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芳基硫酸酯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棕象甲,体外免疫,对苯醌,芳基硫酸酯酶B(ARSB)
芳基硫酸酯酶论文文献综述
梁馨予[1](2019)在《红棕象甲芳基硫酸酯酶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体外免疫中的功能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在受到微生物胁迫时会通过表皮屏障或产生外分泌物来阻止环境中的病原菌对自身造成影响。这是一种异于昆虫体内免疫的免疫防御机制,被称之为体外免疫防御策略。许多昆虫都能够合成并分泌出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昆虫的生存、繁衍和扩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研究昆虫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醌类是赤拟谷盗体外免疫分泌物中重要组成部分,而芳基硫酸酯酶B(arylsulfatase B,ARSB)能够调节醌的合成,并影响分泌物的抑菌活性。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是我国一种重大入侵有害生物,主要危害棕榈科植物,给我国南方的棕榈种植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了更好地运用生物防治的手段来控制红棕象甲,本文研究了ARSB基因对红棕象甲体外免疫分泌物中的对苯醌含量和分泌物抑菌活性的影响,明确其体外免疫效能与红棕象甲对环境中病原菌耐受度之间的关系等。本文运用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anisopliae胁迫的方法对红棕象甲的体外免疫进行了诱导,并对诱导后产生的分泌物进行活性分析,重点测定其对抑菌活性、苯醌含量以及芳基硫酸酯酶B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等。据此确定红棕象甲中ARSB和对苯醌浓度与抑菌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而评估ARSB基因对体外免疫效能的影响。同时,使用RNA干扰技术沉默ARSB基因,检测红棕象甲分泌物的抑菌活性和对苯醌含量变化等,得到了以下结果:1.红棕象甲叁个ARSB基因均在唾液腺组织中高表达。ARSB-0311基因、ARSB-11581基因和ARSB-14322基因在唾液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比在其它组织(头部和体壁)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高出5倍、6倍和8倍以上。2.在使用金龟子绿僵菌对红棕象甲幼虫胁迫24 h后,幼虫的口腔分泌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显着增强,大肠杆菌菌液24 h内的OD_(600)值增长量比胁迫前下降了20%;金黄色葡萄球菌24 h内的OD_(600)值增长量比胁迫前下降了14%。对金龟子绿僵菌的抑菌圈直径(14.50±0.29 mm)显着大于未胁迫组的抑菌圈直径(10.33±0.88 mm)。这表明红棕象甲在受到病原菌胁迫后,会增强自身分泌物的抑菌活性,而分泌物中对苯醌的含量无显着变化。3.在进行金龟子绿僵菌胁迫红棕象甲24 h后,ARSB-0311基因在头部、体壁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增加,分别为胁迫前的33倍和16倍,在其他组织的相对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ARSB-11581基因在头部、体壁的相对表达量也均增加,分别为胁迫前的3倍和9倍,而在唾液腺中的相对表达量降低了63%。ARSB-14322基因在唾液腺、脂肪体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下降了94%和92%,在其他组织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变化。这表明病原菌的胁迫可以显着影响唾液腺中ARSB基因的表达量。4.在干扰12 h后,相较于未干扰的分泌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干扰ARSB-14322基因后的分泌物抑制活性显着增加,菌液OD_(600)值24 h的增量下降了45%;干扰ARSB-0311和ARSB-11581基因后分泌物抑制活性无显着变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表明,干扰ARSB-0311基因后分泌物抑制活性显着增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OD_(600)值24 h的增量下降了25%;干扰ARSB-14322基因后,菌液OD_(600)值24 h的增量下降了48%;干扰ARSB-11581分泌物抑制活性无显着变化。干扰红棕象甲ARSB-14322基因会增强其自身分泌物的抑菌活性,同时导致分泌物中对苯醌含量降低。从上述结果可以知道病原菌胁迫可以引起ARS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且ARSB-14322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也会改变分泌物的抑菌活性以及对苯醌的含量,这表明ARSB基因可以调控红棕象甲的体外免疫反应,对研究其体外免疫机制及防控策略有重要意义。然而ARSB基因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王嫱,付晓婷,毛相朝,许加超,高昕[2](2019)在《一株从红藻中分离出的产芳基硫酸酯酶的海单胞菌FW-1的全基因组测序及结果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海单胞菌Marinomonas sp. FW-1是1株经验证可以获得高活性芳基硫酸酯酶的菌株。