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负荷论文_贺密密,郑盼,李国庆,纪钧麟,刘健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负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负荷,污泥,颗粒,废水,载体,垃圾,反应器。

有机负荷论文文献综述

贺密密,郑盼,李国庆,纪钧麟,刘健峰[1](2019)在《中温条件下不同有机负荷木瓜皮的产气潜力和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厌氧消化法探究不同有机负荷(TS=3.5%,4%,5%,6%)木瓜皮的产气情况.结果表明,木瓜皮厌氧消化反应持续60 d,每个实验组至少有两个产气和产甲烷峰值.4%TS组的累积产气量为4 600 mL,在四组有机负荷中最高;5%TS组的累积甲烷产量最高,为2 221.43 mL;但6%TS组几乎不产甲烷,表明木瓜皮的厌氧消化处理在消化TS为6%时过载.使用Modified Gompertz模型拟合发现,5%TS组的产气和产甲烷潜力最高且滞留时间较短.尽管3.5%TS组的累积产气量和累积产甲烷量最低,但其VS产气率和VS产甲烷率最高;随着有机负荷的增加,VS产气率和VS产甲烷率呈下降趋势,表明随有机负荷的增加,由于接种比的降低对厌氧消化有一定的抑制.(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马小剑,王亚楠,石碧[2](2019)在《有机负荷对制革废水好氧氨氮氧化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制革厂污水站活性污泥为菌源,利用曝气设备,研究了不同有机负荷(OLR)对模拟制革废水氨氮氧化速率(AOR)的影响。结果显示,零有机负荷运行10 d后,氨氮去除率达到99.6%,AOR也逐步升高至5.6 mg/(gh),是高OLR(6 g/(Ld))下AOR的10倍。当OLR不超过2.4时,AOR仍保持在5.5 mg/(gh)以上,可实现氨氮和COD的同步去除。当OLR达到3.0时,AOR显着降低,不利于氨氮的氧化去除。(本文来源于《皮革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何飞,于欣,于春晖,王凯,陶思越[3](2019)在《有机负荷对ABR处理蔗糖废水生物制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氢能因其经济﹑可持续生产的优势逐渐成为不可替代的清洁能源,本实验采用新型生物制氢反应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以蔗糖废水为底物进行了为期40天的运行研究,在降解有机废水的同时制得了可利用的氢气,为实际应用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在低有机负荷条件下成功启动反应器后,在(35±1)℃的温度下,控制进水p H值在6.9±0.1范围内,分阶段提升进水有机负荷,在进水COD为5599mg/L时,反应器总COD去除率达到最高,峰值为58.99%;当进水COD提升至6136mg/L时,单日产氢量达到最高值为35.22L/d。总体来看,反应器运行情况良好,最佳进水COD值在6136mg/L,此时系统产氢效果最佳且COD去除率较峰值相差不大。(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3期)

朱逸舟,李秀芬,王新华,任月萍[4](2019)在《高有机负荷冲击对填料型MBR运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有机负荷变化明显的特点,研究了填料型厌氧-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2O-MBR)抗高有机负荷的能力,考察了高有机负荷冲击对污染物去除效果、悬浮和附着污泥性质以及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负荷冲击期间污染物去除稳定,氨氮去除率在冲击第3d从99.1%下降到78.5%,出水氨氮浓度高于5mg/L,随后去除率恢复至97.6%;悬浮和附着微生物的叁磷酸腺苷(ATP)含量增加;附着生物量显着增加;细胞外聚合物(EPS)增加;高有机负荷冲击期间膜污染更严重,膜面污染层EPS含量显着增加;太阳能微动力A~2O-MBR系统能减少10%的碳排放.(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满心祁,苏雷[5](2019)在《有机负荷对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研究了有机负荷对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负荷控制在0.48~0.96kg/(m~3·d)运行时,颗粒污泥内微生物活跃度较高对废水中污染物降解效果较好,COD、NH_4~+-N、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16%、98.02%、86.82%和95.97%。有机负荷太高或太低都不能实现颗粒污泥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只有合适的有机负荷范围能够有效维持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运行的稳定性,实现对COD、氨氮、TN和总磷的处理且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本文来源于《建筑与预算》期刊2019年03期)

