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多相分类论文-桑进

细菌多相分类论文-桑进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多相分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运城盐湖,嗜盐菌,富集,16S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

细菌多相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桑进[1](2018)在《运城盐湖嗜盐细菌多样性分析及四株嗜盐新菌的多相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嗜盐细菌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和代谢机制,并且能产生特殊的活性物质。因此,嗜盐细菌的分离、嗜盐机理及活性物质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从山西运城盐湖不同湖区对盐湖沉积物样品进行采集,通过直接涂布的方法和富集培养并涂布的方法分别在正常培养基和寡营养培养基上对样品中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分离。挑取200株细菌菌株,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四个门,包含29个属58个物种。比较正常培养基与寡营养培养基,直接涂布与寡营养涂布对可培养微生物分离的影响。发现在直接涂布中,寡营养培养基与正常培养基相比,微生物多样性更高,主要种类相似。与寡营养富集涂布相比,直接涂布法具有更高的微生物多样性,两者的种类分布有较大差异。在分离过程中共发现3个潜在新属及13个潜在新物种。同时,对原始样品和富集样品进行16SrDNA高通量测序,对样品中细菌的种类和分布及富集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演替进行分析。对叁个样品泥样、15天富集、30天富集以及叁组相应水样共12组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所有样品中,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及放线菌门在门水平都占主要成分。样品1经过富集微生物多样性减少,而样品2、3经过富集微生物多样性增多。经过寡营养富集,厚壁菌门与放线菌门丰度显着增多,而拟杆菌门丰度略有减少,变形菌门变化不大。寡营养富集之后与之前微生物区系有所不同。经过富集之后一些稀有门类丰度有大幅增加。对原始样品及富集样品共九个样品进行聚类,原始样品聚类较近,富集样品聚类位置较近。表明寡营养富集对样品多样性的影响较为显着,富集因素是影响多样性聚类的重要因素,且富集过程对Y1和Y3样品影响较大,对Y2样品影响较小。富集过程中独有OTU数目随着富集天数增加先有明显的下降,表明了富集过程对稀有、难培养OTU可培养过程可能起到的作用。本文对四株嗜盐细菌进行了多相分类鉴定。菌株WDS4A13T分离自山东省威海市文登盐场。好氧,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芽孢。WDS4A13T细胞不具有运动性,无鞭毛,橘黄色菌落。最适生长温度为33℃(生长范围20-40℃),最适盐度6%(w/v)NaCl(盐度生长范围4-14%,w/v),最适pH 7(pH生长范围6.5-8.5)。唯一呼吸醌型为MK-6,主要脂肪酸(>10%)为iso-C15:1、iso-C15:0和C15:0。极性脂成分为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乙醇胺、心磷脂和其他一些未知的脂质(磷脂、脂和磷氨基脂)。基因组的G+C含量为35.2 mol%。根据16SrDNA序列分析WDS4A13T最相近的是冷弯曲菌属的菌株(92.0-97.3%)。系统发生学分析以及生理生化特征表明,WDS4A13T代表冷弯曲菌属的一个新的菌种,建议命名为喜盐冷弯曲菌,模式菌株为WDS4A13T(=MCCC 1H00134T=KCTC 52043T)。菌株WDS2C27T分离自山东省威海市文登盐场。好氧,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芽孢。WDS2C27T细胞不具有运动性,无鞭毛,橘红色菌落。最适生长温度为33℃(生长范围20-50℃),最适盐度6%(w/v)NaCl(盐度生长范围4-14%,w/v),最适pH7(pH生长范围6.5-8.5)。唯一呼吸醌醌型为MK-6,主要脂肪酸(>10%)为iso-C15:0和anteiso-C15:0。极性脂主要成分为两种磷脂(PL1、PL2)、双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乙醇胺。基因组的G+C含量为35.6mol%。根据16SrDNA序列分析WDS2C27T最相近的是冷弯曲菌属的菌株(91.1-92.0%)。系统发生学分析以及生理生化特征表明,WDS2C27T代表冷弯曲菌属的一个新的菌种,建议命名为耐盐冷弯曲菌,模式菌株为WDS2C27T(=MCCC 1H00133T =KCTC 52044T)。菌株Y17T分离自山西省运城盐湖。好氧,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芽孢。Y17T细胞不具有运动性,无鞭毛,菌落无色半透明。最适生长温度为30℃(生长范围20-40℃),最适盐度8%(w/v)(盐度生长范围4-20%,w/v),最适pH 7(pH生长范围6.5-8.5)。根据16SrDNA序列分析Y17T最相近的是冷弯曲菌属的菌株(91.1-92.0%)。系统发生学分析以及生理生化特征表明,Y17T代表嗜纤维菌目的一个新属,建议命名为盐螺旋菌属,模式种为运城盐螺旋菌,模式菌株为Y17T。菌株Y22T分离自山西省运城盐湖。好氧,革兰氏阴性杆菌,产芽孢。Y22T细胞不具有运动性,无鞭毛,橘红色菌落。最适生长温度为30℃(生长范围20-40℃),最适盐度10%(w/v)(盐度生长范围4-20%,w/v),最适pH7(pH生长范围6.5-8.5)。根据16SrDNA序列分析Y22T最相近的是支芽孢杆菌属的菌株(91.1-92.0%)。系统发生学分析以及生理生化特征表明,Y22T代表冷弯曲菌属的一个新的菌种,建议命名为喜盐支芽孢杆菌,模式菌株为Y22T。(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19)

