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痣病论文-杨春

黑痣病论文-杨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痣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45%噻呋酰胺·,嘧菌酯SC,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

黑痣病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1](2019)在《45%噻呋酰胺·嘧菌酯SC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45%噻呋酰胺·嘧菌酯SC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为生产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沟施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45%噻呋酰胺·嘧菌酯SC 202.5 g a.i./hm~2的防效最好,植株发病率最低(5.75%),2年的块茎防效分别达到73.53%、74.71%,与嘧菌酯处理没有显着差异;45%噻呋酰胺·嘧菌酯SC 168.75 g a.i./hm~2保苗性最好,产量最高,防治效果与25%嘧菌酯SC差异不显着。[结论]45%噻呋酰胺·嘧菌酯SC沟施对马铃薯黑痣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推荐使用剂量168.75~202.5 g a.i./hm~2。(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11期)

文家富,郑小惠,陆淑静,王满强[2](2019)在《马铃薯黑痣病发生与田间防治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黑痣病是商洛市马铃薯生产上新发生的病害,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本研究鉴定出了引起马铃薯黑痣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系统观察了病害症状表现、发病进程及影响因子。大田防治试验证明,采用2.5%咯菌腈FS 200倍浸种10 min、25%嘧菌酯SC 500倍沟施喷雾对马铃薯黑痣病有明显防效,若采用上述两种方法配合应用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效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喜刚,郭成瑾,沈瑞清[3](2019)在《马铃薯黑痣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黑痣病,又称立枯丝核菌病、茎基腐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皮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马铃薯黑痣病在宁夏马铃薯主产区普遍发生,一般可造成马铃薯减产25%左右。2015—2018年,笔者对宁夏马铃薯黑痣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宁夏马铃薯黑痣病初侵染源主要为薯块带菌,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形式在薯块上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在地下5~20cm均可存活,最适生长温度为25℃,病菌类型为立枯丝核菌的3号融合群(AG-3)。筛选出抗病品种、播期、密度等农业防控措施;最佳防治化学农药为300g/L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以沟施效果最佳;筛选出高效拮抗立枯丝核菌的青霉菌菌株P19,抑制率达58.5%;在农业、化学和生物等单项防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组装,集成以抗病品种利用+播期+密度+多功能拌种剂应用+生物菌剂+无公害农药协同的马铃薯黑痣病综合防控技术,防治效果达到了85.5%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黄宇豪,韦继光,罗基同,杨秀好,吴耀军[4](2019)在《五种杀菌剂防治菩提树黑痣病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黑痣病[Phyllachora repens(Corda)Sacc.]是菩提树Ficus religiosa的主要病害。选用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咪鲜胺和等量式波尔多液5种杀菌剂测定其对菩提树黑痣病病原菌子囊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用于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波尔多液和代森锰锌对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为显着,田间防治试验也以波尔多液和代森锰锌的防效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19年04期)

刘小娟,安建华,莫娟,孙兴明,王文慧[5](2019)在《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防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马铃薯黑痣病在定西地区发生危害逐年加重,由次要病害已上升为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在田间进行了5种杀菌剂拌种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和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较好,增产明显。3种药剂防效分别为81.98%、80.83%和71.60%,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率分别为44.42%、34.26%和33.54%。因此认为这3种药剂可以应用大田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本文来源于《中国马铃薯》期刊2019年03期)

