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工资谈判拯救大输家

集体工资谈判拯救大输家

一、工资集体协商救活了亏损大户(论文文献综述)

王冠羽[1](2010)在《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行为研究 ——以江西台资企业并购案为例》文中指出并购就是企业之间的合并或兼并,其动机是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随着我国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推动了国家经济布局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但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还必须有政府的介入和扶持才能顺利进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初期介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并购活动的变化,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过强的主导力量及过多的行政干预,已经不适宜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因此,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应进行角色转变和重新定位。本研究围绕我国地方政府干预国有企业并购的动因、行为及职能定位等方面内容,试图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理论借鉴和实证分析。并通过分析发达国家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所得到的启示,将之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通过某江西台资企业并购的案例,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中并购中的行为、作用及不足,提出政府在企业并购中应充当企业并购市场的培育者、引导者和调节者的观点,对规范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重新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提出了相关建议。

陈君文[2](2008)在《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常德市国企改革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2004年开始的朗顾之争引起了全社会关于是否应该继续进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广泛关注。本文并不直接探讨国有企业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试图通过产权改革的理论分析,以湖南省常德市的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为实证研究,探讨国企如何改、改革后国企效率是否提高来侧面说明国企改制的必要性与否问题。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绪论提出本文的论题,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对国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进行历史回顾并分析其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启示,提出本论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列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第2章对国内外产权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分别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必要性之争的流派观点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具体措施、绩效评价进行综述,最后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述评,发现现有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弥补这些理论与实证研究中的不足正是本文研究的动力所在。在第3章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模式研究中,首先分析了中小型国企的界定及其特点,在探讨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必要性基础上,阐述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三种具体模式——国有独资的非法人企业模式、国有国控的特殊法人模式以及民营化模式,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对处于非国有控制的竞争领域的中小国有企业而言,采用民营化的产权改革方式是一条适宜的道路。本章接下来还探讨了我国中小型国企民营化改革的具体模式和各自的适应条件,并分析了产权转让中的定价问题,运用资本资产理论提出了一个简单的产权定价模型。本章最后还分析了政府在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职能及定位,认为政府要强化市场一般化服务职能,从外部环境上保障中小企业通过正当的市场竞争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第4章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中,主要是以即将民营化的中小国企为对象,对其产权改革中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及其利益取向进行分析,同时针对产权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重点分析产权转让中政府、购买者与寻租者的三方博弈,并就当前职工岗位和待遇合理安排等热点问题对产权改制中政府、企业与职工三方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基于模型分析,第四章得到了以下结论:职工支持中小型国企改革、同时购买者给予职工较为满意的待遇使得职工继续留在企业工作才能使得效益最优化。本章还提出,政府、企业购买者应与职工多沟通,使得职工获得较好的利益保障,企业购买者利润最大化,改革的成本最小化,才能使得改革更为有序、顺利地进行。在前几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第5章对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回顾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前的基本情况,建立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改革的具体措施。文章接着以常德棉纺织厂和常德市制革厂为例,对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本章最后还考察了常德中小国企整体改制的效果,总结了改革的经验教训。在第6章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中,论文设计了一套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然后对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样本进行选取、说明并进行改制后的绩效评价,对改制前后绩效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由产权改革引导的公司治理、激励制度及政企关系变化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得出了以下结论:改制能显着地提高常德市国有中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产运营效率,能显着地改善其负债水平,能一定程度地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本章还比较了改制前后样本公司总资产报酬率等财务绩效指标的变化,发现从整体来看,四个财务指标都呈良性发展趋势,改制对企业绩效的提高非常显着。第7章是对全文的总结。首先概述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效果,接着分析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经验。文章最后对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本论文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模式,根据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针对常德市的实际情况,提炼出了适用于常德市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指导原则和思路。为常德市国企改革实践的具体化操作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2)运用数理统计研究方法,对常德市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后企业绩效的改进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具有代表性的改制企业展开了深度个案研究,为今后深化改革总结了经验和教训。(3)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设计调查问卷,研究了常德市国企产权改革所引起的公司治理、激励体制、政企关系的变化,进一步分析了产权改革导致企业绩效提高的深层次原因。今后本文在完善国企改革后的制度建设、减少改革成本,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上可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使得国企产权改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更为优化的结果。

