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敏[1](2021)在《巧用变色油墨 助力学生观察》文中认为与热有关的实验现象往往难以直接观察,这必然会影响实验的教学效果。笔者巧用变色油墨,使热现象转换为颜色的变化,从而便于学生观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张妍[2](2021)在《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实例研究》文中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原则。物理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同时,物理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物理更是以实验为基础。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选择学生知道或接触过的生活中的现象、事物和器具,使他们感受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让物理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如何将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深思的问题。鉴于此,笔者选择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实例为课题进行研究,期望能为同行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在收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简介了本研究的背景;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现状;初步界定了教具和生活化教具的概念;叙述了生活化教具制作和运用必须遵循的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经济性、实用性、安全性等原则;简述了指导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自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基础上,对淮阴中学新城校区的部分初中学生及物理教师实施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基本了解了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具的现状,并总结归纳了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一线教学的实际,探索并提出了生活化教具设计与制作,应当体现出直观性、趣味性、廉价性、针对性、灵活性等特征;总结了生活化教具具有的功能,一是适当弥补当前学校教具的不足;二是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知识建构;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五是深化教师职业情感,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新课引入、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和课外实验等四方面,介绍了由本人探索制作的三十多个生活化教具的具体实例,其中每个实例都包括生活化教具所需要的制作材料、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现象和实验特点等。最后,还利用学生访谈的方式,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效果进行了解和分析。本研究的实践表明,初中学生很欢迎生活化物理教具,其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可以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姜烨[3](2020)在《初中热学教学内容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阶段占有重要分量的热学也愈发得到重视。因此,通过基于中美物理教材中热学部分的比较,进行热学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热学知识概念,培养学生在热学实践方面的更高能力,在热学的分支或者交叉领域中有更多的兴趣与探索,挖掘学生的热学创新的潜能,是十分必要的。在这篇论文里,我们进行初中热学教学教学内容整合研究。首先,我们调研了国内外的初中热学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教育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我们注意到江苏的物理教学中热学知识点分布分散,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热学知识体系,对于热学的概念模糊,不利于初高中的热学知识点衔接。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一是从学生的课堂感知和考查方式的教学反馈来整合;二是结合美国探索者教材的热学部分和苏科版物理教材,来综合选取利于学生热学学习的教学整合;三是在现有江苏热学教学基础上,与美国初中的热学部分的知识体系的对比,包括教材的热学内容安排,知识点的时间分布,教材目录的特点,将实际生活的热学实验和书本的经典热学实验相结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进行热学教学整合。最后,我们进行教学整合实践和评价。我们以江苏省镇江市京口中学初二二班(学生基础稍微薄弱)和初二八班(学生基础较好)全体学生为实践对象,利用传统热学课堂和科技社团的社团活动课堂,将中美热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两种课堂的教学实践。我们从课堂授课方式和热学知识的考查方式,对中美热学教学进行比较分析中美教材中热学部分教学的异与同,还通过学生访问的方式,提炼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热学的整合措施。它包括调整热学教学的大章节的顺序;扩充小章节内容和教学实验;选取合适的作业和学生实验方式;改善教材配图以及配色方面的安排。然后,我们利用社团活动的形式实践整合后的热学教学模式,利用整合后的教材进行热学教学实践,从学生的反馈结果中进行比较。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在热学的整体系统认知,热学知识的综合,以及热学实验上,学生的进步是很明显的。另外,在热学相关的知识考查的反馈中,学生的整体热学水平有所提升,对热学的基础理解更加透彻和贯通,学生的热学知识面广度上也有明显的提升。
