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味子科植物木脂素成分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晓,黄国英,白羽琦,李化,杨滨[1](2021)在《南、北五味子的化学成分及其保肝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五味子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国内外学者们从南、北五味子分离得到了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木脂素、挥发油、多糖、三萜、有机酸、氨基酸等。药理学研究表明南、北五味子醇提物、水提物、木脂素单体类成分、多糖类成分等具有显着的保肝降酶作用,涉及到多种保肝作用,如降酶保肝、抗氧化等。为此,该文对近四十年南、北五味子的化学成分、保肝作用、药代动力学等研究进行系统的整理,以期为南、北五味子在保肝方面的临床应用和保肝新药研发提供有益的启示。
宋健[2](2019)在《兴山五味子和塞北紫堇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兴山五味子(Schisandra incarnata)为五味子属药用植物,其果实和藤茎均可入药。藤茎部分实验室前期已经研究过,而果实部位化学成分尚未研究,为了系统研究兴山五味子,所以开展了此项研究。塞北紫堇(Corydalis impatiens)为罂粟科紫堇属植物,具有清热解毒、镇静、活血化淤等功效,为藏药常用药材。目前对于塞北紫堇的研究不够深入,希望进一步研究其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为藏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和依据。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兴山五味子(S.incarnata)果实及藤茎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第二章论述了塞北紫堇(C.impatiens)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第三章论述了两株植物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共培养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的研究。第四章为综述部分,对2014-2019年间五味子科植物中所发现新的三萜、木脂素以及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来源、全合成和生物活性。利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波谱解析、圆二色谱和单晶X-ray衍射等方法,从上述两种药用植物和两株植物内生真菌中得到了135个化合物,包括30个新化合物(其中新骨架9个)。从兴山五味子果实及藤茎中发现的化合物以三萜为主,涉及五味子降三萜、羊毛甾烷型和环阿尔廷型三萜。首次发现9个新骨架降三萜化合物,分属4种不同降三萜骨架类型,包括5个含有1-氧螺[6.6]十三烷系统、2个含有5/5/6/11/3骈合环系、1个四环[6.4.0.02,12.09,11]十二烷系统以及1个四环[6.3.0.11,6.02,4]十二烷系统的新骨架降三萜。从塞北紫堇中发现的化合物以异喹啉类生物碱为主,涉及8种不同骨架类型。从两株南五味子植物内生真菌链格孢霉Alternaria sp.共培养物发现的化合物以苯并吡喃酮类似物为主。同时对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筛选。一、兴山五味子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植物分类学上,曾经将五味子科归属于木兰科,后将其单独划分为一科,包括五味子属(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两属。兴山五味子,木脂藤本,主产于湖北西部及西南部等地。其果实和藤茎均可入药,果实有收敛安神功效,藤茎则具有舒筋活络功效。从该植物果实和藤茎中分离鉴定了101个化合物(新化合物29个),包括63个三萜、21个木脂素、5个倍半萜以及12个其它类型化合物。本实验研究了40个三萜类成分对T、B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化合物F49的免疫抑制作用最为显着,IC50分别为2.51μg/mL和2.54μg/mL;化合物F23,F36,F46~F48,F52和F57对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IC50均小于10μg/mL;化合物F36,F46~F48,F52和F57对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IC50均小于10μg/mL。同时,也测试了20个木脂素类化合物F63~F82的免疫抑制作用,化合物F64对T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IC50为9.38μg/mL;化合物F63,F64和F72对B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IC50分别为13.40μg/mL,13.11μg/mL和14.93μg/mL。结果表明,木脂素对T淋巴和B淋巴细胞增殖也有抑制作用。初步筛选了兴山五味子果实及藤茎中分离得到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作用。包括43个三萜类化合物和20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结直肠腺癌细胞HT-29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显示各测试化合物对上述肿瘤细胞毒性作用不明显,其中三萜类化合物F36和F57对HepG2有微弱的细胞毒作用,但IC50均接近于100μM。此外,本实验还测试了木脂素类化合物F63~F82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在50μM下,F79对CoCl2诱导的人神经母瘤细胞SH-SY5Y的缺氧和氧化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能提高细胞存活率为30.96%;F69,F70,F78和F79能提高H2O2损伤模型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以上。低浓度(5μM)下,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用不明显。二、塞北紫堇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罂粟科Papaveraceae紫堇属Corydalis植物全世界约428种,紫堇属植物的药用部位以全草为主,中医上多用于清热解毒、除湿止痛,治疗感冒发热、疮疡痈肿、溃烂等症。塞北紫堇为紫堇属植物塞北紫堇(C.impatiens)的干燥全草。本实验对采自西藏该植物干燥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发现了26个化合物,包括25个生物碱。其中化合物C22,C23为首次从紫堇属中发现的成分,C1~C7,C9~C11,C17,C20和C24为首次从塞北紫堇中发现的生物碱成分。我们首次对从塞北紫堇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免疫抑制活性的探究。实验结果显示,各测试化合物对T、B淋巴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免疫抑制抑制作用,其中C11,C15,C16和C18对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IC50分别为5.85,7.40,7.75和9.23μg/mL。其次,本实验测试了化合物C1~C6,C8~C21,C23和C25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作用。结果显示:在HepG2模型中,化合物C13和C23的IC50分别为18.92μg/mL和2.14μg/mL;所测试化合物对MCF-7细胞毒作用不明显。,最后,本次实验测试了单体化合物C3~C8,C10~C14,C16~C19,C21和C23对CoCl2和H2O2诱导的人神经母瘤细胞SH-SY5Y的缺氧和氧化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在50μM下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在低浓度(5μM)下神经保护作用不明显。三、两株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共培养物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在实验室前期对南五味子的化学成分系统研究工作基础上。本实验对采自陕西商洛的两株南五味子内生真菌链格孢霉共培养物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其固体共培养物中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此外,我们测试了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包括细胞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所测化合物对MCF-7和HepG2几乎没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ST2,ST4和ST5对LPS诱导的B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ST4对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IC50为16.9μg/mL,其它化合物IC50大于40μg/mL。所测试化合物对Con 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均很低。四、五味子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四章综述了2014-2019年间五味子科植物中所发现107个新的三萜、95个木脂素以及23个倍半萜类化合物的来源、全合成和生物活性。