韩济如[2](2018)在《国内八湖泊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与拮抗菌分析及七株新菌的多相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微生物资源丰富,蕴藏着很多潜在的具有功能性的新物种资源,因此对湖泊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从内蒙古的南海子、二连海子、刘铁海子;云南的大屯海、清水海、云龙天池;贵州的草海和新疆的赛里木湖采集了 8个湖泊的样品,通过纯培养技术研究了不同湖泊样品中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组成,另一方面为了挖掘潜在的新型抗生素资源,通过点种法筛选了抗药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功能性菌株。本论文取得如下研究结果:一、对8个湖泊样品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8个湖泊样品中获得可培养细菌共计477株,分布在4个门、120个属和258个种。在不同的湖泊样品中,可培养细菌多数为变形菌门,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较少。南海子样品共获得47株细菌,分属于4个门、包括22个属和34个种;大屯海样品共获得69株细菌,分属于4个门、包括39个属和50个种;草海样品共获得84株细菌,分属于4个门、包括32个属和48个种;赛里木湖样品共获得60株细菌,分属于4个门、包括36个属和58个种;二连海子样品共获得61株细菌,分属于4个门、包括34个属和45个种;清水海样品共获得51株细菌,分属于3个门、包括21个属和36个种;刘铁海子样品共获得55株细菌,分属于4个门、包括29个属和41个种;云龙天池样品共获得50株细菌,分属于3个门、包括17个属和18个种。共分离得到6株新属新种以及72株潜在新种。二、对7个湖泊样品所筛细菌进行了拮抗菌的筛选通过点种法从7个湖泊样品(赛里木湖除外)所获得的417株细菌中共筛选出20株拮抗菌:其中从南海子样品中筛选到1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性的菌株;大屯海样品中筛选到3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性的菌株;草海样品中筛选到1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都有抗性的菌株;二连海子样品中筛选到3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都有抗性的菌株;清水海样品中筛选到6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性的菌株;刘铁海子样品中筛选到1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性的菌株;云龙天池样品中筛选到5株对鲍曼不动杆菌有抗性的菌株。叁、完成了4株拮抗菌的基因组测序及初步分析本试验从筛出的拮抗菌株中挑选了 4株(编号分别为CH44、DT12、NS0302和T009)对鲍曼不动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性且抗性较强的菌株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利用antiSMASH预测了 4株拮抗性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簇,每个菌株的基因组中都含有多种可能与抗菌活性物质产生相关的基因簇,从而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鲍曼不动杆菌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四、完成了 7株新菌的多相分类本论文还对本人前期从不同样品中分离出来的7株新菌进行了多相分类的鉴定,丰富了海洋和湖泊微生物资源。菌株XJNYT是水交汇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分离自新疆赛里木湖,命名为柠檬色水交汇杆菌(Confluentibacter citreus),模式菌株为XJNYT(=KCTC 52638T=MCCC 1H00183T)。菌株XJSPT是假红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分离自新疆赛里木湖,命名为玫瑰色假红杆菌(Pseudorhodobacter roseum),模式菌株为 XJSPT(=KCTC52636T =MCCC1H00184T)。菌株HJR7T是海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分离自威海近海,命名为盐生海杆菌(Marinobacter salexigens),模式菌株为 HJR7T(= KCTC 52545T = MCCC 1H00176T).菌株am2T是噬冷菌属的一个新种,分离自威海近海,命名为海洋噬冷菌(Algoriphagus marinus),模式菌株为 am2T(=KCTC52549T=MCCC 1H00178T)。菌株U0105T是交替单胞菌属的一个新种,分离自威海近海,命名为沉积物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ediminis),模式菌株为 U0105T(=KCTC 62080T=MCCC 1H00298T)。菌株WS2-14T是极地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分离自威海荣成海参养殖场,命名为橘色极地杆菌(Polaribacter tangerinus),模式菌株为WS2-14T(=KCTC 52275T=MCCC1H00163T)。菌株SS2-9T是海水菌属的一个新种,分离自威海荣成海参养殖场,命名为红色海水菌(Aquimarina rubra),模式菌株为 SS2-9T(=KCTC 52274T=MCCC 1H00142T)。(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19)