王逍[3](2007)在《走向市场:一个畲族村落的农作物种植与经济变迁》文中指出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散杂居农业民族,其主体人口分布于我国广袤的东南山区。基于畲族经济较之东南区域经济严重滞后的现实,本文试图通过对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敕木山区以惠明寺村为中心的畲族村落群经济变迁之田野调查,为畲族经济发展模式提出较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对畲族经济问题的关注,无论是从畲族研究的时代要求和学术使命,抑或从民族平等、社会和谐、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多维度来审视,均具有较强的现实紧迫性。本文采取以惠明寺村为深度田野个案、以周边六个畲村为田野参照物的点面结合的调查方法,首先从畲族与市场关系的历史变迁切入田野对象(第一章),然后勾勒惠明寺村庄聚落变迁及农作物种植与经济变迁图像(第二、三章),再着力聚焦于惠明寺村人如何在各种力的交错互动中,通过惠明茶的复兴而逐步走向市场,进而阐析其走向市场的动力与阻力(第四、五、六章),同时选取田野参照村落的若干经济面相,与惠明寺村进行共性及个性的比较(第七章)。最后,在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互观照和畲族历史与现实深度评估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第八章):一、依托畲区资源禀赋、发挥山区资源优势,从传统与现代整合的角度,实现畲区由传统生存型农业向现代商品化农业转变,是畲族经济转型的方向。二、超越“耐劳杂作、弗事商贾”的传统农本意识,淡化“山野自足、于世无求”的族群封闭心理,强化多维度的族群互动等观念和实践层面的文化自觉,是畲族经济转型的内在活力。三、有效发挥政府职能,为优化畲区产业结构、加快畲族人力资源建设、完善畲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等提供制度性支持,是畲族经济转型的外在条件。

梁卫彬[4](2005)在《我国企业并购与政府的职能定位》文中认为企业并购,作为企业间相互竞争最激烈的方式,长久以来一直是资本市场中令人关注的亘古不变的话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席卷全球的第五轮并购浪潮。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企业并购活动也随之迅速发展。目前,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手段。 然而我国转轨经济的特征决定了我国企业并购与西方企业并购的最大不同在于并购中的政府干预。我国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职能定位是一个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命题。该命题的研究对我国今后企业并购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西方企业并购理论难以直接运用到我国的现实环境中来,这使得命题的研究必须具有创造性。 本文从西方传统的企业并购理论出发,结合我国制度背景,借鉴了新兴的政府治理理论,构建了一个分析我国企业并购中政府职能定位的理论框架。 针对西方的并购理论,本文分别从经济学角度、基础理论角度和一般理论角度进行了整理和阐述,作为研究的起点。 鉴于我国政府对企业并购中的行为,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制度成因,不了解这一点就难以对企业并购中政府的职能定位做深入分析。因此,本文比较了中西方企业并购的历程,分析了我国企业并购中政府行为的产权制度成因、企业治理结构成因以及市场制度等成因,为目前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对我国企业并购中政府行为作出理论分析后,我们自然会问:政府行为导致了何种经济后果?对于政府行为对企业并购导致的经济后果,虽然国内的文献作出过一些规范性分析,但是尚没有经验数据作为支撑。本文搜集了1996年—2003年我国资本市场中的1189起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政府干预型并购无论从短期超额收益、长期超额收益、财务业绩的单变量检验,还是多因素回归分析来看,都导致了低效率的并购,同时笔者也发现,政府干预型并购低效率的原因之一是在并购后不能及时更换高管层,尤其是业绩较差公司的高管层。 以上述研究内容为铺垫,本文遵循了马克思关于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引入了政府治理理论,研究我国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职能定位问题。本文认为,一方面,由于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当企业并购完全采取政府计划方式时,既难于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率,又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福利的损失;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参与企业并购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这是由我国国有经济主导地位、我国的市场

朱雍[5](2001)在《2000-2001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与前景》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就我国国有企业2000年的发展态势与背景、改革进程、经营状况 ,作了全面的总结 ,还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景与“十五”时期的任务作了展望和概括。

