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孝经》作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蕴含的孝道精神不仅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而且“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也依然适用。但是在《孝经》中,除去父母之孝,还包括君臣之孝,国家之孝,所谓“孝”之思想蕴含众多。
关键词:《孝经》;思想;孝道
《孝经》是儒家阐述其孝道思想和以孝治国的理论书籍。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孝经》一直为历代统治者和学者所广泛推崇与宣扬。不仅是古代孩童时期启蒙教育的主要教材,更是被称为儒家六经的总汇。此外,先秦时期,儒家经典众多,其中《诗》《书》《礼》《乐》《春秋》都影响深远,但却从未被称为“经”,独以“孝”为经,足以证明《孝经》之重要。
所谓“经”,是指织布时拴在织机上的竖纱,与纬线相对,织布时,经线始终不动,只有纬线来回穿梭,因而“经”就有了纲领的意思。而“孝”字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1]子女侍奉父母则为孝。由此而言,“孝经”两字之意乃是指行孝的准则与规范,是对父母行孝的引领与贯通。但是《孝经》中的“孝”却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父母之孝,通过对《孝经》的深入研读与体会,可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诸多不同之意。
一、《孝经》之“孝”
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提到“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所谓德之本同《论语·学而》所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何谓“开宗明义”,即是整篇所言最基础最根本的理论,在文章第一部分就清楚明晰对“孝”进行定义,不必争论也无需质疑地阐释“孝”的核心思想。
全面推开市县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政事分开。将主要和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全面清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理顺政事关系,实现政事分开。区分情况实施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进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更好履行公益服务职能。
孔子释“孝”,未从行动上进行举例,而从其源头上进行深思,解释孝来源于何处,为何要以孝为思想。《孝经》引其说,认为“孝”乃道德之根本,是教化的必备条件,产生于教化之中,成为道德的本质基础。另一方面,“德之本”是民众所必须坚持和遵守的。“仁之本”则是君子所追求的道之基础。“孝”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石,是不容抛弃的,是“德”之基石,“仁”之根本。
另一方面,在爱惜自己不让父母担忧的同时,对父母要做到发自内心的侍奉。《孝经·纪孝行章》有“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11]对父母尽孝之时,如果只是让父母吃饱穿暖,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孔子从“居”“养”“病”“丧”“祭”五个生活方面对子女侍奉父母分别进行阐释,认为“孝”的核心内容并不是单纯的事亲,而是在事亲之时,从生活物质方面满足父母的同时,也从精神方面对父母进行侍奉。 所以“居则敬”,“养则乐”,“病则忧”,“丧则哀”,“祭则严”所指并不全是子女的情感体现,还包括父母的内心态度。只有做到顺从父母心意,以其所想而有所为方是真正的“孝”。
最后,《孝经》认为“孝”的最高等级是“立身行道,以显父母”。所以,只有成就自身,扬名后世,才是对父母的孝。在《孝经》中,有专门的《广扬名章》来论述如何将孝道同扬名于后世相联系。以事亲孝、事兄悌、居家理而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社会上的威望。而这三者却是来自于自身的道德修养,这就再一次回到了道德修养的本质问题,也就是“孝”。故而行孝方可成功,成功方可扬名,扬名才可荣耀父母。总之,行孝以不毁为先,扬名为后。
综上所述,通过对交通组织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施工过程管理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积极对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保证改扩建项目可以持续发展。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同时也为了保证通畅的交通,必须严格按交通组织确定的施工工序进行施工,保证在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为行人提供一个安全的出行环境,促进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发展。
传统CORDIC算法要达到较高精度时,所需迭代次数较多,且相位的迭代收敛速度较幅度慢很多,因此,迭代一定次数后,当向量的幅度精度满足要求时,其相位的误差仍较大.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补偿算法,对经过传统CORDIC算法迭代后的向量幅度和相位,采用最佳一致逼近[12]方法分区间进行一阶多项式补偿,使计算区间上幅度的相对误差最大值和相位的绝对误差最大值最小.
