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张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张,地下,板桥,井筒,气井,精神,输气。
大张坨论文文献综述
宋璠,苏妮娜,李慧,洪伟俊,路允乾[1](2015)在《板桥凹陷大张坨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成藏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张坨断裂带是黄骅坳陷板桥凹陷最大的Ⅱ级断裂系统,对凹陷油气分布与富集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揭示大张坨断裂带与新生代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断裂带的活动性、断裂构造样式及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综合断裂输导体系与断层两盘(上升盘、下降盘)的油气分布状况,建立板桥凹陷大张坨断裂带油气的断控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大张坨断层具有垂向分期、平面分段的活动特征,断层两盘派生大量次级断层,在断裂带内可识别阶梯型、"y"型、"y"型复合、多米诺式、对倾伸展型等5种构造样式,断裂活动贯穿于整个第叁纪沉积史,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不同的断裂构造样式决定断层两盘油气运聚规律具有明显差异,形成不同成因类型与不同储量丰度的油气聚集单元.(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何书梅,马乔,杨波,朱印霞,李静[2](2008)在《大张坨凝析气藏板52井产能试井资料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对板52井历次产能试井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稳定试井方法在高凝析油含量气井测试中的不足;通过现场实施,指出适用于高凝析油含量气井的产能试井方法,为同类气藏的产能测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依据。(本文来源于《油气井测试》期刊2008年06期)
记者,李兵[3](2008)在《大张坨地下储气库通过国家级验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李兵)11月14日,我国首座具有城市季节调峰功能的大型天然气地下储气库——陕京管道大张坨地下储气库及配套管线工程、大张坨地下储气库扩建工程在北京正式通过国家级验收。 陕京输气管道大张坨地下储气库及配套管线工程,是保障京津地区天然(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报》期刊2008-11-20)
阳小平,王凤田,邵颖丽,王峰,卫晓[4](2008)在《大张坨地下储气库地面工程配套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开展国内外地下储气库的现场调研,对大张坨地下储气库建设和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凝析油气田型地下储气库地面工程配套的11项技术方案。阐述了通过实施技术方案取得的10项研究成果,指出地下储气库建设的空白,地下储气库地面工程配套技术可以为类似地下储气库和低压油气藏的开发建设提供工程依据。(本文来源于《油气储运》期刊2008年09期)
阳小平,王起京,张雄君,张永钟[5](2008)在《大张坨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配套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下储气库不同于常规油气田开发的特点,集中研究了储气库建设过程中钻井工艺、试油完井、防腐工艺、储层保护、过油管电缆射孔等5个方面的配套技术。文章对地下储气库注采井布井方式、井眼轨迹、固井方式、油套管的选择与配套工具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储气库井特有的防腐方法、储层保护技术、过油管射孔技术及取得的效果进行了总结,其成果在后续储气库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天然气技术》期刊2008年02期)
黄伟和[6](2007)在《大张坨地下储气库注采井工程建设监理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张坨地下储气库是我国第一座地下储气库,是第一个按照项目管理承包模式(PMC)的国际工程建设惯例实施监理的大型钻采工程,其管理模式和经验对我国储气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分析了此项目的工程设计监理、工程施工准备监理、钻井系统工程施工监理、完井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监理等5个难点,详细介绍了项目12口注采井建设全过程的PMC管理模式;从建立监理模式、建立管理制度、制订技术规范、实施安全预案、关键工序旁站监理等方面说明了监理实施要点。探索出一套我国陆上石油钻采工程新型监理体制的管理模式,创造了大港地区优质快速钻井施工新纪录。该项目安全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保证了向北京和天津的安全供气,7年来储气库运行平稳,为后续5个储气库的建设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对我国大规模建设地下储气库有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07年11期)
丁伟[7](2007)在《按计划安全平稳有序确保北京供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丁伟)9月16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蒋洁敏一行,来到北京华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油天然气公司)所属的大港大张坨储气库、京58储气库集注站施工现场、永清分输站等进行调研考察。蒋洁敏在现场认真听取了工作汇报,仔细询问(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报》期刊2007-09-18)
