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全新世地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境,遗址,古生物,地层,雄县,沙漠,河套。
全新世地层论文文献综述
陈莹璐,黄春长,周亚利,张玉柱,周亮[1](2019)在《青海官亭盆地二方村遗址全新世土壤沉积物地层序列与OSL测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考察观测,结合土壤学与沉积学多种指标测试分析,在官亭盆地喇家遗址东侧的二方村遗址建立了完整的全新世土壤沉积物地层序列。选择关键层位系统采集年代学样品,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进行光释光(OSL)年代测定,结合文化层考古断代,建立了可靠的土壤与沉积物地层年代框架。发现在全新世大暖期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之下,以风成堆积为主的基础上,发育形成了肥沃疏松的黑垆土类古土壤,成为史前人类种植农业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但是全新世大暖期后期全球性气候恶化背景条件下,在二方村遗址OSL年龄3940~3780a BP之间,对应喇家遗址~(14)C年龄3850~3600a BP期间,官亭盆地发生多场大地震,加上全球气候恶化致使青藏高原边缘频繁发生强对流天气,造成大规模暴雨山洪泥流事件频繁发生,导致黑垆土发育的突然中断。黄河北岸第二级阶地的肥沃黑垆土类土壤被厚达1.0~4.0 m坚硬贫瘠的红色黏土覆盖。这不仅毁灭了以稷粟类谷物种植为主的喇家村齐家文化大型聚落(4150~3850a BP),也导致土壤与土地资源严重退化。由此可知,从4200a BP开始的全球性气候恶化,对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环境敏感带造成了严重影响,灾害性地表过程造成了黄河第二级阶地土壤土地资源严重退化。这些都成为驱动官亭盆地在3600a BP时期辛店/卡约文化原始农牧混合型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重要因素。该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资源环境演变、自然灾害以及人地关系演变规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袁路朋,王永,姚培毅,江南,董进[2](2019)在《河北雄县全新世中期海侵地层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湾全新世海侵是第四纪晚期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以往研究表明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侵已经深入到文安县。本次研究在文安县西北30km的雄县15BZ02剖面第8层底部灰褐色粉砂中发现大量缢蛏新种,壳体呈斜交或垂直层面产出,反映了潮间带中下部的内湾、河口环境。同时,在该层段发现了海相介形虫Tanella opima。由此推断,渤海湾西岸海侵于全新世中期(6970~6670cal a BP)达到最大范围,海水曾经到达雄县北。(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姚维军,梁兴江,潘刚,张洋洋[3](2019)在《废黄河叁角洲典型钻孔XJ01全新世地层与微体古生物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钻孔XJ01位于废黄河叁角洲滨淮镇附近,钻孔中上更新统顶部与全新统有4个~(14)C测年数据控制,该孔全新统岩性特征自下而上为潮间带含贝壳砾质砂层、浅海相淤泥质黏土层、叁角洲前缘相深灰色粉砂、叁角洲平原相黏土质粉砂及粉砂质黏土。全新统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详细地反映了废黄河叁角洲典型区域各时期的沉积环境,其中,全新统下部见大量的有孔虫与海相介形虫,中部微体古生物略少,上部地层中海相介形虫增多。整个全新世微体生物组合揭示了一个河口变化的水动力控制沉积环境。(本文来源于《地质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杨小平,梁鹏,张德国,李鸿威,Patrick,RIOUAL[4](2019)在《中国东部沙漠/沙地全新世地层序列及其古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中国东部沙漠/沙地典型地层序列的年代和古环境代用指标,文章揭示了中国东部沙漠-沙地全新世以来的地表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风沙-古土壤沉积序列中一系列的古环境代用指标和光释光测年数据显示:(1)库布齐沙漠大规模现代沙丘景观形成于全新世时期;并在4~2ka期间普遍发育古土壤,指示了该时段区域降水量或有效湿度增加并促进了植被生长,风沙活动减弱,进而导致有机质累积、土壤发育;最近2ka沙丘大规模的扩张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还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丰富的沙源和人类活动共同促成了该沙漠现代景观的形成.(2)浑善达克沙地现代沙丘景观可能形成于12ka左右,而在此之前浑善达克沙地西部应是一个大湖;在9.6~3ka期间,浑善达克沙地比现代明显湿润,普遍发育古土壤,然而风沙活动并未完全停止;全新世湿润期在该沙地可能具有穿时性,沙地东部气候条件的转好早于西部.