王佳豪[3](2019)在《五味子药材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对五味子本草文献的梳理与考证,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五味”的道地药材标准草案。2.通过对五味子药材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为五味子药材的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建立五味子药材的化学质量标志物。3.通过分子鉴定,对五味子及近缘物种进行鉴定研究,确立五味子特有的生物学质量标志物。4.通过对五味子药材的显微组织和粉末的观察,对五味子及南五味子的显微特征进行比较与分析,建立五味子药材的形态学质量标志物。并制定2020版《中国药典》的南五味子显微鉴定标准草案。材料与方法:1.材料:2016-2017年收集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三省的五味子药材十批,陕西、河南、湖北、山西等南五味子12批;2016-2017年从辽宁凤城移栽五味子100余株、陕西商洛移栽南五味子50余株、从湖南省怀化市移栽黑老虎20余株到辽宁省中药药用植物重点物种保存圃(辽宁,大连)。2.方法:2.1查阅有关五味子的历史文献50余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五味子的药用历史进行了梳理。2.2运用HPLC和UPLC-MS两种方法对五味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对五味子药材的6种木脂素类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比较南北五味子6种木脂素类成分的含量差异。2.3五味子的分子生药学分析方法2.3.1运用Illumina Hiseq平台,使用了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南北五味子药材混合粉末的总DNA进行提取、扩增、纯化、制备文库、测序,运用Agilent Bioanalyzer对数据进行检测,最后对测序数据结果进行分析。2.3.2运用Illumina Hiseq平台,使用二代测序和三代测序技术,对五味子、南五味子、黑老虎等三种植物的新鲜叶片的叶绿体基因组DNA进行提取、收集、片段化、建库、扩增、测序、数据检测,最后对数据进行SSR、IR、系统进化分析。2.3.3运用基因组Survey技术评估五味子核基因的大小、GC含量与杂合度,分析实验结果,为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提供依据。2.4运用显微镜检技术,按照药典技术指导原则对南北五味子药材组织(石蜡切片)和粉末(水合氯醛和稀甘油装片)进行研究,并显微镜下观察、测量、拍照记录。结果:1.经过本草文献梳理与考证,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朝《本草原始》始载“辽五味鲜红色,久黑色”,李时珍最早划分南北五味子,并指出“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良”。本课题组长期观察的到南北五味子均具有“析霜”现象,并南五味子更加明显。2.HPLC共测定五味子药材10批,南五味子药材12批,木脂素类成分含量结果显示。辽宁省抚顺的五味子总木脂素含量最高,为19.45 mg/g;辽宁省凤城和桓仁地区的木脂素含量较高,五味子总木脂素的平均含量在15 mg/g左右;UPLC-MS测定结果为显微化学成分的分析提供了基础。3.运用高通量测序对南北五味子药材混合粉末的ITS2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得到37601条ITS2序列,划分为196个OTU,并成功分析出南北五味子各自的OTU代表序列,由此成功鉴定出南北五味子药材;对五味子、南五味子、黑老虎三种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得到三者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46875 bp、146842 bp、145399 bp。对叶绿体基因进行了注释并对物种间的基因差异进行了比较,得到14种叶绿体内的功能基因,并找出了三者之间的差别,IR区边界分析得到三者的rps16和petB和rpl16和clpP等基因的长度和距离边界的位置的区别,SSR的核苷酸类别及数量等信息都可以表明三者物种间的差异等;核基因Survey杂合度的评估结果得到50Gb的基因数据,我们推算五味子的核基因大小约9 Gb,为之后五味子核基因de novo测序奠定了基础。4.通过显微鉴定分析,我们得到南北五味子药材的共同特征有相同结构的种皮表皮石细胞、种皮内层石细胞,不同点在于南五味子在中果皮细胞中含有簇晶方晶,五味子没有,五味子的果皮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呈连珠状增厚,南五味子不明显,由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用来鉴定两者,并制定了2020版《中国药典》南五味子的显微标准草案。结论:1.梳理了五味子的药用历史,制定了道地药材“北五味”的团体标准草案,为五味子栽培和开发等产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依据,也为“辽五味”的道地药材的标准制定提供了参考。2.五味子的化学成化学质量标志物研究测定了22批南北五味子为五味子木脂素的含量,为五味子的化学质量标志物的测定与五味子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理论数据。3.五味子分子鉴定结论3.1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准确的鉴定南北五味子混合药材粉末,为混合药材粉末的鉴定提供了新思路。3.2首次对南五味子的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与分析,并将南五味子的叶绿体基因组上传至NCBI(SRX4282569)。运用叶绿体基因组成功鉴定出五味子及近缘物种,为叶绿体作为超级DNA条形码用于鉴定分析近缘药用植物提供了参考。3.3首次对五味子核基因Survey分析,得到了五味子的基因大小在9 Gb左右,为后续五味子的核基因测序提供了参考。4.南北五味子的显微结构分析得到,两者可通过果皮表皮细胞是否有连珠状增厚和是否含有簇晶方晶鉴定,首次为2020版《中国药典》制定出了南五味子的显微鉴定标准草案。
段林坪[4](2018)在《黑老虎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Lem.)A.C.Smith]是五味子科 Schisandraceae一种集食用、观赏和药用于一体的极具开发潜力的珍稀野生植物,其果实是开发潜力较大的药食两用型水果。海南产黑老虎藤茎可用于食品保鲜、保健和改善风味,但对于其成分和功效的研究则比较少,为了丰富黑老虎的化学成分,同时发现活性物质,解释其保鲜原理和保健功效,为黑老虎资源的利用和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本实验对黑老虎藤茎中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并对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活性、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α-糖苷酶的测试。本研究通过多种柱色谱技术从黑老虎藤茎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分离纯化得到23个单体化合物,并利用多种波谱学方法结合各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分别将其结构解析为:黑老虎酸A(kaccinic acid A)(1)、环阿屯酮(cycloartenone)(2)、24-methyl-8-lanoten-3-one(3)、(22Z,24E)-3-oxoprotosta-27 12,22,24-trien-26-oic acid(4)、cubenol(5)、(+)-T-cadinol(6)、(+)-(1S,4R)-7-羟基去氢白菖烯(7)、guaia-1(5),7(8),9(10)-triene(8)、泽泻醇(alisol)(9)、guai-3-en-10α-ol(10)、别香橙烯-4β,10α-diol(11)、石竹烯氧化物(12)、arisantetralone B(13)、kadsuralignan C(14)、neglectalignans D(15)、binankadsurin A(16)、wilsonilignan B(17)、yunnankadsurin B(18)、guayacasin(19)、2A2,4-十一烷酸甘油酯(20)、2△2,4-十四烷酸甘油酯(21)、十二烷酸乙酯(ethyl dodecanoate)(22)和甘油丙酯(23)。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羊毛甾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3和19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4、5、7、8、9、10、11和12均为首次从黑老虎中分离得到。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了化合物2、3、6-9、11-15、17、19和2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r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白色念珠球(Candida albicans)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9、11、12、13、15和1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8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活性,抑菌圈直径为10.26±0.1 1mm。化合物13对大肠杆菌也具有一定抑制活性,抑菌圈的直径为7.83±0.13mm。所测化合物中对白色念球菌均无抗菌活性。通过Ellman法和优化后的PNPG法对化合物1、4、5、7、8、10、13、14、16、18、20和22进行乙酰胆碱酯酶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4、16和20具有微弱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4和7具有中等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32.77±0.3%、25.75±0.4%和32.72±0.3%。化合物1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抑制活性,抑制率为46.69%±0.6%,接近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的抑制率。
