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洪水灾害评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洪水灾害,风险评估,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
洪水灾害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陈军飞,董然[1](2019)在《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流域灾害系统理论,在考虑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的基础上,选取9个风险评价指标,运用样本数据进行人工识别风险并得到训练样本,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然后采用随机森林自评估工具,分析建立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误差和指标,同时构建支持向量机模型作为对比方案,并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方法对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验证。最后以海河流域邱庄段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相同的数据集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显示,12 h内降雨总量、洪水持续时间和土壤含水量是引发洪水的主要因素,而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训练精度及测试精度均高于支持向量机模型。(本文来源于《水利经济》期刊2019年03期)
方佳毅,史培军[2](2019)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岸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以及高潮位和风暴潮引起的极值水位导致的海岸洪水对沿海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已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论文梳理了广义和狭义海岸洪水的定义和要素,重点阐述了狭义海岸洪水的组成部分,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以及风险评估方法与模型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的主要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透视了未来拟加强的研究方向。建议加强沿海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研究,包括全球气候变化下多致灾因子耦合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研究,沿海关键地区和关键暴露(关键基础设施)的风险评估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风险适应与减缓性措施的成本效益评价研究,提高沿海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研究,以及建立多学科间的基础数据共享机制,采用交叉学科手段以便更综合、系统、动态研究海岸带问题,保障沿海地区开展全球气候变化下风险评估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吴玮[3](2019)在《高分四号卫星在溃决型洪水灾害监测评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四号卫星具有响应速度快、重复观测周期短等优势,是监测溃决型洪水发展变化状况的有效手段。以江西省鄱阳县河堤溃口引发的洪水灾害为例,将灾区灾后多时相的高分四号卫星连续监测图像与灾前高分一号卫星图像结合,提出空间位置关系约束条件下的溃决型洪水范围提取方法。通过构建人口评估模型,实现受灾人口的快速估算。应用结果表明:高分四号卫星能及时监测突发性溃决型洪水,并能根据实际需求实现对灾区的连续监测;基于高分四号卫星图像的洪水范围提取和受灾情况评估方法,简便易行、准确性高,可用于溃决型洪水范围及其变化的监测评估。根据溃决型洪水灾害监测评估的实际应用需求,从多种卫星的组合观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性能指标提升等方面提出了高分四号卫星应用和后续卫星研制建议。(本文来源于《航天器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田力[4](2019)在《辽阳市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辽宁省辽阳市洪水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在量化评价中,通过综合考虑案例研究区域洪水灾害风险特点及实际情况,基于可操作性、科学性、系统性及目的性原则,将辽宁省辽阳市洪水灾害风险划分为"目标层""一级因素层"和"二级因素指标层"叁层,然后结合洪水灾害的暴露性、危险性以及易损性特点,针对辽阳市六个宏观维度的27项微观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据此对该研究区范围内的洪水灾害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和定性描述,旨为相关风险防控方案的制定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能及电气化》期刊2019年02期)