黄红辉,王德汉,罗子锋,杨洁,尚卫辉[6](2018)在《有机负荷与回流比对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产甲烷相的有机负荷与沼液的不同回流比在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对产酸和产气的影响。【方法】以餐厨垃圾为原料,采用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有机负荷与回流比,考察两者对两相厌氧消化产酸和产气的影响。【结果】沼液回流可以提高产酸相的pH,促进餐厨垃圾酸化,在产酸相有机负荷(以挥发性固体物含量计,下同)为11.33 g·L~(–1)·d–1时,回流比为10%、30%和50%处理的挥发性脂肪酸(VFA)质量浓度分别为11 598.48、12 998.41和14 967.64 mg·L~(–1),比空白处理(CK)分别提高了9.06%、22.23%和40.74%;在沼液不回流时,产甲烷相的最适有机负荷为6.38 g·L~(–1)·d–1,当负荷提高至8.50 g·L~(–1)·d–1时,系统出现了酸抑制现象,而回流比为50%时,可以提高系统的缓冲性,维持系统的稳定;回流比50%处理的平均负荷产气量(以挥发性固体物含量计)为486.14 mL·g~(-1),比CK、回流比10%和30%处理分别提高了29.84%、20.80%和9.13%。【结论】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沼液不回流时,产甲烷相的最适有机负荷为6.38 g·L~(–1)·d–1;继续提高有机负荷,系统会产生酸抑制现象;当沼液回流比为50%时,产甲烷相的最适有机负荷可以提高至8.50 g·L~(–1)·d–1,系统可以保持稳定运行。(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郝伟,刘永军,刘喆,陆佳[7](2018)在《低有机负荷下不同载体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活性污泥在低有机负荷下难以实现颗粒化的现状,通过在不同序批式活性污泥(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SBR)反应器中微生物生长的对数期分别投加聚合硫酸铁、硫酸铝和硅藻土来强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载体的强化造粒机制。结果表明:投加聚合硫酸铁、硅藻土和硫酸铝后,污泥特性得到明显提高,污泥颗粒化所需时间分别提前了11d、7d和4d,而且与对照组的提前解体相比,载体强化后所形成颗粒污泥的结构更为密实,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不同于聚合硫酸铁和硅藻土,投加硫酸铝后,污泥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含量明显增加,由之前的171.31mg/g MLVSS升高至223.47mg/g MLVSS,蛋白(PN)可达205.69mg/g MLVSS,且蛋白(PN)/多糖(PS)可达10以上,这就说明通过刺激污泥EPS的分泌来促进微生物聚集也是硫酸铝强化颗粒污泥形成的作用方式之一。另外,叁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载体的投加能够对污泥EPS的结构产生影响,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污泥的颗粒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8期)

