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包括下壳(1)、侧入式灯条(2)、散光组件(3)和上框(4),所述侧入式灯条(2)固定设置在下壳(1)的内侧壁上,所述上框(4)固定在下壳(1)上,所述散光组件(3)设置在下壳(1)与上框(4)形成的空间内;所述上框(4)外侧还设置有副框(41),所述副框(41)用于安装发光部件和散光部件形成辅助发光区。本实用新型用作双发光区的背光模组。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1)、侧入式灯条(2)、散光组件(3)和上框(4),所述侧入式灯条(2)固定设置在下壳(1)的内侧壁上,所述上框(4)固定在下壳(1)上,所述散光组件(3)设置在下壳(1)与上框(4)形成的空间内;所述上框(4)外侧还设置有副框(41),所述副框(41)用于安装发光部件和散光部件形成辅助发光区。

设计方案

1.一种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1)、侧入式灯条(2)、散光组件(3)和上框(4),所述侧入式灯条(2)固定设置在下壳(1)的内侧壁上,所述上框(4)固定在下壳(1)上,所述散光组件(3)设置在下壳(1)与上框(4)形成的空间内;所述上框(4)外侧还设置有副框(41),所述副框(41)用于安装发光部件和散光部件形成辅助发光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框(41)内设置有倒三角状的支撑台(4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光条(411),所述散光条(411)设置在副框(41)内,并且支撑在支撑台(413)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框(41)外侧设置有保护膜(412)。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1)内侧入式灯条(2)安装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刻线(11),所述第一定位刻线(11)从下壳(1)的内侧面延伸到下壳(1)的内底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1)与上框(4)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在一起,而且下壳(1)与上框(4)之间还通过双面胶粘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4)背面设置有凸条(43),所述凸条(43)可以插入下壳(1)与散光组件(3)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入式灯条(2)包括伸出端(22),所述下壳(1)设置有与伸出端(22)对应的伸出孔,所述伸出孔侧面设置有保护胶(23),以避免伸出端(22)被伸出孔刮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胶(24),所述固定胶(24)将伸出端(22)固定在下壳(1)背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1)上还设置有第二定位刻印线(25),所述第二定位刻印线(25)用于保护胶(23)和固定胶(24)的定位。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是为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提供背光源的部件,通过背光模组提供的背光源,显示装置可以实现五彩斑斓的显示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使用体验要求的提高,显示装置除了设置主要的显示区外,还需要设置用于操控等其他的辅助功能的辅助发光区域,这些区域也需要背光,例如显示器的按键区、游戏机的操控区,但是现有的背光模组只有一个显示区,要满足上述要求只能设置两个独立的背光模组,导致产品的成本提高,并且组装也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解决的背光模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包括下壳、侧入式灯条、散光组件和上框,所述侧入式灯条固定设置在下壳的内侧壁上,所述上框固定在下壳上,所述散光组件设置在下壳与上框形成的空间内;所述上框外侧还设置有副框,所述副框用于安装发光部件和散光部件形成辅助发光区。

进一步地,所述副框内设置有倒三角状的支撑台。

进一步地,还包括散光条,所述散光条设置在副框内,并且支撑在支撑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副框外侧设置有保护膜。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内侧入式灯条安装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刻线,所述第一定位刻线从下壳的内侧面延伸到下壳的内底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与上框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在一起,而且下壳与上框之间还通过双面胶粘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上框背面设置有凸条,所述凸条可以插入下壳与散光组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侧入式灯条包括伸出端,所述下壳设置有与伸出端对应的伸出孔,所述伸出孔侧面设置有保护胶,以避免伸出端被伸出孔刮伤。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胶,所述固定胶将伸出端固定在下壳背面。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上还设置有第二定位刻印线,所述第二定位刻印线用于保护胶和固定胶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在背光模组的上框外侧设置有副框,副框用于安装发光部件和散光部件形成辅助发光区,由此可以通过一个背光模组增加少量辅助结构便可以实现两个发光区,来满足显示装置的主发光区及辅助发光区的背光需求,结构简单、组装方便、而且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的下壳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的上框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的上框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的的辅助发光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阅图1~5,一种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包括下壳1、侧入式灯条2、散光组件3和上框4。下壳1为上部开口的壳状结构,一般采用铁壳或铝壳。上框4为框状结构,一般可以采用塑胶框。所述上框4固定在下壳1上,组成模组的结构件,支撑整个模组的结构。侧入式灯条2提供光源,散光组件3实现点光源到面光源的转换。所述侧入式灯条2固定设置在下壳1的内侧壁上,可以采用导热胶21粘接固定设置。所述散光组件3设置在下壳1与上框4形成的空间内,被下壳1和上框4固定。

参阅图1~5,所述上框4外侧还设置有副框41,副框41为上框4的一体结构,可以采用注塑成型,所述副框41用于安装发光部件和散光部件形成辅助发光区,在下壳1对应副框41的位置设置有避让缺口15来避让副框41,从而方便副框41的安装。由此可以通过一个背光模组增加少量辅助结构便可以实现两个发光区,来满足显示装置的主发光区及辅助发光区的背光需求,结构简单、组装方便、而且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