李旦旦[3](2017)在《南海及北极海域四株细菌的多相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分离自南海和北极海域表层海水样品的四株细菌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相分类方法,详细研究了这四株细菌的表型,细胞化学组成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分类特征,最终基于分类特征分析分别确定了它们的分类地位。1.菌株SM1501~T的多相分类研究菌株SM1501~T分离自南海表层海水样品。菌株SM1501~T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其细胞为短杆状,无鞭毛,好氧。该菌株生长的温度范围为7-42℃,生长的NaCl浓度范围是0-11%(w/v)。菌株SM1501~T的主要脂肪酸是C17:1ω6c,C15:0 2-OH,C17:1ω8c和C18:1ω7c。该菌的极性脂包括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PG),鞘糖脂(sphingoglycolipid,SGL),双磷脂酰甘油(diphosphatidylglycerol,DPG)及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该菌的主要细胞呼吸醌是泛醌10(ubiquinone-10,Q-10)。菌株 SM1501~T 的细胞基因组 DNA G+C 含量为 66.8 mol%。菌株SM1501~T与Erythrobacter属成员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94.2-97.4%),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SM1501~T与Erythrobacter luteus,Erythrobacter atlanticus,Erythrobacter gangjinensis 及Erythrobacter marinus成簇,但形成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基于以上多相分类学数据,菌株SM1501~T代表Erythrobacter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Erythrobacternanhaiensis sp.nov.,菌株 SM1501~T(= KCTC 42669T=CCTCCAB2015396T)为该新种的模式菌株。2.菌株SM1502~T的多相分类研究菌株SM1502~T来源于北极海域表层海水样品。菌株SM1502~T革兰氏阴性菌,细胞为杆状,无鞭毛。菌株SM1502~T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0℃,生长的NaCl浓度范围为0-8.0%(w/v)。菌株 SM1502~T 的主要脂肪酸为 iso-C15:0,iso-C17:1ω9c,iso-C17:0 3-OH,iso-C15:1 G,C15:0及unknown ECL 13.565;其主要极性脂为磷脂酰乙醇胺(PE),一种未鉴定结构的氨基磷脂及一种未鉴定结构的极性脂类。菌株SM1502~T的主要呼吸醌类为甲基萘醌6(menaquinone 6,MK-6)。菌株SM1502~T基因组DNA的G+C含量为37.0 mol%。菌株 SM1502~T 与Flavobacterium suzhouense的16S rRNA 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96.0%);在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中,菌株SM1502~T和Flavobacterium属内包括Flavobacterium suzhouense在内的六个已知种成簇,同时形成单独的簇内分支。以上多相分类数据表明,菌株SM1502~T代表Flavobacterium属内的一个新种,命名为 Flavobacterium arcticum sp.nov.,菌株 SM1502~T(=KCTC 42668T=CCTCC AB 2015346T)为该种的模式菌株。3.菌株SM1503~T的多相分类研究菌株SM1503~T分离自南海表层海水样品,为革兰氏阴性菌,其触酶及氧化酶为阳性。菌株SM1503~T生长温度范围在8-45℃之间,生长的NaCl浓度范围是0-7.5%(w/v)。菌株SM1503~T可以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可水解Tween 20、40及60。菌株 SM1503~T 的主要脂肪酸包含 C17:1ω6c,C17:0,C15:0,C18:1ω7c,C17:1ω8c以及C16:o;主要极性脂为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PG),双磷脂酰甘油(diphosphatidylglycerol,DPG),鞘糖脂(sphingoglycolipid,SGL)和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该菌主要呼吸醌为泛醌10(ubiquinone-10,Q-10),其基因组DNA的G+C 含量为 61.6 mol%。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菌株SM1503~T与Sphingomonadaceae科内Blastomonas及Parablastomonas属已知种有最高的序列相似性(95.2-95.8%),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SM1503~T在Blastomona及Parablastomonas进化分支的根部形成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枝。上述多相分类数据表明,菌株SM1503~T应属于Sphingomonadaceae科内的一个新属,命名为Pseudoblastomonasgen.nov.,而菌株SM1503~T表该属内的一个新种,命名为Pseudoblastomonas maris gen.nov.,sp.nov.,菌株 SM1503~T(=KCTC 42715T = CCTCC AB 2015347T)是该新种的模式菌株。4.菌株SM1504~T的多相分类研究菌株SM1504~T来源于北极海域表层海水样品。菌株SM1504~T革兰氏阴性菌,严格好氧,无运动性。菌株SM1504~T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生长的NaCl浓度范围为0-4.0%(w/v)。菌株SM1504~T可水解七叶苷和明胶,但不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菌株 SM1504~T 的主要脂肪酸为 summed feature 3(包含 C16:1ω7c 和/或 iso-C15:02-OH)和iso-C15:0;菌株SM1504~T的极性脂为磷脂酰乙醇胺(PE)和一种未鉴定的极性脂类。菌株SM1504~T的主要呼吸醌类为甲基萘醌7(menaquinone 7,MK-7)。菌株SM1504~T基因组DNAG+C含量为40.8mol%。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S]M1504T在Cytophagaceae科内与 Lacihabitans,Emticicia,Fluviimonas 及 Leadbetterella 属成员紧密成簇,但形成独立的簇内分枝,而该菌株与这些属成员的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非常低(88.9-91.6%)。基于上述多相分类数据分析,菌株SM1504~T应隶属于Cytophagaceae科内的一个新属,命名为Arcticibacteriumgen.nov.,而菌株SM1504~T代表该新属内的一个新种,命名为Arcticibacterium lutifluviistationis gen.nov.,sp.nov.,菌株SM1504r(=KCTC42716~T=CCTCCAB2015348~T)为该种的模式菌株。(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6-02)