肖可[5](2018)在《基于GIS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遥感数据、格网化的地理背景数据以及空间化的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构建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得出以下结论:衢州市洪水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呈现出自东向西环状递减的分布格局;孕灾环境稳定性等级总体呈现出由中西部平原向周围山区递减的趋势。承灾体脆弱性等级总体都处在低水平,空间分布上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衢州市发生洪水灾害的风险较高,风险等级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本文来源于《农业灾害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龚艳冰,向林,刘高峰[6](2018)在《基于模糊回归模型的洪水灾害分级评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准确评估自然灾害事件的级别,是应急管理中有效控制灾害和制定减灾防灾对策的重要保证。针对洪水灾害等级评估中存在的模糊不确定特征,提出基于模糊多元回归模型的洪水灾害分级评估方法。首先,提出一种基于可能性均值-标准差距离的模糊多元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然后,将洪水灾害等级和影响因素看成是模糊因变量和自变量,通过求解模糊回归方法得到模糊回归影响系数,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分级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问题;最后,以45个洪水灾害事件为例,实例结果表明,模糊回归模型应用于自然灾害事件分级是可行且有效的,能够较好地解决灾害事件等级评估中的模糊性。(本文来源于《统计与信息论坛》期刊2018年05期)
邹莹[7](2018)在《沿海景区洪水灾害风险形成机制与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洪水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由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所引起的洪水灾害风险,其对低海岸地区的旅游业和旅游活动有着渐趋突出的负面影响,笔者所要研究的正是此类洪水灾害。沿海景区一旦发生风暴潮洪水灾害,将会造成游客、居民伤亡以及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损毁等。上海作为一个典型的沿海都市型旅游城市,风暴潮洪水灾害是该地区的群害之首。因此,以上海为例,开展其沿海景区的洪水灾害形成机制与评估研究,将有助于上海沿海景区以及其他沿海城市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上海为实证研究区,通过收集、分析已有的上海国家A级景区、风暴潮洪水灾害等资料,基于动态情景思想,综合运用MIKE21、ArcGIS以及Expert Choice等软件,按照“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灾害风险研究体系,以及风险矩阵表的应用,开展了灾害风险形成机制与两种情景下(2050年、2100年)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并针对评估结果,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风险的可视化表达,最后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研究成果涉及如下方面:景区洪水灾害风险的形成过程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演变的,此外景区的自然灾害风险随时随地可见。基于景区洪水灾害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分析结果显示,2050年情景下,大部分沿海景区的风险等级中等偏下,而2100年情景下的大部分沿海景区风险等级中等偏上;不过,无论是以上哪种情景,上海沿海景区自然型景观的风险度都处于中等偏上,而人文型景观的风险度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这与两类景区的承灾体物理暴露量以及抗灾能力差异有很大关系。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以及采取风险降低措施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类型不同的景区以及风险等级不同的景区降低洪水灾害风险应采取的措施:沿海景区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要创新,实行阶梯性的分级管理;建立完善沿海景区洪水灾害的调查和监测预警体系;强化沿海景区洪水灾害保险以及风险转移措施的应用;加强与社区居民、旅行社等的洪水灾害风险沟通。为实现上海沿海景区以及其他沿海城市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田文凯[8](2018)在《正态云模型在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升洪水灾害评估工作的准确性,文章针对传统评估方法中存在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将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理论应用到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中,通过云模型概念与评估指标定性与定量之间转换关系,构建了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洪水灾害风险等级综合评估模型,然后带入实测数据,最终确定风险评估等级。通过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云模型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更加真实、有效、可行。研究成果为地区防洪规划和防洪措施提供了辅助决策。(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8年03期)
