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侧颅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手术,恶性肿瘤,术后,肿瘤,上颌,神经,内窥镜。
侧颅底论文文献综述
付建梅[1](2019)在《护理干预对侧颅底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标:探讨护理干预对侧颅底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侧颅底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镇痛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进行疼痛程度的评估,同时观察2组患者睡眠和心率的变化。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NRS评分、睡眠和心率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术后镇痛治疗效果,有效缓解侧颅底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健康。(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9-24)
陈丽红,余蓉[2](2019)在《侧颅底巨大胆脂瘤切除术后1例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侧颅底区域是指眶下裂与岩枕裂延线相交的解剖区域~([1]),该区域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解剖复杂。侧颅底区肿瘤主要有颈静脉球体瘤、鼻咽癌、鼻咽纤维血管瘤、中耳癌、胆脂瘤等。侧颅底胆脂瘤临床较少见,因其部位较深、生长缓慢,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直到病变扩展,出现颅内或颞骨的神经压迫症状后才得以确诊。侧颅底胆脂瘤手术治疗的难度较大、(本文来源于《上海护理》期刊2019年07期)
冯芝恩,王翀,秦力铮,李华,李建华[3](2019)在《侧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和修复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侧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极具挑战,本研究探讨侧颅底肿瘤开放手术入路及修复重建选择。方法 2009年8月至2018年1月,北京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团队完成的侧颅底肿瘤患者196例,纳入本研究。结果 42例为腮腺深叶或咽旁肿瘤,30例为颞下窝恶性肿瘤或交界性肿瘤,无颅内外沟通,124例为颅内外沟通肿瘤。16例应用腮腺浅叶切除后下颌支后缘入路,43例应用颌下切口-下颌骨暂时性离断入路,13例应用冠-面联合切口,面神经暂时性离断或下颌骨升支及乳突切除入路,124例颅内外沟通肿瘤采用多学科联合手术,冠-面联合切口或颞枕开颅-颅颈联合入路。155例接受了组织瓣移植修复,其中颞肌筋膜瓣59例,游离背阔肌皮瓣74例,颌下腺瓣22例。皮瓣移植成功率为100.0%。27例患者发生术后深部创口感染,术后缺损一期行组织瓣移植或颌下腺瓣填塞明显降低术后感染率。1例患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升级抗生素后痊愈。所有颅内外沟通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脑脊液瘘,其中58例严重患者给予腰大池引流3~7天症状消失。2例患者发生围术期死亡。结论肿瘤病理类型、发病部位、是否颅内外沟通、颌面组织缺损程度、既往治疗史等均是侧颅底肿瘤手术入路和修复重建选择需要重视的局部因素。(本文来源于《北京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田旭,冯国栋,杨华,吴海燕,魏兴梅[4](2019)在《侧颅底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特征与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侧颅底手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措施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5例侧颅底手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等临床资料,探讨其防治措施。结果 5例侧颅底手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以胸闷、发热、咳脓痰为主要表现;5例患者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4岁、合并基础疾病、手术复杂、手术时间长、术后均转ICU监护、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治疗、并且有不同程度吞咽功能障碍。5例患者均经过积极有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侧颅底手术因病情复杂,手术操作精细、时间长、创伤大,常常会涉及颈内动静脉、脑膜脑组织、后组颅神经等容易危及生命的功能结构,导致术后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机会增大,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预防、诊治控制措施,以减少术后获得性肺炎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杨仕明,侯昭晖[5](2019)在《耳内镜侧颅底外科的现状和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颅底外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侧颅底外科领域与耳外科和神经外科联系紧密,成为众多交叉学科中合作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内镜技术在近20年内的快速发展,让其在显微镜占统治地位的侧颅底外科中拥有了一席之地。随着内镜技术和理念的不断成熟,内镜在侧颅底外科中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镜的优势、优化手术流程、选择手术适应症是众多学者热议和研究的话题。(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朱广通,黄辉,戴缤,关峰,肖智勇[6](2019)在《内镜技术在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技术在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中的应用和手术疗效。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内镜下经颅入路侧颅底病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42例患者中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32例、原发性叁叉神经痛56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2例、表皮样囊肿15例、听神经瘤14例、叁叉神经鞘瘤3例、脑桥小脑叁角区脑膜瘤18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2例;其中90例(包括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32例、原发性叁叉神经痛56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2例)于内镜下行经颅入路微血管减压术,52例(包括表皮样囊肿15例、听神经瘤14例、叁叉神经鞘瘤3例、脑桥小脑叁角区脑膜瘤18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2例)于内镜下行经颅入路侧颅底肿瘤切除术。结果 142例患者均全程于内镜下完成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单手操作96例(67.61%);以气动臂持镜,双手操作46例(32.39%)。