黄宇豪[6](2019)在《菩提树黑痣病的发生规律和化学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菩提树是重要的园林观赏树种,经调查菩提树黑痣病是菩提树的重要病害。本试验开展了菩提树黑痣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菩提树黑痣病在林间的发生规律、林间子囊孢子的捕捉、杀菌剂的室内筛选和林间化学防治试验、病害风险分析,为菩提树黑痣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菩提树黑痣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病原菌子囊孢子的萌发温度范围在10℃~38℃,在25℃的条件下最适萌发,而在53℃以上的条件下处理20min会导致子囊孢子的死亡;在90%以上的空气湿度条件下才能萌发,相对湿度超过100%的条件下子囊孢子的萌发率最高,达到了66%;子囊孢子在pH值5~10的范围内可以萌发,当环境的pH值为7时,该菌的子囊孢子萌发率最高,达到70.5%,而当环境中的pH值低于5和高于10时,子囊孢子不能萌发;常见氮源中硝酸钠对菩提树黑痣菌的子囊孢子有刺激萌发的作用。2、菩提树黑痣病林间发生规律。菩提树黑痣病在全年均有发生,在4-8月,为菩提树黑痣病发生盛期,6月达到病情指数增长的高峰期,9~11月,病害增长速度变缓。12月到第二年2月为菩提树的落叶期,病情指数不发生变化;菩提树黑痣病的感病指数增长速度与平均降雨量和空气相对湿度之间呈极显着水平正相关,与温度关系达到显着水平正相关。3、菩提树黑痣病子囊孢子的林间孢子捕捉。菩提树黑痣病的孢子释放量在6月和10月有两个高峰期,分别达到4.50×105个/m2和4.78×105个/m2。且各月份间的子囊孢子释放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显着性,1月份子囊孢子释放量最低为1.75×105个/m2,林间常年孢子数量充足。4、菩提树黑痣病室内药剂筛选及林地防治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波尔多液、代森锰锌、咪鲜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对病原菌的子囊孢子萌发都有较强的抑制活性。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等量式波尔多液的EC50值最低,分别为0.007 mg/L、0.0075 mg/L。在林间防治中以波尔多液及代森锰锌与咪鲜胺轮换施用防效最好,分别达到50.25%和47.11%。5、菩提树黑痣病菌的风险评估。经评估,菩提树黑痣病菌的风险系数为2.024,属于高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此病菌当前分布区域还很有限,建议有关部门考虑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赵美键[7](2019)在《氨基寡糖素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马铃薯主产区黑痣病的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本文对氨基寡糖素、嘧菌酯、噻呋酰胺及氨基寡糖素与嘧菌酯复配等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旨在筛选出最佳的药剂防治方案,为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生长和发病情况影响研究发现,造成伤口后接种病菌发病最快,潜育期8 d,发病率77.77%;无伤接种病菌,潜育期9 d,发病率66.66%;接种在种薯切口处潜育期19 d,发病率49.99%;土壤拌菌,潜育期32.5 d,发病率33.33%。通过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发现,3%氨基寡糖素水剂与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复配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强,EC_(50)为0.9217 mg/L。4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的EC_(50)表现为:氨基·嘧菌酯>噻呋酰胺>嘧菌酯>氨基寡糖素。通过对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张家口市康保县和沽源县马铃薯黑痣病田间药效研究发现,3%氨基寡糖素水剂与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复配使用,沟施用量分别为300 mg/L、2500 mg/L,叶面喷雾用量分别为18.75 mg/L、83.34 mg/L,出苗45 d后连续喷雾两次,防治效果最佳,对茎黑痣病防治效果在63.38%~71.61%之间;对薯块黑痣病防治效果在77.98%~88.02%之间;增产率在9.36%~22.11%。因此,推荐生产上使用生物农药氨寡糖素与嘧菌酯复配防治马铃薯黑痣病,使用浓度的比例还有待更深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期刊2019-06-01)

崔凌霄,魏立娟,韩相鹏,杨成德,薛莉[8](2019)在《不同药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最佳药剂,对9种杀菌剂和5种菌肥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噻呋·嘧菌酯30mL/667m~2、250g/L戊唑醇5mL/667m~2和300g/L醚菌·啶酰菌5mL/667m~2防效较好,依次为62.4%、53.1%和50.7%,其他药剂防效均低于50%;测产结果表明,1,2-苯并噻唑-3-铜30mL/667m~2、1,2-苯并噻唑-3-铜40mL/667m~2、250g/L戊唑醇5mL/667m~2、300g/L醚菌·啶酰菌5mL/667m~2和30%噻呋·嘧菌酯30mL/667m~2的总产量分别为3 287.80 kg/667m~2、3 172.46kg/667m~2、3 104.37kg/667m~2、3 080.75 kg/667m~2和2 654.14 kg/667m~2,增产率分别是42.54%、 37.54%、34.59%、33.56%和15.06%,商品薯产量占总产量的比值分别为50.85%、48.31%、66.56%、 47.68%和65.29%。综合考虑,药剂噻呋·嘧菌酯和戊唑醇具有良好的防病促生效果,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武建华,吕文霞,刘广晶,胡俊,孙彦敏[9](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对马铃薯黑痣病和黄萎病的防效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重茬种植现象普遍,黑痣病与黄萎病危害严重。目前主要应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造成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对一些作物土传病害防治效果较好,为明确其对马铃薯黑痣病和黄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与应用方法,在重茬地进行了田间防治和马铃薯根围土壤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马铃薯黑痣病、黄萎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枯草芽孢杆菌与有机肥混合沟施(每667 m~2沟施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10 kg+有机肥500 kg)对马铃薯块茎黑痣病防治效果最佳,达到了63.65%,枯草芽孢杆菌与化学药剂混合拌种(每667 m~2种薯用枯草芽孢杆菌粉剂500 g+3%中生菌素43 g+70%甲基硫菌灵107 g拌种)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效达到了38.72%。这2种处理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也最为明显,分别增产20.00%和22.66%。对不同生育期马铃薯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分析得知,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没有显着效果。化学药剂拌种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马铃薯》期刊2019年02期)