韩红祥[5](2017)在《五味子远缘嫁接及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尿液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指出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分为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ex.Juss)2个属,全世界约有60种。我国是五味子科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约有29种,《中国药典》(2015版)分别收载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作为五味子入药,习称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作为南五味子入药。五味子科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尤其对木脂素和三萜类化合物的药效作用研究最为深入。研究发现:不同种属间五味子的木脂素含量差异较大。《中国药典》规定五味子的五味子醇甲含量不得少于0.40%,华中五味子的五味子酯甲含量不得少于0.20%。华中五味子中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含量较高,但五味子醇甲、醇乙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较低,并且总木脂素含量要低于五味子。由此可见,五味子科植物不同种属间从外部形态到内在的化合物成分及天然产物的生理活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远缘嫁接是实现南种北移的技术手段之一,为在不同生境下对南五味子属植物研究提供基础条件。本文以五味子、华中五味子和长梗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Gagn.)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远缘嫁接对其光合生理、激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了远缘嫁接对五味子木脂素合成途径及光合系统的影响,开展了五味子对2型糖尿病大鼠尿液代谢组学分析研究。(1)通过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揭示了远缘嫁接对南五味子光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远缘嫁接使南五味子的实际光合效率、光化学淬灭及电子传递速率升高,说明五味子砧木向南五味子接穗传递的营养成分能够供给南五味子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也加快了嫁接后南五味子有机物的积累。(2)通过对远缘嫁接后南五味子激素含量分析,揭示了远缘嫁接对南五味子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远缘嫁接使南五味子接穗内的IAA、GA、ZR、ZR/IAA和ZR/ABA升高,ABA含量下降。IAA与GA的升高以及ABA的下降,说明嫁接利于南五味子的营养生长,使其生长势强于未嫁接的南五味子;ZR/IAA的升高表明嫁接苗的侧芽生长未受到抑制;ZR/ABA的升高表明植株长势较好;嫁接使利于营养生长和生长势加强的激素含量升高,说明嫁接使南五味子在北方的适应性增强。(3)通过差异蛋白质的通路分析,找到了与光合作用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表明:代谢通路中的差异蛋白质和基因在嫁接之后全部表达上调,使嫁接苗的光合性能强于未嫁接苗,进而使其生长势加强。这与之前将南五味子嫁接在五味子之后引起的实际光合效率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升高结果相一致,同时也与内源激素含量变化所说明的嫁接苗生长势较好的结果一致。(4)通过iTRAQ蛋白质组分析远缘嫁接对木脂素合成相关蛋白质的影响,找到了与木脂素合成相关的上游调控基因和蛋白质。结果表明:β-葡糖苷酶、肉桂醇脱氢酶、过氧化物酶、松柏醛-醛脱氢酶的表达下调,有助于通路中香豆酸、香豆醛及松柏醇的积累,而这些物质的积累有助于合成多种结构的木脂素类成分,但有关木脂素合成的下游基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验证。(5)采用UPLC-Q-TOF-MS结合PCA分析手段,进行了五味子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研究,对五味子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大鼠的尿液生物标记物进行了研究。尿液中共鉴定出28种生物标记物,其中正离子模式13种,负离子模式16种。这些生物标记物主要影响戊糖和葡糖醛酸相互转化通路、核黄素代谢、泛酸和CoA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肠内菌代谢、嘌呤代谢、Vc代谢胆酸合成、色氨酸代谢等通路,五味子从能量代谢、肠内菌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各个角度发挥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从各个通路的相关生物功能分析,五味子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较强,此外还具有降脂、抗氧化损伤等功效。
刘叶[6](2017)在《瘤枝五味子和育亨宾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对五味子属植物瘤枝五味子(Schisandra bicolor W.C.Cheng var tuberculata(Y.W.Law)Y.W.Law)果实及藤茎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对茜草科植物育亨宾(Pausinystalia yohimbe)树皮的生物碱类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第三章对2005-2016年间所报道的从茜草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了综述。采用微孔树脂(MCI)、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正相硅胶及ODS等柱色谱分离手段对瘤枝五味子果实及藤茎、育亨宾树皮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旋光等理化常数测定及UV、IR、HRESIMS、1D和2DNMR、ECD、X-ray单晶衍射等波谱数据分析,并结合与文献报道的光谱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及与标准品对照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鉴定。最终,分别从瘤枝五味子果实、藤茎和育亨宾树皮中分离鉴定了 25,58和27个化合物,除去共有的成分,一共有106个化合物,其中36个为新化合物。以上化合物类型涵盖木脂素、三萜、生物碱、甾体、黄酮、倍半萜、脂肪酸及其它类型化合物。同时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分别进行了神经保护、细胞毒性及免疫抑制作用筛选,对其生物活性进行初步评估。一、瘤枝五味子果实及藤茎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植物分布广泛,药用价值高,可用于滋补,镇静,收敛,该科包括五味子属(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在民间,五味子属植物多以果实入药,具有滋补强壮、收敛安神的功效,如中国药典收录的北五味子(S.chinensis)和华中五味子(S.sphnanthera)的果实;南五味子属植物多以根茎入药,具有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如黑老虎(K.coccinea)和长梗南五味子(K.longipedunculata)等。瘤枝五味子(Schisandra bicolor C.Cheng var.tuberculata(Y.W.Law)Y.W.Law),是五味子属下的一个变种,木质藤本,主产于江西、湖南、广西北部等地。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五味子资源,并从中寻找结构新颖且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我们对产自湖南新宁的瘤枝五味子果实和藤茎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分别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波谱数据分析及标准品对照等方法从果实中分离鉴定了 25个化合物,包括24个木脂素和1个倍半萜,其中13个木脂素为新化合物;从藤茎中分离鉴定了 58个化合物,包括12个新化合物。本实验测试了分离得到的木脂素类成分LF-1~24,LS-1~17,LS-19~26,LS-29~33,LS-35~38和LS-40对CoCl2 H2O2及Aβ25-35诱导的人神经母瘤细胞SH-SY5Y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大部分木脂素类成分均表现出显着的神经保护作用。在CoCl2损伤模型中化合物LF-10,LF-13~14,LF-21~22,LS-3~5,LS-7~8,LS-10,LS-12~13,LS-16,LS-25,LS-31,LS-36,LS-40;H2O2 损伤模型中化合物 LF-2,LF-4,LF-6,LF-8,LF-11~12,LF-16~17,LF-20~21,LS-1,LS-4,LS-6~9,LS-11,LS-19,LS-23~24,LS-31,LS-35~36,LS-40;和 Aβ25-35 损伤模型中化合物LF-3~4,LF-6~10,LF-12~17,LF-19,LF-21,LF-23,LS-1,LS-3~4,LS-7~8,LS-14,LS-16,LS-21,LS-23,LS-29,LS-31~32均可以提高细胞存活率15%以上。同时,在低浓度组3.2 nM浓度下,CoCl2损伤模型中化合物LF-3,LF-8,LF-9,LF-14~19,LS-2,LS-4~8,LS-23,LS-24,LS-26,LS-35~37,LS-40;H2O2 损伤模型中化合物LF-7,LF-8,LF-13,LF-17,LF-18,LS-4~9,LS-20,LS-23~25,LS-35,LS-37;和Aβ25-35 损伤模型中化合物 LF-2,LF-6,LF-7,LF-9~10,LF-12~19,LS-1~4,LS-7~9,LS-11,LS-14,LS-19,LS-21,LS-23~26,LS-29,LS-31~32,LS-40,与损伤组相比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此外,本实验还测试了从瘤枝五味子藤茎中分离得到的6个三萜类成分LS-41~LS-46对肿瘤细胞HepG2、MCF7、HT-29和HeLa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显示,化合物LS-42和LS-43对MCF7的增殖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49.2和47.1 μM;化合物LS-42对HeLa的增殖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为41.3μM;其它化合物有一定细胞毒性,但作用不明显,IC50均大于50μM。二、育亨宾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茜草科(Rubiaceae)隶属于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龙胆目(Gentianales),为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茜草科植物许多可供药用,如茜草、巴戟天、钩藤、金鸡纳树等。