纳或神灵也就会被看作社会本身。作为一种社会情感,共同感在面对不同对象时便会有强弱之分,并且它也就容易被其他一些社会情感所影响,由此人们对于自身或灵魂的崇敬便借此逐渐引发了信仰领域的变化,使得人的灵魂(阿特曼)越来越同化了之前的神灵(普拉纳),而之前结合而成的神灵也越来越只被看作涂尔干所说的基本灵魂或弗朗兹所说的“第一个人”,即只是象征和包含着人类而不再是世间万物。但是基本灵魂或“第一个人”尽管象征着更大的整体,却都是以一种个体化的方式呈现的,所以它们同时也就是个体灵魂,它们的象征性内涵逐渐从包含万物都只包含人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个体灵魂或自我从外物统一到自身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1)
杨宁[2](2018)在《挖掘试题的根源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谈高中数学圆锥曲线一题多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数学特点就是知识点多和题型多。所以"举一反叁"在高中阶段会时常的提及到,其目的在于触类旁通,以点带面。就学生学习而言,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增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交汇,构建起知识网络。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一题多解能使知识升华和活化,同时又可以开阔思路,本文笔者就圆锥曲线中的两道题进行一题多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前言在高中数学试题中,往往一个题目会包含很多隐蔽的信(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8年09期)
高祖贵[3](2018)在《中美经贸摩擦的根源是美国霸权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8年3月中美经贸摩擦开始以来,双方的舆论交锋、政策宣示、举措过招等呈现了这场冲突的多种形态。美国政府不顾经贸摩擦对其经济和国际形象的损害,执意推动,自有更多企图。透过纷繁的信息,从战略视野来看美国政府制造的这次摩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这次摩擦体现了美国的国内战略考量。早在2017年3月,美国新一届政府就开始进行调查准备,涉及增加进口关税的产品种类和行业领域不断增多。对其国内而言,这是为迎合社(本文来源于《前线》期刊2018年05期)
李爱琴,王迎春[4](2018)在《从创世神话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差异及其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和文化的桥梁,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方创世神话孕育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表现为:整体性与分析性、伦理性与认知性、内向性与外向性。这种差异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生存环境、经济社会状况和历史发展所造成的。(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郭晶[5](2018)在《《药》中社会群体的奴性思维及其根源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的《药》将包罗万象的社会浓缩在一篇文章中,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华老栓、夏瑜等主要人物以及众多无名无姓的小人物,鲁迅对其中的社会和人物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剖析,展示了人性的孱弱——"奴性"思维。从"奴性"思维的定义和特点出发,探究《药》中社会群体"奴性"思维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根源。(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8年04期)
娄晶舜[6](2017)在《汉字孳乳渐“方”的环境思维及根源历史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伏羲画卦、神龙结绳、仓颉造字等等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文字的形成进行着种种探究和猜想,文字到底是谁始造的?又是怎样造成的?汉字为什么从不规则形的甲骨文发展成为了今天的"方块"字形?我们只有先来看看什么是"文字"?象形字是根据个体实物去勾绘图形,文字学家把这些图形符号称作"文";利用这些象形符号,通过组合而成的形体称作"字",合谓"文字"。这就说明,象形字是汉字中最早出现的形体,据物体描绘而成,一出现便是(本文来源于《书法赏评》期刊2017年04期)
尚柏慧[7](2017)在《谢惠敏思维方式的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于1977年11月首次发表于《人民文学》,作为"伤痕文学"的起点,小说以班主任张俊石接受一个小流氓插班生宋宝琦为线索展开情节,以"批判与启蒙"及对真实性的追求率先在文学作品中揭露了"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对青少年造成的严重后果,给青少年留下心灵创伤的社会问题。这篇小说可以进行讨论及评价的地方有很多,尤其是作者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方面。作者重点塑造了两个表面上看起来截然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某些共同性的青年形象。一个是没有文化的小流氓宋宝琦,另一个是具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7年11期)
虞崇胜,余扬[8](2016)在《敌对思维是“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思想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敌对思维就是阶级斗争思维。作为一种预设性政治思维,敌对思维只适用于敌我斗争明朗的阶级斗争时代,并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就是在敌对思维指导下发动的"政治大革命",其思想理论上的错误就是习惯性地运用了敌对思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运用敌对思维不仅容易将同志打成敌人,为投机者制造政治投机的机会,而且还会直接妨害法治思维的确立,干扰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形成。透过敌对思维的严重危害,从中可以获得四点教训:其一,事实求是地分析政治形势,慎用革命战争中的敌人概念;其二,正确对待党内外的意见分歧,彻底放弃不合时宜的敌对思维;其叁,严格遵循法治原则,坚持用党纪和国法处理党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其四,有效防止政治投机行为,创造文明的政治生活。(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刘芳,黄展[9](2015)在《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设计思维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悠久至今的设计、造物文化始终具有自身的精髓与内在文脉,而这种内涵才是当今设计最具精华的地方,也是唯一且必须遵从的设计理念、思路,分析与应用这种设计文脉的根源,是我们重塑和建构属于自己的中国设计的最终主旨和归宿。(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刘振水[10](2016)在《论美国战略思维矛盾的宗教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外交政策中所体现的战略思维一直存在着显着的矛盾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外关系上的孤立主义与扩张主义之争,指导思想上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并行,手段方式上的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并存。从主导美国信仰的新教入手,发现由新教所主导的美国信念是导致美国战略思维中以上叁对矛盾出现的根源所在。并且,"拯救世界"的天赋使命观并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工具存在,而是美国信念一直诚心追求的终极理想目标,这也决定了美国将在通向理想的现实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6年02期)
思维根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中数学特点就是知识点多和题型多。所以"举一反叁"在高中阶段会时常的提及到,其目的在于触类旁通,以点带面。就学生学习而言,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增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交汇,构建起知识网络。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一题多解能使知识升华和活化,同时又可以开阔思路,本文笔者就圆锥曲线中的两道题进行一题多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前言在高中数学试题中,往往一个题目会包含很多隐蔽的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思维根源论文参考文献
[1].胡其森.人格神由以产生的思维根源:异质感和共同感[D].华东师范大学.2018
[2].杨宁.挖掘试题的根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谈高中数学圆锥曲线一题多解[J].知识文库.2018
[3].高祖贵.中美经贸摩擦的根源是美国霸权思维[J].前线.2018
[4].李爱琴,王迎春.从创世神话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差异及其根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
[5].郭晶.《药》中社会群体的奴性思维及其根源探微[J].文学教育(上).2018
[6].娄晶舜.汉字孳乳渐“方”的环境思维及根源历史之探析[J].书法赏评.2017
[7].尚柏慧.谢惠敏思维方式的根源[J].名作欣赏.2017
[8].虞崇胜,余扬.敌对思维是“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思想根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
[9].刘芳,黄展.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设计思维根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
[10].刘振水.论美国战略思维矛盾的宗教根源[J].学理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