曹亚婧[4](2016)在《铁矿类芽胞杆菌的多相分类鉴定及铁矿硒矿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微生物数量多生存范围广,然而目前我们认识的微生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工作亟待发展,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工作对于丰富生物资源以及人类生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铁矿土壤样品中细菌的多样性,本研究从湖南省张家界市某赤铁矿矿土中分离纯培养得到66株细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这些菌株分布于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芽胞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Lysinbacillus、Dyella、Leifsonnia这8个属,共27个种,其中优势种属是类芽胞杆菌属以及伯克氏菌属。其中菌株CY1~T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其与Paenibacillus chondroitinus DSM 5051~T的相似度最高为97.7%,与Paenibacillus pocheonensis KCTC 13941~T的相似度为97.4%,与Paenibacillus frigoriresistens JCM 18141~T的相似度为97.0%。然而CY1~T与这叁株菌株的DNA-DNA杂交结果最高仅为49%,这说明菌株CY1~T很有可能是类芽胞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因此本研究利用多相分类学鉴定的方法确定菌株CY1~T的分类学地位。菌株CY1~T是一株严格好氧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周生鞭毛,能运动,杆状,能够产生芽胞。菌株CY1~T在营养肉汤固体培养基(NA)上培养2 d后,菌落为乳白色,中等大小的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不透明。菌株CY1~T的生长温度范围在4-37°C之间(最适温度为28°C),生长pH范围是5.0-8.0(最适pH为6.0-7.0)。菌株CY1~T的NaCl耐受浓度在NA液体培养基中是0-1.5%(最适NaCl浓度为0%)。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为阳性;能够水解吐温80、七叶灵;能够产生NH3和H2S;乙酰甲基醇(V.P.)实验和甲基红实验(M.R.)为阴性;不能水解淀粉、明胶、纤维素、吐温20、酪蛋白以及DNA;不能产吲哚;不具有硝酸盐还原性。菌株CY1~T的主要脂肪酸(≥5%)是anteiso-C_(15:0)(63.4%),isoC_(16:0)(11.7%),iso-C_(15:0)(6.8%)和C_(16:0)(5.8%),MK-7为主要呼吸醌,极性脂含量较高的是双磷脂酰甘油(DPG),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甘油(PG),细胞壁肽聚糖成分是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A1γ-meso-DAP),DNA G+C mol%为50.5mol%。综合表型,化学分类学及基因型等结果,表明菌株CY1~T为类芽胞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将其命名为铁矿类芽胞杆菌,即Paenibacillus ferrarius sp.nov.,并将菌株送至韩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及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保藏号为KCTC 33419和CCTCC AB 2013369。类芽胞杆菌属广泛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治及环境治理。为了进一步探索类芽胞杆菌在矿区土壤中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分析了课题组铁矿和硒矿土壤样品中细菌的多样性,发现类芽胞杆菌在铁矿和硒矿土壤样品中均有一定的分布,并且在某些土壤样品中是优势种属。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类芽胞杆菌属的多样性,为后续研究类芽胞杆菌属的菌种特性和应用价值提供了物质资源和实验参照。除以上论文内容外,本人还参与了细菌中砷(As)氧化调控机制和细菌基因组分析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磷酸盐双组份调控系统对砷氧化的作用,进行了包括蛋白质表达体系的构建、蛋白质的诱导表达及纯化、凝胶阻滞实验(EMSA)及DNA足迹实验(DNA-Footprinting)、定量lacZ报告基因融合检测基因表达量等实验,该部分结果已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和Standards in Genomic Sciences上正式发表(这部分内容未在论文中展示,只展示了发表的SCI论文的首页)。(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朱娅敏[5](2016)在《铅锌矿区污染土壤刺槐根瘤中几株内生细菌的多相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课题组前期研究汉中铅锌矿区污染土壤中刺槐根瘤内生菌多样性时,经过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四株潜在新种,需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是采用多相分类方法对这四株潜在新种进行研究,确定其分类学地位。表型特征研究结果:菌株HZ7,菌落大小2~5 mm,圆形凸起,半透明,细胞呈棒状,大小0.3×1.5~2μm,有一根端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甲基红阴性,pH生长范围为5~10,温度生长范围4~45℃,在4℃和45℃时生长比较慢,长势弱,能在含有0%~1%NaCl的YMA培养基上生长,对氧氟沙星、头孢噻肟等抗生素比较敏感。菌株HZ10,菌落大小3~5 mm,圆形凸起,细胞呈曲杆状,大小0.3×1.0~1.5μm,有两根端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甲基红阴性,pH生长范围为5~9,在pH为9时,生长比较慢,温度生长范围4~45℃,在4℃和45℃时生长比较慢,长势弱,能在含有0%~1%NaCl的YMA培养基上生长,对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比较敏感。菌株HZ28和HZ34,菌落大小2~3 mm,圆形凸起,细胞呈短杆状,大小0.3×1μm,细胞表面的褶皱比较明显,有一根端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甲基红阴性,pH生长范围为5~9,温度生长范围20~37℃,在温度为10℃时,菌株HZ28和HZ34生长比较弱,菌株HZ28能在含有0%~1%NaCl的YMA培养基上生长,菌株HZ34则可以在含有0%~3%NaCl的YMA培养基上生长,对卡那霉素和麦迪霉素比较敏感。细胞化学组分分析结果:菌株HZ7,主要的脂肪酸类型为C16:0(29.9%),Sum In Feature 3(C16:1 w7c和/或C16:1 w6c,34.44%)。菌株HZ10,主要的脂肪酸类型为C16:0(20.87%),Sum In Feature 3(36.55%)及Sum In Feature 8(可能为C18:1 w7c,23.08%)。菌株HZ28,主要的脂肪酸类型为C16:0(36.99%)、C17:0 cyclo(9.86%)和Sum In Feature3(30.03%),菌株HZ34主要的脂肪酸类型为C16:0(32.9%)、C17:0 cyclo(13.18%)和Sum In Feature 3(25.71%)。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HZ7和Mitsuaria chitosanitabida的相似性最高(99.05%),结合持家基因recA、puf、IGS基因以及DNA的G+C%分析,菌株HZ7为Roseateles内的成员。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HZ10和Herbaspirillum chlorophenolicum相似性最高(98.51%),结合持家基因recA、nifH、IGS基因以及DNA的G+C%分析,菌株HZ10为Herbaspirillum内的成员。基于16S rDNA分析,菌株HZ28、菌株HZ34和Achromobacter insolitus相似性最高(98.22%),结合持家基因recA、IGS基因以及DNA的G+C%分析,菌株HZ28和菌株HZ34为Achromobacter内的成员。综合各项指标检测结果表明,菌株HZ7为Roseateles内的潜在新种。菌株HZ10为Herbaspirillum内的潜在新种。菌株HZ28和HZ34为Achromobacter内的潜在新种。后续还需要对DNA同源性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20)