该科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类、环烯醚萜及其苷类、蒽醌类衍生物和黄酮类等,其中生物碱类成分由于其含量较多,结构复杂多变及生物活性显着成为几十年来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部分茜草科生物碱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从茜草科金鸡纳属(Cinchona)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奎宁(quinine)用于治疗恶性疟;从茜草科钩藤属(Uncaria)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Jacks.)中得到的钩藤碱(rhynchophylline)临床上用于降血压。育亨宾树(Pausinystaliayohimbe)主要生长于非洲西海岸的热带地区,我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均不生长。育亨宾树皮中总生物碱含量高达6.1%,主要为育亨宾及其异构体,为吲哚类生物碱,且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实验室前期工作基础上,对育亨宾树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其乙醇提取物的生物碱部位共分离鉴定了 27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包括12个新化合物。同时,本实验测试了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PY-4,PY-14和PY-15对HeLa细胞有一定毒性作用,但IC50均大于100 μM;化合物PY-11和PY-16对ConA诱导的T细胞增殖及LPS诱导的B细胞增殖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化合物 PY-11 的 IC50 分别为 16.82 μM(6.16 μg/ml)和 13.46μM(4.93 μg/ml);化合物 PY-16 的 IC50 分别为 27.64μM(9.79 μg/ml)和 40.54μM(14.36 μg/ml)。
郭红艳[7](2016)在《华中五味子传粉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为五味子科(Schisandraeeae)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药食同源,属于国家三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我国华中五味子野生资源丰富,但大多未被开发利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华中五味子的药用成分、种质资源、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其传粉生物学的研究较少,且目前学者对五味子的传粉方式持不同观点。因此,本研究以河南伏牛山地区野生华中五味子为试验材料,利用体视显微镜、生物显微镜、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等设备,采用野外调查、结构解剖、电镜扫描、石蜡切片、联苯胺-过氧化氢法、花粉离体萌发、纱网套袋、人工授粉等方法对其开花物候期,花部特征,繁育系统,传粉媒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华中五味子的野生资源开发利用、人工栽培、杂交育种、资源保护等提供研究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华中五味子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中上旬,花期雨水较多,树冠叶片茂密,不利于风媒传粉。雄株从花芽分化至花凋谢平均41d,雌株从花芽分化至花凋谢平均43.5d;雄花单花开花进程平均9.5d,雌花单花开花进程平均9d。(2)华中五味子雌雄花花冠虫媒传粉特征明显。华中五味子雌雄花成熟后,花冠下垂并朝向地面,蔷薇花冠,花冠不完全展开,花瓣覆瓦状排列,内外具脑纹状纹饰,具气孔,花瓣红色或黄色,颜色艳丽,具有较强的芳香气味。(3)华中五味子雄花花粉虫媒传粉特征显着。华中五味子雄花成熟后,大量花粉散落到外侧花瓣及附近叶片上,花粉为单花粉,异极,辐射对称,大多呈扁球形,花粉直径为16.50-26.32 μm,按G Erdtman的分级标准,属于中型或小型花粉(小型花粉0-20 μm,中型花粉20~50 μm),萌发沟为6沟型,3长萌发沟在一极形成合沟,3短萌发沟未达极点,长短萌发沟相间排列,外壁具网状雕纹。(4)华中五味子柱头特征为虫媒传粉特征。华中五味子雌花雌蕊群卵球形,直径5.95-6.47mm,子房近镰刀状椭圆形,长2.35-2.71mm,柱头冠狭窄,下延成不规则的附属体。(5)华中五味子不同发育时期,雄花花柄、花瓣、雄蕊中可溶性糖含量均在VI(盛开期)时期达到最大值,雌花花柄、花瓣、雌蕊中可溶性糖含量均在V(花冠展开期)时期达到最大值,随后降低;华中五味子同一发育时期不同部位中,雄花花瓣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雌花雌蕊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华中五味子不同发育时期,雌雄花花柄、花瓣、雄蕊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同一发育时期不同花部,雄花花柄、雄蕊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雌花花瓣、雌蕊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6)华中五味子花粉竞争力较弱,不利于风媒传粉。华中五味子每花药花粉量为3133-4093粒。野生A类雄株花粉最适宜的培养基为1%琼脂+0.015%硼酸+10%蔗糖,萌发率为27.74%;野生B类雄株花粉的最适萌发培养基为1%琼脂+0.020%硼酸+15%蔗糖,萌发率为35.95%。两野生雄株类群花粉均在花药开裂后20h活力迅速降低,24h后花粉完全失去活性。(7)华中五味子雌花柱头可授期较长,花粉与柱头亲和力较强,利于传粉受精。华中五味子雌花柱头可授期13-15d,柱头粘液的分泌与柱头可授性的变化规律一致,粘液分泌较多时,可授性较强,粘液分泌较少时,可授性较弱;华中五味子在授粉4-6h后花粉管开始萌发,8h后花粉管大量萌发,36h后花粉管进入子房,花粉管爆裂并释放精子到胚囊中,花粉与柱头亲和力较强。(8)在本次研究中,未发现华中五味子具有单性结实现象,华中五味子可能具有无融合生殖能力。(9)华中五味子花期访花昆虫有19科23种,隶属于7个目,分别为直翅目(Orthoptera)、革翅目(Dermaptera)、半翅目(Hem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鞘翅目(Coleo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膜翅目为华中五味子的主要访花昆虫,未发现有缨翅目(Thysanoptera)的昆虫访花,华中五味子存在蜜蜂访花现象。(10)华中五味子人工授粉花朵结实率、心皮结实率均高于自然授粉。以野生A类雄株为父本进行授粉,花朵结实率91.02%,心皮结实率74.01%;以野生B类雄株为父本进行授粉,花朵结实率76.67%,心皮结实率81.14%;自然授粉花朵结实率62.34%,心皮结实率44.08%。
刘俊霞[8](2016)在《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及其杀虫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隶属于双子叶植物门木兰亚纲Magnoliidae八角目Illiciales,包括两个属: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ex Juss.和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该科植物为木质藤本,间断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北美东南部。我国是世界上五味子科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两属均产,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和西南部。对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藤茎的90%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研究,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溶剂分步萃取法、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C18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以及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手段,得到了37个化合物,综合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了35个化合物,其中包括4个三萜类化合物:24-Methylenecycloart-3-one(24-甲叉基环阿尔廷-3-酮)(1)、Schizandronic acid(2)、Kadsuric acid(南五味子酸)(3),Oleanolic acid(齐墩果酸)(4);15个木脂素类:Gomisin A(5)、Gomisin M1(6)、Gomisin M2(7)、Gomisin D(8)、Schisantherin B(9)、Schisanhenol(10)、Gomisin J(11)、Gomisin N(12)、Gomisin G(13)、Schisandrin B(五味子乙素)(14)、Schisandrin C(五味子丙素)(15)、Deoxyschisandrin(五味子甲素)(16)、Gomisin C(五味子酯甲)(17)、Gomisin K3(18)、Schizandrin(五味子醇甲)(19);9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20)、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1)、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苷(22)、槲皮素-3-O-芸香糖苷(23)、芹菜素(24)、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25)、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6)、染料木素-7-O-β-D-葡萄糖苷(27)、儿茶素-7-O-β-D-葡萄糖苷(28);3个有机酚酸化合物:绿原酸(29)、阿魏酸(30)、咖啡酸(31);4个其他类化合物:β-谷甾醇(32)、胡萝卜苷(33)、正二十四烷酸(34)、正二十八烷酸(35);其中22、26、27、28首次从五味子藤茎中分离得到。