杨培培[4](2020)在《掺杂硅与二氧化钒平板间的近场辐射传热及其热整流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能够以电磁波的形式进行辐射传热,且当辐射传热的物体间的间距接近或小于由Wien位移定律确定的辐射特征波长时,由于近场效应的显着影响,使得物体间的近场辐射总热流能够超过相同条件下黑体辐射的数个量级。基于近场辐射传热的热整流系统能够突破传统热整流系统的性能限制,在能量转换系统、热逻辑电路和信息处理等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关于如何有效地调控近场辐射传热和提高近场辐射热整流效应的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电磁波的概念,通过随机Maxwell方程组结合波动电动力学构建近场辐射传热的数学模型,借助并矢格林函数求解相关的电场和磁场。然后通过引入波印廷矢量结合涨落耗散理论,得到了两平行光滑平板间以及覆盖单层薄膜的平板间的近场辐射热流的计算公式。接着利用上述理论公式计算了掺杂硅和二氧化钒(VO2)平板间的近场辐射热流及其热整流系数,并分析了掺杂浓度和真空间距对近场辐射热流和热整流系数的影响。结果揭示了通过掺杂浓度能够有效地调节掺杂硅的p偏振的表面等离子体极化激元(SPPs)的激发频率,强调了由于掺杂硅的p偏振的SPPs和绝缘体VO2的p偏振的表面声子极化激元(SPh Ps)或p偏振的双曲线模式(HMs)的相互作用,使得平板间的正向偏置的近场辐射热流增大,进而强化相应的热整流性能。最后在上述计算的结构基础上引入单层石墨烯薄膜,通过对材料的优化组合,同时综合考虑石墨烯的化学势、掺杂浓度和真空间距对近场辐射热流和热整流系数的影响。结果揭示了由于石墨烯对热发射端和冷接收端的p偏振的表面模式的修改,改变了相应系统的p偏振的表面模式间或p偏振的表面模式和绝缘体VO2的p偏振的HMs的相互作用,进而能够有效地调控近场辐射传热及其热整流性能。本文的研究对近场辐射热管理和基于近场辐射传热的热器件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刘建勇[5](2020)在《基于地热能利用的季冻区铁路路基供热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季节性冻土占到我国国土面积的50%以上,其中分布着众多的铁路线路。而目前季冻区路基冻胀防控措施局限于改良路基填料、隔排水和被动保温等方面,有效性和主动性的缺乏导致路基冻胀病害依旧广泛存在,严重影响了列车的行车安全。因此,亟需一种新的措施有效解决路基冻胀病害问题。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严寒地区铁路主动温控路基热学调控机制与供热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主被动微波遥感技术的活动层冻融参量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为依托。在充分调研地热能的开发及利用的基础上,研发了可向路基供热,调控路基热量收支平衡,解决路基冻胀病害的“一体式人工供热管”。同时建立了“地气耦合”模型对路基温度场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一体式人工供热管”的试验及仿真分析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基于学科交叉,提出了人工供热管设计方法。可针对预应用地区的特点,根据本文所提出的设计流程及方法,对人工供热管的压缩机、散热段、毛细管及集热段及制冷剂进行选型计算。(2)通过对“一体式人工供热管”进行三种模式的试验,发现散热段管壁温度均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特征。散热段管壁温度最高均可达100℃左右,平均温度在80℃左右,对周围土体起到了良好的供热效果,供热半径可达2 m。集热段管壁温度最低在-10℃以下,可有效吸收周围土体的地热能。(3)在充分考虑太阳辐射、风速、环境温度、地热等因素对路基温度场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地气耦合”模型。相比于众多学者采用“附面层”理论模拟路基温度场的方法,此模型的建立无需对路基断面进行大规模、长期的地温监测,具有更强的工程适用性。(4)针对铁路路基的构造特点,提出了“分离式人工供热管”的构想。通过对“分离式人工供热管”在路基中应用效果的仿真分析,发现相比于“一体式人工供热管”,分离式在铁路路基中供热效果更良好。同时,采用人工供热管主动供热与保温板被动保温的复合措施可更为有效地调节路基温度。
方声远[6](2020)在《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案导学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当中对两者进行整合更符合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本研究从小组考核的依据、学案编制的内容这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学案导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策略:(1)学生学案的完成情况纳入小组日常考核得分;(2)学案编制的内容蕴含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并依据整合策略编制了学案,构建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的教学方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的教学方法持肯定态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促进大部分学生形成预习和学后反思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
樊炎曦[7](2020)在《运用类比法培养初中学生物理观念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如何培养与发展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也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和一线物理教师的广泛重视。论文在学科核心素养和物理观念研究的热潮下,以类比法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为背景,提出研究课题,并对福州部分初中物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了实践研究。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课题相关研究进行调研,并提出问题;第二部分为心理学基础和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三部分对福州市部分初中物理教师运用类比法教学的现状,以及对学生物理观念的相关看法进行了调查,并分析该调查结果;第四部分对初中物理的类比法教学策略作出分析;第五部分为基于课题展开的教学实践及实践结果;第六部分为研究的结论与不足。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并分析了类比法教学效果与物理观念的培养途径,最终得出结论。
