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第一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促使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保障临床治疗用药安全。方法根据文献资料及我院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及临床合理用药经验汇总。结果建立和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正确服用和保管药品,达到药品真正地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结论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药品信息的宣传,降低了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安全;合理用药
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据。药品不良反应是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
1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
1.1副作用:药品按正常用法用量使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都较轻微,多为一过性可逆性功能变化,伴随治疗作用同时出现。器官选择作用低即作用广泛的药物副作用可能会多。
1.2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3首剂效应:一些患者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机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1.4继发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而是药物主要作用的间接结果。
1.5过敏反应:药物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无关或关系甚少,治疗量或极少量都可发生。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哮喘等。
1.6停药综合征:一些药物在长期应用后,机体对这些药物产生了适应性,若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易使机体的调节功能失调而发生功能紊乱,导致病情或临床症状上的一系列反跳回升现象和疾病加重等。
2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
2.1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的作用,当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药物的副作用:有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产生了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骨质疏松、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可能出现停药反跳现象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危象的发生。(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存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的过敏原是青霉噻唑蛋白与青霉素的聚合物。青霉素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青霉噻唑酸可以与蛋白质结合生成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素在储存或在水溶液中能产生青霉素聚合物。(4)药物的剂量:药物的剂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如强心苷类药物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相差小,安全范围小,在使用中要注意剂量的准确性。(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也不同,而使生物利用度不同,药效也可能不同,如:口服的硫酸镁有导泻作用,而肌内注射用于抗惊厥、抗癫痫等药理作用。
2.2患者因素
(1)性别:一般认为,女性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敏感。(2)年龄:婴幼儿的脏器功能不健全,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高,药物代谢速度慢,肝脏排泄功能差,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不良反应的发生了率较高,而且其临床上的不良反应也与成年人不同。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退化,药物代谢速度慢,血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等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般较高。(3)血型:血型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不多,已经发现,少数妇女用口服避孕药以后出现血栓,A型血的妇女出现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O型血的妇女。(4)患者的病理状况:①用药者的病理状况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率。如:便秘患者,口服药物在消化道内停留的时间长,吸收量多。②本身患脑膜炎或脑血管疾病,容易诱发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③中耳炎或中耳炎病史者,小剂量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能引起听神经的损害。④曾有心绞痛病史,应用肾上腺素后容易引起心绞痛的发作。⑤患毒性甲状腺肿者对肾上腺的作用也较明显。⑥肝脏疾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许多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经过肝脏进行代谢,肝脏疾病或肝功能不良时,用药后容易导致不良反应。⑦个体差异:由于遗传、新陈代谢、酶系统以及生活习惯,烟酒嗜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也存在差异。
2.3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慢性疾病的患者,长期服用药物,极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由于药物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2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六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0%。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
3加强合理安全用药
根据病情、患者体质和药物的药理、药性等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
3.1多药共用的鉴别标准:(1)没有明确的用药指征用药;(2)运用与治疗手段等效的药物来治疗相同的疾病;(3)所用药物之间存在药物相互作用;(4)使用不适当的剂量;(5)用其他药物来治疗某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3.2药物—疾病互相作用:(1)药物所致的疾病恶化在老年人中特别重要,它增加疾病的患病率,并且常难于将隐匿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疾病的作用区别开来。(2)临床情况的恶化可考虑为疾病相关的而非医源性的,导致诊断更加困难。(3)这些问题可以选择更加安全的替代药而得以避免。
3.3注意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1)用药不对症;(2)给药时机不恰当;(3)不能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用药途径;(4)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大处方;(5)随意增减药物剂量;(6)不按疗程服药,稍有好转立即停药或者频繁换药;(7)盲目迷信贵药、新药。
3.4安全用药的预防措施:(1)评估。用药史、各系统老化程度、服药能力和作息时间、心里—社会状况等等,这些都需要药师评估。(2)预防措施。①以负责任的态度使用药物;②让医师了解所用药物;③对所用药物性能有初步了解;④留意ADR;⑤了解相互作用;⑥注意饮食对药物的影响;⑦对使用方法有充分了解;⑧建立适合自身的用药辅助方法。
参考文献:
[1]姜政华,临床路径中抗菌药物和药品总费用控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7:):85.
[2]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