为深入研究FW-1菌株产芳基硫酸酯酶机制,进一步筛选高活性的芳基硫酸酯酶基因片段,有必要解析FW-1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方法】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FW-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相关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基因组装、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COG聚类分析等。结合异源表达的方法对其不同基因片段所产生的芳基硫酸酯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组大小为3964876 bp,GC含量为44.03%,编码3590个蛋白基因,含有78个tRNA和25个rRNA操纵子。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中找到22个可能具有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基因,对其中4个进一步异源表达后发现FW-1中至少含有的3个具有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基因,其均含有芳基硫酸酯酶的特异性氨基酸基团C-X-P-X-R基团。【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1株含有多个芳基硫酸酯酶基因序列的菌株FW-1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基因组的基本特征,为芳基硫酸酯酶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嫱,毛相朝,许加超,高昕,付晓婷[3](2018)在《一株从红藻中分离出的产芳基硫酸酯酶的海单胞菌FW-1的全基因组测序及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海单胞菌Marinomonas sp.FW-1是1株经验证可以获得高活性芳基硫酸酯酶的菌株。为深入研究FW-1菌株产芳基硫酸酯酶机制,进一步筛选高活性的芳基硫酸酯酶基因片段,有必要解析FW-1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方法: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FW-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相关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基因组装、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COG聚类分析以及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预测等。结合异源表达的方法对其不同基因片段所产生的芳基硫酸酯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组大小为3,964,876bp,GC含量为44.03%,编码3590个蛋白基因,含有78个tRNA和25个rRNA操纵子,序列提交至NCBI数据库,登录号为CP025987。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中找到22个可能具有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基因,对其进一步异源表达后发现FW-1中至少含有的3个具有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基因。讨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1株含有多个芳基硫酸酯酶基因序列的菌株FW-1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将为FW-1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基础,为芳基硫酸酯酶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潘治斌[4](2017)在《芳基硫酸酯酶B的表达与分布与SOD1 G93A转基因小鼠神经元死亡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以进行性和选择性损伤的上下运动神经元为主的慢性的致命性运动神经元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ALS起病隐匿、预后很差,患者常在3-5年内死于呼吸肌麻痹,目前尚无特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若能找到敏感的疾病相关蛋白,不仅能早期诊断ALS、跟踪疾病进展、评估治疗后的反应,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ALS的分子发病机制。但目前已发现的致病蛋白只能部分解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可能发病机制。因此,这项研究主要为了寻找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相关的新蛋白。前期我们通过对SOD1-G93A转基因小鼠的脑和脊髓进行蛋白组学分析找出差异蛋白,然后通过观察野生型和SOD1 G93A转基因小鼠脊髓在不同发病阶段脊髓节段、区域以及神经细胞中ARSB的表达和分布情况以便达到初步揭示ARSB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脊髓中分布规律,证实ARSB是ALS可能的疾病相关蛋白。方法:通过构建B6SJL-Tg(SOD1*G93A)1Gur/J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通过与正常的C57BL/6J交配繁殖,用PCR技术检测和筛选出SOD1-G93A阳性子代小鼠,进行ALS差异蛋白ARSB的验证:(1)Western blot的研究对象12只小鼠,包括:携带SOD1-G93A基因的可发病1代9只小鼠,为实验组,根据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及年龄分为3个亚组:(1)未发病组(60-70天);(2)发病组(90-100天);(3)进展组(120-130天)。