张珉[6](2001)在《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行为分析及其定位》文中提出我国企业并购从1984年始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行为空间一直很大,政府介入甚至直接替代企业并购行为成为我国企业并购的一个突出特征。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从理论上作出解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详细分析了企业并购中政府行为的制度背景,认为政府干预企业并购是由其所在的制度背景决定的。在现行的制度背景下,政府干预企业并购是必然的。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起到了中介替代、跨部门协调、产业政策引导、保障相关者利益等作用,降低了企业并购的交易成本,促进了企业并购的顺利实施。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并购中政府行为总是有效率的。本文通过构造同地区并购和跨地区并购两个数学模型,认为当政府行为目标与并购企业行为目标一致时,政府实现对市场功能的替代,降低了企业并购的交易成本,优化了资源配置。而当政府行为目标与并购企业行为目标错位时,政府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会容忍低效率的并购的存在,或者强制推行低效率的企业并购,或者阻碍高效率企业并购的实现。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寄希望于政府放弃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只能改变政府行为的制度背景,通过影响政府的收益和损失改变政府的战略选择。本文通过分析发达国家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得出原则性的启示,并将之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政府在企业并购中应充当企业并购市场的培育者、企业并购的引导者和调节者,对政府在企业并购中如何定位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金海锋[7](2001)在《工资集体协商救活了亏损大户》文中认为 江苏清棉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58年,是一个年产纱1.5万吨,布2400万米的国有大型棉纺织企业。90年代中期,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纺织结构调整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遭遇严重困难。 1998年,公司连年亏损,风雨飘摇,人心浮动,当年帐面亏损达2997方元,企业难以为继,这一年,清棉成为全市第一、省里挂上号的“亏损大户”。为了让企业打翻身仗,公司决定搞工资集体协商,在这时候搞工资集体协商,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阻力:

二、工资集体协商救活了亏损大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资集体协商救活了亏损大户(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行为研究 ——以江西台资企业并购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概述
    1.2 相关概念
        1.2.1 企业并购
        1.2.2 政府行为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并购动因理论
        1.3.2 竞争优势理论
        1.3.3 代理理论
        1.3.4 交易成本节约的动因假说
        1.3.5 价值低估理论
        1.3.6 政府行为理论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地方政府干预国有企业并购的行为及角色
    2.1 地方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行为起因
        2.1.1 地方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理论动机
        2.1.2 政府干预的初始动机
        2.1.3 政府干预的普适性动机
    2.2 国外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行为特征及借鉴意义
        2.2.1 构建和完善并购的法律制度环境
        2.2.2 依法限制滥用并购手段,保护与均衡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
        2.2.3 借助企业并购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
        2.2.4 政府干预跨国并购,保护国家利益
        2.2.5 世界各国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行为特征的借鉴意义
    2.3 中国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行为特征
        2.3.1 利用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人身份达到社会管理者的行政目的
        2.3.2 利用出资人身份,直接划拨资产强力推进企业并购
        2.3.3 引资与国有企业改制相结合,采取政策优惠推动企业并购
        2.3.4 充当并购事务的协调人
第3章 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中行为及原因分析
    3.1 地方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效用分析
        3.1.1 地方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正面效应
        3.1.2 地方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负面效应
    3.2 地方政府介入国有企业并购行为的缺陷分析
        3.2.1 行政目的促成不合理并购
        3.2.2 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阻碍合理并购
        3.2.3 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约企业并购
        3.2.4 所有者"缺位"导致低效并购
        3.2.5 多重代理引起的目标失效
        3.2.6 政府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冲突
    3.3 地方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3.3.1 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的需求
        3.3.2 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3.3.3 资本与市场竞争全球化
    3.4 地方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行为的制度成因分析
        3.4.1 政府在企业并购行为的产权制度成因
        3.4.2 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下的内部人控制
        3.4.3 企业并购市场制度的功能缺位
第4章 企业并购案例实证分析
    4.1 台湾泰丰轮胎对江西橡胶厂的并购
        4.1.1 企业并购的社会经济条件
        4.1.2 并购企业的背景资料
        4.1.3 本次企业并购中政府行为介入的缘由
        4.1.4 江西地方政府的引导与协助作用
    4.2 江西台资企业并购案例对政府行为的启示意义
        4.2.1 为台资企业营造公平、公正、自由的竞争环境
        4.2.2 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为台资企业提供各种有效资源
        4.2.3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台资企业产业结构升级
        4.2.4 改善政府服务,提高政府效率
        4.2.5 建立规范有序的体制、政策和法律环境
第5章 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中的角色转换和新定位
    5.1 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中行为定位的原则
        5.1.1 以企业自身发展为主的原则
        5.1.2 以政府作用为辅的原则
    5.2 企业并购中政府行为新定位
        5.2.1 明确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职能
        5.2.2 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和法律规范
        5.2.3 在企业并购中的行政协调
        5.2.4 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2.5 实现企业并购中的政府替代
        5.2.6 加强企业并购中的政府保障功能
    5.3 地方政府在企业并购中实现行为新定位的措施
        5.3.1 政府充当企业并购的引导者
        5.3.2 政府充当企业并购的协调者
        5.3.3 政府充当企业并购的监督者
        5.3.4 政府充当企业并购的服务者和中介者
        5.3.5 政府要完善和优化企业并购环境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常德市国企改革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1.2.1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回顾
        1.2.2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现状分析
    1.3 国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1.3.1 国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回顾
        1.3.2 国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启示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目的
        1.4.2 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结构安排
    1.6 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6.1 研究的方法
        1.6.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西方产权理论与代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2.1.1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相关研究
        2.1.2 代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2.2 我国国企产权改革的必要性之争
        2.2.1 国企必须进行产权改革的观点
        2.2.2 中小国企产权改革的相关论述
        2.2.3 国企产权改革不必要的观点
    2.3 我国国企产权改革后的绩效评价
        2.3.1 产权改革提高企业绩效的观点
        2.3.2 产权改革与企业绩效没有必然联系的观点
    2.4 现有研究的评述
        2.4.1 西方产权理论与代理理论的评述
        2.4.2 我国国企产权改革研究的评述
第3章 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模式研究
    3.1 我国中小型国企的界定、特点及作用
        3.1.1 中小型国企的界定
        3.1.2 我国中小型国企的特点与作用
    3.2 我国中小型国企进行产权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3.2.1 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有利条件
        3.2.2 中小国企产权改革与企业绩效改善的逻辑联系
    3.3 我国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目标——民营化
        3.3.1 国有企业的分类
        3.3.2 国企分类改革的三类模式
    3.4 我国中小型国企民营化改革的具体模式
        3.4.1 股份合作制
        3.4.2 管理层收购(MBO)
        3.4.3 出售拍卖
    3.5 中小型国企产权转让中的产权定价问题
        3.5.1 中小型国企产权定价的主要方式
        3.5.2 中小型国企产权转让中产权定价的对策分析
    3.6 中小型国企民营化后的政府定位与职能
        3.6.1 提高本地区投资环境的竞争力
        3.6.2 创造有利于非公有经济发展的竞争环境
        3.6.3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加强政府服务功能
        3.6.4 在利益独立的基础上进行政企合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
    4.1 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中涉及的行为主体
    4.2 相关行为主体的利益取向
    4.3 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中各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
    4.4 产权转让中政府、购买者和寻租者的博弈模型分析
        4.4.1 政府、购买者和寻租者的博弈模型建立及分析
        4.4.2 政府、购买者及寻租者的三方博弈结果分析
    4.5 产权改制中政府、企业与职工的博弈模型分析
        4.5.1 政府、企业和职工的博弈模型建立及分析
        4.5.2 政府、企业及职工的三方博弈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实践
    5.1 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前的基本情况
        5.1.1 常德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5.1.2 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改革前的主要问题
    5.2 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2.1 指导思想
        5.2.2 基本原则
    5.3 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具体措施
    5.4 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案例分析
        5.4.1 常德棉纺织厂产权改制方案分析
        5.4.2 常德市制革厂产权改制案例分析
    5.5 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效益考察
        5.5.1 改革后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
        5.5.2 改革后对职工的影响
        5.5.3 改革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5.5.4 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绩效的实证分析
    6.1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1.1 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
        6.1.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及改进
        6.1.3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6.1.4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
        6.1.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设定
    6.2 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前后的绩效对比分析
        6.2.1 样本的选取与说明
        6.2.2 改制前后绩效对比的实证分析
    6.3 产权改革后中小国有企业绩效改善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产权改革指标量表的信度检验
        6.3.2 影响因素模型的建立
        6.3.3 改制后绩效改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效果与经验
        7.1.1 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效果
        7.1.2 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经验
    7.2 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7.2.1 主要问题
        7.2.2 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结构方程模型源程序
附录二:常德市国有企业改革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3)走向市场:一个畲族村落的农作物种植与经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旨趣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点的选择
    第三节 相关学术谱系梳理
    第四节 资料、思路与论文架构
第一章 从游耕到定耕:汉族市场的边缘人
    第一节 游耕与迁徙:游离于汉族市场之外
    第二节 拓荒与定耕:汉族市场有限的辐射
    第三节 市场边缘化与畲区经济、文化的滞后性
    小结 田野聚焦的背景与田野结论的参照
第二章 拓荒与生存:惠明寺村庄聚落变迁
    第一节 惠明寺村庄聚落变迁
    第二节 惠明寺院——惠明寺村落变迁中的文化符号
    第三节 汤夫人崇拜及其社区功能意义
    小结:惠明寺村庄聚落变迁中的悠悠禅意
第三章 农作物种植与经济变迁
    第一节 农作物种植功能模式变迁
    第二节 农作物种植与市场关系变迁
    第三节 农作物种植与经济生活变迁
    小结:国家政治场域中的村落经济与市场
第四章 走向市场的惠明茶(上)
    第一节 互动——复兴惠明茶
    第二节 重展新姿的惠明茶
    第三节 惠明寺茶场的承包与转让
    小结 惠明茶从沉沦僻壤到重展新姿
第五章 走向市场的惠明茶(下)
    第一节 惠明茶的大规模复兴
    第二节 卷入茶叶市场经济大潮的惠明寺人
    第三节 市场进程中的憧憬与困境
    小结:嵌合在传统之中的市场之路
第六章 走向市场的动力与阻力
    第一节 走向市场的源动力
    第二节 深入市场的客观制约因素
    第三节 市场进程中文化惯习的正负功能
    小结:曲折漫长的市场进程
第七章 来自田野参照物的比较
    第一节 经济变迁同步相似的敕木山村
    第二节 惠明茶经济效应辐射的周湖村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的东弄村经济图像
    第四节 畲汉互动较多的杂居村落双后岗
    第五节 被城市化辐射的旱塔村
    第六节 惠明寺人先祖故地包凤村
    小结 田野参照物与惠明寺村的共性及个性
第八章 结语:历史人类学视野中的畲族经济转型
    第一节 畲族经济转型的方向——依托资源禀赋、改造传统农业
    第二节 畲区经济转型的内源性因素——经济主体的文化自觉
    第三节 畲族经济转型的外源性因素——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附录
跋语