沈定涛[9](2017)在《基于机载LiDAR数据的洞庭湖蓄滞洪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区的防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堤防防洪能力普遍偏低,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滞后,提高洞庭湖区防洪能力仍是洞庭湖近期治理的重点。蓄滞洪区作为一种特殊的洪水风险区域,评估其洪水风险可以明确蓄滞洪区内不同区域居民避洪安置方向和安全建设模式,亦可规划蓄滞洪区工程设施和安全设施建设方案,为洪水风险管理政策和措施的拟定奠定基础。在当前蓄滞洪区开发程度日益加剧,行蓄洪风险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开展蓄滞洪区洪水风险评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以洞庭湖共双茶垸蓄滞洪区作为实验区,通过采集研究区机载LiDAR点云和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从洪水灾害孕灾承灾信息提取、高精细洪水淹没模拟模型构建、单体建筑物洪水灾害损失评估、蓄滞洪区洪水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建立一套蓄滞洪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与方法,期望能够完善和丰富高精度、定量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同时能为蓄滞洪区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机载LiDAR数据的蓄滞洪区洪水灾害孕灾承灾信息提取。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蓄滞洪区等广大农村地区的基于叁维分形维数分析的建筑物信息提取方法,通过对研究区地物激光点云区域分割获得单个地物点云集合,再对采样建筑物点云进行叁维分形维数分析,确定研究区建筑物叁维分形维数值在1.38~1.44,基于此方法共提取研究区建筑物信息30551条,准确率达到90.04%。提出一种基于高分辨率数字地形数据的蓄滞洪区农田、田埂和沟渠信息提取方法,通过对机载LiDAR点云生成的高分辨率数字地形数据平滑、腐蚀、膨胀等数学运算,进而可以提取出农田、田埂和沟渠信息。整个研究区共生成农田田块10609个,面积227136.41亩,与统计耕地面积236400亩相比,准确率达到96.08%。研究结果表明提取的农田、田埂和沟渠矢量化多边形具备较高的精度,数字地形中出现的沙坑等细小凸起地物都能够很好的剔除掉。提出一种基于高分辨率数字地形数据的堤防中心线和堤顶堤坡参数提取方法,并用于堤防破坏程度分析。提出应用圆环探测法开展堤防中心线提取,可以有效规避常规方法在堤防出现严重破损时中心线提取失效的问题。通过对高分辨率数字地形执行数学变换和检测提取堤顶堤坡等堤防参数,再基于生成的堤防剖面线数据,可以分析堤防破坏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成的共双茶垸蓄滞洪区2401个堤防断面区域中,正常堤防区域为931段,占比42%,有一半以上的堤防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大部分处于中等程度的破坏,占比达到36%,非常严重的破坏区域达到8%,亟待对堤防进行加固与维护。(2)集成高精细数字地形数据的蓄滞洪区洪水淹没模拟技术与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面向大数据量数字地形数据的洪水淹没区快速生成算法-分块压缩追踪法,算法性能测试表明本方法与常规种子区域生长方法相比无论是在数据压缩效率还是算法执行耗时上都具备较大的优势。提出一种高精细数字地形数据下的集成分块压缩追踪法和二维洪水演进模型的洪水淹没模拟方法,通过对二维洪水演进模型执行空间插值和分块压缩追踪,生成高精细洪水淹没模拟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洪水淹没范围方面,本方法因为有效剔除了洪水演进过程中生成的伪淹没区,与二维洪水演进模型结果相比,洪水淹没面积存在一定程度的缩小;在洪水淹没水量上,本方法无论是最大淹没水深还是局部淹没水深分布都比二维洪水演进模型计算结果要大,说明二维洪水演进模型中模型计算网格对整体数字地形有所抬高。(3)蓄滞洪区单体建筑物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本研究参照《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国家标准,基于建筑物高度信息将建筑物类型分为砖木结构建筑物和砖混结构建筑物两类。在整个蓄滞洪区的30551个建筑物中,得到砖木结构建筑物19879个,砖混结构建筑物10672个,砖木结构建筑物大多为2层楼房,占比达到92.06%,砖混结构建筑物中3层和4层建筑物占比达到93.48%。通过分别构建砖木结构建筑物和砖混结构建筑物洪灾损失率曲线,再基于单个建筑物洪水淹没水深,计算了蓄滞洪区内全部建筑物的洪灾损失值。研究结果表明:按照1954年型的大洪水,当蓄滞洪区洪水达到平衡状态,研究区内砖木结构建筑物洪灾损失值达到33.58亿元人民币,砖混结构建筑物洪灾损失达到16.86亿元人民币,总损失达到50.44亿元人民币。(4)基于突变理论的蓄滞洪区洪水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研究。本文尝试引入突变理论,按照突变级数评价法开展蓄滞洪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常规的以行政村、乡镇等为基本评价单元的评估方式容易出现评价指标在评价单元内部处处不一致,或是评价指标出现跨越多个评价单元的问题,本文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是直接基于精细网格的,这有效规避了上述问题。同时,突变级数评价法不用考虑评估指标之间的权重值设定问题,这有效降低了风险评估中的主观性,又不失其科学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针对1954年特大洪水,按照共双茶垸分洪方案,整个蓄滞洪区整体处于重险和特险级别,东部区域由于洪水水深较深、流速较大,洪水风险程度整体高于西部,而在局部范围内居民点处的洪水灾害风险明显较高。(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11-01)