每组均为3只,正常野生型B6小鼠3只为为正常对照组,其鼠龄均为60-70天。(2)Western blot实验剥取12只小鼠的脊髓,提取小鼠的脊髓蛋白并进行浓度检测。每次Western blot将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共4只小鼠脊髓中的ARSB蛋白表达水平,重复3次。运用Quantity One软件作相对光密度分析。(3)免疫荧光实验的研究对象18只小鼠,包括:携带SOD1-G93A基因的可发病1代小鼠9只为实验组,根据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及年龄分为3个亚组:未发病组、发病组、进展组,每组3只;正常野生型B6小鼠9只为正常对照组,3个亚组按年龄分为:60-70天,90-100天,120-130天,每组3只。(4)免疫荧光实验剥取18只小鼠脊髓,制作冰冻切片,每组每一只小鼠的脊髓切片分别分为颈段、胸段及腰段。免疫荧光单标实验:每个节段共观察9张脊髓切片。针对每张切片,在荧光显微镜4×、10×、20×、40×放大倍数下观察脊髓白质和灰质内ARSB阳性细胞分布的概况;对有ARSB阳性细胞分布的脊髓灰质,按照不同解剖区域,在20×放大倍数下对2个灰质前角、2个灰质后角及中央管周围各取1个视野(即对一张脊髓切片共取5个视野),运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分析ARSB阳性细胞数、计算阳性细胞率。(5)统计分析和图像处理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法来进行统计分析,两两相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ALS差异蛋白ARSB的验证结果:(1)Western blot的验证结果在ARSB的表达中对照组<实验组,且实验组的表达随病情的进展而上调。(2)免疫荧光实验的验证结果ARSB阳性细胞广泛存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脊髓灰质内,在脊髓白质内ARSB阳性细胞的未见表达。实验组小鼠脊髓ARSB阳性细胞的分布特征:在实验组小鼠的颈段,在中央管周围、灰质前角和灰质后角区域,不同疾病阶段的小鼠,其ARSB阳性细胞百分率有显着差异,且随病情的进展而增高。对照组小鼠脊髓中ARSB阳性细胞的分布特征:在对照组小鼠的颈段和胸段,60-70天年龄段的小鼠在中央管、灰质前角、灰质后角3个不同解剖区域内的ARSB阳性细胞百分率有显着差异,且灰质前角>灰质后角>中央管。在对照组小鼠的腰段,不同年龄段的小鼠,其灰质后角区域ARSB阳性细胞百分率有显着差异,且呈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疾病作为独立因素存在时,对小鼠脊髓ARSB的阳性细胞百分率有影响,且极其显着(P=0.00),无论在实验组小鼠脊髓的颈段、胸段还是腰段,在同一解剖区域内其脊髓ARSB阳性细胞百分率平均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解剖区域作为独立因素存在时,对小鼠脊髓ARSB的阳性细胞百分率有影响(P=0.01),ARSB阳性细胞的分布在不同解剖区域内的变化规律为:灰质前角>中央管>灰质后角。结论:本研究是首个基于SOD1-G93A转基因小鼠模型、运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技术进行ALS疾病相关致病蛋白的系统性研究,得出结论如下:首次阐明ARSB蛋白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及正常对照小鼠脊髓不同不同节段、解剖区域及不同年龄时的表达和分布规律:ARSB蛋白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小鼠,并随病情的进展表达上调;ARSB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各组小鼠的脊髓灰质内,当疾病、解剖区域、节段、年龄作为独立因素存在时,将影响小鼠脊髓ARSB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因此,ARSB可能是ALS的疾病相关蛋白。(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6-01)
胡碧波,李胜,阳春,张真真[5](2015)在《环境条件下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与硫酸雌酮水解速率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现场取样分析获得了典型污水处理流程中芳基硫酸酯酶(AryS)的活性值,发现在污水处理工艺生物反应池污泥中AryS活性值约为577.6~585.2μg/(g·h),在污水受纳河段活性值为39.35μg/(g·h)。通过投加不同活性的AryS获得E1-3S的降解速率,建立了E1-3-S酶促水解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与AryS活性的回归关系,研究了AryS催化作用下硫酸雌酮(E1-3-S)的水解过程。并结合污水处理过程中E1-3-S浓度变化数据规律,AryS活性和硫酸雌酮降解速率关系,对E1-3S的去除率进行了对比分析,这对于评估结合雌激素对水生态环境的风险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全国排水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0-31)