研究系统测定五味子油、果实和藤茎提取物的不同萃取物对桃蚜和小菜蛾的毒杀活性和趋避效果。结果表明,所有的提取物和萃取物在在2000 mg/L对小菜蛾都有杀虫活性和趋避效果,其中五味子油正丁醇萃取物(OB)、五味子果实正丁醇萃取物(FBU)、五味子果实水层萃取物(FW)、五味子藤茎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SET),五味子藤茎正丁醇部位萃取物(SBU)杀虫活性达80%以上;趋避效果达80%以上的初提取物为:五味子油正丁醇萃取物(OB)、五味子果实提取物(F)、五味子藤茎石油醚萃取物(SPE)、五味子藤茎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SET)和五味子藤茎水层萃取物(SW)。所有的提取物和萃取物在在2000 mg/L对桃蚜杀虫活性较差,只有五味子果实石油醚萃取物(SPE)杀虫效果达到时60%以上。所有的提取物和萃取物对桃蚜都有驱避效果,达到时60%以上的初提取物为:五味子油乳化层(OL)、五味子果实水层萃取物(FW)和五味子藤茎正丁醇萃取物(SBU),其余初提取物的杀虫效果和驱避效果较差。Schisandrol A(五味子醇甲)处理桃蚜48小时杀虫效果达到了80.5%,Schisantherin B、Gomisin J、(+)-anwulignan、Schisantherin和Schisandrol A驱避效果达80%以上。处理小菜蛾72小时,Schisandrin B(五味子乙素)的杀虫效果为100%;所有的单体化合的驱避效果较差。后续试验中测定了Schisandrin B对小菜蛾的LC50值为586.22 mg/L,显着低于毒死蜱的杀虫效果211.16mg/L。schisandrol A对桃蚜的LC50值为295.62 mg/L,显着低于植物源农药藜芦碱35.29 mg/L的杀虫效果。表明只有在浓度较高时,其杀虫效果较好,与其他植物源农药相比,毒杀效果总体不高。选用了八种吸附材料,硅藻土、凹凸棒土、钙质膨润土、高岭土、氧化镁(轻烧化氧镁)、活性白土、活性炭和活性氧化铝(r-Al2O3),根据脱色率和对五味子中的总木脂素及总三萜的保留率进行比较,凹凸棒土对五味子果实脱色效果较好,而活性炭对五味子藤茎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并且对木脂素和总三萜都有较高保留率。本文还选取了离子交换树脂D296R、D152、D280、122、001×16和D941对五味子果实提取液进行脱色处理,根据树脂对色素吸附率和对五味子醇甲的保留率的进行比较,选择D941型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
安开龙[9](2014)在《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积累动态及其加工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五味子果期果实生长发育及主要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并探讨了不同干燥方法对五味子药材品质形成的影响,以期为产地五味子的适时采收、优质高效生产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五味子果实及种子外观形态发育动态研究:测定了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五味子果实及种子外观性状的色泽、横纵径、干鲜重、体积及含水量等的变化。结果显示,整个生长期内,果实由黄绿色变为红色,种子由黄色变为棕黄色。随着果实生长发育,果实及种子横、纵径,体积,干鲜重都呈现增加趋势,含水量逐渐降低,各指标在果实成熟期趋于稳定。2、五味子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成分累积动态研究:观测了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活性成分木脂素类、酸类、总糖和有害成分5-羟甲基糠醛(5-HMF)等的变化。结果显示,11种木脂素成分在果实生长期内其积累呈现倒“V”字型分布,在花后70天左右各木脂素类成分含量达到最高,随之呈现下降趋势。在整个生长期内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当归酰戈米辛H、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是果实整个生长期内含量较高的几种木脂素成分。在果实生长前期未形成L-苹果酸,在生长后期迅速积累,Vc、莽草酸含量在果实成熟程中呈现降低趋势,柠檬酸则呈现一定的升高趋势。在花后90天总糖含量有一个高峰值。5-HMF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未检测到。3、确定产地五味子适宜采收期:选择与五味子产量和质量密切相关的26个主要指标对不同发育阶段五味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传统五味子用药习惯以及产地生产实际情况认为待果实全部变红即可采收。4、不同干燥方法对五味子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比较了阴干、晒干、不同温度热风干燥、不同温度真空干燥以及真空冷冻干燥对五味子药材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的干燥方法均能使五味子药材外观、水分和五味子醇甲含量达到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但药材品质存在差异。以主成分分析结果结合目前的实际生产情况,从成本、成分含量等综合分析,认为产地五味子干燥可采用50℃热风烘干代替药典规定的晒干。
马春慧[10](2013)在《北五味子活性成分高效分离纯化技术及资源多级利用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北五味子果实为原料,建立了多级高效利用北五味子药用资源的生产工艺路线,并对各段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无溶剂微波辅助提取北五味子精油,提取速率快,30min精油提取率为1.10mL/kg;对精油的抗氧化性能进行测试,并与天然抗氧化剂Vc和VE进行比较,无溶剂微波辅助提取精油的抗氧化性优于水中蒸馏和水蒸汽蒸馏提取的精油。无溶剂微波提取得到的精油折射率和密度比水中蒸馏和水蒸汽蒸馏所得精油的折射率和密度稍大,且颜色较深;通过SEM对提取后的五味子果实进行观察发现微波辅助加热过程中,细胞内部由于温度上升以及局部压力升高,使得细胞壁发生破裂从而使精油的溶出更为完全。通过对提取后的五味子果实进行热重分析得出:无溶剂微波辅助提取后的五味子原料,加热过程中失重最少,说明原料中含挥发性成分的量较少,故此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取精油更彻底。GC-MS分析五味子精油的主要成分为烯烃类,还有小部分带有羟基的醇类和酯类。无溶剂微波辅助提取法是一种“环境友好”提取精油的方法,其提取率较高,同时避免了使用大量溶剂。通过响应面法确定了室温搅拌酸性条件提取五味子花色苷的最佳条件,花色苷的提取率可达到29.06mg/g; HPD-300大孔树脂纯化五味子花色苷粗提物,纯度由5.01%提高到29.97%,其抗氧化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对五味子花色苷pH值稳定性研究得出pH值为1.0时花色苷稳定性最佳;对五味子花色苷热稳定性研究表明五味子花色苷在低于40℃时降解缓慢,温度越高,加热时问越长,降解越迅速;热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三种波长的紫外光辐射五味子花色苷溶液表明,紫外光的波长越短,对花色苷的降解越严重。超声与微波处理对五味子花色苷含量和颜色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LC-MS分析表明五味子花色苷的主要成分为矢车菊素-3-O-木糖芸香糖苷,约占花色苷含量的95%。通过对五味子多糖提取方法的比较,对回流提取,超声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在最优条件下,粗多糖的提取率分别可达到85.6g/kg、74.4g/kg.80.2g/kg。依据单因素的实验结果,进行超声与微波交替辅助实验,最佳交替实验的五味子粗多糖提取率为88.7g/kgo用sevag法对五味子粗多糖脱蛋白四次,精多糖得率为51.1g/kg。将精多糖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进行沉降分级,得到四种多糖。在低浓度条件下(<0.2mg/mL),多糖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Vc相似;当浓度大于0.2mg/mL时,五味子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优于Vc近一倍。多糖体外活性试验表明:200μg/mL是五味子多糖促进细胞增长的最佳浓度,且与刀豆蛋白和脂多糖具有协同作用,五味子多糖与脂多糖细胞的协同作用约为和刀豆蛋白细胞协同作用的1.5倍。建立了UPLC-MS/MS和HPLC-UV方法定性定量检测北五味子木脂素化合物。对不同木脂素提取方法比较得出:索氏提取所得总木脂素的得率最高,但由于长时间加热,杂质的溶出率也很高;50℃热浸和常温冷浸由于太费时,不适用于工业生产;超声与微波辅助提取,尽管总木脂素的得率相对较低,但所得浸膏纯度较高,可作为实验室制备木脂素的方法;80%乙醇回流提取2.5h适合应用于规模化生产制备木脂素粗提物,总木脂素得率为0.344mg/g,浸膏中木脂素纯度为1.60%。微波辅助离子液体提取法可同时获得五味子精油与木脂素。采用水解原位萃取法,将酯化的木脂素在碱性条件下加热水解为游离态的木脂素,增加游离态木脂素的含量,同时富集于有机溶剂中,浓缩有机相得到木脂素粗提物。这种方法水解与萃取同时完成,操作简便,节省时间。其中总木脂素得率为0.506mg/g,浸膏中木脂素纯度为5.46%。采用201*7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水解,HPD-5000大孔吸附树脂富集后,总木脂素得率为0.454mg/g,浸膏中木脂素纯度为27.5%。采用硅胶柱层析纯化木脂素,总木脂素的纯度达到96.5%,回收率超过95%。石油醚超声辅助萃取所得种子油的得率最高为11.39%,颜色浅且透明,乙酸乙酯萃取的种子油表观颜色较浑浊。通过对不同方法不同溶剂提取的种子油进行化学指标检测,微波辅助萃取所得种子油的酸价、皂化值及过氧化值较超声辅助萃取所得种子油略低,石油醚萃取的种子油的酸价(11.2mg KOH/g油)和皂化值(109.0mg KOH/g油)最低;同时碘值(107.6mg KI/g oil)也最低,即不饱和度最低。所以,选取超声波辅助石油醚萃取的五味子种子油为制备生物柴油的原料。分别采用浓硫酸、离子交换树脂和离子液体为催化剂,以加热,微波或超声辅助加热的催化方法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利用热重分析法和红外特征谱图对五味子种子油以及不同方法不同催化剂制备的生物柴油进行分析;利用气相色谱对种子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的含量进行测定。在五味子剩余物热化学转化过程中,优化致密成型操作的工艺参数,得到成型棒坯的密度高、表面无裂痕,无明显炭化,无喷料现象。五味子剩余物成型棒坯热解反应,依据醋液的得率和抗氧化性能考虑:热解约200g样品,热解功率200W,终温约为350℃,热解时间为120min,在上述条件下,天然气得率为13-17%,生物质碳得率为28%-32%,醋液得率为29%-35%,焦油得率为18%-23%。采用快速低温沉降法,分离热解后馏出液中的醋液和焦油,品质高于常温下自然沉降法分离得到产品的品质。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干燥后的醋液,不但可以去除水分,还可以富集多酚类抗氧化物质,其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铁还原能力均与合成抗氧化剂BHA相当。通过GC-MS检测醋液和焦油的主要成分。对活化后的活性炭进行比表面积测试,比表面积达到690.47m2/g,孔容积为0.31cm3/g,平均孔径为1.88nm。本研究建立了北五味子果实综合利用的工艺流程图,将投料量放大进行验证实验,与小试结果基本一致。真正实现了对北五味子果实中天然活性成分的充分利用,环境友好,为北五味子药用资源生态化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