刘瑞[10](2016)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与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水是发生在自然界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一方面洪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动植物随水迁徙繁殖、缓解旱情、解决用水问题;另一方面,洪水对人类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造成巨大的人员伤害和社会经济损失。因此,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均加大对洪水灾害的研究力度,探索洪水发生和变化的机理和规律。洪水灾害风险研究是洪水灾害研究的重要内容,是预防和抵御洪水灾害的有利手段。洪水灾害风险研究包括对洪水灾害的预测、发生概率和强度的研究、洪水淹没范围的提取以及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评估。其中,洪水灾害预测是利用预测算法或模型推算出未来情景下洪水灾害发生的概率或可能性大小另外,空间信息技术如遥感(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等的发展为洪水灾害风险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及空间数据处理技术。但是,在洪水灾害研究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这些问题归纳如下:1)对某一地区而言,不仅要探讨未来情景下该地是否会发生洪水,而且需要更加详细的分析未来情景下该地发生洪水的频率或可能性大小及其主要诱发原因是什么;2)以往的洪水灾害研究主要依靠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例如,洪水的流量数据、流速数据、降雨强度数据等。但是,当观测数据缺失或时间分辨率较低时,如何有效预测未来情景下洪水发生概率或可能性大小,仍然是洪水灾害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3)在现有的洪水灾害研究中仍然缺乏对洪水不确定性研究。洪水不确定性包括洪水因子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因子之间动态变化对洪水灾害发生和变化影响的不确定性;4)当前用于灾害风险分析的贝叶斯网络,只是单纯以研究区为对象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并未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等空间技术,贝叶斯网络的空间表现不理想。基于以上几点现存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基于遥感、地理信息技术以及贝叶斯网络方法融合的空间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论文从易到难分别介绍、分析和构建基于朴素贝叶斯、加权贝叶斯以及层次贝叶斯网络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模型包括洪水因子获取及指标处理、模型开发与应用以及风险制图叁大模块。论文选取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Bowen Basin作为研究区,将叁种贝叶斯网络评估模型分别用于洪水灾害风险研究领域。论文从历史时期MODIS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遥感影像提取出研究区历史时期洪水最大淹没面积(Maximum Inundation Extent, MIE),并作为模型的采样底图以及实测数据评价贝叶斯网络模型在洪水灾害风险研究中的精度。对比评价结果发现,叁种贝叶斯模型各有优缺点,并不是网络结构越复杂,评价精度越高,评价效果越好。在某些区域评价精度从朴素贝叶斯到贝叶斯网络不断提高,但是模型的运行效率则不断下降。论文通过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了洪水因子对洪水发生和变化的贡献大小,并对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敏感性做了相应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概括如下:1)模型的输入:论文提取9项影响洪水发生和变化的指标作为模型的输入参数,该参数涵盖了大气、地表状况、土壤结构、水系河网等5种自然因子,并利用专家知识对9项指标进行归一化操作;2)历史时期最大洪水淹没面积(MIE):论文重点介绍水体指数法,并利用开放水体似然指数(Open Water Likelihood, OWL)从历史时期MODIS影像中提取研究区MIE,一方面为随机采样提供基础底图,另一方面对构建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精度评估;3)贝叶斯网络:本文分别介绍和构建朴素贝叶斯、加权贝叶斯和层次贝叶斯网络叁种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选取除降雨和蒸发以外的5项洪水指标作为朴素贝叶斯的输入指标,并对比分析了朴素贝叶斯的评价精度。论文针对朴素贝叶斯的弱点,提出基于熵权法的加权贝叶斯模型,结合9项洪水指标预测未来情景下洪水发生的概率。研究发现加权贝叶斯的评价精度要高于朴素贝叶斯的评价精度。基于前两项研究,论文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知识构建最优层次贝叶斯网络模型。该模型确定了模型输入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对洪水灾害发生变化的贡献大小论文将最优层次贝叶斯网络模型应用于洪水灾害风险研究中并对比分析层次贝叶斯网络模型和加权贝叶斯模型在洪水灾害评估方面的各自优势;4)模型的敏感性:本文对叁种不同类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探讨了叁种模型输入指标和输出结果之间的关系。