刘军[8](2020)在《学案提升实效 导学激活动力——以“学案导学”在初三物理复习课中的应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初三物理复习课中,利用好"学案导学"的方法,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自觉复习的潜能,最大限度提升学习的效益。"学案导学"方法中"导"是目的,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好学案,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增强课堂的教学实效,就要在"导"上多做文章。
秦乾坤[9](2020)在《脉冲式红外热波技术在复合材料缺陷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脉冲式红外热波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主动式无损检测技术,相较于超声、涡流、射线等其他无损检测技术,具有成本低、检测面积大、应用场景广、对人体危害小等优点,近年来该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的无损探伤领域。本文以典型非金属-金属层合板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脉冲红外热波检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实验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红外图像序列进行处理,完成缺陷特征的提取。数值模拟分析方面,使用COMSOL软件对红外热波检测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完成碳纤维-铝合金层合板含脱粘缺陷模型的创建及模型求解。通过对试件模型被检测表面的温度分布变化进行研究与分析,验证了脉冲红外热波检测技术对于碳纤维-铝合金层合板中缺陷检测的可行性。并通过对比分析有缺陷区域与非缺陷区域的温度变化趋势的差异,得出缺陷区域尺寸越大越容易被检测出的结论。脉冲红外热波检测实验方面,对含脱粘缺陷的碳纤维-铝合金层合板试件进行实验检测。分析闪光灯脉冲激励红外检测平台的性能特点,设计实验方案及步骤。对脉冲激励能量、激励脉宽、检测距离三个参数进行调整,得到最佳参数设定组合,提高了红外图像成像质量和缺陷检测准确度。并将实验采集的压缩数据做抽取处理,构建红外图像序列,为后续图像序列处理研究做数据准备。红外图像序列处理方面,本文提出基于单尺度Retinex-主成分分析图像序列处理算法,分别与奇异值分解算法、主成分分析算法的处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单尺度Retinex-主成分分析算法相比奇异值分解算法,减少了图像中缺陷细节丢失的现象;与主成分分析算法相比,在保留主成分分析算法图像序列降维能力的基础上,改善缺陷对比度较低的问题,缺陷特征提取效果更优。
王伟[10](2019)在《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确定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物理作为高中理学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并培养理科思维。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教育对核心概念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提出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注重过程评价,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核心概念的深入学习,明确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并围绕它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提升物理学科素养最基本的要求、最核心的方法及最有效的途径。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意在通过文本梳理和调查问卷的方式确定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及其简略描述;通过文献分析、教学实例分析等方式简述一些围绕核心概念开展对应教学的有效策略。本研究的结论有:(1)通过对高中物理教材进行的长篇梳理和对一线教师发放的调查问卷和汇总结果,笔者总结并概括出“力与运动”、“功与能”、“静电场和磁场”、“变化的电磁场”、“分子动理论”、“热力学定律”、“波动及其性质”、“动量守恒”、“原子结构与原子核”、“波粒二象性和相对论”这10个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2)针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基于已有文献和一线教学实践提出围绕核心概念开展对应教学的有效策略:第一,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增强核心概念教学的意识;第二,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环节,加强核心概念教学的力度;第三,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开展有效教学,实现核心概念教学的日常化。
二、对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巧用变色油墨 助力学生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变色油墨简介 |
2 利用变色油墨显示内能大小的变化 |
3 利用变色油墨显示热传递的方向 |
4 利用变色油墨显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 |
5 利用变色油墨显示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
6 结语 |
(2)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实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教具 |
2.1.2 生活化教具 |
2.2 生活化教具制作和运用原则 |
2.2.1 科学性原则 |
2.2.2 教育性原则 |
2.2.3 启发性原则 |
2.2.4 经济性原则 |
2.2.5 实用性原则 |
2.2.6 安全性原则 |
2.3 理论基础 |
2.3.1 认知学习理论 |
2.3.2 杜威的教育思想 |
2.3.3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第3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现状调查和分析 |
3.1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3.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1.4 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教师与学生访谈 |