王士燕[6](2016)在《两株新菌的多相分类和兰花致病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新菌都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研究新菌不仅能够丰富细菌种质资源,还可以从新菌中发掘新的功能基因,有很大的开发前景和应用潜力。试验对分离自库姆塔格植物的两株新菌进行多相分类研究,明确其分类地位,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荒漠生态系统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1)对菌株N5SSJ16进行多相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生长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状菌,大小为(0.2-0.3)×(0.7-1.5)μm,不运动;在TS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湿润,黄色不透明;生长Na Cl浓度范围为0-4%(w/v)(最适0%),生长温度范围为12-50℃,生长p H范围为7-9(最适p H为8);主要脂肪酸为iso-C15:0(53.20%)、summed feature 3(C16:1ω7c/C16:1ω6c)(20.94%)、summed feature 9(C16:010-methyl/iso-C17:1ω9c)(9.98%)和iso-C17:03-OH(4.15%),其中组分iso-C17:03-OH(4.15%)与Parapedobacter属近缘种的含量差别较大,说明菌株N5SSJ16不同于该属的已有种;主要呼吸醌类型为MK-7;主要极性脂成分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unidentified aminophospholipid(UPAL),2种unknown lipids(UL),UPAL和UL的存在使得菌株N5SSJ16区别于Parapedobacter属近缘种;基因组DNA G+C mol%为45.8 mol%;菌株N5SSJ16的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菌株N5SSJ16为Parapedobacter属成员,与Parapedobacter composti 4M40T和P.luteus DSM 4M29T相似性最高,相似度分别为96.5%、95.9%。根据表型特征、化学分类特征以及基因型分析结果,确定菌株N5SSJ16为Parapedobacter属的新种,由于该菌源自沙漠地区,故命名为Parapedobacter deserti sp.nov,模式菌株N5SSJ16T。(2)中度嗜盐菌株R4HLG17多相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生长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状菌,大小为(0.3-0.4)×(0.9-1.5)μm,不运动。在ISP5固体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黄色不透明,无色素产生;生长Na Cl浓度范围为0-16%(w/v)(最适5-6%),生长温度范围为16-45℃,生长p H范围为5-9(最适p H7);主要脂肪酸为Summed Feature 8(C18:1ω7c/C18:1ω6c)(34.04%)、Summed Feature 3(C16:1ω7c/C16:1ω6c)(24.57%)、C16:0(16.85%)、C12:03-OH(8.32%)、cyclo-C19:0ω8c(6.36%),其中组分cyclo-C19:0ω8c与盐单胞菌科其他近缘属的含量差别较大;主要呼吸醌类型为Q-9;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R4HLG17与盐单胞菌科(Halomonadaceae)各属聚在一起,且形成一个单独的进化分支,与盐单胞菌科内各种的相似性<95.2%。综合表型特征、化学分类特征和基因型特征的分析结果,拟定菌株R4HLG17为盐单胞菌科的一个新属新种。本文采用含菌平板抑菌圈测定法对兰花生产上常见的四种病原真菌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进行了拮抗细菌的筛选,并对其中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种类鉴定,旨在为兰花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生防菌株资源。通过含菌平板抑菌圈测定法初筛获得8株菌株拮抗恶疫霉,8株菌株拮抗胶孢炭疽菌,7株菌株拮抗尖孢镰刀菌以及10株菌株拮抗腐皮镰孢菌。经复筛后有5株菌株可同时拮抗腐皮镰孢菌、尖孢镰刀菌和胶孢炭疽菌叁种兰花病原真菌,其中菌株GT312抑菌圈大且清晰透明。根据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最终鉴定菌株GT31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研究为兰花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株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6-04-01)

王延鹏[7](2015)在《我国黄海近海固氮细菌的多样性及多相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微生物固氮作用是海洋氮素的主要来源,是影响海洋生物生长及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对海洋固氮微生物资源、生态及固氮机理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海洋中除蓝、绿藻等光合固氮微生物外,大量非光合异养类固氮细菌在海洋氮素来源上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本研究从我国黄海近海(北纬32°19.7'-36°19.9’,东经119°50'~126°14’,60余个站位)范围内,采用严格无氮海水培养基(MMC),从海水和海底沉积物中分别富集分离到87株、120株可培养异养类固氮细菌。首先对其中的72株海水分离菌和101株海底沉积物分离菌进行了固氮基因nifH的PCR检测和基于16SrDNA序列测定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其次对从中发现的疑似新种M90菌株进行了基于形态、生理、生化、化学、遗传等表型与遗传特征的多相分类鉴定。目的旨在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黄海近海海域除蓝细菌外其它可培养固氮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分布状况,填补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不足,丰富海洋固氮菌菌库,发展现有国际海洋固氮菌分类系统。所得结果如下:(1) 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海底沉积物固氮分离菌的多样性要高于海水分离菌。其中72株海水分离菌分布于2门、4纲、15属,而101株海底沉积物分离菌则分布于3门、5纲、23属。2种样品分离菌中均以Gammaproteobacteria(Y-变型菌纲)为优势菌株(分别占72株海水分离菌的80.6%,101株海底沉积物分离菌的65.3%)。(2)固氮基因nifH的PCR检测结果表明,72株海水分离菌中有42株、101株海底沉积物分离菌中有59株菌的nifH-PCR反应阳性。许多菌株检测不到固氮基因nifH,推测可能是所选nifH引物专一性不强所致,在此方面还应加强基础性研究。(3)从海底沉积物固氮分离菌中发现11株菌(2C、3A、7B、9B、18B、18E、25B、30E、31D、M90、35C)为潜在疑似新种(与其各自关系最近标准模式菌株的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96.79~97.56%),1株菌(M4)为潜在疑似新属(与相关标准模式菌株的16S rDNA序列相似度仅为94.81%)。(4)针对疑似新种M90菌株的多相分类结果表明:M90与其标准菌株Pararhodobacter aggregans D1-19T的16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7.65%,二者DNA-DNA同源性杂交率为22.56%,G+C%含量68.36%(在Pararhodobacter属范围内)。另外,M90菌株在菌落菌体形态、好氧性、运动性、耐温性、耐盐性、耐酸碱性、耐抗生素、唯一碳氮源利用、生化酶及水解反应、以及极性酯、脂肪酸组成等特征上与标准菌株Pararhodobacter aggregans D1-19T基本相符,但也表现出某些差异。由此判定M90菌株为Pararhodobacter属内的一个新种,暂定名为Pararhodobacter huanghaigudans M90T。(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5-06-10)

