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山区行驶论文_王志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汽车山区行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山区,道路,汽车,公路,路段,列车,模型。

汽车山区行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新[1](2018)在《基于汽车行驶安全特性的山区公路连续长大下坡路段辅助减速车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山区公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连续长大下坡路段汽车行驶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其中重型载货汽车在该路段因制动器故障或热衰退引发的事故数量比较多,给人民造成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依托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504FKCA001)“长大下坡路段辅助减速车道关键技术研究”和西安市科技计划-技术转移促进工程项目(CX12162)“重型商用汽车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围绕有效控制重型载货汽车在连续长大下坡路段的行驶速度、防止汽车失控进行研究。首先,建立长大下坡路段重型载货汽车制动鼓温升模型和车速失控预测模型,研究长大下坡路段辅助减速车道的设置位置。通过车辆系统动力学分析,基于平路和坡道试验,对升温和降温两个过程分别建模,建立持续制动装置和行车制动器联合制动时的重型载货汽车平路和坡道行驶制动鼓温升模型,通过实车试验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依据发动机制动、排气制动、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发动机制动和电涡流缓速器制动,排气制动和电涡流缓速器制动,皆可博制动和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分别与行车制动器联合作用时工作特性,基于坡道行驶制动鼓温升模型,对不同挡位的制动鼓安全温度阈值内的坡段行驶工况进行研究,分析车速与道路坡度、下坡距离之间的关系,建立长大下坡路段重型载货汽车车速失控预测模型,继而推导出辅助减速车道设置位置分析模型。其次,基于轮胎-颗粒流动力学模型研究辅助减速车道参数匹配。通过仿真模拟与台架、道路试验,研究辅助减速车道铺设厚度、集料颗粒尺寸对汽车行驶阻力的影响。基于离散元理论与方法建立轮胎结构模型和辅助减速车道集料模型,利用自主研发的轮胎性能测试系统对货车轮胎的垂直特性进行室内台架试验,对不同输入条件下的轮胎反馈进行研究;进行滑行试验及减速车道实车试验,通过测量汽车在不同种类、形状集料中的行驶距离、速度、轮胎转速及下陷位移,研究集料铺设厚度、颗粒尺寸对行驶状态的影响,并对轮胎-颗粒流动力学模型进行验证。基于轮胎-颗粒流动力学模型,综合考虑减速效果和施工成本,研究辅助减速车道参数匹配,确定关键技术参数,制定设计方案。再次,研究辅助减速车道对车辆行驶稳定性的影响。根据车辆动力学原理,建立14自由度整车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模型,结合轮胎-颗粒流模型,建立整车非线性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实车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基于14自由度整车非线性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对路面材料、速度对车辆俯仰、侧倾的影响进行研究,为优化辅助减速车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基于驾驶人视认特性研究长大下坡路段辅助减速车道标志设置。基于驾驶人视认特性,结合长大下坡路段道路线形特点,建立驾驶人视认距离与交通标志文字尺寸和速度的关系模型;基于驾驶人的视觉认知特性以及车辆的制动减速特性,建立辅助减速车道标志前置距离模型,同时考虑驾驶人的视觉短时记忆等因素建立辅助减速车道标志重复距离模型;基于长大下坡路段道路线形特点和重型载货汽车驾驶人的视点高度建立辅助减速车道标志设置高度模型。研究成果可为今后辅助减速车道的设计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重型载货汽车在山区公路连续长大下坡路段的行驶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0)

张应旗[2](2017)在《山区高速公路纵坡路段半挂汽车列车行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物资流通行业的逐步发展,货运量与日俱增,公路货运量占货运总量的75%以上。半挂汽车列车由于其运输量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在公路货运中承担了主要的运输任务,其营运数量将持续增加,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货车车辆中,半挂汽车列车所占比重增大,同时,与之相关的交通事故也逐渐增多。已有的交通事故调查表明,半挂汽车列车的轮廓尺寸大,牵引车的功率偏小,山区高速公路坡道及长大坡道占比大,车辆制动性偏弱等是诱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关于长大下坡车辆自身的制动安全及车辆的制动性能等已有较多研究。本文重点从半挂汽车列车在山区高速公路坡道路段运行过程,研究其对安全行车的影响。本文利用实车道路试验与仿真方法,选择代表性东风牌天龙半挂汽车列车在重庆地区G42高速公路梁平-万州段进行道路试验,在奉节-巫溪高速公路进行下坡转弯行驶试验。同时,利用TruckSim软件,建立了由半挂汽车列车模型、道路模型、驾驶员模型等组成的整车仿真行驶系统。研究了车速V、车辆比功率、载重量M、纵坡坡度值i、弯道半径R、弯道转角Ф、弯道横向坡度hi、载荷质心位置等因素,对半挂汽车列车行驶速度、纵/侧向加速度、驾驶员换挡次数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辆在上坡(i>0)行驶过程中,车辆平均纵向加速度a与爬坡初速度V呈现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当道路纵坡i≤4%,车辆爬坡初速度V≤60 km h时,由于惯性力作用,车辆的稳定爬坡距离S随载重量的增大而延长,在坡度、车速较高时,S随载重量增加而减小。驾驶员换挡次数K与爬坡初速V、坡度i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车辆的比功率每增加0.01 kW kg,车辆最低行驶速度的增量min(35)V增加接近10 km h,提升车辆的比功率可有效提高车辆爬坡时的运行速度。车辆在下坡(i<0)转弯行驶过程中,道路纵坡坡度越小,车速的变化对车辆的弯道横向加速度影响越明显。弯道转角由0°变化至7.5°过程中,车辆在下坡弯道处行驶时的车辆横向加速度随着弯道转角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在车辆载重35t,通过弯道半径450 m的弯道,载荷质心距前轴距离1D、载荷质心距地面距离2D分别小于7000 mm、2300 mm时,车辆可安全行驶过弯道。上述研究结果,为山区高速公路典型坡道路段限速、限载、防止追尾以及提升半挂汽车列车的比功率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7-04-15)