3.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
3.2.2 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
3.3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具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新课程理念尚未完全落实 |
3.3.2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合理的培训体系和评价机制 |
3.3.3 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
第4章 生活化教具的特征和功能 |
4.1 生活化教具的特征 |
4.1.1 生活化教具具有直观性 |
4.1.2 生活化教具具有趣味性 |
4.1.3 生活化教具具有廉价性 |
4.1.4 生活化教具具有针对性 |
4.1.5 生活化教具具有灵活性 |
4.2 生活化教具的功能 |
4.2.1 生活化教具可以适当弥补当前学校教具的不足 |
4.2.2 生活化教具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
4.2.3 生活化教具可以转变学习方式,促进知识建构 |
4.2.4 生活化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
4.2.5 生活化教具可以深化教师职业情感,提升教师职业技能 |
第5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实例研究 |
5.1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实例 |
5.1.1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新课引入的实例 |
5.1.2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例 |
5.1.3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实例 |
5.1.4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实例 |
5.2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效果分析 |
5.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
5.2.2 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的收获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教师用) |
附录二: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学生用) |
附录三: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访谈提纲(教师用) |
附录四: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访谈提纲(学生用) |
附录五: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效果的访谈提纲(学生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初中热学教学内容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认知发展理论 |
2.1.1 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
2.1.2 认知发展理论的指导意义 |
2.2 现代教学理论 |
2.2.1 主要内容 |
2.2.2 指导意义 |
2.3 平行教育理论 |
2.3.1 主要内容 |
2.3.2 指导意义 |
第三章 中美物理教材中热学内容对比 |
3.1 苏科版的热学知识点分布和关联 |
3.2 美国科学探索者的热学知识点分布和关联 |
3.3 学生访谈形式来分析中美热学教学的异与同 |
3.3.1 积极影响 |
3.3.2 消极影响 |
3.4 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分析中美热学教学的异与同 |
3.4.1 积极影响 |
3.4.2 消极影响 |
第四章 热学内容教学整合 |
4.1 整合中美教材内容 |
4.1.1 整合苏科版优势 |
4.1.2 迁移美国探索者优势 |
4.2 整合中美热学教学活动 |
4.2.1 整合传统教学活动优势 |
4.2.2 迁移美国教学活动优势 |
4.3 整合中美热学实验内容 |
4.3.1 整合传统热学实验优势 |
4.3.2 迁移美国热学实验优势 |
4.4 整合中美热学作业 |
4.4.1 整合传统热学作业 |
4.4.2 迁移美国热学作业 |
4.5 整合中美热学考查方式 |
4.5.1 整合传统热学考查方式 |
4.5.2 迁移美国热学考查方式 |
4.6 教学整合案例分析 |
4.6.1 熔化和凝固的教学实践 |
4.6.2 熔化和凝固的考查方式 |
4.6.3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的反馈结果 |
第五章 热学相关教学整合评价 |
5.1 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 |
5.1.1 教师的教学活动 |
5.1.2 学生的教学活动 |
5.2 热学知识考查的评价 |
5.2.1 传统考查方式反馈 |
5.2.2 综合实践能力反馈 |
5.3 学生在热学素养上的评价 |
第六章 总结 |
6.1 创新和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热学重难点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访谈内容 |
致谢 |
(4)掺杂硅与二氧化钒平板间的近场辐射传热及其热整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平板间的近场辐射传热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平板间的近场辐射传热实验研究现状 |
§1.2.3 平板间的近场辐射热整流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近场辐射传热理论计算基础 |
§2.1 引言 |
§2.2 辐射传热的基本过程 |
§2.3 近场辐射传热的基本理论 |
§2.3.1 随机Maxwell方程组与波动电动力学 |
§2.3.2 并矢格林函数与波印廷矢量 |
§2.3.3 涨落耗散理论 |
§2.3.4 表面极化激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平行光滑平板间的近场辐射传热及其热整流性能 |
§3.1 引言 |
§3.2 理论计算模型 |
§3.2.1 掺杂硅和二氧化钒的介电函数 |
§3.2.2 两平行光滑平板间的近场辐射热流 |
§3.2.3 近场辐射热整流系数 |
§3.3 硅掺杂浓度对近场辐射热流和热整流系数的影响 |
