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场地土液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位剪切波速测试,地震液化,动剪切模量比,地震烈度
场地土液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雄,王杰光,蔡帅军[1](2015)在《基于原位剪切波速测试的场地土地震液化判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原位剪切波速测试判定地震液化的优势,分析了原位剪切波测试的适用设备和基于剪切波速测定对场地土地震液化的判定方法。判别场地土地震液化,通常采用室内应变法来确定最大剪切模量,给出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进行判断,而采用现场剪切波速法直接判断地震液化并不常见。依据广西桂林具体工程实例进行原位剪切波速试验,对场地土地震液化判定进行了分析,得到场地土地震液化剪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曲线和不同地震烈度下土层液化剪切波速临界值及其与实测剪切波速的关系,直接对场地土地震液化进行判别。(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5年06期)
孙健[2](2015)在《可液化场地土与地下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有限元软件Midas GTS和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作为主要平台,利用FLAC3D和Midas建立土与地下结构相互作用的模型。之后通过FLAC3D进行计算,分别就含水率和地下水位改变对地下结构及土体的地震反应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在可液化场地下不同因素对地下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论文的第一部分阐述了含水率对土体的弹性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以及土体密度的影响。发现密实度一定的情况下,黏性土的多种力学参数会随着最佳含水率的出现而出现“峰值”效应。本部分利用FLAC3D差分软件对不饱和土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模拟和分析,探讨了土中含水率对于地下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在最佳含水率附近,土层的性质对于土与地下结构的作用来说是最良好的,此时结构的内力可取得最小值;(2)顶板和底板的相对水平位移变化不大,并且在最佳含水率之前位移的数值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3)土体和结构的加速度峰值都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呈减小的趋势。2.论文的第二部分利用FLAC3D软件,把土与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问题视为平面应变问题,采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和Finn本构模型分别来描述处于水位线上、下土体的非线性动力特性和孔隙压力的发展规律,对地震作用下土与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不同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水位线上升,孔隙压力大幅度提高,孔压比增加,结构周围土体更容易发生液化;(2)上下板和中柱的加速度峰值产生时刻与地震波峰值产生的时刻相同,而且水位变化对上下板和中柱的加速度影响不明显;(3)底板两角隅处的应力大于中柱的应力,并且底板的主应力都随着地下水位的提升而增大。3.论文的第叁部分就叁个影响因素:对不同结构截面形式、水平-竖向波共同作用、不同地震波输入对地下结构的动力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在地震作用下处于可液化场地的拱形结构和矩形结构的应力的分布和最不利受力位置;(2)模型分别在竖向地震波以及横向地震波单独和共同作用下,孔压比幅值也不相同,总体来讲,水平和竖向波共同作用下的孔压比更大一些;(3)峰值不同的地震波对结构的应力的分布影响不大,却对结构加速度影响十分显着。4.论文的第四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且建议了改进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5-06-01)
周加林[3](2013)在《液化场地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地震台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国内外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是当前桥梁抗震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由于饱和砂土液化问题的复杂性,所以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结论。目前,主要是通过地震台模型试验来研究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土样内部的应变和加速度等参数,也可以测出液化时饱和砂土中孔隙水压力的分布情况和变化情况;还能够宏观地看到试验的发展过程。本文进行了液化场地条件下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模型的地震台试验,通过该试验,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反应规律和宏观现象。此外,利用sap2000软件对该试验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且与试验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此来了解饱和砂土的液化机理。通过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0.1g峰值加速度作用下,饱和砂土层未产生液化现象,输入地震波结束后孔压迅速消失,桩身峰值应变出现在地基上部位置。2.在0.4g峰值加速度作用下,饱和砂土层孔压迅速上升,同时饱和砂土层出现液化现象。输入地震波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孔压依然存在,桩身峰值应变出现位置下移。3.0.1g和0.4g峰值加速度作用下,墩顶加速度放大均比较显着。(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3-06-01)
李强,何红光,齐志龙[4](2011)在《库、新、沙地区高水位、细颗粒地层场地土液化判别及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软土地基进行液化判别时应首先确定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以及抗震烈度等基本参数,依据地层及建筑物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次选用某一勘查工程示范进行评价。(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22期)
陈龙伟,袁晓铭,孙锐[5](2010)在《水平液化场地土表位移简化理论解答》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平液化场地地表往返位移的求解是基础和地下工程抗震设计的迫切需求。利用双层模型模拟实际水平场地,提出了可考虑液化层存在下的土表位移简化计算方法并给出频域理论解答,同时采用逐循环累计方法给出水平场地任意荷载下土表位移时域解答。采用适于水平场地孔压增量模型,并逐循环修正土层模量,模拟液化引起的土层的非线性过程。振动台试验结果和提出棋型的计算结果吻合,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反映土体液化对土表位移影响的基本过程。提出的方法和解答物理意义明确,可代表土体液化对土表位移影响的基本形态,并可用于频域及时域的无量纲分析。(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0年12期)