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总体治愈率达87.78%(79/90),内镜侧颅底肿瘤全切除率90.38%(47/52)。平均随访(23.46±8.93)个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一例死亡。结论在气动臂的配合下,内镜技术可以完成复杂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具有可近距离和多角度观察,视野清晰,神经血管辨识度高等优势,但对内镜技术、器械和辅助设备的要求较高,需接受内镜技术培训和积累一定程度的内镜手术经验方可尝试开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柏瑞,孔建新,钱海鹏,刘昂斯,孟肖利[7](2019)在《内镜下经唇下上颌窦入路切除侧颅底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侧颅底肿瘤手术难度大,传统手术入路创伤大、显露不充分,目前内镜手术入路发展迅速,可避免传统手术入路的不足。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经唇下上颌窦入路切除侧颅底肿瘤的手术方法和可行性,评价其治疗效果和优缺点。方法选取2013-12-01-2017-12-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采用经唇下上颌窦入路内镜手术切除侧颅底肿瘤患者9例,其中良性6例,恶性3例,单纯经唇下上颌窦入路8例,联合经鼻腔入路1例。结果 9例患者肿瘤均累及翼腭窝、侵及颞下窝,其中4例侵入中颅窝内,1例巨大肿瘤同时侵越中线、侵入眶内和中颅窝底。术后影像学复查显示,7例肿瘤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5例,表皮样囊肿1例,恶性神经纤维性肿瘤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脊索瘤1例。平均随访时间21.3个月,1例复发,无病例死亡,所有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术区面部麻木感。结论经唇下上颌窦入路内镜手术暴露侧颅底肿瘤路径更直接,操作更灵便,不仅拓展了手术范围,而且基本规避了鼻内并发症,为内镜手术切除侧颅底肿瘤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建广,潘朝斌,陈伟良,李劲松,黄志权[8](2018)在《侧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颞下窝及翼腭窝区颅底受侵肿物的手术进路及手术治疗意义。研究方法:2005年4月至2008年10月, 12例颞下窝及翼腭窝区肿物并同时伴有侧颅底受累的患者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进行手术治疗。采用颅面联合入路10例、WeberFerguson加Lynch入路2例。研究结果:12例患者全部切除,同期行颅底软硬组织缺损的修复。无手术死亡,无术后偏瘫或脑脊液漏。研究结论:颞下窝及翼腭窝区颅底受侵肿物的手术入路应视肿瘤部位及颅脑组织受影响的程度而定,肿瘤切除同时行缺损修复可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可能。(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张韬[9](2018)在《侧颅底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侧颅底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研究方法:分析总结2012-2018间北京协和医院颌面外科及耳鼻喉科因侧颅底恶性肿瘤行根治切除及修复与重建的病例及经验。研究结果:颞肌瓣联合脂肪移植及颌下腺转位患者愈合良好,术后无感染及脂肪液化发生。局部皮瓣联合颞肌瓣及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患者术后愈合良好。3例腓骨肌皮瓣及游离肋骨移植完全成活;8例胸大肌皮瓣6例完全成活;2例出现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痊愈。11例股前外侧肌皮瓣及1例腹直肌皮瓣完全成活;1例曾行大剂量放疗患者股前外侧肌皮瓣术后3日,出现静脉栓塞,后改用胸大肌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受区血肿,经血肿清除后痊愈。2例游离肋骨移植+颞肌瓣,1例术后1周出现感染,经换药后痊愈。3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瘘经保守治疗痊愈。另有1例患者采用了颅外与颅内病变分期切除。研究结论:侧颅底手术缺损的修复方法选择对于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应根据缺损的范围选用不同的重建方式。对于不伴皮肤缺损者,可选用颞肌瓣联合自体脂肪移植或局部组织瓣修复;皮肤缺损小于3cm者,可采用局部皮瓣联合颞肌瓣及局部组织瓣修复;对于伴3cm以上皮肤缺损者,股前外侧肌皮瓣是较佳的修复方法。胸大肌皮瓣可用于颧弓以下缺损的修复及游离组织瓣的救援。如条件许可,应争取一期重建面神经缺损。并酌情修复骨缺损.(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张韬,冯国栋,杨华,刘庆松,余立江[10](2018)在《侧颅底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侧颅底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常造成大面积的组织缺损。如何更好的进行侧颅底区域的修复与重建是头颈外科医师面临的挑战。目的:探讨侧颅底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分析总结2012-2018间北京协和医院颌面外科及耳鼻喉科因侧颅底恶性肿瘤行根治切除及修复与重建的病例及经验。(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侧颅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侧颅底区域是指眶下裂与岩枕裂延线相交的解剖区域~([1]),该区域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解剖复杂。侧颅底区肿瘤主要有颈静脉球体瘤、鼻咽癌、鼻咽纤维血管瘤、中耳癌、胆脂瘤等。侧颅底胆脂瘤临床较少见,因其部位较深、生长缓慢,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直到病变扩展,出现颅内或颞骨的神经压迫症状后才得以确诊。侧颅底胆脂瘤手术治疗的难度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侧颅底论文参考文献
[1].付建梅.护理干预对侧颅底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C].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2019
[2].陈丽红,余蓉.侧颅底巨大胆脂瘤切除术后1例护理体会[J].上海护理.2019
[3].冯芝恩,王翀,秦力铮,李华,李建华.侧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和修复重建[J].北京口腔医学.2019
[4].田旭,冯国栋,杨华,吴海燕,魏兴梅.侧颅底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特征与处理[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
[5].杨仕明,侯昭晖.耳内镜侧颅底外科的现状和未来[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
[6].朱广通,黄辉,戴缤,关峰,肖智勇.内镜技术在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
[7].柏瑞,孔建新,钱海鹏,刘昂斯,孟肖利.内镜下经唇下上颌窦入路切除侧颅底肿瘤[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
[8].王建广,潘朝斌,陈伟良,李劲松,黄志权.侧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9].张韬.侧颅底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10].张韬,冯国栋,杨华,刘庆松,余立江.侧颅底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