参阅图5,副框41及辅助发光区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设置:副框41整体上为上下连通的框状结构,副框41内上下方向设置有剖面为倒三角状的支撑台413,支撑台413上面支撑散光条411、下面设置光源5,光源5发光可以经过倒三角状支撑台413的两个斜面的反射,增大发光角度实现散光,使得光线到达散光条411上时更加均匀,从而形成的辅助发光区视觉效果更好。副框41最好采用白色胶材,而且支撑台413最好设置多个,例如本实施例的图5中设置四个。另外散光条411还通过双面胶粘接固定在副框41内侧。光源5可以随整个背光模组一起配置,也可以后期另行配置。为了保护辅助发光区,还在上下两侧设置保护膜412,保护膜412可以采用高温黄胶纸。

参阅图2,所述下壳1内侧入式灯条2安装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刻线11,以方便侧入式灯条2的定位安装。所述第一定位刻线11最好从下壳1的内侧面延伸到下壳1的内底面上,即下壳1的内侧面和内底面上均设置第一定位刻线11,采用这种方式即可以防止部分刻线模糊时还可通过另一部分刻线定位,也方便侧发光和顶部发光的灯条的定位。

参阅图1和4,所述下壳1与上框4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在一起,一般上框4卡在下壳1外侧,为了防止上框4外扒,下壳1与上框4之间还通过双面胶粘接固定,进一步加强下壳1与上框4间的固定连接。双面胶一般粘接在下壳1外侧面12的卡扣间的位置,最好设置多条。另外,下壳1上卡扣包括与上框4卡接的卡块13和预留卡块14,预留卡块14方便终端结构的固定框与背光模组的安装,上框4上设置有避让预留卡扣14的卡槽44;预留卡块14的伸出高度要高于卡块13伸出的高度,从而卡块14穿过卡槽44后还有足够的高度与终端结构固定框上的卡口扣合。预留卡块14一般采用冲压的方式成形,为了冲出伸出高度更高的预留卡块14,下壳1在预留卡块14对应位置的高度较高,形成凸块16,从而有足够的材料满足预留卡块14的成形要求,同时保证预留卡块14的强度。为了防止上框4内趴,所述上框4背面设置有凸条43,所述凸条43可以插入下壳1与散光组件3之间,由此可以避免上框4内趴。凸条43最好在上框4背面的各边均设置。为了方便侧入式灯条2的贴装,所述下壳1贴灯条的侧边最好设置的比其他侧边高,对应的在上框4背面设置长形的凹槽45供下壳1较高的侧边伸入,由此即可避让下壳1上较高的侧边,也可以进一步加强上框4与下壳1的安装配合。

参阅图1和图5,所述侧入式灯条2包括与外部电源连接的伸出端22,所述下壳1设置有与伸出端22对应的伸出孔供伸出端穿出。所述伸出孔侧面设置有保护胶23,以避免伸出端22被伸出孔刮伤。保护胶23可以粘接在下壳1的背面,遮蔽住伸出孔的棱角,避免伸出孔的棱角刮伤伸出端22;保护胶23也可以贴附在伸出孔的内侧壁上并延伸到下壳1的正反两面,也可以避免伸出端22被刮伤,本实施例采用前者的结构。保护胶23最好设置为双面胶,可以粘接固定伸出端22。另外还设置固定胶24,所述固定胶24粘接在伸出端22上面,将伸出端22固定在下壳1背面。为了方便保护胶23和固定胶24的定位贴附,所述下壳1上还设置有第二定位刻印线25,从而通过第二定位刻印线25定位,实现保护胶23和固定胶24的定位贴附。

参阅图1,散光组件3包括依次叠设的反射膜31、导光板32、散光膜33和三层增光膜34,反射膜31的侧面通过双面胶条311与导光板32侧面粘接固定,导光板32还通过防松硅胶垫321卡固在下壳1内部,从而实现了反射膜31和导光板32与下壳1的固定安装。导光板32上设置有定位柱322,散光膜33和三层增光膜34设置有定位口35,由此散光膜33和三层增光膜34通过定位柱322和定位口35定位安装在导光板32上。另外导光板32上还设置有台阶结构323,散光膜33和下面两层膜片上设置有开口结构36,下层的开口结构36可以避让台阶结构323,使得台阶结构323可以穿过下层膜片的开口结构36与其上层的膜片通过双面胶37粘接,由此进一步将散光膜33和三层增光膜34与导光板32固定。

参阅图1,上框4正面还设置有缓冲胶垫42,方便后续终端的固定安装。缓冲胶垫42可以采用泡棉双面胶和泡棉单面胶间隔设置的形式。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6019.3

申请日:2019-03-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543020U

授权时间:20191025

主分类号:G02F 1/13357

专利分类号:G02F1/13357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伟志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伟志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126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三围社区三围工业区4号A栋1-3楼、D栋1-2楼、C栋1-4

发明人:刘三妹;姚志图;罗增昌;刘启玉;彭环洋

第一发明人:刘三妹

当前权利人:伟志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卫;禹小明

代理机构:44102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具有辅助发光区的背光模组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