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处理余热补偿回火炉装置,包括退火炉,所述退火炉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柱,两组所述支柱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蓄热炉,所述蓄热炉顶部中间位置垂直固定连接有T型架,所述T型架顶部左右两侧均竖直向下固定安装有气缸,两组所述气缸的活塞杆活动贯穿于蓄热炉上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三组导热管将退火炉与蓄热炉进行热量连通,设置的封盖与导热管盖合后可以避免蓄热炉内的热量在退火时发生流失,热量输送管首尾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单向阀和抽气机,抽气机可以在退火前的退火炉内的热量输送至蓄热炉内进行储存,方便二次使用时,热量恢复块,加热能耗低,较为实用,适合广泛推广与使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热处理余热补偿回火炉装置,包括退火炉(1),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炉(1)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柱(2),两组所述支柱(2)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蓄热炉(4),所述蓄热炉(4)顶部中间位置垂直固定连接有T型架(8),所述T型架(8)顶部左右两侧均竖直向下固定安装有气缸(7),两组所述气缸(7)的活塞杆(9)活动贯穿于蓄热炉(4)上部,两组所述活塞杆(9)下端之间水平固定连接有水平固定连接有横杆(10),所述横杆(10)底部左右两侧和中部均固定连接有封盖(3),所述退火炉(1)顶部左右两侧和中部均垂直且等距固定连通安装有导热管(14),所述导热管(14)上部与蓄热炉(4)底部垂直固定连通,所述退火炉(1)右侧上部与热量输送管(12)首端固定连通,且热量输送管(12)尾端与蓄热炉(4)右侧中部固定连通,所述热量输送管(12)首尾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单向阀(13)和抽气机(11)。
设计方案
1.一种热处理余热补偿回火炉装置,包括退火炉(1),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炉(1)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柱(2),两组所述支柱(2)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蓄热炉(4),所述蓄热炉(4)顶部中间位置垂直固定连接有T型架(8),所述T型架(8)顶部左右两侧均竖直向下固定安装有气缸(7),两组所述气缸(7)的活塞杆(9)活动贯穿于蓄热炉(4)上部,两组所述活塞杆(9)下端之间水平固定连接有水平固定连接有横杆(10),所述横杆(10)底部左右两侧和中部均固定连接有封盖(3),所述退火炉(1)顶部左右两侧和中部均垂直且等距固定连通安装有导热管(14),所述导热管(14)上部与蓄热炉(4)底部垂直固定连通,所述退火炉(1)右侧上部与热量输送管(12)首端固定连通,且热量输送管(12)尾端与蓄热炉(4)右侧中部固定连通,所述热量输送管(12)首尾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单向阀(13)和抽气机(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处理余热补偿回火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炉(4)顶部左右两侧均垂直固定连通安装有热量进管(6),且热量进管(6)上固定安装有电控阀门(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处理余热补偿回火炉装置,其特征在于:三组所述导热管(14)分别与三组所述封盖(3)在竖直方向一一对齐,所述导热管(14)上部内壁固定连接有与封盖(3)相适配的搭接圈台(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处理余热补偿回火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炉(1)左侧下部固定开设有出料口(16),所述退火炉(1)内腔底部置有台车(15)。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处理余热补偿回火炉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回火炉供一般金属机件在空气中进行回火以及铝合金压铸件、活塞、铝板等轻合金机件淬火、退火、时效热处理之用现有的回火炉工作结束后,为散热通风机会排出很高温度的气体,这个高温气体一般会排向大气中,其高温能源没有得到利用,造成资源流失和能耗增大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一种热处理余热补偿回火炉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处理余热补偿回火炉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热处理余热补偿回火炉装置,包括退火炉,所述退火炉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柱,两组所述支柱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蓄热炉,所述蓄热炉顶部中间位置垂直固定连接有T型架,所述T型架顶部左右两侧均竖直向下固定安装有气缸,两组所述气缸的活塞杆活动贯穿于蓄热炉上部,两组所述活塞杆下端之间水平固定连接有水平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底部左右两侧和中部均固定连接有封盖,所述退火炉顶部左右两侧和中部均垂直且等距固定连通安装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上部与蓄热炉底部垂直固定连通,所述退火炉右侧上部与热量输送管首端固定连通,且热量输送管尾端与蓄热炉右侧中部固定连通,所述热量输送管首尾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单向阀和抽气机。