王志朋[6](2014)在《产芳基硫酸酯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基硫酸酯酶(Arylsulfatase)是一种催化裂解硫酸酯键,生成相应的醇和无机硫酸根的酶,该酶可以脱除琼胶分子中的硫酸根,进而可以替代对环境污染严重、产品得率低的化学方法,用于制备高品质的琼脂糖。本文以对硝基苯酚硫酸酯钾盐(pNPS)为筛选底物,首次从青岛海域红藻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能高效分泌芳基硫酸酯酶的菌株。该菌株经革兰氏染色为阴性,需氧,弯杆状,生理生化特征验证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为海单胞菌属,并将其命名为Marinomonas sp. FW-1,简称FW-1。证实了菌株FW-1的产酶能力后,选取常用的pNPS法对其产酶能力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响应面方法对菌株FW-1产芳基硫酸酯酶的培养条件及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其最佳培养基组分为(w/v):琼脂0.2%,酵母膏0.2%,蛋白胨0.5%, NaCl2.89%, MgCl2·6H200.412%, KCl0.1%, CaCl20.02%,K2HPO4·3H200.013%,FeCl2·4H2O0.002%,MnCl20.09%,焦磷酸钠0.043%,吐温-801.87%;最佳培养条件如下:初始pH为7,培养温度为35℃,发酵时间为72h,接种量为1%,250mL锥形瓶装液量为50mL。在上述最佳培养基成分及最佳培养条件下,菌株FW-1的产酶能力为1.07U/mL,酶活力相对于优化前提高了4.28倍。菌株FW-1能够稳定地产生芳基硫酸酯酶,该酶主要位于菌体细胞内部,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发酵培养72h后,发酵液经低温离心、超声波细胞破碎、硫酸铵分级沉淀、透析除盐、超滤浓缩、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位检测及分离后得到粗酶液。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表明该酶的分子量约为60kDa。酶学性质实验表明,芳基硫酸酯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是45℃和11。该酶在4℃以下保存时较为稳定,在4℃放置72h后,酶活仍保留在95%以上,酶的热稳定良好,25℃保温48h后,酶活剩余90%左右,但当温度大于35℃时,6h以后酶活就开始急剧下降。该酶在pH为7.0~11.0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当金属离子浓度为0.1mM/L时,K+、Ba2+和Ca2+对芳基硫酸酯酶酶活力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Hg2+能够抑制芳基硫酸酯酶酶活力,酶活下降了59%;当离子浓度为1mM/L时,Ba2+、Fe3+、Fe2+、Mg2+及Ca2+对芳基硫酸酯酶酶活力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Hg2+同样能够有效地抑制芳基硫酸酯酶酶活力,酶活大幅度下降了80%。利用纯化后的芳基硫酸酯酶对琼胶进行酶解实验,结果表明该酶可以有效地脱除琼胶中的硫酸根,对石花菜和江蓠琼胶的硫酸根脱除率分别为86.11%和89.61%。本研究为酶法制备琼脂糖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22)
王亚丹[7](2013)在《污水处理和受纳水体中硫酸雌酮水平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中内分泌干扰物通过激活或抑制水生生物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稳定,造成性别比例失调,影响种群密度,通过食物链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类固醇雌激素雌酮(E1)、17β-雌二醇(E2)和炔基醇(EE2)是雌情活力最强的内分泌干扰物,在ng/L的浓度水平即可使水生生物性腺功能异常,因而被认为是污水处理厂应最优先控制排放的内分泌干扰物。上述自由雌激素在肝脏的分解代谢作用下生成不具有雌情活力的结合雌激素,随粪尿排出体外。从排污口或污水处理厂进入水体中的硫酸结合雌激素自身虽不具有干扰活性,但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被芳基硫酸酯酶水解,释放出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的自由雌激素,且排入水体的硫酸结合雌激素浓度约为自由雌激素浓度的1/2以上,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不可忽视。本研究以结合雌激素中最稳定且残留水平最高的硫酸雌酮(E1-3-S)作为目标物质,采样分析了重庆某污水处理厂各处理阶段和尾水受纳水体中的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对酶活性有影响的典型环境因子的水平值,以及自由雌激素E1、E2、EE2和结合雌激素E1-3-S的浓度变化规律。采用在土壤和沉积物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水处理厂管网系统截留管溢流口和受纳水体处的泥水界面层沉积物以及污水厂厌氧池、氧化沟缺氧段和好氧段活性污泥的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测定值分别为22.77、40.35、600.26、592.44和586.25μg对硝基酚/(g﹒h)。并获得了上述采样点处对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有影响的环境因子pH、温度、有机质含量和无机硫酸盐含量的实测水平值。各采样点间酶活性的差异由采样点处有机质含量不同所引起,通过线性相关分析,发现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与有机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利用可控的实验室试验,分析了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与pH、温度、有机质和无机硫酸盐含量等典型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pH值对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有显着影响(P<0.05),且当pH值为6.2时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最高,当pH小于6.2时,随着pH升高,AryS活性增加,pH大于6.2时,随着pH升高,酶活性下降。