曹秀芹,袁海光,丁浩,徐国庆[8](2018)在《餐厨垃圾湿式厌氧消化最优有机负荷及失稳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餐厨垃圾湿式厌氧消化最佳有机负荷及失稳预警指标,在(36±1)?C单相连续搅拌条件下进行有机负荷(OLR)梯度实验。通过理论及数学分析确定90%含水率餐厨垃圾湿式厌氧消化的最佳OLR和失稳指标。当OLR(以VS计)为2.94 g·(L·d)-1时,挥发性固体去除率、甲烷产率、容积沼气产率分别为78%、0.58 L·g-1VS、2.99 L·(L·d)-1,此时厌氧反应器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一定浓度的游离氨(FAN)会抑制微生物活性,触发挥发性脂肪酸(VFA)的积累,造成容积沼气产率降低,第36天,当OLR增至3.21 g·(L·d)-1时,FAN浓度升至区域峰值207 mg·L-1,但随后骤降35.9%(39 d),分别造成VFA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与碳酸氢盐碱度的比值(VFA/TA)从第37天的1 897 mg·L-1、0.22升高至第47天的4 755 mg·L-1、0.73,系统进入抑制稳定状态,最终导致容积沼气产率从第47天的2.66 L·(L·d)-1降至第48天的1.88 L·(L·d)-1,系统恶化。协同分析表明,当VFA和VFA/TA分别达到2 500 mg·L-1和0.35并出现持续上升的现象时,能提前7~8 d对90%含水率餐厨垃圾湿式厌氧消化系统的失稳提出预警。(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鞠文聪[9](2018)在《上升流速和有机负荷对产氢颗粒污泥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气具有热值高、无污染、可再生等特点,是理想的清洁能源。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产氢反应器具有生物量高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的特点,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液体上升流速和有机负荷是UASB产氢反应器运行的基本工艺参数,探讨液体上升流速和有机负荷条件对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两者与颗粒污泥特性和生物降解规律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为现有工艺的合理设计、优化运行和反应器的改造提供有力的支持。本研究首先考察了UASB产氢反应器的启动特性,分析了启动过程中产氢、污泥量、pH和氧化还原电位(ORP)等发酵特性和胞外聚合物(EPS)组分的变化。然后分别改变液体上升流速和有机负荷,分析了其对产氢特性和颗粒污泥性质的影响。研究成果如下:(1)UASB反应器经过70 d启动成功,形成了厌氧产氢颗粒污泥,其呈现层次分明的多孔网状结构;产氢速率在4.48~4.98 L/(L?d),pH在5.0~5.61,ORP在-506~-565 mV,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EPS增加促进了污泥颗粒化,前期松散附着的胞外聚合物(LB-EPS)含量高于紧密粘附的胞外聚合物(TB-EPS),有利于细小颗粒和絮体粘结吸附,促进颗粒污泥体貌形成,后期颗粒化完成后TB-EPS含量比LB-EPS高29.50 mg/g VSS,有利于维持颗粒污泥结构的稳定性。(2)在进料浓度保持在9.3 g/L的条件下,液体上升流速从0.15 m/h增大至0.6 m/h,颗粒污泥EPS含量从99.48 mg/g VSS增加至214.51 mg/g VSS,平均粒径从0.7 mm增大到1.48 mm;LB-EPS在EPS中的含量百分比减少,TB-EPS的含量百分比增加;颗粒污泥强度增大。上升流速增大至1.2 m/h,反应器运行不稳定,生物量减少,污泥沉降性能变差。因此上升流速0.6 m/h条件下培养的颗粒污泥性能较好。(3)在液体上升流速保持在0.15 m/h的条件下,有机负荷从40 gCOD/(L?d)增加至80gCOD/(L?d),产氢速率逐渐增加,VSS从42.99 g/L增加到78.68 g/L,颗粒污泥平均粒径从0.7 mm增大到1.92 mm,EPS含量从103.49 mg/g VSS增加至283.85 mg/g VSS。且在有机负荷为80gCOD/(L?d)时,产氢速率达到最大,为9.02 L/(L?d);丁酸加乙酸的含量占总液相产物的质量分数在68%以上,呈现丁酸型发酵;葡萄糖利用率高于97%;颗粒污泥EPS含量较高,TB-EPS的含量为194.64 mg/g VSS,其含量是LB-EPS的2.18倍,颗粒污泥结构紧实,沉降性能良好。有机负荷增加至90 gCOD/(L?d),产氢速率降低,系统运行不稳定。(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郝伟[10](2018)在《低有机负荷下不同载体的投加对好氧污泥颗粒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好氧颗粒污泥相比于普通活性污泥具有沉降性能良好、结构密实紧凑、生物量高等优势,并且对有害物质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因而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然而,启动时间长和运行稳定性差成了当前制约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在低有机负荷条件下培养颗粒污泥更为困难,颗粒化进程也更为缓慢。为此,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发现投加载体物质是促进污泥颗粒化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大部分研究都是在有机负荷较高的环境下进行的,而对于低有机负荷下载体物质在污泥颗粒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却缺乏关注。本研究针对低有机负荷下污泥难以实现颗粒化的现状,通过在不同SBR反应器中微生物生长的对数期分别投加聚合硫酸铁,硫酸铝和硅藻土这叁种载体物质来强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研究聚合硫酸铁,硫酸铝和硅藻土对污泥特性、EPS分泌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并揭示不同载体在强化造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最终探究通过投加载体来促进生活污水中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如下:(1)在SBR反应器运行的第16-20天投加聚合硫酸铁,硅藻土和硫酸铝后,污泥特性得到明显提高,污泥颗粒化所需的时间分别缩短了11 d,7 d和4 d,而且与对照组的提前解体相比,载体强化后所形成的颗粒污泥结构更加密实,生物量更多,沉降性更好,平均粒径更大,且均具备优良的稳定性。但与高有机负荷相比,低有机负荷下受传质阻力的影响导致形成的颗粒污泥粒径较小。(2)对比分析四组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反应器运行条件稳定后,四组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均稳定在90%以上,投加载体物质对COD的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影响。然而投加载体对氮的去除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与硫酸铝和硅藻土相比,聚合硫酸铁的投加更有利于硝化过程的进行,R2的氨氮去除率最高可达82%。(3)分析EPS的组分含量和特性,结果表明:不同于聚合硫酸铁和硅藻土,投加硫酸铝后,污泥中EPS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增加,并且蛋白与多糖的比值高达10以上,这就说明通过刺激污泥EPS的分泌来促进微生物聚集是硫酸铝强化颗粒污泥形成的作用方式之一,并且蛋白在低有机负荷下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重要性更为显着。叁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显示,R2、R3和R4中峰B和峰D的荧光强度均高于R1,说明载体的投加提高了EPS中芳香类蛋白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含量。不同载体的投加对污泥EPS的结构产生影响,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污泥的颗粒化进程。(4)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初始污泥与四组反应器中成熟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种群特性。对ACE指数和Chaol指数的分析表明,与初始污泥相比,成熟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丰富度更高,并且投加不同载体对微生物种群丰富度产生了一定影响,投加硅藻土形成的成熟颗粒污泥中菌群丰富度最高,而投加聚合硫酸铁形成的成熟颗粒污泥中菌群丰富度最低。另外,由丰富度曲线可以看出,与初始污泥相比,成熟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较低,投加不同载体后微生物种群总体的多样性差异不明显。说明在初始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均匀度最高,从而拉高了多样性指标;而投加硅藻土后形成的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均匀度最低,导致多样性指数降低。这是由于随着反应器的持续运行,重要功能菌群得以在污泥颗粒中积累,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减少而重要功能菌群的丰富度增加。(5)分析初始污泥与四组成熟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五组样品中的优势菌门都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不同污泥中的优势菌纲均为Betaproteobacteria和Alphaproteobacteria,但是经驯化成熟后的颗粒污泥相比于初始污泥变形菌门中的Betaproteobacteria和Alphaproteobacteria所占比例增加,而属于拟杆菌门的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所占比例减少,说明污泥驯化过程对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具有筛选作用。五组样品中的主要优势菌属均为Unclassified和Zoogloea,与初始污泥相比,成熟颗粒污泥中Zoogloea以及一些脱氮功能菌属占比增加,所以成熟颗粒污泥具有更稳定的结构和更高的脱氮能力。对比投加不同载体后形成的四组成熟颗粒污泥,丝硫菌属(Thiothrix)在R1中所占比例最高,在R2中占比最低,所以R1结构最为松散并提前解体,而R2的污泥结构最为紧密,系统稳定性最好。(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有机负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某制革厂污水站活性污泥为菌源,利用曝气设备,研究了不同有机负荷(OLR)对模拟制革废水氨氮氧化速率(AOR)的影响。结果显示,零有机负荷运行10 d后,氨氮去除率达到99.6%,AOR也逐步升高至5.6 mg/(gh),是高OLR(6 g/(Ld))下AOR的10倍。当OLR不超过2.4时,AOR仍保持在5.5 mg/(gh)以上,可实现氨氮和COD的同步去除。当OLR达到3.0时,AOR显着降低,不利于氨氮的氧化去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负荷论文参考文献