(3)呼伦贝尔沙地的古土壤早在14.5ka便开始发育,可能一直延续到最近2ka.中国东部各个沙地的古土壤发育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甚至各个沙地内部不同地点的古土壤发育时间也不一致,但是总体上中全新世(尤其是在7.5~3.5ka)各个沙地趋于固定,风沙活动强度显着减弱.近十年来中国东部沙地的古环境记录数量迅速增长,但是已经发表的数据数量与中国东部沙地广大的空间范围仍然不匹配,要全面理解中国北方风沙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还需对更多的风沙沉积剖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李冰,马春梅,朱诚,李开封,朱笑虹[5](2018)在《太湖东部平原平望孔全新世环境演变地层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太湖东部平原平望钻孔的年代、有孔虫和孢粉分析,探讨了该区域全新世植被变化与环境特征。结果显示全新世(11.5 kaBP)以来,太湖东部平原未受到广泛海侵的影响,主要是以淡水湖泊-沼泽沉积为主。该区域在4 kaBP以后,才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11.0—9.1 kaBP,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花粉浓度较小,木本植物和水生湿生植物花粉含量增加,整体环境温凉偏干,但湿度逐渐增大,指示东亚季风逐渐加强。9.1—5.8 kaBP,花粉浓度最大,木本植物花粉含量略有减小,草本植物含量明显增加,主要是水生、湿生花粉的含量增加明显,平均达到32%,藻类含量为整个钻孔最大,其中在8—7 kaBP前后常绿类花粉含量较大,水生湿生花粉、淡水藻类的含量达到整个剖面最大,推测此时区域湿度最大,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5.8—1.3 kaBP常绿阔叶林百分比含量增加,落叶阔叶花粉含量减少,陆生草本植物的含量增加,水生湿生草本的含量减小,主要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环境较前一带略干,东亚夏季风减弱。(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娅红[6](2018)在《湖北石家河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地层沉积环境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新世中晚期长江中游地区是史前文明的高速发展时期,是旧石器时代的结束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从此人类从原始的采集和狩猎走向了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一个里程碑。石家河地区谭家岭地层既含有古环境信息又含有人类活动遗迹,是一个比较好的研究载体,对该地区的地层沉积环境的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湖北石家河谭家岭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沉积物高分辨率的研究,利用粒度、孢粉、磁化率和地球化学指标等测定结果,并结AMS~(14)C年代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恢复古环境信息,探讨该地区的孢粉组合以及沉积环境的演变特征,并得出以下的结论:(1)根据谭家岭遗址T6283东壁和T6183南壁剖面的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指标测定结果,结合遗址考古发掘记录和史料记载,表明在石家河文化时期谭家岭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文化的发展达到史前文化的高峰。(2)从遗址两个剖面的地球化学元素的含量和粒度特征来看,文化层的重金属含量均高于非文化层的含量,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金属的冶炼;并且,文化层的粉砂、粘土和砂的含量波动较为剧烈,表明当时的沉积环境较为动荡,且人类扰动作用较为明显。考古遗址中可以看到很多的城垣、壕沟、木构遗迹、灰坑、基槽、土坑墓、柱洞等遗迹。在后石家河、石家河、屈家岭文化时期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为显着。(3)大洪山南麓谭家岭地区的自然沉积层孢粉数据表明该地区在10100-6970cal aBP年间,主要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周围地势较高的地方存在松林。在整个剖面中均含有喜水的浮叶植物,且样品的粒级均不含有砂级粒径,说明该地区的沉积环境较为稳定,雨水较为丰沛,考虑为静水湖沉积。在10100-6970cal aBP期间还发现了少量的寒温性针叶类的云杉和冷杉,当时的自然环境处于暖湿状态,考虑是受到水流搬运作用到达此地。在7870-6970cal aBP年间伴人植物的种类和含量较其他时期多,在该时期谭家岭地区的人类活动比较频繁。(本文来源于《河北地质大学》期刊2018-11-15)
