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共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偏振,应力,螺旋,偏角,格林,各向异性,通道。
非共轴论文文献综述
刘健[1](2019)在《异源非共轴测量相机的标定和配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源非共轴摄远成像测量相机包括可见光相机和近红外相机,两个相机共用卡塞格林反射式光学系统。该测量相机用来完成激光照射器照射精度立靶成像测量。可见光相机用来拍摄运动的靶,近红外相机用来拍摄照射激光。该测量系统的卡式光学系统存在较大像差和两个相机非共轴的问题。本文提出异源非共轴测量相机的标定和配准技术解决此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异源非共轴测量相机成像模型,确定其畸变类型,根据张正友相机标定方法,由于测量相机的摄远成像特性,忽略透视误差的影响,相机内参数中扭曲因子为零,提出一种摄远成像系统的相机标定方法;建立相机参数求解模型,解算获得两个相机的内参数、外参数及畸变参数,从而完成图像的光学畸变校正。(2)分析两个相机成像面的坐标变换关系,建立异源非共轴测量相机配准模型,根据图像特征点的映射关系,提出异源非共轴相机的配准方法;通过正规方程组法求解近红外相机和可见光相机的配准矩阵。(3)研究星点质心和十字中心的高精度检测方法。根据摄远成像原理分别推导可见光相机和近红外相机平行光管模拟有限成像距离的目标计算法。分别使用星点板和网格板进行相机标定和配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可见光相机标定的重投影误差为0.08像素,近红外相机标定的重投影误差为0.25像素;相机配准轴线一致性精度0.37μrad。满足激光照射器照射精度外场测试中的需求。(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白峻杰[2](2019)在《非共轴多通道偏振成像探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成像探测只能获取目标的强度信息,在复杂环境中,其探测能力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偏振成像利用目标和背景的偏振特性差异,可以在复杂背景中增强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提高目标探测和识别的能力,如今已广泛的应用在军事,医学,天文学等领域。目前传统偏振成像系统主要可分为分时偏振成像系统和同时偏振成像系统。分时偏振成像系统实时性差,成像误差大,动态场景应用受限。同时偏振成像系统能量利用率低,分辨率低,对于微光环境与远距离环境的偏振成像质量较差。针对以上传统偏振成像的问题,本文设计出了一种非共轴多通道偏振成像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四通道阵列结构,每个通道分别获取0°、45°、90°和135°的偏振强度图像,通过Sift特征算子完成通道间图像配准,通过Stokes矢量法解算线偏振度、偏振角和偏振特征因子,从而实现偏振成像。针对这种偏振成像系统结构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各个通道间间距、光轴平行度以及偏振片检偏角度对偏振成像结果造成的误差,归纳总结出偏振成像精度大于1%的系统结构参数范围。针对本系统偏振成像会损失背景强度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NSCT)和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的偏振图像融合算法,将Stokes矢量中的参数I代表的光强度和偏振特征因子进行融合。通过本文设计偏振成像系统对微光环境、低对比度环境以及远距离环境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成像系统和融合算法对多个场景下的目标探测能力提升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刘健,白东阳,王晓曼,景文博[3](2019)在《异光谱卡氏非共轴摄远光学系统畸变的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涉及的摄远测量系统,是结合卡塞格林系统设计,给光学系统引入像差,产生畸变,光学畸变直接影响到测量精度,因此,首先应对系统光学畸变校正。研究基于卡塞格林系统设计的不同光谱范围,不共光轴及不同分辨率的摄远光学系统的畸变校正。现有光学畸变校正仅适用于近距离光学系统校正。考虑本光学系统特点,提出一种适用于本光学系统的畸变校正方法。通过搭建等效测量系统,应用畸变校正方法校正系统光学畸变,并验证畸变校正方法的正确性。实验表明:该方法重投影误差小于0.4像素,研究的校正方法提高了异光谱卡氏非共轴摄远光学系统的测量精度。(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白峻杰,马浩统,任戈,亓波,储君秋[4](2019)在《非共轴四通道偏振成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偏振成像方法的实时性不好、能量利用率低以及分辨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非共轴四通道偏振成像方法。该方法通过4个通道采集不同偏振方向的图像来融合计算偏振度图像。数值仿真分析了影响系统偏振成像结果的通道间距、通道平行度和偏振片检偏角度误差,得出了满足偏振成像精度达到1%的系统参数容限。在实验研究方面,研制出了非共轴四通道的偏振成像系统,并对室外距离约为50m的车辆进行了实验。实验证明了该系统可以有效地对目标进行偏振成像。(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19年01期)