二、五味子科植物木脂素成分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味子科植物木脂素成分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南、北五味子的化学成分及其保肝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的研究 |
1.1 木脂素 |
1.1.1 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 |
1.1.2 螺苯骈呋喃型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 |
1.1.3 芳基四氢萘类木脂素 |
1.1.4 二芳基丁烷类木脂素 |
1.1.5 四氢呋喃类木脂素 |
1.2 三萜 |
1.2.1 羊毛脂烷型三萜 |
1.2.2 环阿屯烷型三萜 |
1.2.3 降三萜型三萜 |
1.3 多糖 |
1.4 挥发油 |
1.5 氨基酸 |
2 南、北五味子保肝作用的比较研究 |
2.1 抗CCl4肝损伤作用 |
2.2 抗氧化作用 |
2.3 抗药物性肝损伤作用 |
3 药代动力学研究 |
4 讨论与展望 |
(2)兴山五味子和塞北紫堇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概述 |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附件 |
第一章 兴山五味子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前言 |
1 分离与鉴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3 兴山五味子中新骨架类型降三萜F1~F5的HPLC-MS分析 |
2.4 兴山五味子中新骨架类型降三萜生源途径探讨 |
2.5 从兴山五味子中发现的降三萜化合物(F1~F22)生源之间的关系探讨 |
2.6 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作用研究 |
2.7 部分化合物的免疫抑制活性研究 |
2.8 部分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 植物来源 |
3.3 提取分离流程 |
3.4 部分化合物细胞毒作用筛选 |
3.5 木脂素类化合物神经保护作用筛选 |
3.6 部分化合物免疫抑制作用筛选 |
3.7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塞北紫堇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前言 |
1 分离与鉴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2 部分生物碱的细胞毒性研究 |
2.3 部分生物碱类成分神经保护作用筛选 |
2.4 部分生物碱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 植物来源 |
3.3 提取分离流程 |
3.4 部分化合物细胞毒性筛选 |
3.5 部分化合物神经保护作用筛选 |
3.6 部分化合物免疫抑制活性筛选 |
3.7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两株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共培养物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
前言 |
1 分离与鉴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3 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研究 |
2.4 部分化合物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 真菌来源及鉴定 |
3.3 提取分离流程 |
3.4 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性作用筛选 |
3.5 部分化合物的免疫抑制作用筛选 |
3.6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五味子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综述)(2014-2019)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附录: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五味子药材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五味子的植物分类与近缘药用植物资源 |
第一节 五味子植物分类简介 |
第二节 五味子近缘药用植物资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道地药材“北五味”的本草考证与团体标准制定 |
第一节 道地药材“北五味”的本草考证 |
第二节 道地药材“北五味”团体标准的制定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五味子药材的显微鉴定研究 |
第一节 北五味子药材的显微鉴定研究 |
第二节 南五味子药材的显微鉴定研究 |
第三节 2020 版《中国药典》南五味子显微鉴定标准草案的制定 |
第四章 五味子药材的化学质量标志物研究 |
第一节 HPLC法测定五味子中6 木脂素成分的含量 |
第二节 UPLC-MS法测定五味子中木脂素类化学成分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五味子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 |
第一节 中药分子鉴定简介 |
第二节 南北五味子药材混合粉末的高通量测序鉴定研究 |
第三节 五味子、华中五味子及黑老虎超级条形码鉴定研究 |
第四节 五味子核基因组Survey评估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分析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黑老虎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黑老虎简介 |
1.2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2.1 木脂素类化合物 |
1.2.2 三萜类化合物 |
1.2.3 倍半萜类成分 |
1.2.4 其他成分 |
1.3 药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1.3.1 抗氧化作用 |
1.3.2 抗HIV作用 |
1.3.3 抗菌消炎作用 |
1.3.4 调节血脂作用 |
1.3.5 保肝作用 |
1.3.6 抗肿瘤作用 |
1.4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 |
2.2 仪器设备与耗材 |
2.2.1 仪器设备 |
2.2.2 耗材 |
2.3 常用试剂和显色剂 |
2.3.1 常用试剂 |
2.3.2 常用色谱分离用显色剂 |
2.4 活性测试所用材料 |
2.5 提取方法 |
2.6 分离纯化过程 |
2.7 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 |
2.7.1 核磁共振谱分析 |
2.7.2 质谱分析 |
2.7.3 红外光谱(IR)和紫外光谱(UV) |
2.7.4 比旋光度 |
2.8 活性测定方法 |
2.8.1 抗菌活性测试 |
2.8.2 乙酞胆碱酯酶的活性测试 |
2.8.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黑老虎中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1.1 黑老虎中的化合物结构 |
3.1.2 黑老虎中新化合物结构的鉴定 |
3.1.3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和波谱数据 |
3.2 黑老虎中化合物的活性测试 |
3.2.1 抗菌活性 |
3.2.2 乙酞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
3.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4.1 总结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致谢 |
(5)五味子远缘嫁接及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尿液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五味子属植物研究概述 |
1.1 北五味子的药效成分 |
1.2 华中五味子的药效成分 |
1.3 长梗南五味子的药效成分 |
第二章 远缘嫁接研究概述 |
2.1 嫁接的概念 |
2.2 远缘嫁接概念 |
第三章 木脂素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
3.1 木脂素概述 |
3.2 木脂素的合成 |
第四章 运用ITRAQ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进展 |
4.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4.2 蛋白质组学研究手段 |
第五章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5.1 代谢组学概述 |