黄春长,郭永强,张玉柱,周亚利,赵辉[7](2019)在《青海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全新世地层序列与史前灾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出史前多重灾难毁灭齐家文化聚落和人群的骇人事件,成为史前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也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类媒体的关注.但是,围绕喇家遗址史前灾难问题产生了激烈的学术争议.究其原因,关键是对于遗址区域地表过程、沉积物性质和来源、地层序列和层位关系认知不够.文章对喇家遗址所在的黄河第二级阶地和整个官亭盆地,进行地貌学、土壤学、沉积学和地层学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采样,进行沉积学测试分析和年代测定,建立了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地层序列和年代框架.发现其基本层序与黄土高原中东部地区相同,从下向上仍然是晚更新世马兰黄土(L_(1-1))-全新世早期黄土质过渡层(Lt)-全新世中期黑垆土(S_0)-全新世晚期黄土(L_0)-现代土壤(MS).其中,在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废墟东部,全新世中期黑垆土层(S_0)被两组红色黏土质泥流沉积层(RC_1/RC_2)穿插,分裂成为3个亚层,即古土壤层上段(S_(0上))、中段(S_(0中))和下段(S_(0下)).通过地层对比与OSL测年和~(14)C测年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中全新世晚期,即3850~3600a BP,受到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强对流天气影响,官亭盆地北部晚第叁系红层丘陵沟壑地区,频繁发生高强度暴雨山洪和泥流灾害.它们沿着沟道流经古洪积扇前沿和黄河第二级阶地进入黄河河道.其中有两期多次大规模的山洪泥流过程,溢出沟槽扩散到黄河第二级阶地表面喇家遗址区域.其间还有两场多次大地震及其相关地质灾害与之相伴生,形成群发性巨大灾难事件,共同摧毁了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聚落,造成居室内人群的死亡.文章建立了喇家遗址区域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沉积物与土壤地层序列,分析论证了史前灾难的成因,对于深入探索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史前环境变化与灾害,以及人类活动影响问题具有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白相东,张艳,关成尧,袁四化,陆丽娜[8](2018)在《潮白河下游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地层粒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潮白河下游第四纪剖面测量,采集光释光样品2个,显示剖面年龄为(12.36±1.76)~(5.15±0.80)ka,沉积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结合地层厚度,计算出该地区平均沉积速率为0.038 cm/a。采集并测试37个粒度样品,频率曲线特征是双峰、左偏双峰、右偏双峰及叁峰,说明沉积物成分复杂。概率累计曲线特征是叁段式,滚动组分含量存在变化,说明水动力条件存在强弱的更替。地层自下而上沉积模式是黏土-粉砂-粉砂质黏土。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综合分析潮白河下游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沉积环境为泛滥平原沉积。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潮白河下游沉积过程研究、地下水综合利用与开发提供重要地质资料。(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17期)
周维[9](2018)在《叁维可视化技术在数字地质填图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质调查过程中,由于地质信息复杂多样,以叁维空间形式存在的地质现象无法准确地通过二维地质图件进行表达,当前迫切需要借助叁维地质建模软件对地质数据进行叁维空间模拟及可视化操作,对真实的地质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前人在河套平原做过大量研究,但多基于二维平面角度,以传统的野外地质调查方式对地质现象进行研究,在研究区缺乏叁维角度的空间可视化分析。本文在对河套平原联测区进行全面踏勘的基础之上,以1-5m槽型钻、1-15m冲击钻等浅钻揭露方法为主,辅以进一步的遥感解译、地质雷达探测等手段对研究区开展数字地质填图工作,积累了大量钻孔数据及相关材料。经室内数据处理,主要利用了DSI插值算法以及叁角剖分算法等,采用对象箱法进行叁维地质模型构建,取得了以下成果:(1)全面系统地收集了调查区内各类钻孔岩芯资料,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研究区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特征、成因及分布进行研究;对多源数据进行了数字化、矢量化整合处理,对问题数据进行修正等,建立了建模所需基础数据库。