(4)我国企业并购与政府的职能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的问题、方法及创新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1.1.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节 研究架构与思路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企业并购的概念、类型与理论
    第一节 企业并购概念的界定与内涵
        2.1.1 企业并购的涵义
        2.1.2 企业并购的法律性质和特征
        2.1.3 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
    第二节 企业并购的类型及程序
        2.2.1 企业并购的类型
        2.2.2 企业并购的程序
    第三节 企业并购的理论分析
        2.3.1 马克思关于企业并购的理论
        2.3.2 新制度经济学与企业并购
        2.3.3 企业并购的基础理论
        2.3.4 企业并购的一般理论
    注释
第三章 中西方企业并购历程及特点分析
    第一节 西方企业并购的发展及特点
        3.1.1 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
        3.1.2 第二次企业井购浪潮
        3.1.3 第三次企业井购浪潮
        3.1.4 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
        3.1.5 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第二节 我国企业并购的背景、意义与历程
        3.2.1 我国企业并购的背景
        3.2.2 企业并购对深化企业改革的意义
        3.2.3 我国企业井购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我国企业并购的特点
    注释
第四章 我国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与市场化并购
    第一节 转型期政府的双重角色
    第二节 目前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
    第三节 并购中政府行为导致的利益冲突
        4.3.1 企业并购中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
        4.3.2 我国政府对企业并购的介入形式
    第四节 市场化企业并购的资源配置功能
        4.4.1 市场化并购的价格机制
        4.4.2 市场化并购的资源配置效率功能
        4.4.3 并购中产业组织的市场退出
        4.4.4 市场化并购中的产权与效用优化
    注释
第五章 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行为的制度成因
    第一节 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行为的企业制度成因
        5.1.1 政府在企业并购行为的产权制度成因
        5.1.2 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下的内部人控制
    第二节 企业并购市场制度的功能缺位
        5.2.1 资本市场
        5.2.2 并购立法
        5.2.3 与并购相关的市场制度及措施
    第三节 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行为的制度成因分析的结论
        5.3.1 经济主体与政治目标结合的两难选择
        5.3.2 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行为的制度成因分析的简要结论
    注释
第六章 企业并购中政府行为的经济后果:一个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内容、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6.1.1 研究内容
        6.1.2 数据来源与样本的选取
    第二节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6.2.1 样本的分年度统计
        6.2.2 并购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第三节 政府干预对超额报酬与财务业绩的影响
        6.3.1 政府干预对短期超额报酬的影响
        6.3.2 长期市场表现
        6.3.3 会计业绩
    第四节 多因素同归模型分析
        6.4.1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设计
        6.4.2 超额收益的回归结果
        6.4.3 会计业绩的回归结果
    第五节 政府干预与并购中的高管人员更换
    注释
第七章 我国企业并购中政府的职能定位
    第一节 政府治理:一个分析的视角
        7.1.1 西方政府职能理论的演变
        7.1.2 政府治理的含义、内容与目标
        7.1.3 政府治理理论的启示
    第二节 西方政府对企业并购的管制及借鉴意义
        7.2.1 美国对企业并购行为的管制
        7.2.2 英国对企业并购的管制
        7.2.3 其他发达国家对企业并购的管制
    第三节 我国企业并购中政府职能定位
        7.3.1 政府职能定位应遵循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原则
        7.3.2 政府介入企业并购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7.3.3 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与干预并购的负效应
        7.3.4 小结
    注释
第八章 我国政府对企业并购的原则与政策
    第一节 转型期我国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原则
        8.1.1 转型期我国政府在企业并购中作用原则的背景分析
        8.1.2 转型期我国政府在企业并购中作用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 我国政府对企业并购的政策
        8.2.1 市场化主体的塑造
        8.2.2 市场发育政策
        8.2.3 法制健全政策
        8.2.4 产业引导政策
        8.2.5 服务支持政策
        8.2.6 战略推动政策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5)2000-2001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有企业的发展态势与背景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
    1、对重点行业实施结构调整, 限产压库, 实行总量控制
    2、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3、政企分开
    4、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5、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
    6、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三、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
四、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景与任务
    1、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无论如何不能再发生新的拖欠。
    2、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 并为其代缴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费。
    3、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实现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5、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6、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保障工作。