温度对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有显着影响(P<0.05),酶活性最适温度为30℃,低于或高于30℃,酶活性均降低。提高无机硫酸盐浓度可显着降低芳基硫酸酯酶的活性,回归分析证明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与无机硫酸盐量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在非土壤环境中,芳基硫酸酯酶活性随着葡萄糖、甲醇、腐殖酸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含量一定时,酶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表明有机质对芳基硫酸酯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在土壤环境中,芳基硫酸酯酶活性随着葡萄糖和腐殖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同一含量情况下,酶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在土壤中葡萄糖和腐殖酸等有机质对芳基硫酸酯酶的活性起促进作用。采用液相色谱两级质谱联用(HPLC-MS-MS)的内标检测法获得了重庆某污水处理厂进水、厌氧池、氧化沟、出水以及尾水受纳水体中自由雌激素E1、E2、EE2和结合雌激素E1-3-S的浓度值。污水厂对雌激素E1、E2、EE2和E1-3-S的去除率分别为81.2%、86.9%、78.3%和72.8%。受纳水体中的总雌激素浓度ΣSE(6.5ng/L)高于干扰阈值1.0ng/L,河水中的E1-3-S浓度(4.3ng/L)为E1浓度的45.3%,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被芳基硫酸酯酶催化水解释放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的E1。(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3-05-01)
罗磊,和文祥,谭向平,韦革宏[8](2012)在《甲苯对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甲苯作为土壤酶测定的前处理试剂及许多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降解的中间产物,有关其对土壤酶的影响研究在土壤酶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采用模拟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剂量甲苯和处理时间下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甲苯对纯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酶活性降幅最大达到45.5%;灭菌土壤对溶液中的纯酶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极微量的甲苯即可完成对土壤中酶活性的激活作用,酶活性增幅为109%~298%;随着甲苯剂量的增加,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幅度逐渐趋缓,并可用Langmuir模型较好地拟合,由此获得了最大表观酶活性Umax,发现其与土壤性质显着相关,说明甲苯主要是通过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来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此外,初步探讨了不同土壤中胞外酶量与胞内酶量的关系,发现在供试土样中土壤芳香硫酸酯酶胞外酶和胞内酶分别占54.4%和45.6%.本研究可为后续土壤酶测定质量的完善和提高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张玉兰,孙彩霞,王俊宇,陈振华,陈利军[9](2009)在《几种化合物对东北主要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影响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着探索化合物添加对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作用效果的目的,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方法,以东北黑土、白浆土、棕壤和褐土为供试对象,以还原型谷胱甘肽、ATP和辅酶I 3种化合物作为酶活性调节剂,研究了激活剂对4种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调节,为进一步研究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激活调节提供一定参考。结果表明,棕壤在3 d后表现了良好的效果,直达近3个月的时间,棕壤添加ATP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效果好于辅酶I。棕壤添加还原型谷胱甘肽后第3、5、7、15、30、60、90 d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09、1.21、1.54、1.28、1.22、0.95、0.96倍,有效硫含量则分别为对照的1.16、1.12、.1.15、1.11、1.08、1.07、1.06倍。棕壤添加ATP第3、5、7、15、30、60、90 d后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23、1.49、1.43、1.41、1.30、1.09、1.03倍,但有效硫含量与对照相当。研究所选化合物对供试土壤没有同样的激活效果,需要进一步大量筛选以找到相应的调节剂再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在施入土壤的肥料中添加有机化合物以激活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对加速土壤有机硫的矿化,为植物补充硫素营养具有重大意义,对农业生产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09年05期)