(2)使用GOCAD操作平台,对数据进行重采样、加密等操作,主要利用DSI算法等,采用对象箱法建模,完成了呼勒斯太苏木幅等叁个图幅1:5万叁维粒度属性模型的建立;并进一步搭建Region值域,整饰处理,完成了油坊圪旦幅1:2.5万叁维地层结构模型的建立。模型反映了细砂层、粘土层等的分布,对农耕区土地利用选择、地下含水层的判断、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3)根据沉积组合特征确定了区内沉积相,根据粒度模型及对野外岩芯的观察,分析讨论了各图幅的沉积特征;并结合二维路线地质填图结果、沉积物年代测试结果等,利用叁维沉积剖面表达出黄河古河道的变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4期古河道,其中,呼勒斯太地区存在第Ⅱ期与第Ⅳ期古河道;塔尔湖地区发育区内第Ⅲ期古河道;复兴幅除现代黄河外,还发育有第Ⅰ期与第Ⅳ期古河道。与遥感解译结果及路线地质填图结果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论文归纳出数字地质填图过程中建立粒度属性叁维模型及地层结构模型的技术方法与基本流程,对深部地质调查及叁维建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刘德新,马建华,谷蕾,陈彦芳,吴朋飞[10](2018)在《开封黄泛地层全新世中晚期碳密度和碳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封古城相对完整的黄泛沉积序列为探索历史时期碳密度及储量提供了难得的研究载体。以开封城区(师专、医专和明伦)和郊区(金明)4个25 m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61个岩芯样品的容重、有机碳和黑碳分析测试,开展地层有机碳和黑碳密度及储量分析。结果表明:地层有机碳和黑碳含量垂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高值主要集中在地表1 m范围内,其次是各朝代文化层附近,城区地层含量明显高于郊区。地层0~25 m黑碳密度均值为24.67 kg/m~2,黑碳储量为11.30 Tg,分别占总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24.26%和21.75%。表明地层黑碳碳库在总有机碳库中占有较大比例,在计算土壤或沉积物碳密度和碳储量时,应将黑碳也考虑在内。老城区0~25 m地层黑碳储量占比高出新区10%以上,主要与老城区受历朝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较大及煤炭的广泛使用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寻找"遗失的碳"、精确计算碳循环和平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全新世地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渤海湾全新世海侵是第四纪晚期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以往研究表明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侵已经深入到文安县。本次研究在文安县西北30km的雄县15BZ02剖面第8层底部灰褐色粉砂中发现大量缢蛏新种,壳体呈斜交或垂直层面产出,反映了潮间带中下部的内湾、河口环境。同时,在该层段发现了海相介形虫Tanella opima。由此推断,渤海湾西岸海侵于全新世中期(6970~6670cal a BP)达到最大范围,海水曾经到达雄县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新世地层论文参考文献
[1].陈莹璐,黄春长,周亚利,张玉柱,周亮.青海官亭盆地二方村遗址全新世土壤沉积物地层序列与OSL测年研究[J].地质学报.2019
[2].袁路朋,王永,姚培毅,江南,董进.河北雄县全新世中期海侵地层的发现[J].地质通报.2019
[3].姚维军,梁兴江,潘刚,张洋洋.废黄河叁角洲典型钻孔XJ01全新世地层与微体古生物记录[J].地质学刊.2019
[4].杨小平,梁鹏,张德国,李鸿威,Patrick,RIOUAL.中国东部沙漠/沙地全新世地层序列及其古环境[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5].李冰,马春梅,朱诚,李开封,朱笑虹.太湖东部平原平望孔全新世环境演变地层记录[J].古生物学报.2018
[6].刘娅红.湖北石家河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地层沉积环境演变研究[D].河北地质大学.2018
[7].黄春长,郭永强,张玉柱,周亚利,赵辉.青海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全新世地层序列与史前灾难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8].白相东,张艳,关成尧,袁四化,陆丽娜.潮白河下游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地层粒度特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9].周维.叁维可视化技术在数字地质填图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10].刘德新,马建华,谷蕾,陈彦芳,吴朋飞.开封黄泛地层全新世中晚期碳密度和碳储量研究[J].地理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