张雪枫,刘林,杨庆山,李英勇[6](2010)在《近断层地震下可液化场地土反应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化条件下场地土大变形是造成工程结构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文中以某高速公路特大桥的可液化岸坡近场场地为研究对象,基于PL-Finn液化本构模型,利用FLAC 3D程序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响应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PL-Finn模型可较好地反映地震过程中孔隙水压、液化区的变化规律,并能较好的预测液化后场地土的变形规律。液化引起的地基土大变形对桥梁桩基的影响需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0年S1期)
王德咏,罗先启[7](2010)在《基于表面波法的剪切波速测试与场地土液化判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剪切波速是岩土的一个重要工程特性参数。文中详细介绍浅层物探调查中的面波法的原理、分析方法,并利用面波法对王庆坨水库场地进行大面积勘探,获得水库场地的地下剪切波速度构造,利用面波所得剪切波速对王庆坨水库场地在VII和VIII级地震下进行液化判别;通过实验和回归分析得到了王庆坨地区第四系粘性土与粉土的剪切波速与标贯击数的关系曲线,为实际工程建设提供一种快速求得标贯击数的方法,对当地的工程场地的分类和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0年S1期)
崔圣龙,刘艳梅,杨国强[8](2010)在《液化场地土—结构相互作用试验参数识别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液化场地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试验的参数识别研究进行了论述,探讨了参数识别研究的方法,总结了国内外进行的参数识别研究的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以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0年04期)
李高怀[9](2008)在《强夯对场地土液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来研究强夯对场地土的液化影响,研究结果可作为以后类似工程借鉴。(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08年S2期)
陈国兴,庄海洋,杜修力,李亮,左熹[10](2007)在《液化场地土-地铁车站结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浅埋于可液化南京细砂地基中的地铁车站结构进行了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对部分试验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了模型地基的加速度和振动孔隙水压力的反应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模型地基浅层土和地铁车站侧向附近地基土最容易发生液化;其次,随着振动台台面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大,离车站结构较远的侧向地基土和底层地基土再发生液化,而车站结构正下方的模型地基土最不容易液化。同时,在模型地基土发生液化后,地铁车站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整体上浮现象。(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07年03期)
场地土液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文以有限元软件Midas GTS和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作为主要平台,利用FLAC3D和Midas建立土与地下结构相互作用的模型。之后通过FLAC3D进行计算,分别就含水率和地下水位改变对地下结构及土体的地震反应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在可液化场地下不同因素对地下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论文的第一部分阐述了含水率对土体的弹性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以及土体密度的影响。发现密实度一定的情况下,黏性土的多种力学参数会随着最佳含水率的出现而出现“峰值”效应。本部分利用FLAC3D差分软件对不饱和土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模拟和分析,探讨了土中含水率对于地下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在最佳含水率附近,土层的性质对于土与地下结构的作用来说是最良好的,此时结构的内力可取得最小值;(2)顶板和底板的相对水平位移变化不大,并且在最佳含水率之前位移的数值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3)土体和结构的加速度峰值都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呈减小的趋势。2.论文的第二部分利用FLAC3D软件,把土与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问题视为平面应变问题,采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和Finn本构模型分别来描述处于水位线上、下土体的非线性动力特性和孔隙压力的发展规律,对地震作用下土与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不同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水位线上升,孔隙压力大幅度提高,孔压比增加,结构周围土体更容易发生液化;(2)上下板和中柱的加速度峰值产生时刻与地震波峰值产生的时刻相同,而且水位变化对上下板和中柱的加速度影响不明显;(3)底板两角隅处的应力大于中柱的应力,并且底板的主应力都随着地下水位的提升而增大。3.论文的第叁部分就叁个影响因素:对不同结构截面形式、水平-竖向波共同作用、不同地震波输入对地下结构的动力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在地震作用下处于可液化场地的拱形结构和矩形结构的应力的分布和最不利受力位置;(2)模型分别在竖向地震波以及横向地震波单独和共同作用下,孔压比幅值也不相同,总体来讲,水平和竖向波共同作用下的孔压比更大一些;(3)峰值不同的地震波对结构的应力的分布影响不大,却对结构加速度影响十分显着。4.论文的第四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且建议了改进思路和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场地土液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雄,王杰光,蔡帅军.基于原位剪切波速测试的场地土地震液化判定方法[J].路基工程.2015
[2].孙健.可液化场地土与地下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的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
[3].周加林.液化场地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地震台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
[4].李强,何红光,齐志龙.库、新、沙地区高水位、细颗粒地层场地土液化判别及处理[J].科技信息.2011
[5].陈龙伟,袁晓铭,孙锐.水平液化场地土表位移简化理论解答[J].岩土力学.2010
[6].张雪枫,刘林,杨庆山,李英勇.近断层地震下可液化场地土反应的数值模拟[J].世界地震工程.2010
[7].王德咏,罗先启.基于表面波法的剪切波速测试与场地土液化判别[J].世界地震工程.2010
[8].崔圣龙,刘艳梅,杨国强.液化场地土—结构相互作用试验参数识别综述[J].山西建筑.2010
[9].李高怀.强夯对场地土液化的影响[J].工程勘察.2008
[10].陈国兴,庄海洋,杜修力,李亮,左熹.液化场地土-地铁车站结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