汤振,罗强,朱思雨,李晓磊,贾虎[5](2018)在《非共轴特性对吸力式桶形基础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吸力式桶形基础为数值分析对象,建立一种砂土非共轴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非共轴特性对基础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共轴角度在变形初期比较显着,随着地基变形的增加,非共轴角度逐渐减小。非共轴特性对土体与桶壁间的水平压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比较显着。随着长径比的增加,非共轴特性对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逐渐显着。(本文来源于《大坝与安全》期刊2018年06期)
周智[6](2018)在《考虑主应力方向变化的温州软黏土各向异性和非共轴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应力方向发生旋转普遍存在于在交通工程、海洋工程、边坡工程等工程中。由于沉积条件,颗粒取向以及现场复杂的加载条件,作用于土体沉积物上的主应力大小与方向在不断变化,土体在不同大主应力方向角度下的力学特性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在主应力方向发生变化时土体的应力与应变方向产生较为明显的不共轴现象。在工程中若忽略土体非共轴特性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工程设计处于安全储备较差的状态。研究土体单元在主应力方向变化下应力路径的各向异性和非共轴特性,可以更加真实地模拟土体的受力状态,从而指导工程实践。当前有关沙土的土体各向异性与非共轴特性试验研究比较多,相应的应力路径以定向剪切或者主应力旋转幅度较小为主。许多交通工程与海洋工程建设在我国沿海地区,该地区工程特性复杂的软黏土层分布广泛,因此开展在主应力方向变化下应力路径的软黏土各向异性和非共轴特性的研究,对评估土体的变形特性与合理的设计具有十分显着的作用。本文以温州地区典型软黏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考虑不同主应力固结状态下软黏土定向剪切试验和主应力旋转试验的各向异性和非共轴特性。(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8-12-01)
常江芳,闻磊,王伟,袁维[7](2018)在《非共轴特性对岩土材料应变局部化行为影响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材料的各向异性特征使其在特定加载条件下出现主应力和主塑性应变率不共轴的现象,而传统的塑性流动理论默认两者是共轴的,导致无法正确预测应变局部化分岔的开始。另外,基于经典连续体理论的传统本构模型在模拟应变局部化边值问题时,由于没有任何内部长度参数,导致无法描述剪切带的宽度及发展演化。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微极理论的非共轴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岩土材料非共轴特性对剪切带的萌生、宽度和演化的影响,并与基于经典连续体理论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基于微极理论的非共轴弹塑性模型不仅能够预测剪切带的萌生,而且能够反应非共轴特性对剪切带宽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张素燕,梁志强,王西彬,周天丰,焦黎[8](2018)在《非共轴螺旋后刀面微钻的五轴联动刃磨方法及其钻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细钻头的几何结构是影响刀具钻削性能和微孔加工质量的关键因素。非共轴螺旋面钻尖由连续的螺旋后刀面组成,相比平面钻尖能有效的提高刀具的刃磨效率及其钻削性能。针对非共轴螺旋面钻尖,推导后刀面形成过程中螺旋运动发生线的位置方程,建立了基于砂轮和钻头接触线的后刀面数学模型。根据六轴数控工具磨床的运动原理,提出非共轴螺旋后刀面五轴联动刃磨方法。分析砂轮与螺旋槽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提出微细钻头螺旋槽的数控加工方法。进行非共轴螺旋后刀面微钻的刃磨试验,验证了该刃磨方法的可行性。进而采用制备出的具有相同几何结构参数的平面、锥面和非共轴螺旋面微细钻头进行不锈钢钻削试验,结果表明非共轴螺旋面和锥面微钻的钻削力、后刀面磨损明显小于平面微钻,并且非共轴螺旋后刀面微钻的横刃磨损程度小于平面和锥面微钻。研究证实了所提出的五轴联动刃磨方法可以有效地制备出较高钻削性能的非共轴螺旋后刀面微细钻头。(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9期)
郭海新,王西彬,梁志强,周天丰,刘志兵[9](2018)在《非共轴螺旋后刀面微钻几何结构优化与刃磨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共轴螺旋后刀面微钻相比普通平面后刀面微钻,在刀具刃磨效率及其钻削性能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微钻几何结构微小改变将引起钻削性能的重大变化。建立非共轴螺旋后刀面和螺旋槽的数学模型,计算不同几何结构参数下微钻的切削刃形状、前角和未变形切屑厚度,同时建立不锈钢微孔钻削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螺旋角、钻芯厚度与锋角对钻削力、温度与切屑形态的影响规律,对非共轴螺旋后刀面微钻几何结构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随着锋角增大,轴向力增大,扭矩和温度降低;随着螺旋角增大,钻削力和钻削温度降低,但是当螺旋角增大到40°时,切屑为带状切屑,切屑易阻塞,容易引起刀具折断;随着钻芯厚度增大,钻削力和钻削温度同时增大,切屑宽度减小。结合不锈钢微细钻削过程中钻削力、钻削温度和切屑形态的变化规律,提出优化的微钻几何结构参数。基于六轴数控工具磨床以及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磨制出非共轴螺旋后刀面微钻。测量结果表明,其几何参数与设计值基本一致。钻削试验结果表明,该几何结构参数的微钻具有良好钻削性能。