林朝毅[8](2015)在《大西洋及南极海域叁株细菌的多相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分离自大西洋表层海水样品的两株细菌及南极潮间带沉积物的一株细菌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相分类方法,详细研究了这叁株细菌的表型,细胞化学组成及遗传学等方面的分类特征,最终分别确定了它们分类地位。1.菌株SM1354T的多相分类研究菌株SM1354T采集自大西洋表层海水样品。菌株SM1354T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细胞为长杆状,无鞭毛但又滑动能力。其生长温度范围为4-40℃,最适生长温度为30℃;其生长需要NaCl,其生长盐度范围是0.5-11%(w/v),最适盐度为3.0%(w/v)。该菌触酶及氧化酶均为阳性但不能还原硝酸盐。该菌能降解DNA,七叶苷,酪蛋白,弹性蛋白,肽聚糖,明胶,Tween 80,但不降解淀粉。此外,菌株SM1354T能发酵七叶苷,arbutin及potassium5-ketogluconate产酸,并能同化利用葡萄糖、麦芽糖和苹果酸。菌株 SM1354T的主要脂肪酸是 iso-C15:0,iso-C15:1G,iso-C17:03-OH 及 C16:1ω7c。该菌的极性脂包括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叁种未鉴定结构脂类,一种未鉴定结构含氨基的脂及一种未鉴定结构的含氨基的磷脂。该菌的主要细胞呼吸醌是甲基萘醌7(menaquinone-7,MK-7)。菌株SM1354T的细胞基因组DNAG+C含量为33.9 mol%。菌株 SM1354T与Marivirga属16S rRNA 序列相似度最高(96.0~96.2%),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SM1354T与 Marivirga tractuosa及Marivirga ·sericea成簇,形成单独的进化分支。基于以上多相分类学数据,菌株SM1354T代表Marivirga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 Marivirga atlanticaa sp.nov.,菌株 SM1354T(=CCTCC AB 2014242T = JCM 30305T)为该种的模式菌株。2.菌株SM1351T的多相分类研究菌株SM1351T分离自大西洋海域的表层海水样品。菌株SM1351T细胞呈短杆状并以单极生鞭毛运动。菌株SM1351T生长温度范围在4-45℃之间,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5℃;其生长盐浓度范围为0.5-9.0%(w/v),最适盐浓度为3.0%。该菌是严格好氧的革兰氏阴性菌,其触酶及氧化酶均为阳性。菌株SM1351T不能还原硝酸盐,且不能够水解DNA,七叶苷,酪蛋白,弹性蛋白,明胶,Tween 80;但是该菌能水解酪氨酸,Tween 20,Tween40,Tween60。菌株SM1351T的主要脂肪酸包含C16:ω7c,C17:1ω8c,C18:1ω7c,C16:0及C14:0;其极性脂包括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PG)、二磷脂酰甘油(diphosphatidylglycerol,DPG)、叁种未鉴定结构的氨基磷脂及叁种未鉴定结构的极性脂类。菌株SM1351T的主要呼吸醌类为泛醌8(ubiquinone8,Q8)。菌株SM1351T基因组DNAG+C含量为 62 mol%。菌株SM1351T与Haliea salexigens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度最高(96.2%)。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SM1351T与Haliea salexigens形成单独的进化分支。以上多相分类数据表明,菌株SM1351T代表Haliea属内的一个新种,命名为Haliea atlantica sp.nov.,菌株 SM1351T(=CCTCC AB 2014266T =JCM 30304T)为该种的模式菌株。3.菌株SM1352T的多相分类研究菌株SM1352T分离自南极长城站长城湾潮间带沉积物样品。菌株SM1352T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其触酶及细胞氧化酶为阴性。菌株SM1352T能还原硝酸盐。菌株SM1352T生长温度范围在4-35℃之间,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菌株SM1351T生长的NaCl浓度范围是0.5-6.0%(w/v),最适盐浓度为2.0%。菌株SM1352T可水解七叶苷及DNA,但不能水解酪蛋白、弹性蛋白、酪氨酸、明胶及 Tween 80。菌株 SM1352T 的主要脂肪酸包含 C15:0,iso-Ci5:0,anteiso-C15:0,iso-C15:1G,iso-C16:0 3-OH及iso-C17:0 3-OH。菌株SM1352T的主要极性脂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五种未鉴定结构的脂类(L1-5)、两种未鉴定结构的含氨基磷脂(APL1-2)及一种未鉴定结构的含氨基的脂类(AL)。该菌的主要呼吸醌为甲基萘醌6(MK-6)。菌株SM1352T的基因组DNA的G+C含量为35.1 mol%。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菌株SM1352T与Lutibacter agarilyticus序列相似度最高(93.2%)。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SM1352T在Flavobacteriaceae科内形成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枝。基于上述数据,菌株SM1352T应属于Flavobacteriaceae科内的一个新属,命名为Magnivallibacter gen.nov.,而菌株SM1352T代表该属内的一个新种,命名为Magnivallibacer luteus sp.nov.,菌株 SM1352T(=CCTCC 2014243T=KCTC 42296T)是该新种的模式菌株。(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6-03)