徐进,罗骁,张凯,鲁工圆,邵毅明[3](2016)在《基于自然驾驶试验的山区公路汽车行驶轨迹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汽车行驶轨迹与公路几何线形之间的拓扑关系,在7条山区双车道公路上开展实车试验,采集了自然驾驶状态下的汽车运行参数并从中提取了行驶轨迹,得到了轨迹横向偏移率的连续变化曲线,分析了行驶轨迹的形态特征及其受公路几何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汽车进入左转弯后先是切向弯道内侧,之后驶向外侧,再驶回本车道,右转弯的轨迹变化规律基本类似,但切弯点和侵入对向车道的位置有所差别;对于中小转角的弯道,真实轨迹的切弯点要早于理想轨迹,并且真实轨迹要更靠向曲线外侧;弯道行驶时间越长、驾驶人越倾向于侵占对向车道,并且会出现二次切弯现象;切弯后由于惯性,汽车可能会过于靠拢弯道外侧,驾驶人需对轨迹进行矫正但矫正过度会导致车辆再次侵入对向车道;平曲线半径越小、汽车轨迹侵占对向车道的程度越严重,左转弯的转角中等大小时的轨迹偏移率最大,右转弯转角越大轨迹偏移率波动幅度越大;回头曲线会发生严重侵占对向车道的行为并且右转时的侵占程度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吴亮[4](2015)在《香港典型山区道路汽车行驶工况污染物排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安装车载测试系统收集香港港岛山区路段正常行驶工况下尾气中的CO、NOx、HC等污染物和油耗并辅助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山区道路设计、地形地貌和驾驶习惯对车辆油耗以及CO、NOx和HC排放有直接关系。可以通过坡道加宽、坡道延长、减少坡道红绿灯等措施减少车辆在山区道路行驶过程中速度变化频率,从而减少油耗以及CO、NOx和HC排放。(本文来源于《交通节能与环保》期刊2015年04期)

姜康,张梦雅,陈一锴[5](2015)在《山区圆曲线路段半挂汽车列车行驶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山区圆曲线路段的特点,分析了轮胎的受力和变形情况,建立了半挂汽车列车与山区圆曲线路段的耦合动力学模型。以牵引车和半挂车的轮胎侧偏角和折迭角为指标,运用提出的动力学仿真法分析了不同车速下圆曲线路段半径、超高、滑动附着系数对半挂汽车列车行驶安全性的影响,并与运行速度法和理论极限速度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当圆曲线半径为125m,路面超高为2%,滑动附着系数分别为0.20、0.35、0.50、0.80时,运用动力学仿真法求得的临界安全车速分别为20、35、55、72km·h-1,运用运行速度法求得的临界安全车速均为50km·h-1,运用理论极限速度法求得的临界安全车速分别为18、20、25、30km·h-1;当圆曲线半径为250m,滑动附着系数为0.35,超高分别为0、2%、4%、6%时,运用动力学仿真法求得的临界安全车速分别为35、38、25、20km·h-1,运用运行速度法求得的临界安全车速均为60km·h-1,运用理论极限速度法求得的临界安全车速分别为30、31、32、33km·h-1;当路面超高为6%,滑动附着系数为0.50,圆曲线半径分别为125、250、400、650m时,运用动力学仿真法求得的临界安全车速分别为58、62、70、72km·h-1,运用运行速度法求得的临界安全车速分别为50、60、68、71km·h-1,运用理论极限速度法求得的临界安全车速分别为28、37、48、60km·h-1。可见,提出的动力学仿真法考虑了车辆悬架动力学特性、天气与路面条件,可以准确描述半挂汽车列车的运行状态。(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张艳[6](2011)在《基于车路耦合的汽车山区行驶安全度模型的建立及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区地形条件复杂,具有坡道长、急弯、弯道多、隧道多、桥梁多等特点,车辆在山区路段行驶时,极易出现因制动失效、侧滑、侧翻等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因此,山区道路行驶安全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过去研究者主要是从车辆和道路两个方面分别开展研究,通过调研发现车路的相互影响对行车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当车路耦合不良时将会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研究车路耦合作用是解决车辆行驶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依据车路耦合的思想,重点研究车辆在山区长下坡、弯道等山区路面上行驶时车路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关系,探讨不同坡度、弯道半径等路面情况对车辆制动性和转弯特性的影响,从而分析车辆在山区道路中行驶的安全性,拟建立一种新的安全度模型。本文在充分调研分析山区道路事故发生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轮胎地面力学模型,针对车辆在山区下坡路段、弯道路段以及隧道处的受力特点进行安全性分析,确定汽车行驶过程的安全状况。在此基础上讨论两种不同方法来分析山区行车安全性,一种是山区道路交通安全模糊综合评价;另一种是根据车辆参数和道路参数建立的汽车行驶安全度模型。基于车路耦合的安全度模型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不仅可以为山区道路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山区道路车辆行驶安全预警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对保障山区道路行车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1-04-01)