张玉兰,陈利军[10](2006)在《土壤芳基硫酸酯酶及其活性和农业措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硫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但土壤的缺硫现象日益严重,土壤硫营养逐渐成为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限制因子。土壤芳基硫酸酯酶能酶促土壤有机硫的矿化,在硫素的生物化学循环和植物的硫营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反映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本文在阐述土壤芳基硫酸酯酶的重要作用、来源、存在方式等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该酶对农业技术措施的响应的研究,为不同农业管理制度下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调节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6年04期)
芳基硫酸酯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海单胞菌Marinomonas sp. FW-1是1株经验证可以获得高活性芳基硫酸酯酶的菌株。为深入研究FW-1菌株产芳基硫酸酯酶机制,进一步筛选高活性的芳基硫酸酯酶基因片段,有必要解析FW-1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方法】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FW-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相关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基因组装、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COG聚类分析等。结合异源表达的方法对其不同基因片段所产生的芳基硫酸酯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组大小为3964876 bp,GC含量为44.03%,编码3590个蛋白基因,含有78个tRNA和25个rRNA操纵子。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中找到22个可能具有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基因,对其中4个进一步异源表达后发现FW-1中至少含有的3个具有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基因,其均含有芳基硫酸酯酶的特异性氨基酸基团C-X-P-X-R基团。【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1株含有多个芳基硫酸酯酶基因序列的菌株FW-1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基因组的基本特征,为芳基硫酸酯酶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芳基硫酸酯酶论文参考文献
[1].梁馨予.红棕象甲芳基硫酸酯酶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体外免疫中的功能解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9
[2].王嫱,付晓婷,毛相朝,许加超,高昕.一株从红藻中分离出的产芳基硫酸酯酶的海单胞菌FW-1的全基因组测序及结果分析(英文)[J].微生物学报.2019
[3].王嫱,毛相朝,许加超,高昕,付晓婷.一株从红藻中分离出的产芳基硫酸酯酶的海单胞菌FW-1的全基因组测序及结果分析[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潘治斌.芳基硫酸酯酶B的表达与分布与SOD1G93A转基因小鼠神经元死亡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7
[5].胡碧波,李胜,阳春,张真真.环境条件下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与硫酸雌酮水解速率关系研究[C].全国排水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2015
[6].王志朋.产芳基硫酸酯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7].王亚丹.污水处理和受纳水体中硫酸雌酮水平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基础研究[D].重庆大学.2013
[8].罗磊,和文祥,谭向平,韦革宏.甲苯对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2
[9].张玉兰,孙彩霞,王俊宇,陈振华,陈利军.几种化合物对东北主要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影响的比较[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
[10].张玉兰,陈利军.土壤芳基硫酸酯酶及其活性和农业措施影响[J].土壤通报.2006
标签:红棕象甲; 体外免疫; 对苯醌; 芳基硫酸酯酶B(AR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