“孝”作为道德意识,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产生。在周代时期因宗法制度,得到迅速发展,使之成为正式的人伦规范和礼仪制度。由于宗法制以血缘纽带为基础,所以“孝”变得格外重要。从此“孝”开始走向政治舞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纵横家等学派,在思想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倡孝道对于治国的重要性。足以证明在当时“孝”可以成为诸家公认的道德品质。
二、《孝经》之“尊亲”
同时,对子女而言,“孝”的真心也极为重要。《论语》中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2]孔子认为,如果仅以赡养父母作为“孝”的基本准则,实在是太过肤浅,那样的行为同动物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真正的“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爱戴,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孝”。人作为万物之尊,独立思考是其珍贵之处,侍奉双亲如果不以真心相待,那还有何意义。“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3]面对父母,却面色不愉,内心为难,这样的孝不要也罢。孟子曾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真正的“孝”应该是由于子女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敬爱和感激,从而产生的一系列行动。如果“孝”的本质发生改变,那就无法称之为“孝”。
几个月前,英的子宫就开始有白色或血色排液,稀薄如水,她伸手触摸,感觉一丝一丝的黏稠。英起初并没有当一回事,或缘于难以启齿的私密,她选择埋在心底,要知道,村里的赤脚医生是自己的侄子辈。她不好意思也不敢和老头子说,她不好也没机会和女儿说,因为她们要么在外面打工,要么在城里带孩子,她不可能也不会和儿子儿媳说。英为自己不争气的子宫,为刘家传宗接代的子宫,现在满目疮痍的子宫,开始坐立不安。她每天照常洗衣做饭,挑水砍柴,料理屋前那一畦菜地,直到自己突然倒下。
《礼记·祭统》中说道:“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为畜。”[8]它认为,“孝”的基本内容和准则仅仅就是赡养父母。但是《孝经》中却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孝经·开宗明义章》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9]《孝经》中将孝的行为划分等级,以爱惜自己为基础。《礼记·哀公问》也强调不伤自身的重要性,“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10]身体作为与父母的连接点,源于父母,因此尊重父母的基本即为珍惜自己。
此外,《孝经》中还认为“孝”要协调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符合天道自然常规的运行,又要蕴含大地万物行为的规律,更要体现人之本性的要求,也就是“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5]
另一方面,《孝经·开宗明义章》认为“孝”可“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4],乃为至德要道。“孝”作为道德品质,从价值基准进一步上升为治理天下的要道,从理论基础上升成为治世方法论,所代表的不只是思想地位的提高,同时也是皇权与政权的高度集中。“孝”可使民众和睦,使君臣相协,使君民一体,进而顺应天下,此乃《孝经》中的另一“孝”。
三、《孝经》之“治国”
从思想到治世,从治世到协同自然,“孝”所代表的含义更为深远而重大。同时,“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6]作为天地之间,万物生灵之中,最为珍贵的人,最重要的行为思想就是“孝”。而孝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父亲的尊敬。《论语·学而》有“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7]《孝经·感应章》“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父亲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天”,继承父亲的思想,传承父亲的志向,是对父亲的敬重。而孝敬父亲的诚心,也同对上天的虔诚之心是相联系的。
《孝经》中,第一章《开宗明义章》作为全书总纲,着重强调“孝”是治理天下最好的手段。而第二章《天子章》则对天子进行劝诫,作为天下最尊贵之人,权力的掌控者,如何行使“孝”来治理国家。“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是亲,而德教加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14]而第七章至第九章,作为全书以孝治国的部分,论述了孝道对于政治的意义和作用。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家,明王或圣人都以推行孝道进行治理。同时,君王的言谈举止合乎于孝道,以身作则,给民众作出表率,自然天下归顺。而国君在行孝道时,“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15]由此,敬人之父,敬人之兄,敬人之君,可是为子者、为弟者、为臣者悦,而天下太平。而这同“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16]是相同的。
四、《孝经》之“忠君”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17]这就是《孝经》中最突出的“移孝于忠”的思想。《孝经》中有“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18]将父子与君臣放于同等地位,形成这两种不同属性关系之间的联系。父子之间有着血肉相连的骨肉亲情,割舍不断,是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而在父子这种关系属性中,包含有君臣关系的义理。这就将事父与忠君相结合,使君臣之道更为明晰。而《论语·学而》中说“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19]”认为为人子有“孝”者,为人臣即“忠”。 把“忠君”也作为道德品质的基础,也就是“孝”的一部分。
《孝经》中更说到“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尤为不孝也。”[20]将为人臣者所要遵守的三戒与孝行相结合,先约束其心性,而后在事君时“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从而做到真正的“忠”。而这一忠君的臣子,将永远受到民众的支持与爱戴。同时,为人臣者对待君王的态度,要同事父、事母时一样,“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21]爱、敬、忠、顺是臣子对君王的感情,只有在这四点基础上才可以算得上是“忠君”。
第六、“消费式”帮扶。“访惠聚工作组”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以市场价购买贫困户或“亲戚”家滞销的红枣、核桃等农产品。比如以发福利的形式卖给自己原单位。
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孝”便正式成为统治者教化的根本和治国的工具。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汉代时,以举孝廉作为选拔官吏的途径;隋代时,将《孝经》立于国学;唐代时期,唐玄宗两次对“孝经”进行注释,之后历代统治者都对《孝经》极为重视。而《孝经》中“孝”的思想乃是“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一方面是统治者禁锢百姓思想的精神枷锁,从而稳定其政权。另一方面,也具有尊老爱老的道德品质,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将道德、伦理和政治社会糅为一体,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在现代物质文明的今天,在继承传统的伦理道德基础上,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分析、有批判地继承,从而对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171.
[2]孝经·开宗明义章[M].中华书局,1980:2545.
[3]论语·学而[M].中华书局,1980:2457.
[4]孝经·开宗明义章[M].中华书局,1980:2545.
[5]孝经·三才章[M].中华书局,1980:2549.
[6]孝经·圣治章[M].中华书局,1980:2553.
[7]论语·学而[M].中华书局,1980:2458.
[8]礼记·祭统[M].中华书局,1980:1602.
[9]孝经·开宗明义章[M].中华书局,1980:2545.
[10]礼记·哀公问[M].中华书局,1980:1612.
[11]孝经·纪孝行章[M].中华书局,1980:2555.
[12]论语·为政[M].中华书局,1980:2462.
[13]论语·为政[M].中华书局,1980:2462.
[14]孝经·天子章[M].中华书局,1980:2545.
[15]孝经·广要道章[M].中华书局,1980:2556.
[16]孝经·广至德章[M].中华书局,1980:2557.
[17]孝经·广扬名章[M].中华书局,1980:2558.
[18]孝经·圣治章[M].中华书局,1980:2554.
[19]论语·学而[M].中华书局,1980:2457.
[20]孝经·纪孝行章[M].中华书局,1980:2555.
[21]孝经·士章[M].中华书局,1980:2548.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3-018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3.165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王红鑫(1993.6— ),女,汉族,黑龙江密山人,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标签:孝经论文; 中华书局论文; 父母论文; 论语论文; 孝道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 家庭论文; 婚姻道德论文; 《学周刊》2019年第13期论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