蒲建,王新生,宋学军,李辉,李桂林[8](2007)在《大张坨凝析气藏循环注气开发的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张坨凝析气藏于1995年开始循环注气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动态跟踪与监测,而如何才能监测注气井气源何时到达生产井及气源流向等,成了开发方案执行好坏与监测工作的重点。根据对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利用示踪剂跟踪流体流动来监测开发方案实施情况的方法,并从注入示踪剂的筛选、注入量的确定、注入的方式及跟踪监测的技术等方面不断完善这一方法,再对大张坨凝析气藏循环注气作业现场情况实时观测,证明示踪剂的跟踪和监测技术对方案调整、指导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今后类似开发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何顺利,门成全,周家胜,吴志均[9](2006)在《大张坨储气库储层注采渗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张坨地下储气库是陕京输气管道的配套工程,保障天然气的调峰需要和供气安全,是由一个正在进行循环注气开发的凝析气藏改建而成的。为了保证地下储气库的长期使用寿命,需要研究在反复强注强采过程中气层的孔渗变化情况,为此开展了不同覆压条件下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反复测试实验和气水往复驱替实验。不同覆压孔渗测试实验结果证实,在储气库运行压力变化范围内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幅度不大,而且这种变化基本上是可逆的。气水往复驱替实验结果证实,在气水两相反复驱替过程中气相有效渗透率呈下降的趋势,而且随着驱替次数的增加,两相共流区缩小,残余水下的气相渗透率和残余气下的水相渗透率都呈下降趋势。因此,只要将注采井选择在气藏构造的高部位,就能控制气水两相反复驱替造成的储层渗透率降低,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少井高产的目的,而且能够保证该储气库正常使用。这得到储气库运行实践的佐证。(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06年05期)
田冷,何顺利,孙法胜[10](2005)在《大张坨地下储气库井口温度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张坨地下储气库是保障河北及京、津地区天然气调峰需求和安全供气的基础设施。为了防止地下储气库气井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结合Ramey和Alves关于井筒流体温度计算的方法,从流体与环境之间的热传递和流体自身性质发生变化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出发,综合应用能量守恒、传热学以及热力学,从而得出大张坨储气库井筒流体温度计算模型。同时应用得到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大张坨储气库气井井口温度影响因素,并掌握了井口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井口温度在开井初期迅速上升,然后逐渐达到稳定;不管是在开井初期还是在井口温度达到稳定时,产气量和地温梯度都是影响井口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生产气液比和井身结构对井口温度略有影响;由于井筒热阻的存在,在开井初期井口温度的变化与地层导热系数无关,当开井达到稳定时,地层导热系数越大,井口温度略有降低。(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05年08期)
大张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对板52井历次产能试井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稳定试井方法在高凝析油含量气井测试中的不足;通过现场实施,指出适用于高凝析油含量气井的产能试井方法,为同类气藏的产能测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张坨论文参考文献
[1].宋璠,苏妮娜,李慧,洪伟俊,路允乾.板桥凹陷大张坨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成藏模式[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5
[2].何书梅,马乔,杨波,朱印霞,李静.大张坨凝析气藏板52井产能试井资料分析与评价[J].油气井测试.2008
[3].记者,李兵.大张坨地下储气库通过国家级验收[N].中国石油报.2008
[4].阳小平,王凤田,邵颖丽,王峰,卫晓.大张坨地下储气库地面工程配套技术[J].油气储运.2008
[5].阳小平,王起京,张雄君,张永钟.大张坨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配套技术研究[J].天然气技术.2008
[6].黄伟和.大张坨地下储气库注采井工程建设监理实践[J].天然气工业.2007
[7].丁伟.按计划安全平稳有序确保北京供气[N].中国石油报.2007
[8].蒲建,王新生,宋学军,李辉,李桂林.大张坨凝析气藏循环注气开发的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
[9].何顺利,门成全,周家胜,吴志均.大张坨储气库储层注采渗流特征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6
[10].田冷,何顺利,孙法胜.大张坨地下储气库井口温度影响因素[J].天然气工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