论文通过研究发现模型采样次数、样本数据中淹没和非淹没比例、模型输入变量的个数以及研究区面积大小都对评价精度产生影响。论文在洪水灾害风险领域的主要创新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论文将朴素贝叶斯方法与遥感、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利用遥感技术提高朴素贝叶斯方法的评价精度。通过对比发现,基于遥感技术的朴素贝叶斯比传统朴素贝叶斯方法有更高的评价精度;2)论文利用熵权法计算各个输入指标在洪水灾害研究中的贡献大小,提出加权贝叶斯方法,该法改进了朴素贝叶斯在独立性假设方面的不足。通过与朴素贝叶斯的比较,加权贝叶斯在精度上有很大的提升,说明了熵权法在改进朴素贝叶斯算法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本文利用专家知识构建针对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层次贝叶斯网络模型。模型通过构建指标之间的网络拓扑阐述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通过计算指标的概率分布表明各个指标对洪水灾害发生的贡献。通过与加权贝叶斯模型的比较,说明本文的层次贝叶斯网络具有较高的评价精度,而且能够反应出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洪水发生、发展的规律;4)本文尝试将贝叶斯系列网络应用在洪水灾害研究中,取得了合理的评价结果。贝叶斯网络不仅能够解释洪水灾害研究中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通过条件概率表的形式表达各指标在洪水灾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大小。利用网络结构和条件概率表的形式表达在洪水灾害中不确定性,相对于传统的洪水灾害建模方法,例如层次分析法,贝叶斯网络具有很高的客观性;5)相对于以研究区为单元的传统贝叶斯方法,本文结合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层次贝叶斯网络模型,提出空间贝叶斯网络模型。论文以栅格为单元推算未来情景下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基于栅格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相对于以研究区为单元的传统贝叶斯方法计算量要大很多。本文在将空间技术与贝叶斯网络结合及应用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0)
洪水灾害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以及高潮位和风暴潮引起的极值水位导致的海岸洪水对沿海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已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论文梳理了广义和狭义海岸洪水的定义和要素,重点阐述了狭义海岸洪水的组成部分,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以及风险评估方法与模型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的主要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透视了未来拟加强的研究方向。建议加强沿海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研究,包括全球气候变化下多致灾因子耦合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研究,沿海关键地区和关键暴露(关键基础设施)的风险评估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风险适应与减缓性措施的成本效益评价研究,提高沿海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研究,以及建立多学科间的基础数据共享机制,采用交叉学科手段以便更综合、系统、动态研究海岸带问题,保障沿海地区开展全球气候变化下风险评估的需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洪水灾害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1].陈军飞,董然.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研究[J].水利经济.2019
[2].方佳毅,史培军.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岸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9
[3].吴玮.高分四号卫星在溃决型洪水灾害监测评估中的应用[J].航天器工程.2019
[4].田力.辽阳市洪水灾害风险评估[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9
[5].肖可.基于GIS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J].农业灾害研究.2018
[6].龚艳冰,向林,刘高峰.基于模糊回归模型的洪水灾害分级评估方法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
[7].邹莹.沿海景区洪水灾害风险形成机制与评估[D].郑州大学.2018
[8].田文凯.正态云模型在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
[9].沈定涛.基于机载LiDAR数据的洞庭湖蓄滞洪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7
[10].刘瑞.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与建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