张环[7](2011)在《汽车山区道路行驶安全预警系统研究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西部山区交通事故的频发,人们开始提高行车安全意识,并对山区公路汽车行驶安全性进行研究,使得汽车安全性从被动安全逐渐转向主动安全。随着汽车工业和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已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预警系统作为一种新的主动安全系统在不断丰富其智能化的同时也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若可以预测汽车行驶安全状况,在危险来临之前及时警示驾驶员采取恰当措施,便可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基于这一思想,本文提出了对山区道路车辆行驶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在分析基于车路耦合的汽车山区行驶安全度模型的基础上,确定出用于预测山区道路车辆行驶安全度的参数,同时提出山区道路车辆行驶安全预警规则及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文中主要采用TMS320LF2407A DSP为主控芯片对安全预警系统进行硬件电路设计,并制作PCB板。该系统根据测试车辆的某些运行状态参数,结合车辆前方道路参数计算车辆当前运行的安全度量化值及其变化趋势,预测车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根据安全预警算法选择不同的报警方式。预警系统是保障汽车行驶安全的一种主动安全系统,在危险来临前及早警示驾驶员,使其有足够的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危险降到最低,以达到提高山区道路汽车行驶安全的目的,对保障人民财产和人身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1-04-01)

张环,张艳,连金江[8](2010)在《汽车山区道路行驶安全预警系统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近年来,人们一直都在关注和研究对山区公路上汽车的行驶安全性。预警系统作为一种新的主动安全系统将进一步增加汽车的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率,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据Daimler Benz的调查显示,提前0.5秒发出警报能防止60%的追尾事故,提前1.5秒能防止90%。因此,汽车山区道路行驶安全预警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在山区路段行驶时,正确(本文来源于《世界电子元器件》期刊2010年07期)

廖学弟[9](2010)在《山区高速公路长下坡路段重型商用汽车行驶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西部山区,由于受到地质、地形、工程造价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在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形设计过程中,不得不采用连续下坡的形式。有的连续下坡路段长度达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即所谓的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在我国公路交通事故中,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造成的事故率和死亡率是一般路段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在这些事故中,绝大部分事故是由于重型商用车引起的,特别是重载和超载车辆。所以如何解决重型商用车在连续长大下坡过程中的交通安全问题是亟需研究的问题。论文选择云南和广西交接处的罗村口—富宁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罗富高速公路者桑—皈朝段的道路特点、交通事故特征及事故多发原因等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分析。针对车辆在长下坡行驶过程由于制动失效而导致交通事故的问题,提出对重型商用车进行强制控速的方法,拟改善山区高速公路长下坡路段的交通安全状况。并通过道路试验分析方法,研究高速公路减速带对不同车辆的平顺性和行驶安全性的影响水平,获得适应高速公路行驶要求的减速带。通过强制控速设施应用研究,分析强制控速设施的使用效果。本研究结果为如何提高山区高速公路长下坡路段的行驶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山区道路连续下坡行驶车辆安全行驶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0-05-30)