(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尚许雯[10](2018)在《循环荷载下黄土的应力特性与非共轴效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应力轴循环旋转现象在实际工程当中普遍存在,单元体上主应力大小与方向往往随时间发生循环改变。循环旋转下的应力应变状态研究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课题。循环旋转过程中会产生非共轴效应,即应力与应变的不共轴现象,在实际工程中,如果不考虑该因素的影响将忽略部分土体变形,导致结构设计不足够安全,非共轴效应研究对于准确预测变形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砂土,以小幅纯旋转为主,对黄土研究较少,非共轴特性方面更加欠缺,本文采用空心圆柱扭剪仪开展主应力循环旋转下黄土的不排水试验,考虑主应力大小与方向耦合作用,重点研究中主应力系数、偏应力振幅以及大主应力方向角对土体应力应变以及非共轴角的影响规律。试验结论如下:(1)中主应力系数b对土样的应力应变有显着影响,b=0、b=1条件下轴向应变ε_z、径向应变ε_r、环向应变ε_θ在α=45°时产生的应变值较大;b=0.5时轴向应变ε_z、径向应变ε_r、环向应变ε_θ在α=60°时产生的应变值较大;中主应力系数b值对剪应变影响较小;剪应力始终拉伸压缩交替出现,没有明显拉伸压缩界限。(2)在重塑黄土的原生各向异性消除后仍有非共轴现象存在,由此,非共轴现象并不只由原生各向异性控制,也受次生各项异性影响。土体非共轴特性受加载路径及次生各向异性的影响较大,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力学分析时必须考虑相关因素。(3)q_(cyc)值增加使得剪切应变波动幅度增加,轴向应变、环向应变、径向应变积累也更迅速。中主应力系数主要影响剪应变幅值,b=1时产生剪应变最大。不同q_(cyc)值条件下弹性应变不相同,对于轴向、环向弹性应变而言,q_(cyc)值较大则弹性变形越大,波动范围越大。(4)主应力轴循环旋转条件下,重塑黄土存在明显应力应变滞后现象,土体非共轴特性主要受加载路径及次生各向异性影响较大。非共轴角在耦合旋转试验中波动变化,旋转初期非共轴角较大,α角旋转至45°时达到最低,随后非共轴角逐渐增加,应变曲线平均滞后25°。随着偏应力振幅增加曲线逐渐左移,非共轴角变化趋势提前。(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7)
非共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成像探测只能获取目标的强度信息,在复杂环境中,其探测能力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偏振成像利用目标和背景的偏振特性差异,可以在复杂背景中增强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提高目标探测和识别的能力,如今已广泛的应用在军事,医学,天文学等领域。目前传统偏振成像系统主要可分为分时偏振成像系统和同时偏振成像系统。分时偏振成像系统实时性差,成像误差大,动态场景应用受限。同时偏振成像系统能量利用率低,分辨率低,对于微光环境与远距离环境的偏振成像质量较差。针对以上传统偏振成像的问题,本文设计出了一种非共轴多通道偏振成像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四通道阵列结构,每个通道分别获取0°、45°、90°和135°的偏振强度图像,通过Sift特征算子完成通道间图像配准,通过Stokes矢量法解算线偏振度、偏振角和偏振特征因子,从而实现偏振成像。针对这种偏振成像系统结构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各个通道间间距、光轴平行度以及偏振片检偏角度对偏振成像结果造成的误差,归纳总结出偏振成像精度大于1%的系统结构参数范围。针对本系统偏振成像会损失背景强度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NSCT)和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的偏振图像融合算法,将Stokes矢量中的参数I代表的光强度和偏振特征因子进行融合。通过本文设计偏振成像系统对微光环境、低对比度环境以及远距离环境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成像系统和融合算法对多个场景下的目标探测能力提升效果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共轴论文参考文献
[1].刘健.异源非共轴测量相机的标定和配准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2].白峻杰.非共轴多通道偏振成像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9
[3].刘健,白东阳,王晓曼,景文博.异光谱卡氏非共轴摄远光学系统畸变的校正[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白峻杰,马浩统,任戈,亓波,储君秋.非共轴四通道偏振成像方法研究[J].应用光学.2019
[5].汤振,罗强,朱思雨,李晓磊,贾虎.非共轴特性对吸力式桶形基础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J].大坝与安全.2018
[6].周智.考虑主应力方向变化的温州软黏土各向异性和非共轴特性试验研究[D].温州大学.2018
[7].常江芳,闻磊,王伟,袁维.非共轴特性对岩土材料应变局部化行为影响的数值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8].张素燕,梁志强,王西彬,周天丰,焦黎.非共轴螺旋后刀面微钻的五轴联动刃磨方法及其钻削性能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8
[9].郭海新,王西彬,梁志强,周天丰,刘志兵.非共轴螺旋后刀面微钻几何结构优化与刃磨制备研究[J].兵工学报.2018
[10].尚许雯.循环荷载下黄土的应力特性与非共轴效应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