赵晓雨[10](2019)在《马铃薯黑痣病的有效防治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是我国马铃薯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害在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发生普遍,且逐年加重,影响了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严重阻碍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当前生产上,使用化学杀菌剂仍是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主要手段。为筛选出能够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药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8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室内毒力。并以噻呋酰胺、咯菌腈和吡唑醚菌酯为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与几种抑菌活性较高的杀菌剂在不同配比下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室内联合毒力,并根据共毒系数及杀菌剂单剂的表现,筛选出最佳复配组合,将其加工成自制悬浮种衣剂进行室内安全性试验及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田间马铃薯黑痣病防治药剂的合理选择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叶菌唑、戊唑醇、腈菌唑、噻呋酰胺、咯菌腈、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咪鲜胺、克菌丹和异菌脲等18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室内毒力。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咯菌腈、叶菌唑、咪鲜胺、腈菌唑和噻呋酰胺对马铃薯黑痣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EC_(50)值分别为0.0631、0.1188、0.1198、0.2262、0.2465、0.3060 mg·L~(-1),吡唑醚菌酯、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克菌丹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抑制效果也较好,EC_(50)值分别为2.1370、2.1788、4.2460、8.9983 mg·L~(-1)。除此,其它供试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咯菌腈、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对马铃薯黑痣病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且在国内均有登记,因此以咯菌腈、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为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与抑菌活性较高的几种杀菌剂进行复配后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联合毒力。室内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咯菌腈与戊唑醇、叶菌唑、腈菌唑、苯醚甲环唑、异菌脲和嘧菌酯分别在1:5、1:5、1:1、1:1、5:1和20:1配比时的共毒系数(CTC)最高,增效作用最明显。噻呋酰胺与戊唑醇、叶菌唑、腈菌唑、苯醚甲环唑、异菌脲、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咯菌腈和克菌丹分别在1:5、1:10、1:10、5:1、10:1、1:1、10:1、5:1和20:1配比时的共毒系数(CTC)最高,增效作用最明显。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叶菌唑、腈菌唑、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异菌脲、嘧菌酯和克菌丹分别在1:10、1:20、1:5、10:1、1:10、5:1、5:1和1:1配比时的共毒系数(CTC)最高,增效作用最明显。根据室内的联合毒力结果及供试杀菌剂单剂的表现,以噻呋酰胺与咯菌腈质量为2:1时为最佳配比,将其加工成6%噻呋·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进行室内安全性试验及田间防效试验。室内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马铃薯生长期植株的株高、根长、鲜重进行测量,发现6%噻呋·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在250 g/100 kg种子处理下,对马铃薯植株的促生作用较明显,且在不同时期对马铃薯的叶片形态及颜色等性状进行观察,并无明显药害。田间防效试验分别在泰安肥城和良庄两地进行,在马铃薯整个生长期间,6%噻呋·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用药量在150 g/100 kg-250 g/100 kg种子处理时对田间马铃薯黑痣病有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01)

黑痣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铃薯黑痣病是商洛市马铃薯生产上新发生的病害,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本研究鉴定出了引起马铃薯黑痣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系统观察了病害症状表现、发病进程及影响因子。大田防治试验证明,采用2.5%咯菌腈FS 200倍浸种10 min、25%嘧菌酯SC 500倍沟施喷雾对马铃薯黑痣病有明显防效,若采用上述两种方法配合应用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效更加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痣病论文参考文献

[1].杨春.45%噻呋酰胺·嘧菌酯SC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防效[J].农药.2019

[2].文家富,郑小惠,陆淑静,王满强.马铃薯黑痣病发生与田间防治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2019

[3].王喜刚,郭成瑾,沈瑞清.马铃薯黑痣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黄宇豪,韦继光,罗基同,杨秀好,吴耀军.五种杀菌剂防治菩提树黑痣病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19

[5].刘小娟,安建华,莫娟,孙兴明,王文慧.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防效试验[J].中国马铃薯.2019

[6].黄宇豪.菩提树黑痣病的发生规律和化学防治研究[D].广西大学.2019

[7].赵美键.氨基寡糖素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8].崔凌霄,魏立娟,韩相鹏,杨成德,薛莉.不同药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药效试验[J].西北农业学报.2019

[9].武建华,吕文霞,刘广晶,胡俊,孙彦敏.枯草芽孢杆菌对马铃薯黑痣病和黄萎病的防效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19

[10].赵晓雨.马铃薯黑痣病的有效防治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效试验[D].山东农业大学.2019

标签:;  ;  ;  ;  

黑痣病论文-杨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