(6)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行为分析及其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行为的制度成因及功能分析
    第一节 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行为的制度成因
    第二节 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行为的制度成因分析的简要结论
    第三节 政府在企业并购中作用的分析
第二章 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行为的效率分析
    第一节 政府的行为目标
    第二节 政府在同地区企业并购中行为的效率分析
    第三节 政府在跨地区企业并购中行为的效率分析
第三章 我国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行为的定位
    第一节 我国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行为定位的目标确立
    第二节 我国政府企业并购中行为定位的实现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四、工资集体协商救活了亏损大户(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行为研究 ——以江西台资企业并购案为例[D]. 王冠羽. 南昌大学, 2010(02)
  • [2]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常德市国企改革的实证分析[D]. 陈君文. 中南大学, 2008(01)
  • [3]走向市场:一个畲族村落的农作物种植与经济变迁[D]. 王逍. 厦门大学, 2007(09)
  • [4]我国企业并购与政府的职能定位[D]. 梁卫彬. 复旦大学, 2005(07)
  • [5]2000-2001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与前景[J]. 朱雍.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2)
  • [6]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行为分析及其定位[D]. 张珉. 湘潭大学, 2001(01)
  • [7]工资集体协商救活了亏损大户[J]. 金海锋. 江苏纺织, 2001(01)

标签:;  ;  ;  ;  ;  

集体工资谈判拯救大输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