5.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5.3 代谢组学的应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远缘嫁接对五味子中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第二章 远缘嫁接对五味子接穗激素含量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远缘嫁接对五味子光合系统及木脂素合成途径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五味子提取物对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作用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瘤枝五味子和育亨宾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瘤枝五味子果实及藤茎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瘤枝五味子果实的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
1 分离与鉴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3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 植物来源 |
3.3 提取分离流程 |
3.4 化合物LF-1的ECD计算 |
3.5 木脂素类化合物神经保护作用筛选 |
3.6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第二节 瘤枝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1 分离与鉴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3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
2.4 三萜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研究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 植物来源 |
3.3 提取分离流程 |
3.4 木脂素类化合物神经保护作用筛选 |
3.5 三萜类化合物细胞毒性筛选 |
3.6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育亨宾树皮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
前言 |
1 分离与鉴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3 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研究 |
2.4 部分化合物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 植物来源 |
3.3 提取分离流程 |
3.4 化合物PY-7和PY-8的ECD计算 |
3.5 部分化合物细胞毒性筛选 |
3.6 部分化合物免疫抑制作用筛选 |
3.7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茜草科植物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综述) (2005-2016) |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华中五味子传粉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华中五味子研究概况 |
1.1.1 华中五味子的生物学特性 |
1.1.2 华中五味子的药用作用 |
1.1.2.1 华中五味子的主要药用成分 |
1.1.2.2 华中五味子的药用功能 |
1.2 传粉生物学的研究概况 |
1.2.1 传粉生物学的早期研究 |
1.2.2 我国传粉生物的研究进展 |
1.2.3 五味子的传粉生物学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1.5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华中五味子的开花物候期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2.1 花期气候调查 |
2.2.2.2 单花物候期调查 |
2.2.2.3 单株物候期调查 |
2.2.2.4 群体物候期调查 |
2.2.2.5 开花强度与开花比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花期气候 |
2.3.2 单花开花进程及特征 |
2.3.2.1 雄花单花开花进程及花部特征 |
2.3.2.2 雌花单花开花进程及花部特征 |
2.3.3 单株开花物候期 |
2.3.3.1 雄株单株开花物候期 |
2.3.3.2 雌株单株开花物候期 |
2.3.4 群体物候期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华中五味子的花部特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解剖镜观察 |
3.1.2.2 扫描电镜观察 |
3.1.2.3 石蜡切片观察 |
3.1.2.4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3.1.2.5 蛋白质浓度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华中五味子雌雄花特征研究 |
3.2.1.1 雄花特征研究 |
3.2.1.2 雌花特征研究 |
3.2.2 华中五味子雌雄花花器显微特征研究 |
3.2.2.1 雄花花器显微特征研究 |
3.2.2.2 雄花花粉特征研究 |
3.2.2.3 雌花花器显微特征研究 |
3.2.2.4 雌花柱头显微形态研究 |
3.2.3 华中五味子雌雄花发育特征研究 |
3.2.3.1 雄花发育特征研究 |
3.2.3.2 雌花发育特征研究 |
3.2.4 可溶性糖含量 |
3.2.4.1 雄花不同花部可溶性糖含量 |
3.2.4.2 雌花不同花部可溶性糖含量 |
3.2.5 蛋白质浓度 |
3.2.5.1 雄花不同花部蛋白质浓度 |
3.2.5.1 雌花不同花部蛋白质浓度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华中五味子的繁育特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1.1 雄花花粉量及散粉时间的测定 |
4.2.1.1 雄花花粉活力 |
4.2.1.3 雄花花粉萌发特性 |
4.2.1.4 雌花柱头可授性 |
4.2.1.5 花粉管荧光生长的显微观察 |
4.2.1.6 石蜡切片观察 |
4.2.1.7 无融合生殖与单性结实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雄花繁育特性 |
4.2.1.1 雄花花粉量 |
4.2.1.2 雄花花粉活力 |
4.2.1.3 雄花花粉萌发特性 |
4.2.2 雌花繁育特性 |
4.2.2.1 雌花柱头可授性 |
4.2.2.2 雌花花粉管生长荧光观察 |
4.2.2.3 子房的发育 |
4.2.3 无融合生殖与单性结实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雄花繁育特性 |
4.3.2 雌花繁育特性 |
第五章 华中五味子的传粉媒介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1.1 风媒传粉 |
5.2.1.2 虫媒传粉 |
5.1.3 授粉比较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风媒传粉 |
5.2.2 虫媒传粉 |
5.1.2.1 花朵被昆虫咬食情况调查 |
5.2.2.2 昆虫访花频率研究 |
5.2.2.3 访花昆虫种类及访花行为调查 |
5.2.3 授粉比较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开花物候期与传粉的关系 |
6.2.2 花部特征与传粉的关系 |
6.2.3 繁育系统与传粉的关系 |
6.2.4 传粉媒介与传粉的关系 |
第七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8)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及其杀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五味子科药用植物研究综述 |
1.1 五味子科植物学分类研究概况 |
1.2 五味子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2.1 木脂素类化学成分 |
1.2.2 三萜类化学成分 |
1.2.3 多糖 |
1.2.4 其他 |
1.3 木脂素药理/生理活性研究及主要物质基础 |
1.3.1 抗肝炎活性 |
1.3.2 抗肿瘤活性 |
1.3.3 抗HIV活性 |
1.3.4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
1.3.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1.3.6 抗氧化与自由基清除作用 |
1.4 三萜药理/生理活性研究及主要物质基础 |
1.4.1 抗肿瘤 |
1.4.2 抗HIV |
1.4.3 抗HBV活性 |
1.4.4 抗白血病活性 |
1.4.5 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结果 |
2.3 化合物结构解析 |
2.3.1 三萜类化合物 |
2.3.2 木脂素类化合物 |
2.3.3 黄酮类化合物 |
2.3.4 有机酸类化合物 |
2.3.5 其他类化合物 |
2.4 实验部分 |
2.4.1 药材来源与鉴定 |
2.4.2 仪器、填料和试剂 |
2.4.3 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
2.5 小结 |
第三章 五味子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的杀虫活性成分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提取物对桃蚜的杀虫活性和驱避活性测定结果 |
3.2.2 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和驱避活性测定结果 |
3.2.3 单体化合物对桃蚜的杀虫活性和驱避活性测定结果 |
3.2.4 单体化合物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和驱避活性测定结果 |
3.2.5 Schisandrin B对小菜蛾杀虫活性测定结果 |
3.2.6 Schisandrol A对桃蚜的杀虫活性测定结果 |
3.3 小结 |
第四章 五味子果实和藤茎提取液脱色剂的筛选 |
4.1 不同脱色剂对五味子果实和藤茎中总木脂素的影响 |
4.1.1 仪器、试药和材料 |
4.1.2 方法与结果 |
4.1.3 小结 |
4.2 不同脱色剂对五味子果实和藤茎中总三萜的影响 |
4.2.1 仪器、试药和材料 |
4.2.2 方法与结果 |
4.2.3 小结 |
4.3 离子交换树脂对五味子木脂素的脱色精制研究 |
4.3.1 仪器与试药 |
4.3.2 方法与结果 |