[1].贺密密,郑盼,李国庆,纪钧麟,刘健峰.中温条件下不同有机负荷木瓜皮的产气潜力和动力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马小剑,王亚楠,石碧.有机负荷对制革废水好氧氨氮氧化速率的影响[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9

[3].何飞,于欣,于春晖,王凯,陶思越.有机负荷对ABR处理蔗糖废水生物制氢的影响[J].广东化工.2019

[4].朱逸舟,李秀芬,王新华,任月萍.高有机负荷冲击对填料型MBR运行性能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9

[5].满心祁,苏雷.有机负荷对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J].建筑与预算.2019

[6].黄红辉,王德汉,罗子锋,杨洁,尚卫辉.有机负荷与回流比对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8

[7].郝伟,刘永军,刘喆,陆佳.低有机负荷下不同载体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8

[8].曹秀芹,袁海光,丁浩,徐国庆.餐厨垃圾湿式厌氧消化最优有机负荷及失稳指标[J].环境工程学报.2018

[9].鞠文聪.上升流速和有机负荷对产氢颗粒污泥影响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10].郝伟.低有机负荷下不同载体的投加对好氧污泥颗粒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一4STR对分散菌体的絮凝作用Fig.5一4Ee...一5HR丁对总氮去除效果的影响历时变化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单相和两相系统微...进水有机负荷和去除有机负荷单相和两相系统有机负荷与VFA含...

标签:;  ;  ;  ;  ;  ;  ;  

有机负荷论文_贺密密,郑盼,李国庆,纪钧麟,刘健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