徐芳迪[9](2015)在《一株海洋来源细菌FT102的多相分类研究及其基因组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分离自西南印度洋水深2784米的沉积物样本的细菌Kangiella profundi FT102进行多相分类鉴定,并利用Illumina第二代测序平台测定了其基因组序列。菌株FT102为杆状革兰氏阴性细菌,无运动性和产孢性。最适生长温度为37-42℃,pH为6.5-8.5,盐浓度为1-4%。菌株FT102与Kangiella属内成员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5.5-98.6%,其基因组DNA的G+C mol%为45.0%。FT102菌株和Kangiella aquimarina JCM 12318、Kangiella koreensis JCM 12317的基因组DNA-DNA杂交率分别为47.3%和13.7%。菌株FT102的全细胞脂肪酸以iso-C15:0为主,呼吸醌以Q-8为主,主要的磷酸类脂为DPG、PE、PG和PME。从表型、基因型和系统发育叁个不同层次对菌株FT102的多相分类研究证实FT102为γ-变形菌纲海洋螺杆菌目食烷菌科Kangiella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Kangiella profundi sp.nov.(Type strain FT102T=CGMCC 1.12959T=KCTC 42297T=JCM 30232T)。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对第二代测序获得的全基因组序列中的缺口进行了人工修补,获得了FT102的环状全基因组序列。其基因组大小为2,647,333bp,共编码蛋白2442个。FT102与K.koreensis JCM 12317在基因组上具有良好的共线性。从基因组序列中选取5个看家基因(rec A、gyrB、atpB、trpB、rpoB),利用其编码的蛋白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FT102与K.koreensis JCM 12317和K.aquimarina JCM 12318归于一簇。本论文对Kangiella profundi sp.nov.的模式菌株FT102进行了多相分类鉴定,并提供了该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为深入理解具有独特系统发育地位的Kangiella属的海洋微生物的生理生态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6-01)