潘开扬[10](2009)在《山区二、叁级公路汽车安全行驶状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区二、叁级公路由于其地理、地形等特殊性,往往按照比较低的道路线形标准进行设计,使得驾驶员的行车速度往往偏高,所以山区二、叁级公路也因此而成为事故多发地段。研究山区二、叁级公路的汽车安全行驶状态对于减少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汽车操纵稳定性原理和道路弯道半径、纵坡坡度相结合,提出车辆行驶的安全系数,以Ⅵsual c++为平台,编制计算程序,对山区二、叁级公路汽车的安全行驶状态进行了研究。1.本文运用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原理对汽车在曲线和纵坡上行驶时进行力学分析,对汽车在曲线和纵坡结合的道路上行驶时的侧滑和侧翻条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山区公路车辆-道路动力学模型。2.本文运用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结合试验数据,提出并计算了不同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所对应的安全系数。3.结合山区二、叁级公路车辆-道路动力学模型和安全系数,计算出汽车稳定行驶的安全车速。4.介绍了车辆运行速度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路段间的汽车行驶状态和加、减速控制原理。5.完成实际道路的汽车稳定行驶的模拟,确定了实际道路的交通标志位置。(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9-05-22)

汽车山区行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物资流通行业的逐步发展,货运量与日俱增,公路货运量占货运总量的75%以上。半挂汽车列车由于其运输量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在公路货运中承担了主要的运输任务,其营运数量将持续增加,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货车车辆中,半挂汽车列车所占比重增大,同时,与之相关的交通事故也逐渐增多。已有的交通事故调查表明,半挂汽车列车的轮廓尺寸大,牵引车的功率偏小,山区高速公路坡道及长大坡道占比大,车辆制动性偏弱等是诱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关于长大下坡车辆自身的制动安全及车辆的制动性能等已有较多研究。本文重点从半挂汽车列车在山区高速公路坡道路段运行过程,研究其对安全行车的影响。本文利用实车道路试验与仿真方法,选择代表性东风牌天龙半挂汽车列车在重庆地区G42高速公路梁平-万州段进行道路试验,在奉节-巫溪高速公路进行下坡转弯行驶试验。同时,利用TruckSim软件,建立了由半挂汽车列车模型、道路模型、驾驶员模型等组成的整车仿真行驶系统。研究了车速V、车辆比功率、载重量M、纵坡坡度值i、弯道半径R、弯道转角Ф、弯道横向坡度hi、载荷质心位置等因素,对半挂汽车列车行驶速度、纵/侧向加速度、驾驶员换挡次数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辆在上坡(i>0)行驶过程中,车辆平均纵向加速度a与爬坡初速度V呈现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当道路纵坡i≤4%,车辆爬坡初速度V≤60 km h时,由于惯性力作用,车辆的稳定爬坡距离S随载重量的增大而延长,在坡度、车速较高时,S随载重量增加而减小。驾驶员换挡次数K与爬坡初速V、坡度i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车辆的比功率每增加0.01 kW kg,车辆最低行驶速度的增量min(35)V增加接近10 km h,提升车辆的比功率可有效提高车辆爬坡时的运行速度。车辆在下坡(i<0)转弯行驶过程中,道路纵坡坡度越小,车速的变化对车辆的弯道横向加速度影响越明显。弯道转角由0°变化至7.5°过程中,车辆在下坡弯道处行驶时的车辆横向加速度随着弯道转角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在车辆载重35t,通过弯道半径450 m的弯道,载荷质心距前轴距离1D、载荷质心距地面距离2D分别小于7000 mm、2300 mm时,车辆可安全行驶过弯道。上述研究结果,为山区高速公路典型坡道路段限速、限载、防止追尾以及提升半挂汽车列车的比功率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车山区行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新.基于汽车行驶安全特性的山区公路连续长大下坡路段辅助减速车道研究[D].长安大学.2018

[2].张应旗.山区高速公路纵坡路段半挂汽车列车行驶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

[3].徐进,罗骁,张凯,鲁工圆,邵毅明.基于自然驾驶试验的山区公路汽车行驶轨迹特性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6

[4].吴亮.香港典型山区道路汽车行驶工况污染物排放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5

[5].姜康,张梦雅,陈一锴.山区圆曲线路段半挂汽车列车行驶安全性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5

[6].张艳.基于车路耦合的汽车山区行驶安全度模型的建立及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

[7].张环.汽车山区道路行驶安全预警系统研究与开发[D].重庆交通大学.2011

[8].张环,张艳,连金江.汽车山区道路行驶安全预警系统设计研究[J].世界电子元器件.2010

[9].廖学弟.山区高速公路长下坡路段重型商用汽车行驶安全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0

[10].潘开扬.山区二、叁级公路汽车安全行驶状态研究[D].长安大学.2009

论文知识图

科研成果选介获奖成果(1)科研成果选介获奖成果(2)汽车满载时缓速器制动试验曲线考虑国内...动力耦合装置的传动特性换档比较换档比较

标签:;  ;  ;  ;  ;  ;  ;  

汽车山区行驶论文_王志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