§3.4 真空间距对近场辐射热流和热整流系数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石墨烯薄膜对近场辐射传热及其热整流性能的调控 |
§4.1 引言 |
§4.2 理论计算模型 |
§4.2.1 石墨烯的介电函数 |
§4.2.2 覆盖薄膜结构的光滑平板间的近场辐射热流 |
§4.3 石墨烯化学势对近场辐射热流和热整流系数的影响 |
§4.4 真空间距对近场辐射热流和热整流系数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地热能利用的季冻区铁路路基供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基冻胀病害机理研究 |
1.2.2 土体冻胀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3 路基冻胀病害防控措施研究现状 |
1.2.4 供热能源分布及供热技术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季冻区路基主动温控人工供热管的设计与研发 |
2.1 人工供热管原理及可行性分析 |
2.1.1 人工供热管构造及原理 |
2.1.2 人工供热管可行性分析 |
2.2 人工供热管热力计算 |
2.2.1 工作循环在压焓图上的表示 |
2.2.2 人工供热管热力计算 |
2.3 压缩机选型 |
2.3.1 压缩机的分类 |
2.3.2 压缩机选型计算 |
2.4 节流机构选型 |
2.4.1 节流机构分类 |
2.4.2 毛细管选型计算 |
2.5 散热段、集热段及制冷剂选型 |
2.5.1 散热段和集热段铜管选型 |
2.5.2 制冷剂选型及灌装量计算 |
第三章 人工供热管试验与供热性能分析 |
3.1 试验方案设计 |
3.1.1 试验装置加工制作 |
3.1.2 试验场地与平台搭建 |
3.1.3 试验方案 |
3.2 试验监测结果与人工供热管性能分析 |
3.2.1 大气与试验间隙土体温度 |
3.2.2 散热段及集热段管壁温度 |
3.2.3 集热段及散热段土体温度 |
3.2.4 人工供热管控温范围 |
3.2.5 人工供热管工作模式建议与装置优化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基温度场与人工供热管性能仿真分析 |
4.1 传热学基本理论 |
4.1.1 三种基本传热方式 |
4.1.2 导热微分方程 |
4.1.3 边界条件 |
4.2 路基温度场仿真分析 |
4.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2.2 路基填料及天然地层参数的确定 |
4.2.3 路基温度场的边界条件 |
4.3 地气耦合模型计算与验证 |
4.3.1 初始条件 |
4.3.2 计算模型的验证 |
4.4 人工供热管供热效果仿真分析 |
4.4.1 一体式人工供热管控热效果仿真分析 |
4.4.2 分离式人工供热管控热效果仿真分析 |
4.4.3 供热管与保温板综合控温效果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专利 |
(6)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关于学案导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学案导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 |
2.1 学案导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契机 |
2.2 学案的编制 |
2.3 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 |
第三章 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
3.1 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 |
3.2 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案例 |
第四章 学案导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与应用的实验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方法 |
4.3 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附录1 《温度温度计》学案 |
附录2 《熔化与凝固》学案 |
附录3 《汽化》学案 |
附录4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学案 |
附录5 《物体的内能》学案 |
附录6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学案 |
附录7 《2019 年初三物理联考试卷》 |
附录8 《关于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运用类比法培养初中学生物理观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必要性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类比法教学现状与初中物理观念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三节 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三章 运用类比法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策略分析 |
第一节 类比法教学的原则 |
第二节 类比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策略分析 |
第四章 运用类比法培养初中学生物理观念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准备 |
第二节 后测试卷的编制 |
第三节 后测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实践结论与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
附录1 初中物理教师运用类比法教学现状及对学生物理观念相关看法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物理观念后测试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学案提升实效 导学激活动力——以“学案导学”在初三物理复习课中的应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学案引导使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
二、利用学案引导学生领悟科学的学习方法 |
三、利用学案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
(9)脉冲式红外热波技术在复合材料缺陷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复合材料无损检测研究现状 |
1.3 红外热波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脉冲红外热波检测技术理论分析 |