4.3.3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积累动态及其加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五味子简介 |
1. 科属分类 |
2. 资源分布 |
3. 植物学特征 |
4. 生物学特征 |
5. 分子生物学研究 |
6. 人工栽培繁育生产技术研究 |
第二节 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 |
1. 木脂素类 |
2. 有机酸类 |
3. 多糖类 |
4. 其它化学成分 |
5. 五味子药理作用研究 |
第三节 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研究 |
1. 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2. 五味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四节 五味子药材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 种质 |
2. 产地生长环境 |
3. 采收与产地加工 |
第五节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五味子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变化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地概况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果分析 |
5. 讨论 |
第三章 五味子果期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
第一节 五味子果期木脂素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果分析 |
5. 讨论 |
第二节 五味子果期总糖及有机酸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果分析 |
5. 讨论 |
第三节 五味子果期5-HMF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确定产地五味子适宜采收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干燥方法对五味子药材品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果分析 |
5. 讨论 |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1. 全文结论 |
2. 特色和创新之处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1. 不同生长时期五味子 |
附图2. 不同干燥方法五味子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北五味子活性成分高效分离纯化技术及资源多级利用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北五味子植物学现状 |
1.1.2 北五味子地理分布 |
1.2 北五味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2.1 中枢神经系统 |
1.2.2 保肝护肝 |
1.2.3 消化系统 |
1.2.4 心血管系统 |
1.2.5 呼吸系统 |
1.2.6 免疫系统 |
1.2.7 抗氧化作用 |
1.2.8 抗肿瘤 |
1.3 北五味子主要活性成分 |
1.3.1 挥发性小分子-精油 |
1.3.2 水溶性小分子-花色苷 |
1.3.3 脂溶性小分子-木脂素 |
1.3.4 脂溶性小分子-种子油 |
1.3.5 水溶性大分子-多糖 |
1.3.6 不溶性大分子-提取剩余物 |
1.4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意义 |
1.4.4 创新点 |
2 北五味子精油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提取动力学 |
2.3.2 微波辅助无溶剂提取单因素实验 |
2.3.3 响应面优化微波辅助无溶剂提取 |
2.3.4 精油抗氧化活性测试 |
2.3.5 精油物理特性评价 |
2.3.6 形貌特征分析 |
2.3.7 热重分析 |
2.3.8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精油的成分分析 |
2.3.9 不同提取方法的环境评估 |
2.4 本章小结 |
3 北五味子花色苷的提取分离及稳定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2.4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提取方法的比较 |
3.3.2 大孔树脂富集花色苷 |
3.3.3 HPD-300树脂对五味子花色苷的纯化效果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
3.3.4 花色苷稳定性研究 |
3.3.5 分析花色苷主要成分 |
3.4 本章小结 |
4 北五味子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2.4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标准曲线 |
4.3.2 提取方法的比较 |
4.3.3 超声与微波交替辅助提取多糖 |
4.3.4 多糖脱蛋白 |
4.3.5 多糖分级 |
4.3.6 多糖清除自由基能力 |
4.3.7 多糖体外活性试验(MTT) |
4.4 本章小结 |
5 北五味子木脂素的提取水解及分离纯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仪器 |
5.2.4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UPLC-MS/MS分析条件优化 |
5.3.2 北五味子木脂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5.3.3 HPLC-UV木脂素含量的测定 |
5.3.4 提取方法的比较 |
5.3.5 催化水解酯化木脂素 |
5.3.6 有机溶剂萃取富集 |
5.3.7 原位水解萃取 |
5.3.8 离子交换树脂水解酯化木脂素 |
5.3.9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木脂素 |
5.3.10 硅胶柱层析纯化木脂素 |
5.4 本章小结 |
6 北五味子种子油的分离及生物柴油的制备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原料 |
6.2.2 实验试剂 |
6.2.3 实验仪器 |
6.2.4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不同溶剂及萃取方法提取种子油 |
6.3.2 不同催化剂及方法制备生物柴油 |
6.3.3 生物柴油的化学指标测定结果 |
6.3.4 热重分析(TGA) |
6.3.5 生物柴油FT-IR特征 |
6.3.6 生物柴油GC-MS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北五味子剩余物质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实验原料 |
7.2.2 实验试剂 |
7.2.3 实验仪器 |
7.2.4 实验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剩余物含水率对致密成型的影响 |
7.3.2 温度对致密成型的影响 |
7.3.3 馏出液中木醋液与焦油的快速分离 |
7.3.4 热解功率对热解速率的影响 |
7.3.5 热解功率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
7.3.6 热解时间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
7.3.7 木醋液抗氧化活性测试 |
7.3.8 醋液萃取相成分分析 |
7.3.9 活性炭比表面积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8 北五味子药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工艺路线 |
8.1 引言 |
8.2 实验部分 |
8.2.1 实验原料 |
8.2.2 实验试剂 |
8.2.3 实验仪器 |
8.2.4 实验方法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工艺流程图 |
8.3.2 工艺过程中数据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五味子科植物木脂素成分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北五味子的化学成分及其保肝作用的研究进展[J]. 张明晓,黄国英,白羽琦,李化,杨滨. 中国中药杂志, 2021(05)
- [2]兴山五味子和塞北紫堇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宋健.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3]五味子药材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D]. 王佳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黑老虎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段林坪.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五味子远缘嫁接及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尿液代谢组学研究[D]. 韩红祥.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1)
- [6]瘤枝五味子和育亨宾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刘叶.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7]华中五味子传粉生物学特性研究[D]. 郭红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5)
- [8]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及其杀虫活性研究[D]. 刘俊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1)
- [9]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积累动态及其加工方法研究[D]. 安开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8)
- [10]北五味子活性成分高效分离纯化技术及资源多级利用工艺研究[D]. 马春慧.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