焦凯琳[10](2015)在《叁株海洋细菌的多相分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分离自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的叁个潜在新分类单元,运用现代多相分类鉴定技术,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化学分类特征及分子分类的鉴定,确定了这叁株菌的最终分类地位,主要结果如下:(1)菌株GY0574T是革兰氏阳性菌,不运动,无鞭毛。改良2216E培养基28℃培养4天,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呈杆状,大小约0.4-0.6μm×0.7-1.2μm,成对或短链生长。在改良2216E培养基上28℃培养7天的克隆为淡黄色,圆形,直径0.5 mm左右,形态规则,不透明,微凸起,菌落表面光滑。该菌的温度生长范围是15-40℃(最适为35-37℃),pH范围是5-9.5(最适pH为7-8),盐度范围是0-13%(最适盐度为3.5-7%)。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菌株GY0574T与已知典型种Lentibacillus juripiscarius IS40-3T(95.81%)和Virgibacillus soli CC-YMP-6T(95.36%)具有最高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主要的极性脂为双磷脂酰甘油、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胆碱、未知的糖脂和未知的磷脂;主要的醌为MK-7;主要的脂肪酸包括iso-C160(34.97%)和anteiso-C15:0(32.56%):G+C mol%含量为42.6%。菌株GY0574T为新属,命名为Brevilentibacillus brevis。典型菌株为GY0574T=MCCC 1A10572T。(2)菌株GY0565T是革兰氏阴性菌。在改良2216E培养基上28℃培养4天,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呈棒状,大小约0.4-0.6μm×0.7-1.5μm,成对或短链生长。在改良2216E培养基上28度培养7天的克隆为橘红色,圆形,直径1 mm左右,形态规则,不透明,微凸起,菌落表面光滑。该菌的温度生长范围为4-40℃(最适为30-35℃),pH范围为3-10(最适pH为7-9),盐度范围为0-14%(最适盐度为3.5%)。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菌株GY0565T与已知典型种:Hephaestia caeni EPB1-3T(95.82%)和Sphingomonas indicaDd16T(95.08%)具有最高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主要的极性脂为双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未知的糖脂、磷脂酰甘油;主要的醌为Q-10;主要的脂肪酸包括Summed Feature 8(C18:1w7c and/or C18:1w6c,35.34%)和C17:1w6c(35.09%); G+Cmol%含量68.2%。菌株GY0565T为新属,命名为Sphingobacter tangerine,典型菌株为GY0565T=MCCC 1A10569T。(3)菌株GY0581T是革兰氏阴性菌,不运动,无鞭毛。在改良2216E培养基28℃培养4天,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呈球状,大小约0.4-0.5μm×0.4-0.5μm。在改良2216E培养基上37℃培养7天的克隆为橘黄色,圆形,直径2 mm左右,形态规则,不透明,微凸起,表面光滑。该菌的温度生长范围为15-40℃(最适为35-37℃),pH范围为5-10.5(最适pH为7-8),盐度范围为0-6%(最适盐度为3.5%)。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菌株GY0581T与已知典型种Paracoccus sediminis KMB17T(98.1%)具有最高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主要的极性脂为甲基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未知的氨脂质、未知的磷脂和未知的糖脂;主要的醌为Q-10;主要的脂肪酸包括Summed Feature8 (79.46%)及C18:0(9.44%);G+C mol%含量为67.1%。GY0581T属于副球菌属(Paracoccus)的一个新种,命名为Paracoccus croci,典型菌株为GY0581T=MCCC 1A10575T。(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细菌多相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湖泊微生物资源丰富,蕴藏着很多潜在的具有功能性的新物种资源,因此对湖泊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从内蒙古的南海子、二连海子、刘铁海子;云南的大屯海、清水海、云龙天池;贵州的草海和新疆的赛里木湖采集了 8个湖泊的样品,通过纯培养技术研究了不同湖泊样品中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组成,另一方面为了挖掘潜在的新型抗生素资源,通过点种法筛选了抗药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功能性菌株。本论文取得如下研究结果:一、对8个湖泊样品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8个湖泊样品中获得可培养细菌共计477株,分布在4个门、120个属和258个种。在不同的湖泊样品中,可培养细菌多数为变形菌门,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较少。南海子样品共获得47株细菌,分属于4个门、包括22个属和34个种;大屯海样品共获得69株细菌,分属于4个门、包括39个属和50个种;草海样品共获得84株细菌,分属于4个门、包括32个属和48个种;赛里木湖样品共获得60株细菌,分属于4个门、包括36个属和58个种;二连海子样品共获得61株细菌,分属于4个门、包括34个属和45个种;清水海样品共获得51株细菌,分属于3个门、包括21个属和36个种;刘铁海子样品共获得55株细菌,分属于4个门、包括29个属和41个种;云龙天池样品共获得50株细菌,分属于3个门、包括17个属和18个种。共分离得到6株新属新种以及72株潜在新种。二、对7个湖泊样品所筛细菌进行了拮抗菌的筛选通过点种法从7个湖泊样品(赛里木湖除外)所获得的417株细菌中共筛选出20株拮抗菌:其中从南海子样品中筛选到1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性的菌株;大屯海样品中筛选到3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性的菌株;草海样品中筛选到1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都有抗性的菌株;二连海子样品中筛选到3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都有抗性的菌株;清水海样品中筛选到6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性的菌株;刘铁海子样品中筛选到1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性的菌株;云龙天池样品中筛选到5株对鲍曼不动杆菌有抗性的菌株。叁、完成了4株拮抗菌的基因组测序及初步分析本试验从筛出的拮抗菌株中挑选了 4株(编号分别为CH44、DT12、NS0302和T009)对鲍曼不动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性且抗性较强的菌株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利用antiSMASH预测了 4株拮抗性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簇,每个菌株的基因组中都含有多种可能与抗菌活性物质产生相关的基因簇,从而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鲍曼不动杆菌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四、完成了 7株新菌的多相分类本论文还对本人前期从不同样品中分离出来的7株新菌进行了多相分类的鉴定,丰富了海洋和湖泊微生物资源。菌株XJNYT是水交汇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分离自新疆赛里木湖,命名为柠檬色水交汇杆菌(Confluentibacter citreus),模式菌株为XJNYT(=KCTC 52638T=MCCC 1H00183T)。菌株XJSPT是假红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分离自新疆赛里木湖,命名为玫瑰色假红杆菌(Pseudorhodobacter roseum),模式菌株为 XJSPT(=KCTC52636T =MCCC1H00184T)。菌株HJR7T是海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分离自威海近海,命名为盐生海杆菌(Marinobacter salexigens),模式菌株为 HJR7T(= KCTC 52545T = MCCC 1H00176T).菌株am2T是噬冷菌属的一个新种,分离自威海近海,命名为海洋噬冷菌(Algoriphagus marinus),模式菌株为 am2T(=KCTC52549T=MCCC 1H00178T)。菌株U0105T是交替单胞菌属的一个新种,分离自威海近海,命名为沉积物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ediminis),模式菌株为 U0105T(=KCTC 62080T=MCCC 1H00298T)。菌株WS2-14T是极地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分离自威海荣成海参养殖场,命名为橘色极地杆菌(Polaribacter tangerinus),模式菌株为WS2-14T(=KCTC 52275T=MCCC1H00163T)。菌株SS2-9T是海水菌属的一个新种,分离自威海荣成海参养殖场,命名为红色海水菌(Aquimarina rubra),模式菌株为 SS2-9T(=KCTC 52274T=MCCC 1H00142T)。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多相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1].桑进.运城盐湖嗜盐细菌多样性分析及四株嗜盐新菌的多相分类[D].山东大学.2018

[2].韩济如.国内八湖泊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与拮抗菌分析及七株新菌的多相分类[D].山东大学.2018

[3].李旦旦.南海及北极海域四株细菌的多相分类研究[D].山东大学.2017

[4].曹亚婧.铁矿类芽胞杆菌的多相分类鉴定及铁矿硒矿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5].朱娅敏.铅锌矿区污染土壤刺槐根瘤中几株内生细菌的多相分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6].王士燕.两株新菌的多相分类和兰花致病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

[7].王延鹏.我国黄海近海固氮细菌的多样性及多相分类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

[8].林朝毅.大西洋及南极海域叁株细菌的多相分类研究[D].山东大学.2015

[9].徐芳迪.一株海洋来源细菌FT102的多相分类研究及其基因组序列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

[10].焦凯琳.叁株海洋细菌的多相分类鉴定[D].齐鲁工业大学.2015

标签:;  ;  ;  ;  

细菌多相分类论文-桑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