进一步的,所述蓄热炉顶部左右两侧均垂直固定连通安装有热量进管,且热量进管上固定安装有电控阀门。
进一步的,三组所述导热管分别与三组所述封盖在竖直方向一一对齐,所述导热管上部内壁固定连接有与封盖相适配的搭接圈台。
进一步的,所述退火炉左侧下部固定开设有出料口,所述退火炉内腔底部置有台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热处理余热补偿回火炉装置,通过设置三组导热管将退火炉与蓄热炉进行热量连通,设置的封盖与导热管盖合后可以避免蓄热炉内的热量在退火时发生流失,热量输送管首尾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单向阀和抽气机,抽气机可以在退火前的退火炉内的热量输送至蓄热炉内进行储存,方便二次使用时,热量恢复块,加热能耗低。
2.本实用新型的热处理余热补偿回火炉装置,由于在蓄热炉顶部左右两侧均垂直固定连通安装有热量进管,且热量进管上固定安装有电控阀门,避免在退火时电控阀门可以关闭后避免蓄热炉内热量从热量进管产生回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处理余热补偿回火炉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处理余热补偿回火炉装置的导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退火炉;2、支柱;3、封盖;4、蓄热炉;5、电控阀门;6、热量进管;7、气缸;8、T型架;9、活塞杆;10、横杆;11、抽气机;12、热量输送管;13、单向阀;14、导热管;15、台车;16、出料口;17、搭接圈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一种热处理余热补偿回火炉装置,包括退火炉1,所述退火炉1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柱2,两组所述支柱2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蓄热炉4,所述蓄热炉4顶部中间位置垂直固定连接有T型架8,所述T型架8顶部左右两侧均竖直向下固定安装有气缸7,两组所述气缸7的活塞杆9活动贯穿于蓄热炉4上部,两组所述活塞杆9下端之间水平固定连接有水平固定连接有横杆10,所述横杆10底部左右两侧和中部均固定连接有封盖3,所述退火炉1顶部左右两侧和中部均垂直且等距固定连通安装有导热管14,所述导热管14上部与蓄热炉4底部垂直固定连通,所述退火炉1右侧上部与热量输送管12首端固定连通,且热量输送管12尾端与蓄热炉4右侧中部固定连通,所述热量输送管12首尾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单向阀13和抽气机11。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设置三组导热管14将退火炉1与蓄热炉4进行热量连通,设置的封盖3与导热管14盖合后可以避免蓄热炉4内的热量在退火时发生流失,热量输送管12首尾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单向阀13和抽气机11,抽气机11可以在退火前的退火炉1内的热量输送至蓄热炉4内进行储存,方便二次使用时,热量恢复块,加热能耗低。
其中,所述蓄热炉4顶部左右两侧均垂直固定连通安装有热量进管6,且热量进管6上固定安装有电控阀门5。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避免在退火时电控阀门5可以关闭后避免蓄热炉4内热量从热量进管6产生回流。
其中,三组所述导热管14分别与三组所述封盖3在竖直方向一一对齐,所述导热管14上部内壁固定连接有与封盖3相适配的搭接圈台17。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搭接圈台17与封盖3盖合后可以进行阻隔蓄热炉4内的热量流失到退火炉1内造成热量损失。
其中,所述退火炉1左侧下部固定开设有出料口16,所述退火炉1内腔底部置有台车15。
工作原理:退火时,两组热量进管6上的电控阀门5关闭,并且两组所述气缸7工作通过其活塞杆9带动横杆10下降,直至横杆底部的三组封盖3与导热管14上的搭接圈台17进行密合,最大程度上降低热量流失速度,抽气机11通过热量输送管12将退火炉1内的热量输入到蓄热炉4内进行暂存即可,当二次使用退火炉1时,封盖3上升与搭接圈台17分离,抽气机11停止工作,蓄热炉4内热量通过三组导热管14进入退火炉1内进行加热。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0778.4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778943U
授权时间:20191213
主分类号:C21D9/00
专利分类号:C21D9/00;F27D17/00
范畴分类:25B;
申请人:苏州市润科热处理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苏州市润科热处理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迎湖工业园新浪路10号
发明人:李银石
第一发明人:李银石
当前权利人:苏州市润科热处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