2.1 红外热波检测技术理论基础 |
2.1.1 热传导理论分析 |
2.1.2 热对流理论分析 |
2.1.3 热辐射理论分析 |
2.2 脉冲红外热波检测瞬态热传导分析 |
2.3 脉冲红外热波检测技术 |
2.3.1 脉冲红外热波检测技术原理 |
2.3.2 脉冲红外热波检测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脉冲红外热波检测有限元仿真研究 |
3.1 复合材料脱粘缺陷红外热波检测有限元仿真 |
3.1.1 缺陷模型及其材料属性设置 |
3.1.2 有限元物理模型创建 |
3.1.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设置 |
3.1.4 有限元网格化划分 |
3.2 有限元仿真结果与分析 |
3.2.1 缺陷表征物理量 |
3.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材料脱粘缺陷检测实验与分析 |
4.1 试件制备及实验平台 |
4.1.1 实验试件制备 |
4.1.2 实验平台 |
4.2 实验方案设计 |
4.3 实验结果与优化 |
4.3.1 图像序列提取 |
4.3.2 实验参数优化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材料脱粘缺陷图像序列处理研究 |
5.1 红外图像特点分析 |
5.2 基于奇异值分解法的图像序列处理 |
5.2.1 奇异值分解理论分析 |
5.2.2 图像序列奇异值分解处理过程 |
5.2.3 处理结果及分析 |
5.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图像序列处理 |
5.3.1 主成分分析理论分析 |
5.3.2 图像序列主成分分析处理过程 |
5.3.3 处理结果及分析 |
5.4 基于Retinex-主成分分析的图像序列处理 |
5.4.1 Retinex-主成分分析算法 |
5.4.2 高斯环绕尺度对处理结果的影响 |
5.4.3 图像序列处理结果及分析 |
5.5 不同图像序列处理算法效果对比分析 |
5.5.1 不同算法处理效果的定性分析 |
5.5.2 不同算法处理效果的量化评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确定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课题的背景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设计与方法 |
1.4.1 研究设计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研究综述 |
2.1.1 相关概念的辨析 |
2.1.2 “核心概念”的概念界定 |
2.1.3 “核心概念”的研究现状 |
2.2 “教学策略”的研究综述 |
2.2.1 “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 |
2.2.2 “教学策略”的特点 |
2.2.3 “教学策略”的分类 |
2.2.4 “教学策略”的构成 |
第3章 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调查与确定 |
3.1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文本分析 |
3.1.1 高中物理力学范围核心概念的文本分析 |
3.1.2 高中物理电磁学范围核心概念的文本分析 |
3.1.3 高中物理热学范围核心概念的文本分析 |
3.1.4 高中物理光学范围核心概念的文本分析 |
3.1.5 高中物理现代物理导论学范围核心概念的文本分析 |
3.1.6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文本分析汇总 |
3.2 一线教师对核心概念的建议 |
3.2.1 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
3.2.2 调查数据汇总和结果分析 |
3.3 研究结论 |
第4章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 |
4.1 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增强核心概念教学的意识 |
4.1.1 教师能力的不断提升是加强核心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 |
4.1.2 提高学生学习核心概念的参与度 |
4.2 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环节,加强核心概念教学的力度 |
4.2.1 围绕核心概念制定教学目标 |
4.2.2 围绕核心概念安排具体教学内容 |
4.3 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开展有效教学,实现核心概念教学的日常化 |
4.3.1 围绕核心概念编制概念图 |
4.3.2 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 |
4.3.3 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有效的提问与评价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对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巧用变色油墨 助力学生观察[J]. 吴敏. 物理之友, 2021(06)
- [2]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实例研究[D]. 张妍. 扬州大学, 2021(09)
- [3]初中热学教学内容整合研究[D]. 姜烨.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4]掺杂硅与二氧化钒平板间的近场辐射传热及其热整流性能研究[D]. 杨培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5]基于地热能利用的季冻区铁路路基供热方法研究[D]. 刘建勇.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
- [6]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D]. 方声远.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运用类比法培养初中学生物理观念的研究[D]. 樊炎曦.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学案提升实效 导学激活动力——以“学案导学”在初三物理复习课中的应用为例[J]. 刘军. 辽宁教育, 2020(03)
- [9]脉冲式红外热波技术在复合材料缺陷检测中的应用[D]. 秦乾坤.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10]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确定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D].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